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之一。作为一名教师,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怎样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会提问题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效果良好。
一、转变观念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变成了教师一方的活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教育模式大大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削弱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确立这样一种观念:当代教师的职责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启疑,是激励思考。在学生的眼里教师是一位组织者,组织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教师是一位合作者,与学生合作共同探索问题;教师是一位引路人,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以指导,而不是奉送现成答案。
二、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敢提问题的基础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能消除学生课堂学习中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才会层出不穷。反之就会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一些特殊生和潜能生。往往有自卑心理,怕说错了被同学、老师取笑,有了问题不敢问,对这样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倾注爱心和耐心,经常给予鼓励和帮助,使其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比如:我们班有两位学生,脑子反应比较慢,但又总爱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几次下来,这两位同学就不好意思再提问题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俩,说他们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是在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这比上课只会听不会问的同学强,这俩位同学得到老师的赞许后,提问题的积极性更高了。课下,我又悄悄为他们补课,两位同学对知识理解的透彻了,所提的问题也慢慢不在荒唐了。
其次,要允许学生出错,这是学生敢问的前提。小孩子因为无知而上学,所以他们的问题常常提得很浅薄或荒谬,应该说是正常现象。对学生的提问,我们不应该求全责备,哪怕是“离谱”,也要认真对待,保护其积极性,尽量发现其闪光点。事实证明,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
再次,不要怕学生的提问会节外生枝,打乱教学计划,而要把学生提问题看做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有一次上课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我昨天在课外练习题:白兔有16只,比黑兔的2倍少4只,黑兔有多少只?我用16÷4=4(只),可是一检验,不符合白兔比黑兔的2倍少4只这个条件,但是又不知道错在哪里。”听到这里,我灵机一动,何不把这道题作为这节课的开始呢?我说: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上一节应用题练习课。在这里,我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问题,使课堂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最后,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留些思考的余地反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经常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一节课下来,再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到图书馆、资料室去寻找答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不惟师、不惟书、只惟实的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时,我的学生就对书上的解题思路提出了疑问,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得出了比书上更简便的方法。
三、恰当启发、点拨是学生能提问题的保证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在课堂上不应该搞“一言堂”包办代替,而应该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提问题。
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不要把知识讲得太多,分析得太细,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例如,教学“在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消去相同个数的‘0’的有余数除法”时,先让学生尝试计算2800÷900,得到的商都是3,而余数大部分是1,也有的是10或100。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分析谁对谁错,学生会主动提出:余数究竟是1、是10、是100?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意见还是不统一。接着老师又让学生看书,才知道余数应该是100。当时,就有学生又提出疑问,余数为什么是100?最后,有同学用“商不变的性质”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里老师并没有把知识讲得很多、很细,而是把思维的空间留给了学生。
其次,不要替学生想好了思路,再让学生照着想,按定好的思路去训练。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一位教师怕学生走弯路,就把“学习提示”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按照她的思路去解决问题,这样是无疑是给学生的思维定了一个框。其实,教师不妨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想,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如果学生确有疑难,师可以适时引导、点拨。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能力。
此外,要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一些发现问题的机会,如;在课堂导入上可设置悬念,在练习设计上要有坡度等等,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四、教给提问题的方法是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前提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能问到点子上,问得恰到好处,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问题,一来说,提问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可以在学习过程的困惑处,可以在法则规律的总结处,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提问还可以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在算理的推导过程中,在应用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使学生变换视角,可以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
其次,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提得好,有价值,哪些不着边际,没有道理。
最后,还要让学生知道,要想问得巧、问得新、问得有价值,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于比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总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犹如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只有我们都来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教育才能造就出更多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一、转变观念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变成了教师一方的活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教育模式大大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削弱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确立这样一种观念:当代教师的职责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启疑,是激励思考。在学生的眼里教师是一位组织者,组织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教师是一位合作者,与学生合作共同探索问题;教师是一位引路人,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以指导,而不是奉送现成答案。
二、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敢提问题的基础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能消除学生课堂学习中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才会层出不穷。反之就会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一些特殊生和潜能生。往往有自卑心理,怕说错了被同学、老师取笑,有了问题不敢问,对这样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倾注爱心和耐心,经常给予鼓励和帮助,使其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比如:我们班有两位学生,脑子反应比较慢,但又总爱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几次下来,这两位同学就不好意思再提问题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俩,说他们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是在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这比上课只会听不会问的同学强,这俩位同学得到老师的赞许后,提问题的积极性更高了。课下,我又悄悄为他们补课,两位同学对知识理解的透彻了,所提的问题也慢慢不在荒唐了。
其次,要允许学生出错,这是学生敢问的前提。小孩子因为无知而上学,所以他们的问题常常提得很浅薄或荒谬,应该说是正常现象。对学生的提问,我们不应该求全责备,哪怕是“离谱”,也要认真对待,保护其积极性,尽量发现其闪光点。事实证明,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
再次,不要怕学生的提问会节外生枝,打乱教学计划,而要把学生提问题看做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有一次上课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我昨天在课外练习题:白兔有16只,比黑兔的2倍少4只,黑兔有多少只?我用16÷4=4(只),可是一检验,不符合白兔比黑兔的2倍少4只这个条件,但是又不知道错在哪里。”听到这里,我灵机一动,何不把这道题作为这节课的开始呢?我说: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上一节应用题练习课。在这里,我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问题,使课堂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最后,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留些思考的余地反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经常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一节课下来,再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到图书馆、资料室去寻找答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不惟师、不惟书、只惟实的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时,我的学生就对书上的解题思路提出了疑问,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得出了比书上更简便的方法。
三、恰当启发、点拨是学生能提问题的保证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在课堂上不应该搞“一言堂”包办代替,而应该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提问题。
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不要把知识讲得太多,分析得太细,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例如,教学“在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消去相同个数的‘0’的有余数除法”时,先让学生尝试计算2800÷900,得到的商都是3,而余数大部分是1,也有的是10或100。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分析谁对谁错,学生会主动提出:余数究竟是1、是10、是100?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意见还是不统一。接着老师又让学生看书,才知道余数应该是100。当时,就有学生又提出疑问,余数为什么是100?最后,有同学用“商不变的性质”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里老师并没有把知识讲得很多、很细,而是把思维的空间留给了学生。
其次,不要替学生想好了思路,再让学生照着想,按定好的思路去训练。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一位教师怕学生走弯路,就把“学习提示”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按照她的思路去解决问题,这样是无疑是给学生的思维定了一个框。其实,教师不妨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想,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如果学生确有疑难,师可以适时引导、点拨。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能力。
此外,要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一些发现问题的机会,如;在课堂导入上可设置悬念,在练习设计上要有坡度等等,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四、教给提问题的方法是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前提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能问到点子上,问得恰到好处,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问题,一来说,提问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可以在学习过程的困惑处,可以在法则规律的总结处,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提问还可以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在算理的推导过程中,在应用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使学生变换视角,可以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
其次,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提得好,有价值,哪些不着边际,没有道理。
最后,还要让学生知道,要想问得巧、问得新、问得有价值,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于比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总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犹如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只有我们都来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教育才能造就出更多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