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导向,在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是“满堂灌”:教师讲的多,学生无时间看书;“少参与”,课堂实践环节薄弱;“课中无人”,教师缺乏教学民主。总之,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多,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要彻底改变这样极资料库却极不合理的现象,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接轨。高中新课改的实施,为素质教育的推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条最基本的教学原则的开端,我们抓住这一契机,在新课改高一《化学》新教材(必修)的使用与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还“权”于学生。
一、还学生“看书权”
要让学生有时间看书、阅读,时间从哪里来,当然是减少作业量,减轻课业负担这条途径是其中之一,但关键在于把好课堂关,课上讲少些,讲精些,把重点讲清,把难点讲透。除此以外,大可不必多讲。高一《化学》新教材的编写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内容丰富的阅读素材,改变了边远地区学生无化学书籍可读的历史。书中有正文、楷体字的选学内容,同时还有阅读、家庭小实验。新教材又编写得图文并茂,除旧教材中有的内封彩页外,新教材从扉页就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插图量明显增多。据粗略统计,高一《化学》教材有插图177处,其中一部分是实物图和人物照片,真实地反映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及化学家的科研生平简历。大量精美的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在精讲的基础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去看,将课本中的重点内容、重点概念、关键词句认真阅读领悟、消化,还“看书权”于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权”
说到分析、思考,这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认识事物、认知世界的能力。化学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认识过程,要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众所周知,只有经过认真分析、积极思考得出来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其次,要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学问,学问”既学又问,学生能提出问题,这既是他们积极思考的结果,又是他们深入知识的前奏。如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的变化,其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课本设置为“化学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等,针对课本内容设置中新旧知识联系紧密,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梯度,老师适时、适量地提出一些梯度不大的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起到降低难度的作用,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学会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同时,老师不仅鼓励学生在教学中质疑,而且敢于怀疑教师和教材,不被绝对权威所束缚,又不是标新立异地乱怀疑,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三、授予学生讨论交流的“自主权”
课堂上教师设置一些问题,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讨论,给学生以发挥想象力、讨论的空间和时间,这样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疑难问题的解决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高一《化学》新教材在编写中尽量使教学中讨论的内容增多,与旧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中讨论就有三处设计,有利于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质疑、消化,在讨论中使独立不能解决的问题在集体中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通过讨论找到更便捷的方法、更圆满的答案,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科学的乐趣,更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维。
四、实现学生实验操作的“动手权”
做实验不仅是为了验证知识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使其发挥探索的功能,激发学生兴趣。因此必须转变那种在黑板上、讲台上做实验,学生在作业本上、考卷中操作的现象。高二《化学》新教材也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即实验由老教材中的古板变得图文并茂、形式多样,还增加了一些简单易做且实用性很强的家庭小实验,在教师的简单指导下,学生就可独立操作,同时以家庭小实验为契机,组织一些知识能够触及的课外活动,以教材中研究性课题为蓝本,诸如:能源、环保等调查,学生通过带有探索性的研究,不仅掌握了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增强了观察、记录、思考、分析、讨论和得出结论等系统的科研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扩大了视野,开发了智力,变教学的“封闭式”为“开放式”。
笔者认为,高一《化学》教材是一本好教材,尤其适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作为教师要认真钻研好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同时给学生放“权”,学生有了“权”就有了学习的主体,而不再是被填塞知识的“容器”;学生有了“权”就有了“内驱力”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一来就能使课堂教学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变过去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应更加刻苦地修炼基本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一、还学生“看书权”
要让学生有时间看书、阅读,时间从哪里来,当然是减少作业量,减轻课业负担这条途径是其中之一,但关键在于把好课堂关,课上讲少些,讲精些,把重点讲清,把难点讲透。除此以外,大可不必多讲。高一《化学》新教材的编写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内容丰富的阅读素材,改变了边远地区学生无化学书籍可读的历史。书中有正文、楷体字的选学内容,同时还有阅读、家庭小实验。新教材又编写得图文并茂,除旧教材中有的内封彩页外,新教材从扉页就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插图量明显增多。据粗略统计,高一《化学》教材有插图177处,其中一部分是实物图和人物照片,真实地反映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及化学家的科研生平简历。大量精美的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在精讲的基础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去看,将课本中的重点内容、重点概念、关键词句认真阅读领悟、消化,还“看书权”于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权”
说到分析、思考,这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认识事物、认知世界的能力。化学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认识过程,要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众所周知,只有经过认真分析、积极思考得出来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其次,要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学问,学问”既学又问,学生能提出问题,这既是他们积极思考的结果,又是他们深入知识的前奏。如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的变化,其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课本设置为“化学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等,针对课本内容设置中新旧知识联系紧密,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梯度,老师适时、适量地提出一些梯度不大的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起到降低难度的作用,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学会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同时,老师不仅鼓励学生在教学中质疑,而且敢于怀疑教师和教材,不被绝对权威所束缚,又不是标新立异地乱怀疑,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三、授予学生讨论交流的“自主权”
课堂上教师设置一些问题,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讨论,给学生以发挥想象力、讨论的空间和时间,这样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疑难问题的解决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高一《化学》新教材在编写中尽量使教学中讨论的内容增多,与旧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中讨论就有三处设计,有利于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质疑、消化,在讨论中使独立不能解决的问题在集体中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通过讨论找到更便捷的方法、更圆满的答案,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科学的乐趣,更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维。
四、实现学生实验操作的“动手权”
做实验不仅是为了验证知识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使其发挥探索的功能,激发学生兴趣。因此必须转变那种在黑板上、讲台上做实验,学生在作业本上、考卷中操作的现象。高二《化学》新教材也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即实验由老教材中的古板变得图文并茂、形式多样,还增加了一些简单易做且实用性很强的家庭小实验,在教师的简单指导下,学生就可独立操作,同时以家庭小实验为契机,组织一些知识能够触及的课外活动,以教材中研究性课题为蓝本,诸如:能源、环保等调查,学生通过带有探索性的研究,不仅掌握了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增强了观察、记录、思考、分析、讨论和得出结论等系统的科研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扩大了视野,开发了智力,变教学的“封闭式”为“开放式”。
笔者认为,高一《化学》教材是一本好教材,尤其适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作为教师要认真钻研好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同时给学生放“权”,学生有了“权”就有了学习的主体,而不再是被填塞知识的“容器”;学生有了“权”就有了“内驱力”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一来就能使课堂教学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变过去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应更加刻苦地修炼基本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