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感官” 让“素材”动起来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ato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文章的时候,我们写什么?这是我们经常头疼的问题,不知道去写什么,脑子里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思路,更不知道从何下笔。说到底,这就是缺乏写作的素材。那么,素材到底从哪里来呢?其实,素材来自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环境,并由我们的感官——眼、耳、鼻、嘴、手,来感知的。只要我们做个用心人,把感官发动起来,就会有写不完的素材,素材也会随 之动起来,更有活力。
  感官的作用就是观察物体,感知物体,了解物体,给物体来个全方位的画像。要说观察,那就是用身体的各种器官感知这个世界的过程。身体上有多少感官,也就会有多少观察的方式。观察物体就是要观察物体的色、形、声、味、光,让感官活动起来,全面地了解物体,给读者一个较全面的印象。
  一、眼
  眼是首先接触物体的器官。我们会先看到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因素,对物体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运用好“眼”,把物体描述出来,就能给读者带来一个很完整的第一印象,能有兴趣把你的文章读下去。
  说到“眼”,我们的第一感觉,那就是看。我们所说的看,只是对所观察对象的一个大概认识。其实,看也有许多,比如有一般的看、集中精力看、回头看等等。同时,看的侧重点不同,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给人的印象也有所区别。
  描述看的动作词语,比如:瞧、望、视、目睹、目击、过目、目视等。
  在街上,我们看到一个女孩。有人会说,我看到了一个漂亮女孩,她穿了一件红色的上衣。有人则会说,我看到这个女孩穿了一双名牌运动鞋,真漂亮;有人或许会说,我看到了一个活泼的女孩,让我眼前一亮。
  再比如,我们看到一辆轿车。有人就说,这辆车是白色的,很好看。有人则说,这辆车是奥迪,真是一款高档车。有人会说,这辆车的流线很不错。
  再比如一个苹果,大家看了,也会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会说,苹果很圆;有的会说,苹果的颜色真鲜艳;有的会说,苹果的表面也不光滑;有的会说,苹果的整体颜色也不一样啊。
  有时,我们对某件东西还不清楚,总会说,去看看,你不就知道了。这里的去看看,也就是说,去看这件东西的外貌,大概了解这件东西。
  “眼”让我们知晓了面前的世界,给我们的是物体的第一手材料。看,不仅需要用心,更需要入脑,最忌讳的是走马观花,到头来没有一丝的记忆。
  二、耳
  说到“耳”,大家都很明白的,那不就是听吗?说起来简单,但具体要听什么?怎么去听?这里就有学问了。要说好多人不会听,一点也不夸张。同样去听一场报告,有的人收获颇丰,而有的人则是感觉热闹而已,这就是不同了。
  听,听声音,听音调,听情绪等,我们不仅要认真去听,还要仔细,真正入脑,才能听出味道,听出感觉。
  其实,耳就是来听,听就要听声,听出声的味道。感受声,体会声,写出来。
  有时我们会说,我听到了一个很脆的声音,银铃般的声音,磁性的声音,等等,都是听出来的。发挥了耳的功能,就能给我们了解世界开拓了一个窗口。声音的美妙能让人陶醉,也能给人以精神的愉悦。声音能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让我们身处其中,感悟其神秘。
  表示听的词语有:聆听,恭听,倾听,听见,忠言逆耳,洗耳恭听,耳熟能详,声声入耳,如雷贯耳,俯首帖耳,置若罔闻,充耳不闻,装聋卖傻,闻所未闻,听而不闻等等。
  如果一个同学,学习一直很好,而这次没有考好,诉说自己的失误与委屈,有的同学会说,听出了他的委屈,心里压力很大,真可怜;有的同学会说,他委屈什么啊,就不能让别人考好一点啊,看到别人考得好了,心里不平衡;有的同学会说,什么委屈,还不是在这里卖弄自己啊,你看他那腔调啊,我看他一点也不委屈。
  我们去听一场事迹报告会。有人会说,我听到了演讲者的心声;有人会说,我听到了心灵的震撼,很受教育;有的人会说,我听到了他的奋斗历程与艰苦的程度。
   听,让我们感知这个世界,给我们一个感知的材料,对物体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听,要用心去听,更要用心去体会,才能品味出那声音中的差异。最忌讳的是不用心,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就出去了,一点也没得到。
   三、鼻
  说到鼻子,我们都不陌生,每天的美味佳肴的味道首先由它来完成。鼻子也丰富了我们的写作素材,让素材更有韵味。比如,物体的味道怎样?
  味道的词语有:平淡、鲜美、诱人、独特、 醇厚、甜滋滋、酸溜溜 、苦丝丝 、香甜可口、辣丝丝、香喷喷、美滋滋、咸津津、香馥馥 臭烘烘……
  我们拿到一个苹果,放到鼻子前一闻,有人就说,有一股清香的味道;有人会说,味道很甜,肯定好吃;有人还会说,这样的苹果放到屋里,肯定会芳香满屋。
  再比如,我们走进一个空间,会有什么感觉?很清爽,很潮湿,有点味道等。
  鼻子闻到的味道,我们用词语形容出来,可以给人一个更进一步的印象,让人对物体的内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四、嘴
  我们知道,嘴是说话的。可以通过嘴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展现自己的风采。在我们素材的采集中,嘴的主要功能——尝,就是品尝物体的味道。我们知道,大多的物体是有味道的,只有通过品尝,才会给人一个最真实的感觉。
  形容味道的词语:酸甜、微辣、鲜滑、苦涩涩、幼滑、甜美、香气扑鼻、酸辣、浓郁、暴辣、甜滋滋 、酸溜溜、甜丝丝、火辣、嫩滑、香喷喷、苦丝丝等等。
  比如,我们拿到一个苹果,咬一口,会感觉到味道是甜甜的,或者有点酸,或者脆甜。总会给人一种直接的感受。
  品尝一种小吃,只有用嘴才能感觉到是否好吃,味道如何,这些光看是看不出来的,唯有亲自品尝才会有确切的感受。
  这一些都是通过嘴而品尝出来的。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将物体的这个味道用语言表述出来,很大程度上会提高文章的韵味,让人有所感受,如同亲自品尝一般。
   五、手
  我们去接触某一样东西,势必要用到我们身体的——手。用手可以拿起一个物体,让人感觉到物体的轻重、摸一摸能感觉到物体的质地,这一切完全是通过手来感知的。
  表示手的动作的词语:拿,提,挥,握,攥,伸,搓,洗,捏,弹指,掐,捶,抬,拽,拉,摆,按,扒,抠,拖,扶,扯,抓,扳,拧,摸,拎,掰,挠,挤等等。
   以苹果为例。当我们拿起一个苹果,就会感觉到它的轻重,用手轻轻地按一下,也会感觉苹果的质地,由此可以判断是否好吃。我们买苹果的时候,有时也用这样的方法来判断。
  用手来感应物体,很直接。用这些词语来表述动作,可以很形象、生动、具体,给人一个真实的感觉。
   我们通过眼、耳、鼻、嘴、手来感知物体,对物体的色、味、光、声、形,有了一个完整的印象,再用语言逐条逐条地真切地描述出来,那么一个各种要素齐全的物体就形象地展现出来,有了灵性与感知,物体便会动起来,会感觉物体就在眼前一般。其实,不管用什么感官来感知物体,其所得知的印象最终都要归结到“想”,用脑子将其感官所感知的印象,来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得出一个完整的印象。
其他文献
我是一个很入世的人。但是我性格中也有很理想化的东西,受各方面的制约,客观条件达不成,只能曲线救国,慢慢来,一步步走。五年十年之后,再回头看看我们给中国出版界带来了什么,不一定是好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坏的,但是至少做出了一些改变,让人们看到了一些新鲜的东西,这是我对自己深信的一点。   几年前我想做杂志,我就铆了心思做杂志。我想做我就去做到最好,包括我写《小时代》,我不管别人说它是不是很拜金,充斥着名
期刊
都说天底下最疼孩子的是妈妈,可今天的妈妈知道孩子哪儿疼吗?   有一天,我忽然听见孩子背地里扎堆喊“疼”!  “父母皆祸害”——说得耸人听闻,而参与这网络论坛的孩子,一下子冒出来好几万。  “祸害”一词,我起先以为是网络小孩的雷人语录,再一想,妈妈们需要反思“祸害”的源头。孩子感觉到疼,妈妈却弄不清疼的来处,妈妈疼孩子的方法是不是存在严重错位?当众人都在批评现行的教育体制时,孩子则提醒我们,需要面
期刊
【主题感言】  特约主持:刘洋  ★改变很难,亦很容易。  ★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轻轻地跨出一步,顷刻间日月换新天,山重水复移作了柳暗花明;说它难,是为那山重水复,并非路障,是心障。  ★人们往往可以鼓起面对世界的勇气,却无力面对自己的心。就如那枚在手心颤颤浸了几十年汗湿也不敢佩戴的耳钉;就如一段走成习惯却当成了宿命的感情;就如世人眼中绚丽的光环,或许只日复一日地装耀着你眼底的残生。  ★不必担心后
期刊
王国华,笔名易水寒。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五毛钱,吵半天》、《微笑是一种力量》、《推开虚掩的门》、《等待是另一种形式的行走》、《你不知道的历史细节》、《万人围着二人转》、《学林碎话》等作品集。    请简单地描述一下自我。  一个曾经豪放不羁的人,一个目前循规蹈矩的人;一个曾经以文学为终生梦想的人,一个今天靠写字养家糊口的人;一个唯唯诺诺、心慈面软、听不得别人哭泣的人,一个心中爱恨激荡、偶尔爆发的
期刊
记得在我8岁时,我喜欢坐在厨房的餐桌边,静静地看妈妈准备晚餐。在做饭前,她总是先把手上的银结婚戒指摘下来,小心地放在餐桌上。我印象中很特别的一个周末,父亲把一枚璀璨夺目的钻戒送给母亲,以取代那个从他们学生时代就戴在她手上的普通戒指。  “您为什么不戴您的新钻戒?”我问母亲,“难道您不喜欢它?”  “我当然喜欢。”她回答。  “它很漂亮!但是我的手太丑了,戴上钻戒只会招惹人注意它。”  “丑?”  
期刊
车子在还发着微光的白色灯塔脚下停了下来,车上的两个人透过车窗看着眼前这个巨大的湖。“就是这里了,萨拉。北风灯塔,我们的新家。”  那天晚上,萨拉和爸爸就在他们的新家住下了。  在屋子中间,萨拉看到了那个巨大的玻璃罩子,它看起来就像一个蜂房,几乎有她那么高。爸爸把手伸进去,给里面的一盏小灯注满煤油。“萨拉,千万不能碰这盏灯,你一定要记住。”爸爸说,“但你可以帮助我。因为这盏灯必须在日落时准时点亮,到
期刊
鸟说什么?没人晓得。只不过有些被人翻译了,比如布谷鸟的叫声,常常被说成“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而在我的老家,这鸟叫被说成“算黄算割”。  有很多鸟的叫声用“叽叽喳喳”四个字形容就够了,比如麻雀、水雀、黄豆瓣儿……只有一小部分鸟叫出了名堂。  布谷鸟说:“算黄算割。”声音急促,好像为麦事着急。有一回,我遇到一位白胡子老者,他跟我说,那鸟是说“吃斋念佛”。我笑了,这个翻译挺不错。  我小时候也翻译过布
期刊
谁在我正在黑夜里走着的时候,让我看见了火把?  在一个陌生的小山村里,我还在沿着窄窄的山路赶路,雨后的泥路把水呈现出来,鞋子早已湿透了,几次的摔倒,令我很沮丧。这时候,有一个人从我面前的巷道里走出来,齐肩举着一支火把。他看见我,没有说话,只是一直在前面走着,走得很慢,我赶紧走上去,跟在他的身后。火光微弱地在夜空中散发出来,让我看清了路上的石头和水洼。手执火把的人在我的前面走了一段路,一转身就向另一
期刊
陈洪金,1972年生于云南永胜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个人文集《灵魂的地址》、《乡村:忧伤的河流与屋檐》、《母土》等。    ■你从什么时候对文学产生兴趣的?  伯父酷爱文学,在他的青年时代曾经读过大量的文学经典。受伯父的影响,父亲也喜欢读书,我自记事起就开始翻看父亲从伯父家里拿来的中外文学经典,阅读成为我饥馑的童年时期最为愉悦的事件。中学时代,我开始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严重偏科,数理化
期刊
在之前的很长时间里,我只喜欢很干净的阳光。   清早,手指爬上了雕花的窗棂,从轻轻地触摸,到略微使力,然后捡起老旧的木头间掉落的时间的碎屑。阳光就这么一点点地漏进屋里。来不及收回的手指上缠上了阳光,那么简单的、明媚的一缕。有的时候我会望着这一缕阳光出神。真的,阳光必须是干净的。而且阳光的干净与否带有一丝万劫不复的绝望。要么干净,要么不干净,由不得你选择,而且一旦确定,便无法重来,只能等第二天。有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