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是让学生会做几道老师讲过的题?是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取高分?表面看都没有错。“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陶行知),其实说到底数学课堂教学要教给学生的是技能。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一个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入口,一种正确高效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一种能静下心攻克难关的习惯。
数学是逻辑性非常严密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数学题的时候一定要严密,应做到“步步为营”“丝丝相扣”,每一步都要有公理、定理等做依据。我们在教学时不仅要注意让学生知道一道题的答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要让学生通过题目的训练形成一定的思维、推理能力。
教学要“顺生以致天性”。可是我们有些老师,为了达到某些“功利”的目标,违背学生学习的自然状态,用大量重复、无意义的学习任务去强迫学生学习。看似为学生负责,其实是对学生“天性”的伤害。他们对现在的教学改革要求不管不顾,对某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不学不用,依然故我地执行着他的那一套陈旧的方式方法。他们常常“以己心度学生”,使教学徒添许多“尴尬”。
我讲清了,学生就听懂了。当然,讲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教师清晰透彻且具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先决条件,是举一反三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然而,教师不要站在成人的思维层面,用有较丰富阅历的成人理解能力去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要知道教师讲得清,学生却未必就听得懂。很多时候尽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却是云里雾里,囫囵吞枣。为了做到教师讲得清,也让学生听得懂,教师就必需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握起点,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将学生引入知识掌握的最佳结合点。在课堂练习时间,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
我觉得简单,学生也应该感到容易。有人戏说“最差的学生,往往是最好的老师”,是说如果让差生当老师,他能切身体会到哪些方面是学生的认知难点,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选择合适的教授方法,往往能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知识有相对的难易,没有绝对的。如果我们教师对某部分知识认为简单,那么在备课,课堂教学中就会不上心,就会草草收场。毕竟教师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他们对某部分知识的认知绝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结果造成简单的问题变成学生的难点。为此,在教学中,应对每一部分内容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我讲的越多,学生就掌握得越多。在有限时间里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讲,无疑是有效的,但知识的迁移、内化需要时间,特别是需要学生的思考。有些老师,生怕学生学不会,一节课一节课地讲,甚至自习时间也大讲特讲,根本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这是对学生的不信任,同时也是不自信的表现,这样下去,我们的学生谈何成功?谈何发展?学习,从根本上说是学生自己的事,在教师队伍中就有不少人坦言:好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自主学习的结果。
学生课堂上听懂了,所学知识就掌握了。一到考试结束后,总听到老师气愤的声音:这些都是我讲过的,又练过的,怎么还会出错。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不令我们深思:是不是学生在上课时听懂就等于掌握了?听懂是一回事,但理解并应用却是更高的要求。听懂,更多的是教师的讲,而理解和应用则更侧重于学生的学,只有内化后的知识才是掌握了的知识,才能够在应用时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力,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全面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全体学生能在躬行的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领悟数学思想。同时更应注意平时训练的落实,光做不思考,就不会有长足的发展,应该让学生做一题就有一题的收获。
教学方法不改革,依然沿用过去的老方法,可能会让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所提高,但给学生带来的却是更大的灾难,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育下,一切创新、一切思维、一切能力的培养都将是空谈。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数学是逻辑性非常严密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数学题的时候一定要严密,应做到“步步为营”“丝丝相扣”,每一步都要有公理、定理等做依据。我们在教学时不仅要注意让学生知道一道题的答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要让学生通过题目的训练形成一定的思维、推理能力。
教学要“顺生以致天性”。可是我们有些老师,为了达到某些“功利”的目标,违背学生学习的自然状态,用大量重复、无意义的学习任务去强迫学生学习。看似为学生负责,其实是对学生“天性”的伤害。他们对现在的教学改革要求不管不顾,对某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不学不用,依然故我地执行着他的那一套陈旧的方式方法。他们常常“以己心度学生”,使教学徒添许多“尴尬”。
我讲清了,学生就听懂了。当然,讲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教师清晰透彻且具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先决条件,是举一反三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然而,教师不要站在成人的思维层面,用有较丰富阅历的成人理解能力去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要知道教师讲得清,学生却未必就听得懂。很多时候尽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却是云里雾里,囫囵吞枣。为了做到教师讲得清,也让学生听得懂,教师就必需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握起点,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将学生引入知识掌握的最佳结合点。在课堂练习时间,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
我觉得简单,学生也应该感到容易。有人戏说“最差的学生,往往是最好的老师”,是说如果让差生当老师,他能切身体会到哪些方面是学生的认知难点,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选择合适的教授方法,往往能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知识有相对的难易,没有绝对的。如果我们教师对某部分知识认为简单,那么在备课,课堂教学中就会不上心,就会草草收场。毕竟教师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他们对某部分知识的认知绝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结果造成简单的问题变成学生的难点。为此,在教学中,应对每一部分内容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我讲的越多,学生就掌握得越多。在有限时间里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讲,无疑是有效的,但知识的迁移、内化需要时间,特别是需要学生的思考。有些老师,生怕学生学不会,一节课一节课地讲,甚至自习时间也大讲特讲,根本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这是对学生的不信任,同时也是不自信的表现,这样下去,我们的学生谈何成功?谈何发展?学习,从根本上说是学生自己的事,在教师队伍中就有不少人坦言:好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自主学习的结果。
学生课堂上听懂了,所学知识就掌握了。一到考试结束后,总听到老师气愤的声音:这些都是我讲过的,又练过的,怎么还会出错。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不令我们深思:是不是学生在上课时听懂就等于掌握了?听懂是一回事,但理解并应用却是更高的要求。听懂,更多的是教师的讲,而理解和应用则更侧重于学生的学,只有内化后的知识才是掌握了的知识,才能够在应用时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力,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全面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全体学生能在躬行的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领悟数学思想。同时更应注意平时训练的落实,光做不思考,就不会有长足的发展,应该让学生做一题就有一题的收获。
教学方法不改革,依然沿用过去的老方法,可能会让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所提高,但给学生带来的却是更大的灾难,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育下,一切创新、一切思维、一切能力的培养都将是空谈。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