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调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xu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犹如死鱼和缓地浮上水面,朋友啊
  我也抵达了被人遗忘的年纪
  我将背向儿童,背叛他们的亢奋
  与熠熠生辉的美丽牙齿
  被侮辱的人们连名字也不能留下
  从蒲公英叶下面,幻想着昨日世界
  我的提灯不能够照亮清晨
  愧疚地说,也不能唤来一班缺席的列车
  甚至我的笔也画不出一脉暗泉
  好洗一洗双颊的泪痕不至于太深刻
  只有母亲们不会忘记置办夏衫,罩满轻风
  和叠好她们自己薄而冷的白丝巾
  我们其实还只不过是伸开双臂
  晃悠悠踩在陌路上张望
  因为啊,烈火早就封死了通往那个初夏的马路
  头脑卑鄙的人只能以卑鄙理解孤獨
  新世纪丑角给万物滋满滑稽
  在历史的一块离岛上,人们无法等待
  抱歉
  谁也不能在这个正午无休无止地抒怀
  我只是暂时修缮的月桂园中,不知朝暮的流萤
  是狂风而非翅膀将我推下明天
  也推下十年和三十年
  只愿这交错时的一线静默,得以伸向远方
其他文献
1  贫困户二狗在村子里留下了几个活典故:你活得像二狗一样邋遢,你再不好好挣钱就像二狗一样当光棍去,屋子脏得像二狗家的狗窝,你细(抠门)得像二狗一样。听到这些关于二狗的典故,刘科长自己都发笑了,这二狗把谁得罪了,有人这么不依不饶,有事没事都要扯上二狗。  不过,这倒戳在了刘科长的痛处,为了二狗家脱贫,他心没少费,路没少跑,危房改造、垒院墙、送化肥、送种子、送礼、送红包,他这样帮扶,都没被村子里的人
期刊
初夏,氤氲着丝丝炎热的季节,阳光从密密层层的蔷薇花间洒下,风儿暖洋洋,轻轻拂去角落里一方记忆的尘土,唤起那尘封已久的记忆。  小时候住在外婆家,跟着村里的伙伴混迹在小学,老师赶也赶不走。由于年龄比较小,老师当我是旁听生,父母也并未对我做太多要求,一年小学生活下来,课堂上的知识我听得懂,却都不会写。自然,最后的考试成绩也是十分“漂亮”。母亲有些着急了,眼看着我也到了正式上小学的年纪,她和父亲商量,是
期刊
1  秋梅的父亲咽下最后一口气时,秋梅在读一年级。她只记得那个夜晚,忽然被一阵哭声惊醒,那是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声,像一道闪电划破寂静漆黑的夜。秋梅吓得一骨碌爬起来,抱着母亲呆呆地发愣。清瘦的父亲躺在床上,脸白得像一张纸,安静得像睡进了深渊里。秋梅依偎着母亲大哭,她哭着喊父亲,但是父亲永远不会答应她了,恐惧像黑夜一样笼罩着幼小的秋梅。  家里的顶梁柱一下没有了,一切都显得那样荒凉,像树倒藤散了一地。母
期刊
家住石臼湖北岸,门前的湖水在我转身的刹那间又涨潮了。喜欢也是刹那间就抵达的事,浪涛声传递的信息是:我从童年一直到暮色中年,我的生命都在石臼湖被湖水牵引,一个人常常徜徉在湖边,品尝这片湖清晨的清新,傍晚的安逸,晴天的空灵,雨天的朦胧。湖中帆影点点,湖边的孩童追逐嬉水,远处的老水车吱吱呀呀……童年的记忆,常常珍藏着最真实的浪花,拍打着现世万象。每一个在石臼湖边长大的人,对这片湖都有特殊的情感,甚至有敬
期刊
回忆显得艰难。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和节奏等等,我才能从容地打开自己,面向你,说出记忆之翼上那些曾经显现的斑斓,才能在回溯生命的河流时,采几朵浪花给你。那时,在安徽  2005年4月之前,我还在安徽。2004年12月,母校寿县一中来安庆师范学院招聘,带队的是副校长赵士兵老师,还有我的高中数学老师何春华,何老师在高一时教过我一年,我去的时候,何老师认出了我,他说邰老师(我高二和高三的班主任邰忠敏)已经
期刊
顾名思义,半夜起来写的一本笔记(紧急事情白天也写),是偶然的思绪、片段、事情、灵感、诗、账户密码。即使自己亲手书写,有些亦如天书、鬼画符,事后无论如何破解不了,就只好猜,再猜再猜。有一次把我猜气愤了,撕掉一页,留下一小截残纸。 1  第一页最不神秘,清楚得很,就是封面。  淡黄色格子,用英语在右边竖着印:notebook。就是笔记本的意思。我又用黑笔在正中间写了三个中等大小的字——笔记本。没有写日
期刊
沈祖棻是民国时期著名女作家,生于苏州名门望族,祖父沈祖谦曾任徐州兵备道,父兄与文化界名人来往密切。少女时期沈祖棻就学于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与南京渊源颇深。她是文坛的多面手,现代小说、散文、新诗、诗词文赋均清丽典雅、严谨贴切,尤工于传统诗词。白话文学创作细腻精妙,技巧高超,作品常见诸报刊,短篇小说《辩才禅师》被收入《新文学大系》。四十年代后主要以旧体诗词为抒情录史的方式,主张“暂凭词赋守心魂”,其诗
期刊
上街,是一个动词,也是一段黑白胶片,记录着我少年时期的光和影。  挑货的小外公从街上回来了,远远地,我骑在老水牛的背上,隔著一块秧田就看见了他。扁担挑着的箩筐在他并不宽阔的肩头上下颠簸,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步伐不紧不慢。街上距离我生活的小村庄三十里外,是乡里的主要街道,政府办公地就在那条街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还在上小学,对于“乡”还没有概念,只知道老人们还叫它“公社”。遇到什么不公平的
期刊
因为一个人,而向往一座城,循着他的踪迹,看到文字里描述的风景,读懂文字背后的故事。宣城,就是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篇《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中走进了我的视線。  记得那是初三临近升学考试的日子,命运将在这里分出两条路,何去何从,心中既紧张又充满期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县级中学,教学楼附近还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正是初夏的光景,站在教室走廊的尽头望去,绿莹莹的秧苗已半尺来高,天空淡蓝而悠远,闲闲地浮着几片薄
期刊
承受滾滚江水的冲刷  大量泥沙,西部的歌谣  听风,听雨,听潮  记录每一次彩虹与日出  岁月慢慢长高。滩涂静美  芦苇、枯树、长风围成一个圆  多少青春被潮水冲上岸  又在圆里消失  如今,荒漠长成绿洲  果子、小河,清脆而鲜活  自从驶离那个渡口  一颗心,成为一座岛屿  小岛躺在出海口  唱着蓝色的梦想  漂向远方、深处  怀念,让长夜安宁  那个绿岛,一直飘浮在空中七月,凉爽之隙  推开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