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学生初中学习阶段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致使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两极分化。以初中数学的学习现象为例,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现象的成因以及对策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初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1992-7711(2021)18-081
为缓解两极分化的学习现象,教师首先应全面了解这一现象产生的成因,通过分析进行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案,以更加科学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弱化教学的两极分化。
一、两极分化产生的因素
1.学生自身原因
(1)基础知识不牢固
在两极分化的学习现象中,其中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是基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数学的学习是在基础知识的原理上加以变通计算的过程,而如若学生并未完全掌握基础知识,则在解决问题时容易出现一定的困难;而基础能力相对稳固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则能够游刃有余,并逐渐形成学习数学信心,长此以往,学生与学生之间受基础知识的影响,则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现象[1]。
(2)数学学习兴趣不足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中学生而言,其学习的兴趣除对数学能够保有热情以外,则是建立在与数学的掌握度之上,通常人会对所掌握的知识更加具有兴趣与动力,而对难度较大的部分则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因此部分学生由于数学的学习出现一定程度的阻碍与困难,则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除此之外,数学有些知识的抽象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当难以理解,知识体系枯燥乏味,且数学需要大量的计算,种种因素使得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渐降低,从而导致学生逐渐缺乏主动学习数学的意愿,造成知识体系不够完善,出现知识断层现象,从而造成两极分化现象。
(3)缺乏信心,意志较为薄弱
与小学数学不同,初中数学的跨度相对较大,无论是在数学抽象还是在数学难度上都具有一定的增加,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随之提升。就目前大部分初中生的学习状态而言,其缺乏一定的抗压心理,面对具有困难与挑战的数学问题,则易于表露出畏难心理,缺乏一定的意志力[2]。而学习优秀的学生,在面对挑战时则更加愿意接受挑战,久而久之,这一现象则使得数学的学习初见形成两极分化。
2.其他因素
(1)缺乏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
纵观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教学方式多是以一概全的方式所进行的。教学体系统一且一致,未能够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作以调整,而是以统一的教学模式所进行。在教学时,教师并未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致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形成不同的学习效果,从而使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无法及时跟进教师的思路,导致学习效果更加的不理想。
(2)教学理念陈旧固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未能发生转变,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上,虽已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角度设计教学模式,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仍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同时,教学的互动性较低,多是以单方面的讲授为主,教师未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仅仅是以成绩定义学生,未能及时做到教学反思。
(3)作业布置合理性不足
由于数学是一门计算量较大的学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则常常以“题海”的方式布置,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更甚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为完成作业内容抄袭他人作业,导致无效学习。而亦有部分教师为响应素质教育要求,在作业的布置上却又过于较少,使得学生的练习量不足,未能完全掌握数学知识,因而在作业的布置方面,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
二、缓解两极分化的教学策略
1.加强基础训练,梳理数学知识
(1)制作微课,针对性练习
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提升数学能力水平的基本前提,基于两极分化的现象而言,为提升教学效率,使处于两极阶段的学生能够有效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则应当针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加强教育指导,以使其能够较好地跟上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路,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则可制作基础性微课内容,将与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制作为微课,并上传至班级群或校园网页等,以供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学习,从而加强其基础知识的掌握。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学习《勾股定理》时,则可围绕这一核心概念,将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加以融合,结合小学阶段的三角图形的学习,通过新旧知识的巩固与衔接,设计制作微课。如此一来,学生则能够依据自身情况,通过学习微课内容,以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从而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减缓两极分化现象。
(2)利用思维导图,促进知识掌握
完整的数学体系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在掌握了基础概念以及公式之后,则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完善,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深化记忆知识内容,并加强对知识的系统掌握。思维导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同时对于理清学生的思维脉络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因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定期进行思维导图的教学体系,如每一课时完成之后,运用思维导图将这一章节作以回顾复习;或是每一章节学习之后,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巩固等。与此同时,思维导图的方法掌握亦需要教授予学生,以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进而提高其学习效率[4]。
2.趣味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1)发挥教学资源作用
现代教学资源不仅丰富且形式多样,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有着一定的优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可利用信息多媒体技术,将平面的数学图形立体化,以更加直观的形式促进学生理解,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此过程当中,教师亦可设计故事情境,制作动漫人物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则可以利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应用多媒体影视功能放映相关的生活元素,如纪录片、自然景象图片等,以促进其学习积极性。 (2)创设游戏,提高兴趣动力
游戏的创设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同时,科学的游戏设计对数学的教育而言,亦是具有多种优势作用,如思维能力的训练提升、基础知识的掌握与深化等等。在具体游戏的设计过程中,可结合不同的知识体系创设游戏,从而综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七年级下册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则可设计以购物为主题的角色扮演游戏,依据具体的题目内容,组合各个小组,进而通过游戏扮演解决方程组。再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时,则可设计闯关游戏,通过各个小组组员之间的接力赛,完成图形挑战,从而掌握平移与旋转的知识体系等等。
3.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习不仅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同样需要学生在这一阶段具备应有的学习能力。对两极分化现象而言,其中学习方法正确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其亦是激化了学习成效。因而在教学时,教师应当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减少两极现象。
(1)构建完整的学习体系——预习、复习相结合
任何一门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具备完整的学习体系,如此才能够使得学习更加高效。其中,预习则是学习环节中的重要部分,尤其对学习效果较差的学生,预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得以初步了解新知识概念体系,同时亦能够提高课堂学习的学习效率,加强其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汲取课堂重点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将预习作为课后学习任务的一部分。为提高预习效果,教师可设计相应的预习任务,以辅助学生明确预习方向,从而逐渐掌握课前预习的方法。例如,在预习八年级上册《平均数》时,教师可布置以下预习任务:①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平均数的概念;②思考教材中问题内容,并作以简要回答;③将未能理解的部分加以整合,并提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除此之外,复习过程同等重要,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巩固复习当日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可将教学课件于课后分享给学生,丰富学生学习资源的同时,促进其知识的整合复习能力。
(2)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举一反三、一题多解
思维能力对数学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以提升数学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学习数学时,解决问题则是核心内容部分,其问题的解决形式多种多样。对部分学生而言,由于思维的固化导致在思维能力方面较弱,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执着于一种方式,导致思维受限,造成学习数学困难的现象。因而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对缓解两极分化现象亦是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对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开阔数学思维更是具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在具体教学时,可利用例题的讲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以促使学生逐渐形成举一反三以及一题多解的思维能力。例如,在题目“9(m+n)2-(m-n)2”中,可让学生先行思考,以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进而将学生的答案罗列至黑板中,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从而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与此同时,教师亦可以逆向思维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结合这一题目,自行设计题目并进行解答,以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
4.创新教学模式
(1)合作式教学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作用。除教师的引导教学外,教师还可设立各个学习小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分享建议等的方式,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使学生得以在学习小组中优势互补,共同进步,进而弱化两极分化的数学学习现象。在小组划分过程中,依据两极分化的特点,教师应当在各个小组中分别安排学习能力较强以及能力较弱的学生,以均衡各个小组的能力,使学习能力优秀的学生能够带动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从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减缓两极分化。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存在差异性,且两极分化较为明显,因而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并不能适用于所有学生。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这一现象,以更加科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关注至每一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因材施教,从而拉近两极分化现象。在此教学设计过程当中,除课堂教学需要分层设计之外,对课后练习、考核测验亦需要结合学生的不同层级进行设计。
4.合理布置课后作业
作业的布置是以复习与强化为主要目的,在练习量的设计上,应当以“抓重点”为中心,以使学生能够通过科学的练习,充分掌握当日所学内容。因而在题目的选择上,應当围绕课堂知识点为核心,以择优选择练习题目,将知识点有效覆盖,从而使得学生能够高效地完成作业。同时,教师还应当注重作业的反馈,针对学生未能掌握的部分,着重加以辅导并练习,从而提升作业练习价值。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出现分化现象,其产生的因素源自各个方面,作为教师应当对症下药,以有效减缓这一现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兰秀.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国际教育论坛,2020,2(9):124.
[2]曹玮.浅谈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点"的产生及对策[J].情感读本,2016,(32):73.
[3]曾美玲.初中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12):192.
[4]何孝阳.谈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分化原因及对策[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8(3):719.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三中学,山东 淄博 25500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初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1992-7711(2021)18-081
为缓解两极分化的学习现象,教师首先应全面了解这一现象产生的成因,通过分析进行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案,以更加科学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弱化教学的两极分化。
一、两极分化产生的因素
1.学生自身原因
(1)基础知识不牢固
在两极分化的学习现象中,其中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是基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数学的学习是在基础知识的原理上加以变通计算的过程,而如若学生并未完全掌握基础知识,则在解决问题时容易出现一定的困难;而基础能力相对稳固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则能够游刃有余,并逐渐形成学习数学信心,长此以往,学生与学生之间受基础知识的影响,则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现象[1]。
(2)数学学习兴趣不足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中学生而言,其学习的兴趣除对数学能够保有热情以外,则是建立在与数学的掌握度之上,通常人会对所掌握的知识更加具有兴趣与动力,而对难度较大的部分则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因此部分学生由于数学的学习出现一定程度的阻碍与困难,则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除此之外,数学有些知识的抽象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当难以理解,知识体系枯燥乏味,且数学需要大量的计算,种种因素使得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渐降低,从而导致学生逐渐缺乏主动学习数学的意愿,造成知识体系不够完善,出现知识断层现象,从而造成两极分化现象。
(3)缺乏信心,意志较为薄弱
与小学数学不同,初中数学的跨度相对较大,无论是在数学抽象还是在数学难度上都具有一定的增加,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随之提升。就目前大部分初中生的学习状态而言,其缺乏一定的抗压心理,面对具有困难与挑战的数学问题,则易于表露出畏难心理,缺乏一定的意志力[2]。而学习优秀的学生,在面对挑战时则更加愿意接受挑战,久而久之,这一现象则使得数学的学习初见形成两极分化。
2.其他因素
(1)缺乏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
纵观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教学方式多是以一概全的方式所进行的。教学体系统一且一致,未能够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作以调整,而是以统一的教学模式所进行。在教学时,教师并未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致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形成不同的学习效果,从而使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无法及时跟进教师的思路,导致学习效果更加的不理想。
(2)教学理念陈旧固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未能发生转变,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上,虽已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角度设计教学模式,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仍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同时,教学的互动性较低,多是以单方面的讲授为主,教师未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仅仅是以成绩定义学生,未能及时做到教学反思。
(3)作业布置合理性不足
由于数学是一门计算量较大的学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则常常以“题海”的方式布置,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更甚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为完成作业内容抄袭他人作业,导致无效学习。而亦有部分教师为响应素质教育要求,在作业的布置上却又过于较少,使得学生的练习量不足,未能完全掌握数学知识,因而在作业的布置方面,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
二、缓解两极分化的教学策略
1.加强基础训练,梳理数学知识
(1)制作微课,针对性练习
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提升数学能力水平的基本前提,基于两极分化的现象而言,为提升教学效率,使处于两极阶段的学生能够有效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则应当针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加强教育指导,以使其能够较好地跟上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路,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则可制作基础性微课内容,将与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制作为微课,并上传至班级群或校园网页等,以供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学习,从而加强其基础知识的掌握。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学习《勾股定理》时,则可围绕这一核心概念,将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加以融合,结合小学阶段的三角图形的学习,通过新旧知识的巩固与衔接,设计制作微课。如此一来,学生则能够依据自身情况,通过学习微课内容,以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从而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减缓两极分化现象。
(2)利用思维导图,促进知识掌握
完整的数学体系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在掌握了基础概念以及公式之后,则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完善,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深化记忆知识内容,并加强对知识的系统掌握。思维导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同时对于理清学生的思维脉络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因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定期进行思维导图的教学体系,如每一课时完成之后,运用思维导图将这一章节作以回顾复习;或是每一章节学习之后,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巩固等。与此同时,思维导图的方法掌握亦需要教授予学生,以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进而提高其学习效率[4]。
2.趣味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1)发挥教学资源作用
现代教学资源不仅丰富且形式多样,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有着一定的优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可利用信息多媒体技术,将平面的数学图形立体化,以更加直观的形式促进学生理解,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此过程当中,教师亦可设计故事情境,制作动漫人物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则可以利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应用多媒体影视功能放映相关的生活元素,如纪录片、自然景象图片等,以促进其学习积极性。 (2)创设游戏,提高兴趣动力
游戏的创设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同时,科学的游戏设计对数学的教育而言,亦是具有多种优势作用,如思维能力的训练提升、基础知识的掌握与深化等等。在具体游戏的设计过程中,可结合不同的知识体系创设游戏,从而综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七年级下册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则可设计以购物为主题的角色扮演游戏,依据具体的题目内容,组合各个小组,进而通过游戏扮演解决方程组。再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时,则可设计闯关游戏,通过各个小组组员之间的接力赛,完成图形挑战,从而掌握平移与旋转的知识体系等等。
3.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习不仅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同样需要学生在这一阶段具备应有的学习能力。对两极分化现象而言,其中学习方法正确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其亦是激化了学习成效。因而在教学时,教师应当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减少两极现象。
(1)构建完整的学习体系——预习、复习相结合
任何一门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具备完整的学习体系,如此才能够使得学习更加高效。其中,预习则是学习环节中的重要部分,尤其对学习效果较差的学生,预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得以初步了解新知识概念体系,同时亦能够提高课堂学习的学习效率,加强其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汲取课堂重点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将预习作为课后学习任务的一部分。为提高预习效果,教师可设计相应的预习任务,以辅助学生明确预习方向,从而逐渐掌握课前预习的方法。例如,在预习八年级上册《平均数》时,教师可布置以下预习任务:①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平均数的概念;②思考教材中问题内容,并作以简要回答;③将未能理解的部分加以整合,并提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除此之外,复习过程同等重要,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巩固复习当日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可将教学课件于课后分享给学生,丰富学生学习资源的同时,促进其知识的整合复习能力。
(2)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举一反三、一题多解
思维能力对数学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以提升数学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学习数学时,解决问题则是核心内容部分,其问题的解决形式多种多样。对部分学生而言,由于思维的固化导致在思维能力方面较弱,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执着于一种方式,导致思维受限,造成学习数学困难的现象。因而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对缓解两极分化现象亦是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对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开阔数学思维更是具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在具体教学时,可利用例题的讲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以促使学生逐渐形成举一反三以及一题多解的思维能力。例如,在题目“9(m+n)2-(m-n)2”中,可让学生先行思考,以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进而将学生的答案罗列至黑板中,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从而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与此同时,教师亦可以逆向思维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结合这一题目,自行设计题目并进行解答,以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
4.创新教学模式
(1)合作式教学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作用。除教师的引导教学外,教师还可设立各个学习小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分享建议等的方式,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使学生得以在学习小组中优势互补,共同进步,进而弱化两极分化的数学学习现象。在小组划分过程中,依据两极分化的特点,教师应当在各个小组中分别安排学习能力较强以及能力较弱的学生,以均衡各个小组的能力,使学习能力优秀的学生能够带动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从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减缓两极分化。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存在差异性,且两极分化较为明显,因而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并不能适用于所有学生。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这一现象,以更加科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关注至每一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因材施教,从而拉近两极分化现象。在此教学设计过程当中,除课堂教学需要分层设计之外,对课后练习、考核测验亦需要结合学生的不同层级进行设计。
4.合理布置课后作业
作业的布置是以复习与强化为主要目的,在练习量的设计上,应当以“抓重点”为中心,以使学生能够通过科学的练习,充分掌握当日所学内容。因而在题目的选择上,應当围绕课堂知识点为核心,以择优选择练习题目,将知识点有效覆盖,从而使得学生能够高效地完成作业。同时,教师还应当注重作业的反馈,针对学生未能掌握的部分,着重加以辅导并练习,从而提升作业练习价值。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出现分化现象,其产生的因素源自各个方面,作为教师应当对症下药,以有效减缓这一现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兰秀.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国际教育论坛,2020,2(9):124.
[2]曹玮.浅谈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点"的产生及对策[J].情感读本,2016,(32):73.
[3]曾美玲.初中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12):192.
[4]何孝阳.谈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分化原因及对策[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8(3):719.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三中学,山东 淄博 2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