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竹在胸 运斤成风

来源 :新高考·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f1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请看下面两道语用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简要概括我国智能手机存在安全隐患的三点原因,不超过25个字。(4分)
  当前,我国超过90%的智能手机使用国外手机操作系统,虽然国内手机生产企业可以对系统进行“二次加工”,但其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而手机用户下载使用来路不明的软件或盗版软件,则将会面临病毒感染、信息泄露等更多的风险。同时,在移动互联网安全领域,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对应用软件的安全审查机制,相关的法律条文还很少。因此,我国智能手机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不容小视。
  此题属于考纲中的“压缩语段”知识点,涉及能力层级的C(分析综合)和E(表达应用),是一道看似简单容易实则陷阱颇多的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好题。考后梳理学生的答卷恰恰证实了这一点。认真思考,有如下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也为以后的考试指引方向:
  首先,概括能力不够。此题考查概括能力,概括就是把不同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的或非本质的)抽象出来后加以综合,从而形成一个日常概念或者科学概念。如果用一个成语来说明,那就是“言简意赅”。它和学习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美国学者认为,学习者只有对经验进行了概括,获得了一般原理,才能实现从一个学习情景到另一个学习情景的迁移,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而知十”,它是智能的基本功。语文试卷中时时能看到对这一能力的考查,比如诗歌鉴赏中对画面的概括,现代文论述文本阅读中对思路的概括等等。因此,如果只是对原材料的简单复述,就是未能做到概括,属于答案宽泛。比如“使用来路不明盗版软件”。
  其次,解题技巧不熟。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这是所有应试的基本要求,但答非所问竟然比比皆是。题干要求是答出“我国智能手机存在安全隐患的三点原因”,也就是意味着要从使用者角度指出有什么缺陷,最通俗的答题语言结构应是“缺……”或“没有……”,而非“有……”、“具备……”,这两种语言表述形式所指向的内容给人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前者体现的是“缺憾”,后者体现的是“优势”。因此答案的呈现必须是对原材料经过叙述视角转换后得到的,这里隐含着一处陷阱,让相当多的同学掉了进去,比如“使用国外手机操作系统”。
  此题参考答案:缺核心技术(或“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缺防范意识(或“没有正版软件”),缺法律保障(或“没有软件安全审查机制”)。
  再看第二题:
  2.某班准备举行“祖国在我心中”主题班会,在播放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李文波的相关资料时,将同步配发画外音。请根据下面的材料,设计抒情意味浓郁的画外音,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个字。(5分)
  李文波,海军某部气象工程师。21岁大学毕业后从军,赴南沙守礁20多年,创造了国内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的纪录。长期恶劣环境下的生活使他的身体大不如前,但他仍然坚持一次不落地守礁,还经常替战友顶班。20多年来,为了守礁,他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3年,母亲病逝时也没能在身边尽孝。
  此题属于考纲中“正确运用常见修辞”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两个知识点,涉及能力层级的D(鉴赏评价)和E(表达应用),基本没有陷阱,但是学生的答案竟然也是问题多多。
  首先,“画外音”知识点有欠缺。“画外音”就是影视、视频中,其声源不在画面内的,即不是由画面中人或物直接发出的声音,通俗点理解就是,它是影片的注释、补充和解说,常见形式有旁白、独白、解说,这就意味着叙述者一定不是第一人称。于是凡是以第一人称口吻答题的,都不属于画外音。这个知识点应该属于生活常识,而非课本涉及的必备知识,就像有一年高考涉及“编者按”一般。这就再一次告诫我们,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
  再次,“抒情意味浓郁”表现不够。这一要求意味着主要的表达方式为抒情,但抒情意味浓郁并不仅仅限于抒情,在写作实践中往往兼有记叙、描写等手法,而且记叙不可简单平实,描写不可简略粗糙,同时还可以有联想、想象等艺术手段。只有让所陈述的对象丰满起来,描写的画面立体起来,才会具备感染人的艺术力量,从而最终具有抒情意味。下面两个例子的欠缺就在于叙事普通,描写粗略,抒情意味不够,只可得3分:
  ①蓝天碧海之间,李文波就像南海的一块礁石,守在此20多年。他把他的盛年奉献给了南海,却忘了妻子和母亲。②他坚守南沙礁石二十多年如一日,他虽未能及时尽孝,但母親为他自豪,他是她的儿子,他是南沙的儿子,也是祖国的儿子。
  另外,“运用一种修辞”不到位。凡是高考试卷中直接出现考查修辞的,一般就是指考纲涉及的七种修辞格,对这几种修辞的掌握我们必须到烂熟于心的地步,包括辞格名称、辞格形式和辞格作用。有同学选用反问,这是修辞手法选用不当,对辞格的作用没有分辨清楚,反问也叫反诘,这是加强语气增强气势的;也有同学选择了比喻,这是文学意味特别浓的一种修辞格,完全可以,但必须注意叙述的重心应该是突出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而不是突出艰苦环境;也有同学把李文波比作海鸥,这也不妥当,因为两者之间缺乏相似点,比喻的根本是两个事物在某一点具有相似性。如下面几个对修辞的运用不是很妥当的例子,只可得3分:
  ①海水拍打着礁岸,他凝视着远方,前方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身后是日夜守卫的祖国,二十年如一日,不变的是爱国心。(未用修辞)②李文波,如一位巨人守卫着祖国的最南端,他坚持不懈二十年,创造辉煌纪录,他为国而与母亲妻子分离,他无悔。(修辞用错,不是比喻)
  这样看来,在回答这类试题时,首先应该仔细认真地审题,看清题干的基本要求;其次知识点掌握必须全面牢固,不可满足于知道名称术语。此题参考答案:
  ①青春岁月献海岛,赤胆忠心报祖国。因为有你,祖国的边疆才得以安宁,人民的生活才得以幸福!②舍青春创事业,舍个人念“大家”,舍小家顾国家。你的“舍”,形象展现了当代军人的风采!
其他文献
素材质量优劣直接影响作品层次的高低,对此我们很多学生在理念上也曾与老师达成共识,并付诸行动,建起写作素材仓库,严格筛选,把好入库关——蕴含深刻的思想、富有浓厚的情感、伴有一定的趣味、别人没有写过的素材才能存储,不能“现炒现卖”,草率行事。但这几年高考过后,报刊上还时常看到阅卷老师感慨的内容之一:我们学生作文素材陈旧、不典型、低幼化。  其实我们学生也委屈,原因是按老师的要求已建起写作素材仓库,初中
期刊
记叙文写作中,立意的确定非常重要。它体现了审题的深度和高度,决定着选材的方向和范围,甚至影响到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换句话说,无论是“写什么”,还是“怎么写”,都是由立意决定的。  选择立意的时候,同学们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是追求主流,追求宏大。无论是写什么题目,都想紧跟时代步伐,传达出时代的最强音。所以这些同学的笔下动辄就是“绿色”、“低碳”等环保主题,要么就是“崛起”、“腾飞”等强国主题,要么就是“爱
期刊
“压缩语段”就是将篇幅较长、内容较丰富的语段,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语句或短语、词语。“压缩语段”的过程是概括化、简明化的过程。“压缩语段”要依照“去次留主”原则将主要内容、重要信息提取出来。  “压缩语段”常见的题型有四种,即概括语段要点、压缩新闻语段、下定义、提取关键词等。主要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整合”“概括”能力。“压缩语段”试题,除对答题方向、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外,一般还会有字数
期刊
孩子的步伐是轻快敏捷的,大人的步子是沉重匆忙的;孩子的脸洋溢快乐和烂漫,大人的脸上有掩饰不了的疲惫和沧桑;面对自然,孩子睁着大眼睛四处探索,大人则无动于衷,神情漠然。他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可是似乎又不是。  童心可贵,它如澄澈的湖面,如瓦蓝的天空,守卫着我们天性中那最优美的地方。作家丰子恺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孩子天生纯真而直率,天生远离谎言和欺骗。孩子们会问:“为什么爸爸刚才不
期刊
《考试说明》把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种,一篇作文只要达到某一项发展等级,就有加分提档的可能。发展等级包括四项: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其中“丰富”的含义又包括四项: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那么,一篇作文如何才能做到“丰富”呢?  首先要吃透概念。“材料丰富”,对议论文而言,就是指论据充实,内容丰赡;对以叙事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而言,就是指构筑情节的各种要素完备,用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上能“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然而有的同学的写作思路距离这些要求相去甚远,笔者积极尝试探索议论文写作训练的新思路,强调写时事短评,并付诸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时事短评提出的背景  1.语文课堂的局限性。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语文作文乃至课堂教学存在严重的局限性。课本分析多了、练习
期刊
本人有幸多次参加作文阅卷,真实地感受了电脑阅卷的高效、公平、合理性,同时本人也深切感受到如下几点:优秀作文、高分作文是有很大的共性的;考生只要平时训练到位,按照作文要求认真写作,达到高考阅卷的要求,是能够取得自己理想的分数的。  考生写高考作文,犹如“带着镣铐跳舞”,必须遵守高考作文的游戏规则,那么考生如何让自己的作文得到满意的分数,老师在平时又是如何来进行作文训练呢?在高考的时候考生又要努力做到
期刊
请看作文中常见的名人:  A组:司马迁、苏轼、陶渊明、霍金、张海迪、感动中国的人  B组:牛顿、居里夫人、爱迪生、达尔文、钱学森、袁隆平、华罗庚  C組:拿破仑、毛泽东、邓小平  我在批阅到有这些名人的文章的时候,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感。为什么呢?或审美疲劳,如A组;或“科学味”、“政治味”太浓,如B组和C组。语文是什么?虽有争议,但一般而言,语文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化的简约统称。  老
期刊
文言文翻译是一项综合性测试,它既能考查学生的文言文基础,又能测试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的必考考点。该考点在《考试大纲》有明确规定,“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重点强调考生的理解。翻译题的分值大多在10分左右,但考生一般只能得到5~6分。究其原因,大多由于考生文言文基础薄弱,能力不强。因此,在备战文言文这一考点时,必须注意,夯实基础,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举措一:积累重
期刊
关于文言文翻译,平时强调比较多的是方法层面上的东西,如“留”、“删”、“补”、“换”、“调”之类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这里从策略角度(包括考场应考策略和平时复习策略)谈三个方面的思路,帮助大家换一个角度,拓宽突破文言文翻译题的视野。  一、揣摩考点意识  从命题者的角度说,文言翻译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重点文言词汇、常见语法现象(包括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每个句子都设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