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林黛玉进贾府》选自高中必修三第一篇课文,笔者通过“林黛玉”的叙述视角,分别从贾府众人的“笑”,一团“和气”,贾宝玉发“癫”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究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间的偏离,发现看似和睦的大家庭背后下的明争暗斗,进而分析幼年入府的林黛玉所面对的重重困难,及其在这种处境之下如履薄冰的心情。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 叙事 内外聚焦
曹雪芹原作手抄本(甲戌本)第三回的回目是:“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程高本改成“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而课文的节选部分则将标题定为“林黛玉进贾府”[1]。这样改写更加符合选文的内容,一个“进”字,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林黛玉告别父亲来到了陌生而又熟悉的贾府。二、“进”是一个表示由外向内的动词,暗示着林黛玉虽为贾母的亲外孙女,在传统的封建礼教看来,依然是一个外人。这里也为黛玉进府后的寄人篱下的生活做铺垫。标题着眼于林黛玉,从叙述角度来看,也是以“林黛玉”的视角来展开叙述。
选文第一段写道:(黛玉)知道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以此为线索,来了解刚进贾府时,黛玉的处境和心情。
“笑”不由己——假作真时真亦假
选文有23次明确写到“笑”,其中6次是形容贾母的,王夫人、贾宝玉和王熙凤各“笑”了3次,邢夫人的“笑”有2次,林黛玉也“笑”了3次,旁人总共有3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几个关键人物的“笑”,选文第5段,王熙凤夫的开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笑,也正应了“泼皮破落户”的外号,第二次“笑”就有了后面的话: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样既夸奖了林黛玉,又不得罪嫡孙女,可见其老练和城府。第三次是被贾母批评,马上转悲为喜,很明显,王熙凤在众人面前的悲喜都是围着贾母转的,真假难辨。王夫人是贾宝玉的生身母亲,在贾府的地位很高。第一次写“笑”是在第6自然段,与王熙凤的对话中,要求其早点准备林黛玉的衣裳,王熙凤回复是预备下了,等着王夫人过目,因此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王夫人这时会笑,因为王熙凤的回答是等着她过目。这里其实是暗示了一种家族权力的斗争,虽然贾府很多事都是由王熙凤操办,但王夫人似乎并不愿意放权,因此在王熙凤回答以后,王夫人的“笑”其实有一种对自己权力的捍卫后的满足和得意。而第二次的“笑”,则发生在与黛玉的对话时,虽然说自己的儿子非常顽劣,疯疯傻傻,却丝毫没有表现出作为母亲的忧虑,相反是笑着说,同时还提到贾母极其宠溺宝玉,母凭子贵,在传统的封建家庭亦是如此,所以王夫人的“笑”更多表现的是宠爱和自豪之感。黛玉在这么多亦真亦假的“笑”中,当然更是步步留意,处处小心。一次“笑”是婉拒邢夫人的留饭。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黛玉对于舅母的赐饭是不是感到高兴,不得而知,但从晓之以理的婉拒可见其“笑”背后的谨小慎微。还有两次的“笑”专门用“陪”字来修饰,说明林黛玉的“笑”不完全出自真心,更多的是一种回应。从表层结构上来看,大家都是乐呵呵的“笑”,但从深层结构上分析,每个人的笑又是不一样的,甚至是比“哭”还恐怖,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偏离显象,即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之间发生了偏离[2]。此时的林黛玉还是幼年,却要深谙成人的法则,既对各种“笑”背后的含义有一定的了解,又要学会使用这种“笑”来讨得大家的欢喜。
一团“和气”——源于尊卑有序
第12自然段,大家准备吃饭时,是这样描述的: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塌上独坐……迎春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表层结构上,看似井然有序,各司其位,一团“和气”,其实是恪守尊卑有序的准则。黛玉去王夫人家,也是度其位次,便不上炕。从更深的层次来看,这些烦琐的礼节背后,其实是封建大家庭权力斗争的结果。贾府吃饭以后有喝茶的习惯,这与黛玉在家中的习惯很不相同,最后也少不得一一改过来。虽然是一处细节,也可看出寄人篱下时的无奈和顺从。黛玉母亲早亡,父亲也不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一员,身份地位在贾府并没有什么优势。带过来的也只有奶娘和一个小丫头,一入侯门深似海,黛玉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真可谓是举步维艰了。
宝玉发癫——从内聚焦叙述到外聚焦的留白
选文是以林黛玉的视角来写贾府的布局装饰,人物关系等内容,透过林的眼睛,我们对贾府有了初步的印象。文章一开始也是“恪尽职守”地运用内聚焦的方式[3],即叙述者完全凭借一个(或者几个)人物的感官去看、去听,只转述这个人物可能产生的内心活动。例初见王熙凤和贾宝玉时,黛玉的心理描写都是很有意思的,对前者是: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对后者是: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黛玉虽然在行动上是谨小慎微的,但是内心也颇有自己的想法,并没有显示出畏惧或者担忧之感。但是到了第14段,宝玉问黛玉可曾有玉,黛玉认真思忖了一番,回答的也在情在理。可偏偏宝玉听了就发了癫,要摔通灵宝玉。场面一度十分混乱,宝玉流泪要摔玉,贾母搂着宝玉又是训斥又是哄骗……,表层来看只是宝玉的一次撒泼发疯,文中也没有叙述黛玉的内心活动,但处处留意又生性敏感的黛玉不可能内心没有反应。因为自己的一番话引起一场混乱,惹得“命根子”宝玉又是哭又是闹,其实她的内心不仅有反应,而且心情一定是比前面更加复杂,波动更大。但偏偏在此时,作者却运用外聚焦的方式,即叙述者严格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3],对人物的内心进行了封闭性的留白。前面不吝笔墨写了很多黛玉所见所想,但是到了情感强烈处,却陡然关闭了读者与人物沟通的大门。笔者认为,这里有两层用意,第一,这里是情感的变化的主要转折点,刚进贾府虽知道要处处留意,小心做事,但内心还是相对自由的,不过经历了宝玉的事以后,黛玉的内心开始感不自由了,而她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作者故意留白,也是为了给予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第二,从内聚焦到外聚焦,形式上来看,因为宝玉发“癫”,黛玉的內心也不再轻易对读者敞露了,可见这件事对她的影响是很深的。
本文从三个方面叙述了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境遇,“笑”不由己,一团“和气”,宝玉发“癫”,这些事的背后都潜藏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对于幼年的黛玉来说,是具有很大冲击力的。虽然懂得一些人情世故,但是要在明争暗斗的贾府生活下去,其如履薄冰的心情可想而知。
注 释
[1]包旭东.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视频.南京第一中学.
[2]唐跃.谭学纯.小说语言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3]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1月第2次印刷.
(作者介绍:袁欣,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 叙事 内外聚焦
曹雪芹原作手抄本(甲戌本)第三回的回目是:“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程高本改成“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而课文的节选部分则将标题定为“林黛玉进贾府”[1]。这样改写更加符合选文的内容,一个“进”字,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林黛玉告别父亲来到了陌生而又熟悉的贾府。二、“进”是一个表示由外向内的动词,暗示着林黛玉虽为贾母的亲外孙女,在传统的封建礼教看来,依然是一个外人。这里也为黛玉进府后的寄人篱下的生活做铺垫。标题着眼于林黛玉,从叙述角度来看,也是以“林黛玉”的视角来展开叙述。
选文第一段写道:(黛玉)知道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以此为线索,来了解刚进贾府时,黛玉的处境和心情。
“笑”不由己——假作真时真亦假
选文有23次明确写到“笑”,其中6次是形容贾母的,王夫人、贾宝玉和王熙凤各“笑”了3次,邢夫人的“笑”有2次,林黛玉也“笑”了3次,旁人总共有3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几个关键人物的“笑”,选文第5段,王熙凤夫的开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笑,也正应了“泼皮破落户”的外号,第二次“笑”就有了后面的话: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样既夸奖了林黛玉,又不得罪嫡孙女,可见其老练和城府。第三次是被贾母批评,马上转悲为喜,很明显,王熙凤在众人面前的悲喜都是围着贾母转的,真假难辨。王夫人是贾宝玉的生身母亲,在贾府的地位很高。第一次写“笑”是在第6自然段,与王熙凤的对话中,要求其早点准备林黛玉的衣裳,王熙凤回复是预备下了,等着王夫人过目,因此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王夫人这时会笑,因为王熙凤的回答是等着她过目。这里其实是暗示了一种家族权力的斗争,虽然贾府很多事都是由王熙凤操办,但王夫人似乎并不愿意放权,因此在王熙凤回答以后,王夫人的“笑”其实有一种对自己权力的捍卫后的满足和得意。而第二次的“笑”,则发生在与黛玉的对话时,虽然说自己的儿子非常顽劣,疯疯傻傻,却丝毫没有表现出作为母亲的忧虑,相反是笑着说,同时还提到贾母极其宠溺宝玉,母凭子贵,在传统的封建家庭亦是如此,所以王夫人的“笑”更多表现的是宠爱和自豪之感。黛玉在这么多亦真亦假的“笑”中,当然更是步步留意,处处小心。一次“笑”是婉拒邢夫人的留饭。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黛玉对于舅母的赐饭是不是感到高兴,不得而知,但从晓之以理的婉拒可见其“笑”背后的谨小慎微。还有两次的“笑”专门用“陪”字来修饰,说明林黛玉的“笑”不完全出自真心,更多的是一种回应。从表层结构上来看,大家都是乐呵呵的“笑”,但从深层结构上分析,每个人的笑又是不一样的,甚至是比“哭”还恐怖,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偏离显象,即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之间发生了偏离[2]。此时的林黛玉还是幼年,却要深谙成人的法则,既对各种“笑”背后的含义有一定的了解,又要学会使用这种“笑”来讨得大家的欢喜。
一团“和气”——源于尊卑有序
第12自然段,大家准备吃饭时,是这样描述的: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塌上独坐……迎春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表层结构上,看似井然有序,各司其位,一团“和气”,其实是恪守尊卑有序的准则。黛玉去王夫人家,也是度其位次,便不上炕。从更深的层次来看,这些烦琐的礼节背后,其实是封建大家庭权力斗争的结果。贾府吃饭以后有喝茶的习惯,这与黛玉在家中的习惯很不相同,最后也少不得一一改过来。虽然是一处细节,也可看出寄人篱下时的无奈和顺从。黛玉母亲早亡,父亲也不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一员,身份地位在贾府并没有什么优势。带过来的也只有奶娘和一个小丫头,一入侯门深似海,黛玉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真可谓是举步维艰了。
宝玉发癫——从内聚焦叙述到外聚焦的留白
选文是以林黛玉的视角来写贾府的布局装饰,人物关系等内容,透过林的眼睛,我们对贾府有了初步的印象。文章一开始也是“恪尽职守”地运用内聚焦的方式[3],即叙述者完全凭借一个(或者几个)人物的感官去看、去听,只转述这个人物可能产生的内心活动。例初见王熙凤和贾宝玉时,黛玉的心理描写都是很有意思的,对前者是: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对后者是: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黛玉虽然在行动上是谨小慎微的,但是内心也颇有自己的想法,并没有显示出畏惧或者担忧之感。但是到了第14段,宝玉问黛玉可曾有玉,黛玉认真思忖了一番,回答的也在情在理。可偏偏宝玉听了就发了癫,要摔通灵宝玉。场面一度十分混乱,宝玉流泪要摔玉,贾母搂着宝玉又是训斥又是哄骗……,表层来看只是宝玉的一次撒泼发疯,文中也没有叙述黛玉的内心活动,但处处留意又生性敏感的黛玉不可能内心没有反应。因为自己的一番话引起一场混乱,惹得“命根子”宝玉又是哭又是闹,其实她的内心不仅有反应,而且心情一定是比前面更加复杂,波动更大。但偏偏在此时,作者却运用外聚焦的方式,即叙述者严格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3],对人物的内心进行了封闭性的留白。前面不吝笔墨写了很多黛玉所见所想,但是到了情感强烈处,却陡然关闭了读者与人物沟通的大门。笔者认为,这里有两层用意,第一,这里是情感的变化的主要转折点,刚进贾府虽知道要处处留意,小心做事,但内心还是相对自由的,不过经历了宝玉的事以后,黛玉的内心开始感不自由了,而她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作者故意留白,也是为了给予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第二,从内聚焦到外聚焦,形式上来看,因为宝玉发“癫”,黛玉的內心也不再轻易对读者敞露了,可见这件事对她的影响是很深的。
本文从三个方面叙述了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境遇,“笑”不由己,一团“和气”,宝玉发“癫”,这些事的背后都潜藏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对于幼年的黛玉来说,是具有很大冲击力的。虽然懂得一些人情世故,但是要在明争暗斗的贾府生活下去,其如履薄冰的心情可想而知。
注 释
[1]包旭东.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视频.南京第一中学.
[2]唐跃.谭学纯.小说语言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3]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1月第2次印刷.
(作者介绍:袁欣,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