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是现代化社会更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数学教学本身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的创世纪人才的需要。我任教小学数学已经多年,对此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创设情景,激发创新欲望
一节课的开始,学生学习的兴趣往往是比较浓的,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利用挂图、故事、生活小品等创设情景,用老师微笑的表情、亲切的语言,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激起学生创新的热情,产生跃跃欲试的欲望。如在二年级“应用题”的教学中,让两位学生演一段“买东西”的小品,一学生扮演售货员,另一学生扮演买东西,第一次买一支笔,每支2元,付出10元,找回多少元?第二次买了两件物品,一个本子1元,一个笔盒3元,付出10元,应找回多少元?学生看完表演后,讨论解决的方法,列出算式,教师巡视后让每一个小组的代表上讲台板书,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最好、最简便,并给优胜组发奖。由于两位学生生动的、结合实际的表演以及大家都希望得奖的欲望,使同学们的注意力都集中了起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尝到发自己获得知识的乐趣,鼓足了自我创新的勇气。
(二)鼓励提问,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增强问题意识。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发现结论:“当几个相同的加数连加时,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通过一系列的巩固练习之后,学生的脑海里都有了一个清晰的印象:“加法式子中每个加数都相同才能写成乘法式子。”这时我就出示一道加法算式:“7+7+7+7+6=?”中等程度的学生多数会按顺序一个一个地往后加,运算速度肯定比刚才的乘法计算慢得多。此时有学生提出按顺序算太慢了,希望能有简便的方法。对学生的这个“创意”,我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提出要用简便方法,我们也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并思考“7+7+7+7+6”与其它算式的异同,并要求讨论:它能不能写成乘法算式呢?学生开动脑筋,提出各种各样的见解,有的认为可以,有的认为不行;还有一个学生说:“把它变一下就可以了。”我连忙请出他站起来说出自己的理由。通过同学们的争论,最后总结出这一个算式也可以写成:“7 × 4+6”,这样计算就简便多了。如果有学生能提出“7 × 5-1”这样算更好,则要给予大力的表扬!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三)启发想象,激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富有新创意的。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有广阔的思路,沿着不同的方向充分想象、假设,把各种信息加以结合处理,产生新的目的。在学习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盲目服从权威、服从书本,要抓住一切有利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在教学:“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这一知识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过两个点为什么只能画一条直线呢?我把两个点画大一点,把线画细一点,不就能画很多条直线了吗?”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绝对不能认为是无稽之谈,随便应付了事,甚至对学生不予理睬。教师应当因势利导:“是不是课本弄错了呢?要是课本没错,谁能帮这位同学解决问题呢?”有的同学想了一会儿可能会说:“我也把线画粗一点,不就没地方画另一条线了吗?所以我认为课本没错。可想而知,这些学生的发言常常富于想象,而这些想象又常常孕育着发明创造的幼芽。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只要创造条件,正确诱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很好地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常组织实践活动,采取游戏、多媒体等新颖灵活的直观教学方法,通过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营造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良好教育环境。总之,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只要教师能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不断地得到培养和发展。
(一)创设情景,激发创新欲望
一节课的开始,学生学习的兴趣往往是比较浓的,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利用挂图、故事、生活小品等创设情景,用老师微笑的表情、亲切的语言,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激起学生创新的热情,产生跃跃欲试的欲望。如在二年级“应用题”的教学中,让两位学生演一段“买东西”的小品,一学生扮演售货员,另一学生扮演买东西,第一次买一支笔,每支2元,付出10元,找回多少元?第二次买了两件物品,一个本子1元,一个笔盒3元,付出10元,应找回多少元?学生看完表演后,讨论解决的方法,列出算式,教师巡视后让每一个小组的代表上讲台板书,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最好、最简便,并给优胜组发奖。由于两位学生生动的、结合实际的表演以及大家都希望得奖的欲望,使同学们的注意力都集中了起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尝到发自己获得知识的乐趣,鼓足了自我创新的勇气。
(二)鼓励提问,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增强问题意识。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发现结论:“当几个相同的加数连加时,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通过一系列的巩固练习之后,学生的脑海里都有了一个清晰的印象:“加法式子中每个加数都相同才能写成乘法式子。”这时我就出示一道加法算式:“7+7+7+7+6=?”中等程度的学生多数会按顺序一个一个地往后加,运算速度肯定比刚才的乘法计算慢得多。此时有学生提出按顺序算太慢了,希望能有简便的方法。对学生的这个“创意”,我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提出要用简便方法,我们也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并思考“7+7+7+7+6”与其它算式的异同,并要求讨论:它能不能写成乘法算式呢?学生开动脑筋,提出各种各样的见解,有的认为可以,有的认为不行;还有一个学生说:“把它变一下就可以了。”我连忙请出他站起来说出自己的理由。通过同学们的争论,最后总结出这一个算式也可以写成:“7 × 4+6”,这样计算就简便多了。如果有学生能提出“7 × 5-1”这样算更好,则要给予大力的表扬!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三)启发想象,激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富有新创意的。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有广阔的思路,沿着不同的方向充分想象、假设,把各种信息加以结合处理,产生新的目的。在学习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盲目服从权威、服从书本,要抓住一切有利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在教学:“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这一知识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过两个点为什么只能画一条直线呢?我把两个点画大一点,把线画细一点,不就能画很多条直线了吗?”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绝对不能认为是无稽之谈,随便应付了事,甚至对学生不予理睬。教师应当因势利导:“是不是课本弄错了呢?要是课本没错,谁能帮这位同学解决问题呢?”有的同学想了一会儿可能会说:“我也把线画粗一点,不就没地方画另一条线了吗?所以我认为课本没错。可想而知,这些学生的发言常常富于想象,而这些想象又常常孕育着发明创造的幼芽。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只要创造条件,正确诱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很好地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常组织实践活动,采取游戏、多媒体等新颖灵活的直观教学方法,通过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营造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良好教育环境。总之,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只要教师能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不断地得到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