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中国的德育课程体系一方面表现出繁多、过量而效果不好,另一方面却存在着不完整、在应该予以重视的地方没有给予注意的问题,例如,德育课程经常因为它是隐蔽的或无形的而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而各种旨在德育的活动在多数情形中常常会变成各种单纯的道德行为训练的活动,使得实际效果不强。而在中学的这一类德育课程中,存在脱离学生实际情况与发展水平、接受愿望的现象,并且知识性德育课程的内容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缺乏自身的稳定性、逻辑性与科学性。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理解。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1.11.015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11-039-02 收稿日期:2011-10-20
学校德育教育在多数国家限指道德教育,我国学校德育教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属于社会意识教育范畴。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从德育任务的角度说,德育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当代学校德育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力即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事件或行为进行对与错、当与不当的判断的能力;道德敏感性即敏锐地感知、理解和体察自己、他人及社群的情感、需要和利益的能力。
从中国德育工作的最近几十年历史与现状看,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有如下三类:1.各种正规德育课程,如公民课、思想品德课。我们将这一类课程称作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2.课外与校外各种班、团活动及其他校内外德育活动。我们将这一类称作活动性的或实践性的德育课程;3.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即有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作用。这种德育体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其积极作用,而且现在仍在发挥作用。
笔者认为,中学学校德育教育应强调如下几点。
第一,加强师德教育。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学校应定期地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做到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并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从而加强学校思想教育。要结合当前形势,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同时在不同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启发他们对学习必要性与目的的认识,从理论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人生道理。让学生建立最根本的道德标尺。
第二,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个性发展教育。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缺一不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容易情绪化,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学会自觉调节情绪、培养坚强意志、锻造良好性格等,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讲究科学的育人方法,创造性地全面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第三,抓好常规、抓好细节。中学德育工作的重点在常规教育上,而效果则体现在细节上。养成教育在学校德育中是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常规教育应以《中学生守则》为基本要求,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再细化为可操作的具体做法。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教育如果没有细化,没有可操作性,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是没有效果的。这种细化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符合基本的行为规范,并使它落到实处,产生实际的效果。对此,可根据《中学生守则》制定学生一日常规、课堂常规、自习常规,将要求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上。
总的来说,中学时期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始时期,这个时期的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对此,学校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以素质教育为总体目标,提高学校教育的效能,正确处理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把德育研究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1.11.015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11-039-02 收稿日期:2011-10-20
学校德育教育在多数国家限指道德教育,我国学校德育教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属于社会意识教育范畴。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从德育任务的角度说,德育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当代学校德育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力即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事件或行为进行对与错、当与不当的判断的能力;道德敏感性即敏锐地感知、理解和体察自己、他人及社群的情感、需要和利益的能力。
从中国德育工作的最近几十年历史与现状看,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有如下三类:1.各种正规德育课程,如公民课、思想品德课。我们将这一类课程称作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2.课外与校外各种班、团活动及其他校内外德育活动。我们将这一类称作活动性的或实践性的德育课程;3.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即有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作用。这种德育体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其积极作用,而且现在仍在发挥作用。
笔者认为,中学学校德育教育应强调如下几点。
第一,加强师德教育。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学校应定期地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做到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并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从而加强学校思想教育。要结合当前形势,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同时在不同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启发他们对学习必要性与目的的认识,从理论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人生道理。让学生建立最根本的道德标尺。
第二,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个性发展教育。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缺一不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容易情绪化,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学会自觉调节情绪、培养坚强意志、锻造良好性格等,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讲究科学的育人方法,创造性地全面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第三,抓好常规、抓好细节。中学德育工作的重点在常规教育上,而效果则体现在细节上。养成教育在学校德育中是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常规教育应以《中学生守则》为基本要求,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再细化为可操作的具体做法。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教育如果没有细化,没有可操作性,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是没有效果的。这种细化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符合基本的行为规范,并使它落到实处,产生实际的效果。对此,可根据《中学生守则》制定学生一日常规、课堂常规、自习常规,将要求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上。
总的来说,中学时期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始时期,这个时期的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对此,学校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以素质教育为总体目标,提高学校教育的效能,正确处理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把德育研究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