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适应机电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市场调研和国家职业资格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标准,通过课程开发、教材开发、教师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能力培养;实训;教学改革
我院机电专业开办于1951年,5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5000余名毕业生,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各企业的骨干和领导,为办学奠定了坚固的行业优势。过去传统的教学对学生实训重视不够,多以理论讲授为主,仅配以少许的演示性或验证性实验,即便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集中实践环节,往往也是以参观为主,学生不能亲自参与,技能得不到训练,导致学生工作后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转型过程。新的历史时期,技能人才备受各行各业的青睐,职业技能的培养得到了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依据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我院顺应历史潮流,紧靠煤炭行业,面向矿山机电,围绕能力培养,逐步推进机电专业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订“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为适应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我院从源头做起,着手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面向川渝两地的煤炭行业,通过定期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和技能人才培养标准调研,及时进行岗位分析,形成职业岗位群。通过“政、企、校联动”,开发“煤矿机电职业综合资格证书”,将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的要求融入到各岗位群应具备的技能体系中,在此基础上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一般由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和部分职教专家组成)进行再次审定和修订,从而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紧跟市场需求变化,与国家职业标准融通,确保了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在构建课程体系中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学时分配上,以理论够用为准,实训学时占专业教学总学时的比例大于50%,同时在教学安排上确保学生有较充盈的时间进行业余技能训练。
2 课程(实训项目)开发与一体化教材开发
课程开发重在突出实训项目的开发,首先到生产企业进行广泛调研,明确课程应解决的工作任务,围绕具体工作任务设计技能培养所需的实训项目,在此基础上确定实训学时和所需理论学时的分配,同时将国家职业资格的有关标准融入到课程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中。课程开发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全程参与,并就工作任务和设计的实训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将形成的初稿向更多的企业征求意见后,最终定稿。
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开发相匹配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材,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参编和审定,保证所开发的教材紧扣生产企业的实际。现已成功开发出《矿山机械操作与维护》和《矿山机械设备安装与检修》两门专业核心课程的一体化教材,将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企业技术骨干的工作经验和生产现场的实际融入到上述教材中,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3 教师培养
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技能水平。近年来,我院在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上狠下工夫,加强了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引进企业的技术骨干(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充实专业教师队伍,近年来从企业引进近10名技术骨干;二是选拔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到企业真实岗位顶岗或参与企业项目,凡从高校毕业的新教师,必须进行一年的技能训练方能上岗;三是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兼职或挂职;四是通过教师之间的帮传带和参与对外技术服务项目,提高教师的专业动手能力。
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双师素质教师15人,企业兼职教师8人,已形成整体技能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学团队。
4 实训基地建设
4.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基地的建设坚持以生产性、仿真性实训基地为主,严格遵守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引入企业的管理模式,所购设施设备接近企业生产水平,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同时根据实际在布局上进行了专门设计,满足专业“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目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建设:
(1)校企共建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所建实训基地要有利于企业员工培训和学生实训。已建成校内综采工作面实训中心和全国唯一的模拟矿井,并按照煤矿现场实际配备采煤、掘进、通风、运输、供电、排水和支护等机电设备。
(2)学院自建
近年来学院投入了大量的建设经费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新建了矿山机电设备检测中心,围绕煤矿机电设备故障排查进行实训,同时对原有的实训设施设备进行整合改进。
(3)引进校外机电设备生产加工企业
我院充分利用示范院校建设的契机,在校内建设车间、厂房,引进重庆天巨承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采用一定的机制,在满足企业生产的同时,也为学生在机电设备加工方面的实训提供平台。
(4)开发虚拟实训系统
该专业已开发了采煤机仿真实训系统、提升机仿真实训系统和矿山机械在线能力测试系统等虚拟实训系统,正在开发运输机械、液压支架等矿山机电设备的虚拟实训系统。
4.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主要依靠川渝两地的煤炭企业,本着校企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现已建有重庆煤炭集团、四川煤炭集团等近20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优先向合作企业提供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是根据企业需要为其量身培训员工,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水平,尤其是教师为企业生产管理进行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的能力,近年来已为合作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项目20余项,赢得了合作企业的赞誉。
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实践锻炼,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顶岗,零距离参加企业的生产,毕业后能较早地进入角色。
4.3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1)仿照企业生产车间的做法,完善了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操作的流程图和生产工艺流程图。
(2)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建立了校企学生实习共管与考核机制,制定了校内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目标绩效管理办法、校内实训基地开放管理制度、校内专职实训教师岗位职责与管理办法等制度。
5 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学生技能的培养,本专业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开发为基础,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中积极探索“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取得了预期效果。
(1)多媒体教学
该专业的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室均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其专业课程均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动画演示、教学录象和现场实际模拟,学生对所学知识把握更好,有助于技能水平的提高。
(2)项目教学
在《矿山机械操作与维护》和《矿山机械设备安装与检修》等部分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所开发的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以项目完成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实践、努力探索,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3)现场教学
由于实训条件的不断完善,大部分专业课程基本都在实训室(生产车间)进行,实行现场教学、实物教学,直观真实,与实际联系紧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已在全校其他专业进行推广。
(4)案例教学
利用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机会或通过校企合作,收集生产企业的实际做法,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进行模拟或模仿,继而进行改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6 保障措施
6.1建立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
一方面是通過学生进行反馈,学生毕业1—2年内设置问卷调查进行跟踪,另一方面是与用人企业建立定期交流和沟通的机制,进行调研反馈。就人才培养、课程和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实训项目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及时调整。
6.2质量保证
建立了校企管理人员、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将实训教学情况纳入重点考核评价范围,对实训项目实施、计划执行情况、实训教学过程组织、实训教学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加强过程监控和管理。
6.3资金保证
该专业为我院重点建设专业和品牌专业,得到学院高度重视,每年有专项经费投入,满足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和教材开发、教师培训等方面的需要;且现为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筹资近1200万元进行相关建设;同时,通过企业捐赠确保专业建设资金到位。
7 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建设,该专业现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重庆市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行业企业的认可,学生实践能力强,广受青睐。学院将借示范院校建设的契机,加快步伐,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2008.09.
[2]亓传伟,任艳斐.高职高专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职教论坛.2004(36).
[3]俞仲文,刘守义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鞠荣祥.谈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教育与职业.2006(24).
[5]汪炎珍.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27)01.
关键词:能力培养;实训;教学改革
我院机电专业开办于1951年,5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5000余名毕业生,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各企业的骨干和领导,为办学奠定了坚固的行业优势。过去传统的教学对学生实训重视不够,多以理论讲授为主,仅配以少许的演示性或验证性实验,即便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集中实践环节,往往也是以参观为主,学生不能亲自参与,技能得不到训练,导致学生工作后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转型过程。新的历史时期,技能人才备受各行各业的青睐,职业技能的培养得到了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依据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我院顺应历史潮流,紧靠煤炭行业,面向矿山机电,围绕能力培养,逐步推进机电专业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订“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为适应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我院从源头做起,着手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面向川渝两地的煤炭行业,通过定期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和技能人才培养标准调研,及时进行岗位分析,形成职业岗位群。通过“政、企、校联动”,开发“煤矿机电职业综合资格证书”,将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的要求融入到各岗位群应具备的技能体系中,在此基础上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一般由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和部分职教专家组成)进行再次审定和修订,从而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紧跟市场需求变化,与国家职业标准融通,确保了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在构建课程体系中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学时分配上,以理论够用为准,实训学时占专业教学总学时的比例大于50%,同时在教学安排上确保学生有较充盈的时间进行业余技能训练。
2 课程(实训项目)开发与一体化教材开发
课程开发重在突出实训项目的开发,首先到生产企业进行广泛调研,明确课程应解决的工作任务,围绕具体工作任务设计技能培养所需的实训项目,在此基础上确定实训学时和所需理论学时的分配,同时将国家职业资格的有关标准融入到课程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中。课程开发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全程参与,并就工作任务和设计的实训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将形成的初稿向更多的企业征求意见后,最终定稿。
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开发相匹配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材,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参编和审定,保证所开发的教材紧扣生产企业的实际。现已成功开发出《矿山机械操作与维护》和《矿山机械设备安装与检修》两门专业核心课程的一体化教材,将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企业技术骨干的工作经验和生产现场的实际融入到上述教材中,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3 教师培养
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技能水平。近年来,我院在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上狠下工夫,加强了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引进企业的技术骨干(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充实专业教师队伍,近年来从企业引进近10名技术骨干;二是选拔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到企业真实岗位顶岗或参与企业项目,凡从高校毕业的新教师,必须进行一年的技能训练方能上岗;三是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兼职或挂职;四是通过教师之间的帮传带和参与对外技术服务项目,提高教师的专业动手能力。
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双师素质教师15人,企业兼职教师8人,已形成整体技能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学团队。
4 实训基地建设
4.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基地的建设坚持以生产性、仿真性实训基地为主,严格遵守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引入企业的管理模式,所购设施设备接近企业生产水平,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同时根据实际在布局上进行了专门设计,满足专业“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目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建设:
(1)校企共建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所建实训基地要有利于企业员工培训和学生实训。已建成校内综采工作面实训中心和全国唯一的模拟矿井,并按照煤矿现场实际配备采煤、掘进、通风、运输、供电、排水和支护等机电设备。
(2)学院自建
近年来学院投入了大量的建设经费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新建了矿山机电设备检测中心,围绕煤矿机电设备故障排查进行实训,同时对原有的实训设施设备进行整合改进。
(3)引进校外机电设备生产加工企业
我院充分利用示范院校建设的契机,在校内建设车间、厂房,引进重庆天巨承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采用一定的机制,在满足企业生产的同时,也为学生在机电设备加工方面的实训提供平台。
(4)开发虚拟实训系统
该专业已开发了采煤机仿真实训系统、提升机仿真实训系统和矿山机械在线能力测试系统等虚拟实训系统,正在开发运输机械、液压支架等矿山机电设备的虚拟实训系统。
4.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主要依靠川渝两地的煤炭企业,本着校企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现已建有重庆煤炭集团、四川煤炭集团等近20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优先向合作企业提供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是根据企业需要为其量身培训员工,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水平,尤其是教师为企业生产管理进行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的能力,近年来已为合作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项目20余项,赢得了合作企业的赞誉。
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实践锻炼,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顶岗,零距离参加企业的生产,毕业后能较早地进入角色。
4.3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1)仿照企业生产车间的做法,完善了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操作的流程图和生产工艺流程图。
(2)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建立了校企学生实习共管与考核机制,制定了校内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目标绩效管理办法、校内实训基地开放管理制度、校内专职实训教师岗位职责与管理办法等制度。
5 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学生技能的培养,本专业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开发为基础,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中积极探索“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取得了预期效果。
(1)多媒体教学
该专业的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室均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其专业课程均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动画演示、教学录象和现场实际模拟,学生对所学知识把握更好,有助于技能水平的提高。
(2)项目教学
在《矿山机械操作与维护》和《矿山机械设备安装与检修》等部分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所开发的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以项目完成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实践、努力探索,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3)现场教学
由于实训条件的不断完善,大部分专业课程基本都在实训室(生产车间)进行,实行现场教学、实物教学,直观真实,与实际联系紧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已在全校其他专业进行推广。
(4)案例教学
利用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机会或通过校企合作,收集生产企业的实际做法,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进行模拟或模仿,继而进行改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6 保障措施
6.1建立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
一方面是通過学生进行反馈,学生毕业1—2年内设置问卷调查进行跟踪,另一方面是与用人企业建立定期交流和沟通的机制,进行调研反馈。就人才培养、课程和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实训项目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及时调整。
6.2质量保证
建立了校企管理人员、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将实训教学情况纳入重点考核评价范围,对实训项目实施、计划执行情况、实训教学过程组织、实训教学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加强过程监控和管理。
6.3资金保证
该专业为我院重点建设专业和品牌专业,得到学院高度重视,每年有专项经费投入,满足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和教材开发、教师培训等方面的需要;且现为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筹资近1200万元进行相关建设;同时,通过企业捐赠确保专业建设资金到位。
7 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建设,该专业现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重庆市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行业企业的认可,学生实践能力强,广受青睐。学院将借示范院校建设的契机,加快步伐,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2008.09.
[2]亓传伟,任艳斐.高职高专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职教论坛.2004(36).
[3]俞仲文,刘守义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鞠荣祥.谈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教育与职业.2006(24).
[5]汪炎珍.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