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具有共同的道德教育准则和规范,来协调和约束彼此的行为。学校作为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社会道德教育建设中发挥着教化、示范、辐射和监督作用,是公民道德教育建设的重中之重[1]。学校作为现代文明的枢纽,更应在道德教育建设上树立标杆,将学生道德教育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有效地规范道德教育行为,为社会培养会求知、会做事、会共处、会做人的合格青年。
一、新时期校园道德教育的问题凸现
从社会大环境的冲击来看,首先,非道德主义泛滥。由于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遭到质疑,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道德教育观念和新规范尚未真正完善和深入人心,从而在我国出现了道德观念的不同程度“断层”现象,使一些人们的道德教育观念陷入混乱,道德教育意识日渐淡化,为非道德主义的泛滥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极端个人主义和道德教育虚无主义等消极思想乘机侵蚀人们的思想,贬低道德教育规范的社会地位,削弱道德教育的社会调节作用,进一步加重人们行为的非道德教育性成分[2]。其次,道德价值取向紊乱。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价值倾向。在多元标准的社会评价系统中,任何一种活动、一种行为、一种倾向,都会因价值标准不同而得到不同评价。而评价失范必然导致价值取向紊乱。任何一种选择,似乎都可以获得一种价值观的道德教育支援,受到一种价值标准的肯定和赞扬,而同时又会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和批评。这种道德教育选择的矛盾冲突,已渗透到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使人们普遍对自己承担的社会角色丧失信心和诚信[3]。
从学校教师来看,教师队伍中存在严重的价值导向问题。同时,学校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建设落后,工作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起严格的条例来衡量教师的师德师风。重视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忽视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训。在教师评价中,多以科研成果作为考量标准,偏离师德规范,价值追求世俗化,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校园风气[4]。
从学生个体来看,现在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得不少个体因此而陷入物质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精神迷失因此产生。诚然,个体有追求主体性的权利和自由。但是,人要生存,人要发展,必然同社会发生联系,为了和谐生活,需要遵守共同的规范。而道德教育正是约束和衡量个体行为的指南,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学习目的不明确,急功近利,上进心缺乏,公德意识薄弱,理想信念动摇,产生精神危机。学校应加强道德监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当前校园道德教育的目标定位
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教育规范,转化成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5]。在德育理念创新的思潮中,学校必须转变德育渗透的思路,注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要行为示范,身体力行,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充分扮演引导者和榜样的角色,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德育是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同时受到道德教育的熏陶和成长,必须转变思路,在德育共同体构建中实现自我超越。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德育就是造就“有道德教育的人”,使个人在道德教育上社会化。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建设的基本目标模式应定位于培养和造就合格公民,使我们的德育更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避免理想化和空泛化,切实加强德育的实效性[6]。
三、校园道德教育的实施路径
1.教师主体建构:提升师德形象
(1)打造专业教师课堂阵地。学校课程是育人的主渠道。教师要打造魅力课堂,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学识去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建构课堂教学场域,用一种内在的力量把教学的各有机体融为一体。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力和理性判断力,还必须为他们的个性培养、人格完善以及走向社会等多方面提供可能的“智力支持”。所以,教师必须强化个人的育人意识,自觉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2)优化教辅人员服务素养。教辅人员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是学校道德教育建设的主力军。学校要切实优化教辅人员的道德水平,为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教辅人员要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增强思想政治素质,为教育教学事业提供思想保障。其次,教辅人员要加强自身的工作能力,坚持务实、拼搏的工作作风,培养扎实、熟练的基本功,努力为师生服务,营造融洽的师生氛围。
2.学生主体建构: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1)贯穿核心价值主线。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艰苦奋斗,积极进取,勇担责任,乐于奉献,为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努力。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作为学校,要将此深入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融会贯通,持之以恒,切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2)推进道德教育实践活动。道德教育建设的关键在于践行。学校要积极营造道德实践氛围,通过丰富多彩和形式创新的实践活动,带动广大学生身体力行,将道德教育建设深入人心。首先,学术道德是学校道德教育建设的根本,在学校要形成崇尚学术,鼓励科研创新,遵守学术规范,踏实向学的氛围。作为教师,要充分树立典范,摒弃学术浮躁,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增强献身科教的使命感。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渗透主流价值观体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教育风尚。再次,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作为学校教师,要严格审视自己的言行,崇尚师德师风,规范日常语言,加强道德教育修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道德教育建设的素材,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3)加强心理品质教育。非智力因素在个体成长中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虽然不直接参加认知过程,但是对智力活动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事业心、责任感、乐观、积极、热情、认真、自制力、坚持、果断性等个性品质,是决定个体成长的重要因素。当前学生中存在诸多心理问题,许多学生心理素质不佳,承受力差。高强度的学业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人际交往问题等都是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作为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高度重视。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校园环境建构:创设优良的道德教育氛围
(1)凝炼校园精品活动。当前,学校校园学生活动繁多,但是效果却不容乐观。盲目虚张声势的校园活动带来的后果便是学生丧失积极性,活动的应有价值不能实现。作为学校学生活动的策划者,各级领导部门应树立一定的精品意识,设计合理的方案,以重大纪念日等为契机,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保证活动少而精,质量高,形式新,有时代感和持续性,使学生从中真正受益。同时,活动应围绕学生良好精神品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做好总结,以精品活动为宗旨,深入学生内心,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改变学习现状。学生的本职工作是学习,然而,在学校中存在着两种现象:其一,很多学生存在着混文凭的思想,上课迟到甚至旷课,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其他娱乐活动。其二,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纯,急功近利,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甚少。学校应该引导学生以学习为中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努力学习,发奋成才,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周桂英.加强学校道德建设主要途径初探.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2] 孟昭阳.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困惑问题及对策.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 王鹏.浅析社会转型时期的公民道德建设问题.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
[4] 安身健.当前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探索,2009(1).
[5] 胡守郃.德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6] 张棻.试论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模式.现代教育科学,2006(5).
(责任编辑关燕云)
一、新时期校园道德教育的问题凸现
从社会大环境的冲击来看,首先,非道德主义泛滥。由于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遭到质疑,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道德教育观念和新规范尚未真正完善和深入人心,从而在我国出现了道德观念的不同程度“断层”现象,使一些人们的道德教育观念陷入混乱,道德教育意识日渐淡化,为非道德主义的泛滥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极端个人主义和道德教育虚无主义等消极思想乘机侵蚀人们的思想,贬低道德教育规范的社会地位,削弱道德教育的社会调节作用,进一步加重人们行为的非道德教育性成分[2]。其次,道德价值取向紊乱。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价值倾向。在多元标准的社会评价系统中,任何一种活动、一种行为、一种倾向,都会因价值标准不同而得到不同评价。而评价失范必然导致价值取向紊乱。任何一种选择,似乎都可以获得一种价值观的道德教育支援,受到一种价值标准的肯定和赞扬,而同时又会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和批评。这种道德教育选择的矛盾冲突,已渗透到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使人们普遍对自己承担的社会角色丧失信心和诚信[3]。
从学校教师来看,教师队伍中存在严重的价值导向问题。同时,学校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建设落后,工作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起严格的条例来衡量教师的师德师风。重视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忽视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训。在教师评价中,多以科研成果作为考量标准,偏离师德规范,价值追求世俗化,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校园风气[4]。
从学生个体来看,现在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得不少个体因此而陷入物质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精神迷失因此产生。诚然,个体有追求主体性的权利和自由。但是,人要生存,人要发展,必然同社会发生联系,为了和谐生活,需要遵守共同的规范。而道德教育正是约束和衡量个体行为的指南,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学习目的不明确,急功近利,上进心缺乏,公德意识薄弱,理想信念动摇,产生精神危机。学校应加强道德监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当前校园道德教育的目标定位
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教育规范,转化成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5]。在德育理念创新的思潮中,学校必须转变德育渗透的思路,注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要行为示范,身体力行,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充分扮演引导者和榜样的角色,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德育是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同时受到道德教育的熏陶和成长,必须转变思路,在德育共同体构建中实现自我超越。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德育就是造就“有道德教育的人”,使个人在道德教育上社会化。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建设的基本目标模式应定位于培养和造就合格公民,使我们的德育更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避免理想化和空泛化,切实加强德育的实效性[6]。
三、校园道德教育的实施路径
1.教师主体建构:提升师德形象
(1)打造专业教师课堂阵地。学校课程是育人的主渠道。教师要打造魅力课堂,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学识去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建构课堂教学场域,用一种内在的力量把教学的各有机体融为一体。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力和理性判断力,还必须为他们的个性培养、人格完善以及走向社会等多方面提供可能的“智力支持”。所以,教师必须强化个人的育人意识,自觉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2)优化教辅人员服务素养。教辅人员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是学校道德教育建设的主力军。学校要切实优化教辅人员的道德水平,为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教辅人员要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增强思想政治素质,为教育教学事业提供思想保障。其次,教辅人员要加强自身的工作能力,坚持务实、拼搏的工作作风,培养扎实、熟练的基本功,努力为师生服务,营造融洽的师生氛围。
2.学生主体建构: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1)贯穿核心价值主线。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艰苦奋斗,积极进取,勇担责任,乐于奉献,为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努力。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作为学校,要将此深入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融会贯通,持之以恒,切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2)推进道德教育实践活动。道德教育建设的关键在于践行。学校要积极营造道德实践氛围,通过丰富多彩和形式创新的实践活动,带动广大学生身体力行,将道德教育建设深入人心。首先,学术道德是学校道德教育建设的根本,在学校要形成崇尚学术,鼓励科研创新,遵守学术规范,踏实向学的氛围。作为教师,要充分树立典范,摒弃学术浮躁,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增强献身科教的使命感。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渗透主流价值观体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教育风尚。再次,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作为学校教师,要严格审视自己的言行,崇尚师德师风,规范日常语言,加强道德教育修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道德教育建设的素材,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3)加强心理品质教育。非智力因素在个体成长中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虽然不直接参加认知过程,但是对智力活动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事业心、责任感、乐观、积极、热情、认真、自制力、坚持、果断性等个性品质,是决定个体成长的重要因素。当前学生中存在诸多心理问题,许多学生心理素质不佳,承受力差。高强度的学业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人际交往问题等都是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作为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高度重视。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校园环境建构:创设优良的道德教育氛围
(1)凝炼校园精品活动。当前,学校校园学生活动繁多,但是效果却不容乐观。盲目虚张声势的校园活动带来的后果便是学生丧失积极性,活动的应有价值不能实现。作为学校学生活动的策划者,各级领导部门应树立一定的精品意识,设计合理的方案,以重大纪念日等为契机,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保证活动少而精,质量高,形式新,有时代感和持续性,使学生从中真正受益。同时,活动应围绕学生良好精神品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做好总结,以精品活动为宗旨,深入学生内心,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改变学习现状。学生的本职工作是学习,然而,在学校中存在着两种现象:其一,很多学生存在着混文凭的思想,上课迟到甚至旷课,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其他娱乐活动。其二,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纯,急功近利,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甚少。学校应该引导学生以学习为中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努力学习,发奋成才,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周桂英.加强学校道德建设主要途径初探.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2] 孟昭阳.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困惑问题及对策.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 王鹏.浅析社会转型时期的公民道德建设问题.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
[4] 安身健.当前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探索,2009(1).
[5] 胡守郃.德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6] 张棻.试论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模式.现代教育科学,2006(5).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