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用案例教学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的需要,同时可以让学生看到如何发现问题和生成问题,可以让学生模拟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和探究过程。本文主要分析高中信息技术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对于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没有唯一固定的模式,不同的学者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总结出案例教学实施的一般过程与规律。这里主要侧重于案例教学实施过程的动态考察,以案例课堂教学为中心,将案例教学实施分为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课后巩固阶段和教学评价阶段,力图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案例教学流程[1~2]。其中案例教学的评价是相对独立且又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本人的论文中不做论述。为了更好的发挥案例教学的功能,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方面做好准备,认真反思。
1 课前准备阶段
案例教学是一种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迥异的且有诸多优点的教学方式。尽管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迁移到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中,但如果教师对此不做深入的探究,实施起来很容易陷入误区。
(1)信息技术教师的准备工作。关于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美国学者小劳伦斯认为,对于教师来说,准备案例教学就意味着完成这样一些工作:①精通案例材料:必须对案例中包含的事件有一个完整的掌握;了解可能需要的背景信息;理解案例的主题,关键事件等。②预测学生对案例的反应:学生会如何看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案例是简单还是颇具挑战性;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是感觉索然无味。想象理想的案例讨论如何进行:制订案例讨论计划,怎样开始讨论,怎样进行以及怎样结束等。③精心设计教学:所谓精心设计教学,主要包括确定案例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拟定具体的课堂案例教学计划等。在不同的案例教学阶段,应该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案例课堂教学中,也应该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一般来说,在刚开始进行案例教学时,由于学生对这一教学方式可能还不是很适应。因此,教师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尽快熟悉案例教学的特点上,以养成学生进行案例教学时所需要的一些品质,如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善于分享同伴经验等;随着案例教学的深入推进,就应该把教学重点转移到案例教学特有的重点上来,也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确定关键问题、制订备选解决方案、分析遴选方案的决策能力等。
(2)学生的准备工作。学生的准备也是案例教学课前准备的重要内容。在其他教学方式里,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灌输和有目的的启发而参与教学,很少主动参与;但是案例教学则对学生的参与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在课前就要充分研究案例,做好个人分析准备,组建讨论小组,主动研讨案例。与一般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准备工作明显具有层次更高、工作量更大、自主性更强等特点。主要包括:认真理解案例,做好个人分析和组建学习小组,积极参与讨论等等。
信息技术学科中案例教学的过程也是一次对所学知识加以应用并展现出来的过程,在学生阅读案例、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更注重如何来实现、完成案例,而不需要学生分析出谁是案例的参与者,主要角色,又如何充当角色等。信息技术中的案例是能“动”的案例,是“活”的案例。
2 课堂实施阶段
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具有相对稳定的操作模式。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要明确教学目的,周密安排教学,在每个教学环节都实时发挥组织者、催化者、引导者的作用,切实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1)展示案例,指导学生讨论案例。在这个阶段,教师要通过多元化方式将精心选择的案例展示出来,并指导学生有效的参与讨论。案例的展现力求引起学生的反应和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案例讨论、分析,学生将置身一个身临其境的情景和多向思维的空间,这为下面的合作、交流和应用知识点奠定了基础。
(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分析。学生进入案例情景之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总体上应该做到实事求是、全面客观、以案论理,切忌就事论事、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具体而言,要坚持“三结合”和“三有”的原则——结合案例内容、结合所提问题、结合有关理论以及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3)经过前面的“ 思维过程”,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了亢奋状态,急需进行交流。这时,教师要安排学生汇报分析结果,并组织学生评议。之后,教师再结合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讲解、释疑,梳理思维过程,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4)总结评价,提升学习水平。当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理论知识后,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从阅读案例的能力、分析案例的能力、合作参与意识、思维拓展情况、知识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对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反馈,促使学生查缺补漏,自我改进;另一方面可以重新创设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3 课后巩固阶段
案例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案例教学实施就完全结束了。其实完整的案例教学实施过程,还应当包括案例教学课后巩固阶段和案例教学评价阶段。案例教学课后巩固阶段的主要任务有撰写个人反思日记、整理课堂笔记、续写案例、进一步收集相关案例信息、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完成教师布置的其他作业等。其实,案例教师在一次正式的案例授课完了之后,都会给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以巩固案例教学的效果。每次课后,学生如果能够花上几分钟的时间重温案例,反思自己的课堂学习经历,将会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这样可以对自己的思想再一次整理、补充,使之更加具体化、条理化和结构化,对改进学生日后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在个人准备、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发言中初步形成的技能很有帮助,能够使学生在以后的案例学习中受益无穷。为了更好的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案例教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后要及时的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案例的选择是否合理;教师的组织是否到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案例分析是否深刻;讨论氛围是否和谐;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创新、不足之处何在等等。这样的反思具有批判性和总结性的属性,有助于教学经验的理论化。
参考文献
[1] 彭涛,佟建新,范莉丽.基于案例教学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 9,4
[2] 冯俊丽,樊迎光.案例教学在《信息技术基础》中的实践[J].衡水学院学报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没有唯一固定的模式,不同的学者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总结出案例教学实施的一般过程与规律。这里主要侧重于案例教学实施过程的动态考察,以案例课堂教学为中心,将案例教学实施分为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课后巩固阶段和教学评价阶段,力图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案例教学流程[1~2]。其中案例教学的评价是相对独立且又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本人的论文中不做论述。为了更好的发挥案例教学的功能,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方面做好准备,认真反思。
1 课前准备阶段
案例教学是一种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迥异的且有诸多优点的教学方式。尽管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迁移到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中,但如果教师对此不做深入的探究,实施起来很容易陷入误区。
(1)信息技术教师的准备工作。关于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美国学者小劳伦斯认为,对于教师来说,准备案例教学就意味着完成这样一些工作:①精通案例材料:必须对案例中包含的事件有一个完整的掌握;了解可能需要的背景信息;理解案例的主题,关键事件等。②预测学生对案例的反应:学生会如何看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案例是简单还是颇具挑战性;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是感觉索然无味。想象理想的案例讨论如何进行:制订案例讨论计划,怎样开始讨论,怎样进行以及怎样结束等。③精心设计教学:所谓精心设计教学,主要包括确定案例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拟定具体的课堂案例教学计划等。在不同的案例教学阶段,应该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案例课堂教学中,也应该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一般来说,在刚开始进行案例教学时,由于学生对这一教学方式可能还不是很适应。因此,教师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尽快熟悉案例教学的特点上,以养成学生进行案例教学时所需要的一些品质,如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善于分享同伴经验等;随着案例教学的深入推进,就应该把教学重点转移到案例教学特有的重点上来,也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确定关键问题、制订备选解决方案、分析遴选方案的决策能力等。
(2)学生的准备工作。学生的准备也是案例教学课前准备的重要内容。在其他教学方式里,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灌输和有目的的启发而参与教学,很少主动参与;但是案例教学则对学生的参与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在课前就要充分研究案例,做好个人分析准备,组建讨论小组,主动研讨案例。与一般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准备工作明显具有层次更高、工作量更大、自主性更强等特点。主要包括:认真理解案例,做好个人分析和组建学习小组,积极参与讨论等等。
信息技术学科中案例教学的过程也是一次对所学知识加以应用并展现出来的过程,在学生阅读案例、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更注重如何来实现、完成案例,而不需要学生分析出谁是案例的参与者,主要角色,又如何充当角色等。信息技术中的案例是能“动”的案例,是“活”的案例。
2 课堂实施阶段
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具有相对稳定的操作模式。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要明确教学目的,周密安排教学,在每个教学环节都实时发挥组织者、催化者、引导者的作用,切实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1)展示案例,指导学生讨论案例。在这个阶段,教师要通过多元化方式将精心选择的案例展示出来,并指导学生有效的参与讨论。案例的展现力求引起学生的反应和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案例讨论、分析,学生将置身一个身临其境的情景和多向思维的空间,这为下面的合作、交流和应用知识点奠定了基础。
(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分析。学生进入案例情景之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总体上应该做到实事求是、全面客观、以案论理,切忌就事论事、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具体而言,要坚持“三结合”和“三有”的原则——结合案例内容、结合所提问题、结合有关理论以及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3)经过前面的“ 思维过程”,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了亢奋状态,急需进行交流。这时,教师要安排学生汇报分析结果,并组织学生评议。之后,教师再结合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讲解、释疑,梳理思维过程,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4)总结评价,提升学习水平。当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理论知识后,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从阅读案例的能力、分析案例的能力、合作参与意识、思维拓展情况、知识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对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反馈,促使学生查缺补漏,自我改进;另一方面可以重新创设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3 课后巩固阶段
案例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案例教学实施就完全结束了。其实完整的案例教学实施过程,还应当包括案例教学课后巩固阶段和案例教学评价阶段。案例教学课后巩固阶段的主要任务有撰写个人反思日记、整理课堂笔记、续写案例、进一步收集相关案例信息、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完成教师布置的其他作业等。其实,案例教师在一次正式的案例授课完了之后,都会给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以巩固案例教学的效果。每次课后,学生如果能够花上几分钟的时间重温案例,反思自己的课堂学习经历,将会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这样可以对自己的思想再一次整理、补充,使之更加具体化、条理化和结构化,对改进学生日后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在个人准备、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发言中初步形成的技能很有帮助,能够使学生在以后的案例学习中受益无穷。为了更好的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案例教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后要及时的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案例的选择是否合理;教师的组织是否到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案例分析是否深刻;讨论氛围是否和谐;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创新、不足之处何在等等。这样的反思具有批判性和总结性的属性,有助于教学经验的理论化。
参考文献
[1] 彭涛,佟建新,范莉丽.基于案例教学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 9,4
[2] 冯俊丽,樊迎光.案例教学在《信息技术基础》中的实践[J].衡水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