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全民阅读的精准创新服务

来源 :中国管理信息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i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全民阅读的发展概况入手,分析高校图书馆全民阅读推广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索高校图书馆全民阅读服务的长效建设思路,以及全民阅读的精准创新服务,以应对网络 阅读 服务全新阅读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互联网;全民阅读;创新服务;高校;图书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18.108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8-0172-02
  营造读书之风,提高阅读率,建设一个读书和爱书的学习型校园,是高校图书馆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图书阅读危机的加剧,全民阅读再次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数字化阅读,给高校图书馆的全民阅读服务带来了深层次的变革,为高校图书馆全民阅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
  1全民阅读的发展概况
  全民阅读是一个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全民阅读在全世界的范围快速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与思想的深化,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话题,发展全民阅读活动也成为了必然。从1997年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等有关部门发起“知识工程”活动开始,全国范围内掀开了读书热,形成了全社会读书风尚,为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也为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民阅读成为全社会的焦点话题,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也被政府高度重视。2013年,全民阅读立法列入国家计划,连续两年(2014年、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倡导全民阅读”,全民阅读活动在持续不断的发展,全民阅读逐渐形成了一个社会化的平台,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但在互联网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全民阅读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全民阅读要随着阅读方式的变化,将纸质图书与电子阅读结合起来,纸电同步,平衡发展,让全民阅读成为一种时尚。互联网环境下,全民阅读的精准创新服务,成为图书馆界需要解决的新难题。
  2高校图书馆全民阅读推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数字化阅读流行
  纸质图书、报纸等一直是最普遍的阅读载体,纸质媒介载体的阅读,多少年来已经深入人心。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技术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出现了数字化阅读的形式,它冲击了传统的书、报、刊、广播电视等阅读媒介的发展。
  2.2实用主义阅读盛行
  在互联网时代,国民的阅读情况并不乐观,读书往往过于功利化。当今社会的竞争压力随处可见,生活压力、精神压力过大,在校大学生的读书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心态浮躁,浅尝辄止,学生、家长奉行速成主义,在阅读时,都选择偏重实用性的图书阅读,如考研辅导资料、公务员招考教材、各类的考试辅导教材等。缺乏正真意义上,为了提高素养、扩大知识面进行读书的人员,违背了开展全民阅读“暖读书”的初衷,很难体会到“悦读”带来的快乐。开展全民阅读,是为了激发人们的读书兴趣,鼓励全民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追求深层次的读书目的。
  2.3缺乏阅读推荐引导渠道
  目前,每年出版图书约30多万种,虽然出版量大,但鱼龙混杂。图书品种繁杂,图书质量参差不齐,来源渠道复杂等,使很多读者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选择。因为读者的文化水平、阅读能力等的差别,对知识的需求不同,所以相关人员要根据读者的文化水平差异、知识结构差异、阅读需求等方面,进行阅读辅导,引导读者因需阅读,满足读者的深层需求。
  2.4对读书重要性的认知不够
  第14次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0-2016年中国人均阅读量的统计,2010年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人均4.35本,到2016年,增幅非常小,人均4.65册。仅从2016年的数据来看国民阅读数量,有45.2%的国民阅读量很少,仅有1.7%的国民阅读数量很多。对国民读书認知度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有33.1%的国民对读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读书一般或者不重要。干扰读书的大部分原因归结于没有时间。
  2.5缺乏阅读氛围
  缺乏阅读氛围主要包括学习氛围和环境氛围两个方面。近年来,全民阅读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读书开始慢慢深入人心,图书馆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大量的图书采购让书架“感觉”拥挤,阅览室中座无虚席已是常态。我国需要加大图书馆馆舍建设力度,不断扩展图书馆空间布局及美化工程,提高现代化服务的能力。此外,我国需要加强全民阅读的服务手段和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创新服务的能力。
  2.6缺乏经费保障
  目前,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财务制度严格,但没有建立全民阅读推广的经费保障体系。没有专项的全民阅读推广经费,不能挤占图书购置费、办公经费进行,且获得社会、爱心企业捐赠的机会也特别小,全民阅读推广多流于形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3互联网环境下全民阅读精准创新服务的策略
  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文献传递的中心,对全民阅读推广具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且在全民阅读推广中,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更是显而易见。
  3.1建立全民阅读推广长效机制
  全民阅读是图书馆“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目的是实现全民阅读活动常态化。我国可设立全民阅读推广的专项经费预算的经费保障体系;建立由校宣传部、团委、图书馆等多个部门负责的全民阅读领导小组,组织全院师生积极参加全民阅读活动。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资源信息传递的前沿阵地,要将全民阅读推广服务工作常规化、经常化,建立专门从事全民阅读推广的工作机构,专人负责策划、宣传以及具体活动;高校图书馆可组织爱心企业捐赠,给贫困地区、有需要的地区牵线搭桥,设立爱心书屋,并建立善后维护机制等措施,保证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持续开展。   3.2把全民阅读融入学校教学
  高校开展全民阅读是社会责任,把全民阅读融入学校教学应该常态化,避免只做宣传的形式化。在全民阅读推广的活动中,高校培养、引导学生的读书兴趣,彻底从思想上使其认识到全民阅读是提升民族素质、国家兴旺发达和提高国民个人修养的关键,促进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高校图书馆要根据学生的阅读特点、读者群体特点,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在保证学校教学、科研需要的同时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另外,高校要兼顾社会读者继续教育任务,满足社会读者的阅读需求;实现高校教育资源公共化服务,逐步向社会开放是高校的社会责任,适度、有序地开放教育资源,使社会化服务、公益化服务同高校的教学、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把社会服务同高校图书馆的工作结合起来,促进高校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的参与度,凸显高校資源优势,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更好地服务地方。
  3.3加强全民阅读氛围的建设
  首先,为读者创造具有浓厚文化气息和学习氛围的阅读环境、阅读平台、阅读场所。随着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加大图书馆馆舍面积的建设力度,扩展馆舍空间,加强创客空间的建设力度,提升现代化服务水平。其次,建设舒适的阅读环境至关重要,如,阅览室的装修整洁明亮舒适,购买适合人体工学的舒适阅览桌椅,鲜花、绿植的摆放,为读者提供读者休闲、餐饮等便民生活设施等。
  3.4建立全民阅读的监督和评价体系
  全民阅读受到各级政府、媒体、出版界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每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都会对国民阅读进行调查研究、统计分析。阅读调查结果可更加理性、科学地展现国民的阅读习惯、阅读量,帮助政府及时了解全民阅读推广的成果,为政府出台全民阅读相关的决策提供依据。高校可以参与地方政府或者研究机构的本地阅读调查研究,提升所在区域的阅读水平,高校的人才结构、信息文献资源、科研团队是进行阅读研究的优势所在,主动参与全民阅读推广的成效研究,可更加科学、规范地分析阅读调查结果,为政府决策和学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4结语
  全民阅读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高校图书馆是全民阅读推广的重要学习场所之一,也是国民提升素质的第二课堂。因此,高校图书馆趋于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和不断拓展的多元化创新服务,为全民阅读推广地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高校图书馆参与全民阅读推广,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图书馆引领全民阅读,构建“书香校园、书香社会”的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高校图书馆应凭借自身优势,带动社会发展、带动教育事业发展,让“悦读”成为国民生活的新常态。
其他文献
宏观调控风险当前,投资者应关注的消费股,保险股,基建股,电信股等受影响较小的选择
通过新的拿地规则,北京市政府将执行中央政府房地产调控规则的压力传递到了开发商,行业洗牌游戏再度开始    潘石屹——SOHO中国董事长近两个月的主要事情,就是奔走于各个城市,为面临“断顿危机”的公司寻找新的土地。但是新一轮调控后的新规则令他颇不适应——11月29日,在13家开发商竞标的北京广渠路36号地的争夺中,SOHO中国沦为看客。潘在北京拍到最后一块地,还是在2004年。  命运相近的,还有华
<正> 1 解题错误特性一般而言,解题错误就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表现,它既受到教学环境与习题本身的制约,又和不同的水平的学生有关。它有自己的特性,这些特性是由数学的特点以
制作是一项理性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对这个阶段来说很关键.但这个阶段也容易陷入技术的圈子,忽略原来的感觉,所以,我们需要紧紧抓住自己的创作感。
3月11日,在“两会”上、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全国人大代表徐显明对媒体表示,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对招生制度实行重大改革.本科分省招生计划首次按入口比例确定。此举意味着2006年
从1993年开始,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保险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至少需要解决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