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是不是应该这样认为:已经做了或正在做着的,不一定都是对的。
——题记
作文非作文
作文的确已经不是作文了。从学校教学现状看,作文是一支驰骋在语文平原上的游击队。语文老师时而涉及到作文,时而又让作文赋闲,使学生对作文很难产生鲜活的认识,只知道作文要一段一段地写,是要拿分的,字数多就比少了强。所以,作文只是拿分的工具。而从作文的本质上看,“作”的目的也不应仅仅是“文”,因为在“作文”的前后,处处都有感受生活、追求梦想等做人方面的影子,所以,作文应该是用笔编织生活的过程,而非编织文字。
作文是可以这么写的
如果你的学生惊呼:作文是可以这么写的!那么,他就已经开始懂得作文了。做老师的都有体会,生活本身是多棱的,每个人的经历和体验,他人是无法复制的,所以,作文本就应该是白云一般形态各异的。但老师们实际看到的大多是,作文是机械的、千人一面的,似乎一个标题只有一种内容可写,只有一种写法可用。如果,你能把学生的目光从作文选引向生活的原处;如果你能把你的目光暂时离开那些不太通顺的词句,像阳光一样透过文章的整体,照入他的心灵;如果你能把他心灵每一次微小的灵动都当作太阳一般来赞美;那么,每一个写作文的孩子都会惊呼:原来,作文是可以这么写的!
在作文中成长
其实,作文是一把多么好的生活钥匙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们为了写好作文而学习作文呢?不怕大家偷笑,在我三十岁的某一天,当我摊开鲁迅的文章时,我才第一次被鲁迅震撼,才第一次承认,鲁迅的确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因为,文字在文章里已经消失了,替代文字的,是一种深邃的、洞穿几千年历史又前瞻若干载未来的思想!所以我说,作文是一把生活的钥匙。写作文,实际上是在用笔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整理和反思生活。作文和生活,是相互斧正的关系。如果我们把建立美好生活作为学习的终极目的,那么,作文,其实是成长河流中,一艘张满风帆的小船。
作文是不能那么教的
有一种曾经很流行或现在仍在流行的做法,就是在教作文的时候,先让学生们围绕作文内容“说”,一个“说”了以后,第二个“说”,直到老师觉得内容够用以后才停止。这种方法很好的避免了一部分学生无话可说无字可写的现象。是学生从不会到会的一条近路。但是,这种方法也严重扼杀了学生对外部世界的个体感受能力。由于老师对“第一个”的鼓励,使“第二个”产生了不自觉的模仿。而没有“说”的学生,在动笔时恐怕就会成为“说”的捉刀者。如此这般,写作文的过程,就不再是感受和创造,而是一种机械思维的运动了,思维失去了活力,写作失去了生命,写作的愿望更是无根之水。因此,学生常常会这么评价自己的作文:我写的对吗?符合要求吗?而不是:我写的好吗?新颖吗?让你感动吗?
课程改革以来,情景和体验成了教学中的“热词”。教作文亦如此。或问题情境、或故事情境都开始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上展开。学生兴趣昂然、课堂热热闹闹。的确,这样的课堂一定程度解决了学生写作兴趣的难题,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一个人都是愉快的。但我仍想做些假设和反思:任何一个情境,对于丰富的生命和生活来讲,都是相对单一的。那么,学生个体的生活世界是不是会流失于我们这个盛情的情境中呢?如果他们对提供情境这种方式逐渐产生了依赖,他们还会不会主动回忆、积累自己的生活呢?当他们离开课堂的时候,还愿不愿意睁开在生活中发现美的眼睛呢?如果没有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作文和生活又怎能相互斧正呢?
……
不必列举,如此已可见。任何一种方式,都有它的不足。所以,教作文切忌模式化。另外,教作文的人对作文的关注多是对学生如何从不会写到会写的关注,一节课下来,学生能写就行,会写就行。但是,更多的人,其实也包括老师们自己,对学生作文的期待,却远远没有停留在“会写”的层面上,而是希望他们写得更有文采,更有新意。这样,老师在讲评的时候,也就以挑剔作为潜意识了。试想,当一个孩子在数十次做同一件事情以后,却没有听到一句发自内心的赞扬,那颗单纯的心灵,还会喜欢这件事情吗?所以,教、学、评,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时至今日,我实在仍然无法说出作文应该怎样教,作文不是教出来的,作文是师心和童心的碰撞,是文字与生活的对话。如果说,生活真的是写作的源泉,那么,作文课,真的就是由老师宽容地放飞学生的心和手,让他们在来时的路上,欢喜地寻找自己曾经留下的脚印的过程!
(作者单位:123005辽宁省阜新市新邱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题记
作文非作文
作文的确已经不是作文了。从学校教学现状看,作文是一支驰骋在语文平原上的游击队。语文老师时而涉及到作文,时而又让作文赋闲,使学生对作文很难产生鲜活的认识,只知道作文要一段一段地写,是要拿分的,字数多就比少了强。所以,作文只是拿分的工具。而从作文的本质上看,“作”的目的也不应仅仅是“文”,因为在“作文”的前后,处处都有感受生活、追求梦想等做人方面的影子,所以,作文应该是用笔编织生活的过程,而非编织文字。
作文是可以这么写的
如果你的学生惊呼:作文是可以这么写的!那么,他就已经开始懂得作文了。做老师的都有体会,生活本身是多棱的,每个人的经历和体验,他人是无法复制的,所以,作文本就应该是白云一般形态各异的。但老师们实际看到的大多是,作文是机械的、千人一面的,似乎一个标题只有一种内容可写,只有一种写法可用。如果,你能把学生的目光从作文选引向生活的原处;如果你能把你的目光暂时离开那些不太通顺的词句,像阳光一样透过文章的整体,照入他的心灵;如果你能把他心灵每一次微小的灵动都当作太阳一般来赞美;那么,每一个写作文的孩子都会惊呼:原来,作文是可以这么写的!
在作文中成长
其实,作文是一把多么好的生活钥匙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们为了写好作文而学习作文呢?不怕大家偷笑,在我三十岁的某一天,当我摊开鲁迅的文章时,我才第一次被鲁迅震撼,才第一次承认,鲁迅的确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因为,文字在文章里已经消失了,替代文字的,是一种深邃的、洞穿几千年历史又前瞻若干载未来的思想!所以我说,作文是一把生活的钥匙。写作文,实际上是在用笔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整理和反思生活。作文和生活,是相互斧正的关系。如果我们把建立美好生活作为学习的终极目的,那么,作文,其实是成长河流中,一艘张满风帆的小船。
作文是不能那么教的
有一种曾经很流行或现在仍在流行的做法,就是在教作文的时候,先让学生们围绕作文内容“说”,一个“说”了以后,第二个“说”,直到老师觉得内容够用以后才停止。这种方法很好的避免了一部分学生无话可说无字可写的现象。是学生从不会到会的一条近路。但是,这种方法也严重扼杀了学生对外部世界的个体感受能力。由于老师对“第一个”的鼓励,使“第二个”产生了不自觉的模仿。而没有“说”的学生,在动笔时恐怕就会成为“说”的捉刀者。如此这般,写作文的过程,就不再是感受和创造,而是一种机械思维的运动了,思维失去了活力,写作失去了生命,写作的愿望更是无根之水。因此,学生常常会这么评价自己的作文:我写的对吗?符合要求吗?而不是:我写的好吗?新颖吗?让你感动吗?
课程改革以来,情景和体验成了教学中的“热词”。教作文亦如此。或问题情境、或故事情境都开始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上展开。学生兴趣昂然、课堂热热闹闹。的确,这样的课堂一定程度解决了学生写作兴趣的难题,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一个人都是愉快的。但我仍想做些假设和反思:任何一个情境,对于丰富的生命和生活来讲,都是相对单一的。那么,学生个体的生活世界是不是会流失于我们这个盛情的情境中呢?如果他们对提供情境这种方式逐渐产生了依赖,他们还会不会主动回忆、积累自己的生活呢?当他们离开课堂的时候,还愿不愿意睁开在生活中发现美的眼睛呢?如果没有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作文和生活又怎能相互斧正呢?
……
不必列举,如此已可见。任何一种方式,都有它的不足。所以,教作文切忌模式化。另外,教作文的人对作文的关注多是对学生如何从不会写到会写的关注,一节课下来,学生能写就行,会写就行。但是,更多的人,其实也包括老师们自己,对学生作文的期待,却远远没有停留在“会写”的层面上,而是希望他们写得更有文采,更有新意。这样,老师在讲评的时候,也就以挑剔作为潜意识了。试想,当一个孩子在数十次做同一件事情以后,却没有听到一句发自内心的赞扬,那颗单纯的心灵,还会喜欢这件事情吗?所以,教、学、评,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时至今日,我实在仍然无法说出作文应该怎样教,作文不是教出来的,作文是师心和童心的碰撞,是文字与生活的对话。如果说,生活真的是写作的源泉,那么,作文课,真的就是由老师宽容地放飞学生的心和手,让他们在来时的路上,欢喜地寻找自己曾经留下的脚印的过程!
(作者单位:123005辽宁省阜新市新邱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