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进入文章主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宕开一笔,扫描一下当今语文课堂中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推陈出新”的公开课。我们冷眼观察一下现在的公开课,同样的一篇课文在不同的教师上来,能上出不同的内容,美其名曰“上出特色”“推陈出新”。而同一篇文本,在不同的阶段,又上的同样的内容,因为大家觉得教的内容也不变,这叫“以不变应万变”。
【镜头二】“包罗万象”的家常课。有些教师在上语文课时,往往将文本中所蕴含的内容都容纳到自己的课堂中来,因为“宁可做上千题,不能漏掉一题”,以至于有专家大声疾呼:“简简单单教语文”“语文需要减肥”。
【镜头三】混沌的年级分界。三年级教的内容,六年级也能教;六年级考的内容,三年级也在考。语文教学,仿佛处于一种“混沌”状态。
一、 语文课程内容的现状分析
语文课程内容,从大的方面来看,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定篇)以及对它们的阐释,二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语文知识。由此可见,课程内容解决应该教什么的问题。理想化的课程内容应该是“课程内容的教材化和教学化”的实现,依赖于课程文件中知识要素和内容的具体化和细致化。这样,才能将课程内容所蕴含的理念和精神贯彻和落实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去。
上述几个镜头,教师不知道该篇课文在课程体系中“一般应该教什么”,以至于同一篇课文在不同教师、不同学生的视界里呈现出不同的课程姿态。那是不是教师备课不够深入呢?许多教师在备课中投入了极多的精力,但是仍然不清楚自己到底应该教什么。教师教得茫然,学生学得也茫然。所以,“语文课程内容”的具体化、细致化刻不容缓。它应该以真实、清晰的面目展现在我们教师面前。
二、 语文课程内容的理想追寻
1. 《语文课程标准》与文本“亲密接触”。
《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文件。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课标”中的目标和建议,只是以抽象的形式存贮于教师的大脑中。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往往是就文本解读文本,并未将它置于课程背景中。笔者曾向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请教过一个问题:怎样确定教什么?他说:拿到一篇课文,首先多读几遍,然后再去读《语文课程标准》这个阶段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什么,就去教什么。真不愧是一位“智慧”的特级教师,尽可能以最近距离触摸到课程内容。当然,也给予我们无尽的启示。
2. 课程内容教材化。
理想化的课程内容应该是“教材化”和“教学化”了的课程知识要素和经验要素。只有知识要素和内容具体化和细致化了,这些知识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课程内容才会有丰富而具体的事实和现象与之对应,才能将课程内容所蕴含的理念和精神贯彻和落实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去。就单篇选文而言,语文教材所要回答的第一问题便是:这篇选文“一般应该教什么”。国外的许多语文教材,在“教学化”方面是做得相当成功的,他们的一些教材,甚至做到“使教师无须备课”。我们的教材是否也能在这方面作出积极的回应,如在“单元导读”“思考与练习”中,让教材对 “一般应该教什么”作出具体化和细致化的回答。这样,同样的文本,教师所教学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也是基本一致的。
3. 教师指导用书课程化。
教师指导用书,现在更多的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层面对教师的教学作出指导。我想,理想的教师指导用书,应该对文本所承载的课程内容作出更为具体、细致的说明。如指出该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是“定篇”还是例文、樣本、用件,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然后在“教学建议”这一栏,由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做一些有益的经验示范,以帮助一般能力的教师也能较为顺利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镜头一】“推陈出新”的公开课。我们冷眼观察一下现在的公开课,同样的一篇课文在不同的教师上来,能上出不同的内容,美其名曰“上出特色”“推陈出新”。而同一篇文本,在不同的阶段,又上的同样的内容,因为大家觉得教的内容也不变,这叫“以不变应万变”。
【镜头二】“包罗万象”的家常课。有些教师在上语文课时,往往将文本中所蕴含的内容都容纳到自己的课堂中来,因为“宁可做上千题,不能漏掉一题”,以至于有专家大声疾呼:“简简单单教语文”“语文需要减肥”。
【镜头三】混沌的年级分界。三年级教的内容,六年级也能教;六年级考的内容,三年级也在考。语文教学,仿佛处于一种“混沌”状态。
一、 语文课程内容的现状分析
语文课程内容,从大的方面来看,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定篇)以及对它们的阐释,二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语文知识。由此可见,课程内容解决应该教什么的问题。理想化的课程内容应该是“课程内容的教材化和教学化”的实现,依赖于课程文件中知识要素和内容的具体化和细致化。这样,才能将课程内容所蕴含的理念和精神贯彻和落实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去。
上述几个镜头,教师不知道该篇课文在课程体系中“一般应该教什么”,以至于同一篇课文在不同教师、不同学生的视界里呈现出不同的课程姿态。那是不是教师备课不够深入呢?许多教师在备课中投入了极多的精力,但是仍然不清楚自己到底应该教什么。教师教得茫然,学生学得也茫然。所以,“语文课程内容”的具体化、细致化刻不容缓。它应该以真实、清晰的面目展现在我们教师面前。
二、 语文课程内容的理想追寻
1. 《语文课程标准》与文本“亲密接触”。
《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文件。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课标”中的目标和建议,只是以抽象的形式存贮于教师的大脑中。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往往是就文本解读文本,并未将它置于课程背景中。笔者曾向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请教过一个问题:怎样确定教什么?他说:拿到一篇课文,首先多读几遍,然后再去读《语文课程标准》这个阶段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什么,就去教什么。真不愧是一位“智慧”的特级教师,尽可能以最近距离触摸到课程内容。当然,也给予我们无尽的启示。
2. 课程内容教材化。
理想化的课程内容应该是“教材化”和“教学化”了的课程知识要素和经验要素。只有知识要素和内容具体化和细致化了,这些知识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课程内容才会有丰富而具体的事实和现象与之对应,才能将课程内容所蕴含的理念和精神贯彻和落实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去。就单篇选文而言,语文教材所要回答的第一问题便是:这篇选文“一般应该教什么”。国外的许多语文教材,在“教学化”方面是做得相当成功的,他们的一些教材,甚至做到“使教师无须备课”。我们的教材是否也能在这方面作出积极的回应,如在“单元导读”“思考与练习”中,让教材对 “一般应该教什么”作出具体化和细致化的回答。这样,同样的文本,教师所教学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也是基本一致的。
3. 教师指导用书课程化。
教师指导用书,现在更多的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层面对教师的教学作出指导。我想,理想的教师指导用书,应该对文本所承载的课程内容作出更为具体、细致的说明。如指出该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是“定篇”还是例文、樣本、用件,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然后在“教学建议”这一栏,由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做一些有益的经验示范,以帮助一般能力的教师也能较为顺利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