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职业生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各阶段都有不同程度地缺失,导致职业生涯教育缺失的原因在于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等方面原因。借鉴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在政府管理主导、社会氛围、学校教育等方面的有效经验为加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基础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缺失
近年来,“高考报选专业难抉择”、“毕业难就业”等成为热点。透过这些社会现象会发现问题的关键是,报考、就业的主体——学生缺乏职业生涯意识。其深层次原因就是在基础教育这一关键期忽视了为受教育者终身发展奠基的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已形成融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完备体系,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相比之下,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较完整的体系结构,因而有必要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进行反思。
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缺失现状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已较为广泛。台湾地区将“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定为国民基本能力,社会各界为培育青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助力。然而在大陆,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无完整体系。高等教育阶段设有相应课程却不规范,在基础教育阶段出台一些规定但落实效果不明显,职业生涯教育几近空白。
1.小学阶段职业生涯教育极少。我国小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几乎没有,相关研究、实践等方面也较少,亟需将职业发展相关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小学生对职业概念认识模糊,大部分把“卖手机”、“跑业务”、“开饭店”、“玩电脑”等描述为一种职业,不到两成可较为准确地回答出父母从事的职业。 很多教师并不明确职业生涯教育的起源、特点、内容及重要意义。
2.初中阶段职业生涯教育很少。目前我国初中阶段,学校、家长更多地关注成绩和升学,普遍缺乏生涯教育意识和知识。初中生缺乏独立生涯规划意识及相关职业技能。更多关注社会影响力较大、收入稳定的职业,比如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商业服务业及专业技术岗等,而对工人、技师等生产一线和农民工、清洁工等技术操作型岗位一定程度排斥甚至态度漠然。[1]目前已6709一些初中学校实施相应课程实验,且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将职业生涯教育作为一部分课程内容实施,为开展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3.高中阶段职业生涯教育较少。职业生涯教育在高中阶段相较于小学和初中,受重视程度更高,在研究上也从原先单一的职业指导转向内涵更为丰富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有一定需求。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1994年9月颁布《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2003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再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表明逐步加强高中职业生涯教育。但实践中,学生仍专注于应对考试,教学安排未给职业生涯教育留空隙,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在部分普通高中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普及化程度相当低,缺乏职业生涯发展专业化的心理测评。[2]
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缺失原因
政府管理、社会观念、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等是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个人是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的主体行为者,皆对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产生影响。
1.政府部门职业生涯教育力度不够及考试制度制约
教育主管部门对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安排部署、执行监督力度不够。缺乏对各阶段有针对性的政策及深入的科学研究,地方教育部门及学校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漏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普遍存在。
考试制度也在制约。一直进行的教育改革并未改变多数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层仍注重升学率的现状。教师家长片面强调当前成绩,学生被动地考取分数,忽略长远的职业规划。
2.社会观念混淆及支持系统不健全
我国社会观念中易将“职业生涯教育”与“职业教育”、“职业指导”等概念混谈,使职业生涯教育成为它们可有可无的重复,主观上造成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忽视。[3]职业教育涉及某一工作、专业的具体技能,职业指导是依据系统的计划来引导个人整合运用有关知识开展活动,皆内容较窄。
社会实践支持系统不健全。目前社会整体意识及相关资源不能够为中小学提供有效支持,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社会实践环节极为薄弱,学校和社会间未形成良性互动,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甚至未建立。
3.学校轻视职业生涯教育及缺乏相应课程设置
职业生涯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被轻视。中小学校在教学及管理过程中缺乏职业生涯教育意识,重视成绩和升学。导致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缺乏,更无与其他学科融合,少数学校介入部分心理辅导课程但基本与升学有关。
學校也缺乏相应的课程体系。职业生涯教育的实现主要依靠学校教育过程,目前我国中小学校缺少更多校本课程设计的权力和能力,同时课程安排忽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及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更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及硬件资源。
4.存在认识误区且缺乏相关知识
父母存在认识误区。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影响下,当前大部分家长仍重视分数和升学,灌输式方法缺乏职业生涯教育观念,忽视其可持续发展。当前生长在“421”家庭环境中的孩子们更易在基础教育这一个人职业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形成骄奢、懒惰等个性,一定程度地削弱其职业生涯知识学习及相关技能形成。
绝大部分家长对生涯教育了解甚少,更缺乏较专业的知识及方法。父母不能够较好地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观念,但又不会轻易“放手”,往往整合一些社会功利因素去帮助孩子做决定,较少顾及孩子本身的特点和需要。
5.学生缺乏对自我职业的思考和定位 我国中小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充足,虽较为注重自身特长、兴趣等方面,但只停留在“书法”、“弹琴”等课外兴趣班层面,忽视自己意志力、情感态度、对于职业适应性以及掌握职业所需技能等的培养和规范。也受其身心发展特点限制,自主寻求职业生涯相关教育、指导等资源的意识缺乏,不能正确认知职业生涯及主动获得相关技能。
三、加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的建议
亟待实施的紧迫性已不言而喻,我们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要注意国情,逐步建设和完善我国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1.教育主管部门提高职业生涯教育意识、完善相关机制
美国政府1918年将职业指导引入中学,上世纪70年代推广实施生涯教育,1994年教育和劳动部门进行“从学校到就业”的教育改革运动,生涯教育已成为美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政府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应从基础教育开始并贯穿于所有年级,并将其分为认识职业、探索和学习、职业决定等三个阶段进行不同內容的学习。[4]
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提高重视,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做好宏观设计及细致研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考制度,重视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民众共同参与职业生涯教育过程。同时,在已有法规和措施上,加快相关研究,进一步发展有针对性的专门政策,加大政策规定执行力度并完善监督机制,领导建立健全我国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2.社会上应营造良好职业生涯教育氛围
社会应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首先,转变思想认识,对职业生涯教育形成正确积极、全面的认知,公平、公正地对待社会各阶层、各工种的差异。其次,积极配合教育体系中其他主体,形成有效的社会配合机制。比如成立职业生涯教育的专门协会等可以为中小学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有力的社会资源支持。
3.学校充分发挥职业生涯教育主阵地作用
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中小学生指导研究中心将形成“职业观、劳动观”的相关能力分为具体四部分,且详细规定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应具备的能力标准,使日本中小学充分构建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 [5] 新西兰中小学校开设大量涉及动手操作技能的课程,也组织如职业博览会、中高等教育衔接项目等多活动,使学习与工作世界建立联系。学生通过选修职业类课程,能得到学分,还可获得有助于他们未来就业的社会认可的资格证书。[6]美国对学校职业咨询和指导的教师队伍有严格要求。须具有相关专业硕士学位,及两年以上教学或咨询指导的经历,通过考试拿到“国家注册生涯指导员资格证”才可最终上岗。[7]
我国基础教育应加快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科学的课程体系要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且能够因地因时地对教育资源合理整合,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世界,将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
增加实践环节。学校可以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经常组织以职业体验为主题的活动,如邀请相关人物进行主题讲演、职业模拟、职业知识竞赛等。同时要为学生设置实地体验工厂、农田、公司等机会,全方位地帮助其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提高其能力。[8]
同时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立足长远,尽快建立职业生涯教育教师培训机制,在高等教育中设置职业生涯教育专业,建设良好的师资补充渠道,使专门的教师进入中小学。
4.家庭转变教育观念,主动参与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并形成基本人生态度和观念的重要场所,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有巨大影响。父母在主动转变观念正确认知职业生涯教育基础上,更应学习相应的科学知识。主动引导孩子了解、欣赏自己,正确认识孩子成长轨迹。同时家庭积极配合学校及社会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与学校及社会进行有效沟通,比如可以成立社区家庭教育协会等。
5.学生增强职业意识
个人作为自己人生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虽在基础教育阶段有独特身心发展规律,但外界环境充分努力的同时,应该主动不断了解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积极学习相关技能,主动设计并不断完善适合自己的、可实施的职业生涯规划,为自己的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张建青.中国初中阶段职业生涯教育问题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7:320-321.
[2]丁晓岚.我国现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现状与问题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0:37-41.
[3]张小红.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及归因[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25(1):81-82.
[4]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谷峪,崔玉洁.日本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10,37(246):14-19.
[6]新西兰:基础教育阶段注重生涯教育[J]中小学德育,2013,9:93.
[7]于珍.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来自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3).
[8]王献玲.基础教育阶段函待实施职业生涯教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16(1):6-9.
作者简介:
王超(1994—),男,山西人,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在读。
【关键词】基础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缺失
近年来,“高考报选专业难抉择”、“毕业难就业”等成为热点。透过这些社会现象会发现问题的关键是,报考、就业的主体——学生缺乏职业生涯意识。其深层次原因就是在基础教育这一关键期忽视了为受教育者终身发展奠基的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已形成融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完备体系,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相比之下,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较完整的体系结构,因而有必要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进行反思。
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缺失现状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已较为广泛。台湾地区将“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定为国民基本能力,社会各界为培育青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助力。然而在大陆,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无完整体系。高等教育阶段设有相应课程却不规范,在基础教育阶段出台一些规定但落实效果不明显,职业生涯教育几近空白。
1.小学阶段职业生涯教育极少。我国小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几乎没有,相关研究、实践等方面也较少,亟需将职业发展相关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小学生对职业概念认识模糊,大部分把“卖手机”、“跑业务”、“开饭店”、“玩电脑”等描述为一种职业,不到两成可较为准确地回答出父母从事的职业。 很多教师并不明确职业生涯教育的起源、特点、内容及重要意义。
2.初中阶段职业生涯教育很少。目前我国初中阶段,学校、家长更多地关注成绩和升学,普遍缺乏生涯教育意识和知识。初中生缺乏独立生涯规划意识及相关职业技能。更多关注社会影响力较大、收入稳定的职业,比如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商业服务业及专业技术岗等,而对工人、技师等生产一线和农民工、清洁工等技术操作型岗位一定程度排斥甚至态度漠然。[1]目前已6709一些初中学校实施相应课程实验,且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将职业生涯教育作为一部分课程内容实施,为开展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3.高中阶段职业生涯教育较少。职业生涯教育在高中阶段相较于小学和初中,受重视程度更高,在研究上也从原先单一的职业指导转向内涵更为丰富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有一定需求。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1994年9月颁布《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2003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再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表明逐步加强高中职业生涯教育。但实践中,学生仍专注于应对考试,教学安排未给职业生涯教育留空隙,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在部分普通高中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普及化程度相当低,缺乏职业生涯发展专业化的心理测评。[2]
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缺失原因
政府管理、社会观念、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等是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个人是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的主体行为者,皆对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产生影响。
1.政府部门职业生涯教育力度不够及考试制度制约
教育主管部门对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安排部署、执行监督力度不够。缺乏对各阶段有针对性的政策及深入的科学研究,地方教育部门及学校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漏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普遍存在。
考试制度也在制约。一直进行的教育改革并未改变多数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层仍注重升学率的现状。教师家长片面强调当前成绩,学生被动地考取分数,忽略长远的职业规划。
2.社会观念混淆及支持系统不健全
我国社会观念中易将“职业生涯教育”与“职业教育”、“职业指导”等概念混谈,使职业生涯教育成为它们可有可无的重复,主观上造成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忽视。[3]职业教育涉及某一工作、专业的具体技能,职业指导是依据系统的计划来引导个人整合运用有关知识开展活动,皆内容较窄。
社会实践支持系统不健全。目前社会整体意识及相关资源不能够为中小学提供有效支持,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社会实践环节极为薄弱,学校和社会间未形成良性互动,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甚至未建立。
3.学校轻视职业生涯教育及缺乏相应课程设置
职业生涯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被轻视。中小学校在教学及管理过程中缺乏职业生涯教育意识,重视成绩和升学。导致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缺乏,更无与其他学科融合,少数学校介入部分心理辅导课程但基本与升学有关。
學校也缺乏相应的课程体系。职业生涯教育的实现主要依靠学校教育过程,目前我国中小学校缺少更多校本课程设计的权力和能力,同时课程安排忽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及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更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及硬件资源。
4.存在认识误区且缺乏相关知识
父母存在认识误区。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影响下,当前大部分家长仍重视分数和升学,灌输式方法缺乏职业生涯教育观念,忽视其可持续发展。当前生长在“421”家庭环境中的孩子们更易在基础教育这一个人职业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形成骄奢、懒惰等个性,一定程度地削弱其职业生涯知识学习及相关技能形成。
绝大部分家长对生涯教育了解甚少,更缺乏较专业的知识及方法。父母不能够较好地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观念,但又不会轻易“放手”,往往整合一些社会功利因素去帮助孩子做决定,较少顾及孩子本身的特点和需要。
5.学生缺乏对自我职业的思考和定位 我国中小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充足,虽较为注重自身特长、兴趣等方面,但只停留在“书法”、“弹琴”等课外兴趣班层面,忽视自己意志力、情感态度、对于职业适应性以及掌握职业所需技能等的培养和规范。也受其身心发展特点限制,自主寻求职业生涯相关教育、指导等资源的意识缺乏,不能正确认知职业生涯及主动获得相关技能。
三、加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的建议
亟待实施的紧迫性已不言而喻,我们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要注意国情,逐步建设和完善我国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1.教育主管部门提高职业生涯教育意识、完善相关机制
美国政府1918年将职业指导引入中学,上世纪70年代推广实施生涯教育,1994年教育和劳动部门进行“从学校到就业”的教育改革运动,生涯教育已成为美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政府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应从基础教育开始并贯穿于所有年级,并将其分为认识职业、探索和学习、职业决定等三个阶段进行不同內容的学习。[4]
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提高重视,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做好宏观设计及细致研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考制度,重视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民众共同参与职业生涯教育过程。同时,在已有法规和措施上,加快相关研究,进一步发展有针对性的专门政策,加大政策规定执行力度并完善监督机制,领导建立健全我国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2.社会上应营造良好职业生涯教育氛围
社会应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首先,转变思想认识,对职业生涯教育形成正确积极、全面的认知,公平、公正地对待社会各阶层、各工种的差异。其次,积极配合教育体系中其他主体,形成有效的社会配合机制。比如成立职业生涯教育的专门协会等可以为中小学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有力的社会资源支持。
3.学校充分发挥职业生涯教育主阵地作用
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中小学生指导研究中心将形成“职业观、劳动观”的相关能力分为具体四部分,且详细规定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应具备的能力标准,使日本中小学充分构建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 [5] 新西兰中小学校开设大量涉及动手操作技能的课程,也组织如职业博览会、中高等教育衔接项目等多活动,使学习与工作世界建立联系。学生通过选修职业类课程,能得到学分,还可获得有助于他们未来就业的社会认可的资格证书。[6]美国对学校职业咨询和指导的教师队伍有严格要求。须具有相关专业硕士学位,及两年以上教学或咨询指导的经历,通过考试拿到“国家注册生涯指导员资格证”才可最终上岗。[7]
我国基础教育应加快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科学的课程体系要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且能够因地因时地对教育资源合理整合,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世界,将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
增加实践环节。学校可以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经常组织以职业体验为主题的活动,如邀请相关人物进行主题讲演、职业模拟、职业知识竞赛等。同时要为学生设置实地体验工厂、农田、公司等机会,全方位地帮助其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提高其能力。[8]
同时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立足长远,尽快建立职业生涯教育教师培训机制,在高等教育中设置职业生涯教育专业,建设良好的师资补充渠道,使专门的教师进入中小学。
4.家庭转变教育观念,主动参与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并形成基本人生态度和观念的重要场所,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有巨大影响。父母在主动转变观念正确认知职业生涯教育基础上,更应学习相应的科学知识。主动引导孩子了解、欣赏自己,正确认识孩子成长轨迹。同时家庭积极配合学校及社会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与学校及社会进行有效沟通,比如可以成立社区家庭教育协会等。
5.学生增强职业意识
个人作为自己人生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虽在基础教育阶段有独特身心发展规律,但外界环境充分努力的同时,应该主动不断了解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积极学习相关技能,主动设计并不断完善适合自己的、可实施的职业生涯规划,为自己的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张建青.中国初中阶段职业生涯教育问题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7:320-321.
[2]丁晓岚.我国现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现状与问题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0:37-41.
[3]张小红.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及归因[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25(1):81-82.
[4]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谷峪,崔玉洁.日本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10,37(246):14-19.
[6]新西兰:基础教育阶段注重生涯教育[J]中小学德育,2013,9:93.
[7]于珍.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来自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3).
[8]王献玲.基础教育阶段函待实施职业生涯教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16(1):6-9.
作者简介:
王超(1994—),男,山西人,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