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灾救援生动诠释科学发展观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ogar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考难忘的救灾历程,展望灾区重建及整体国家发展的未来,我们会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以人为本”的思想转化、具体化为“救人是重中之重”、“生命高于一切”的救灾指导思想,进而成为各级政府、广大军民的思想共识,产生了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
  当灾难袭来、脆弱的生命被无情吞噬时,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立即转化,具体化为“救人是重中之重”、“生命高于一切”的救灾指导思想。这里,“人”已经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是一个个正待抢救的生命。
  当胡锦涛总书记深情亲吻压在巨石下的女孩;温家宝总理以少有的严厉口气说,“早到一秒钟,就可能多挽救一个生命”的时候,等于在全党全国全军吹响了抢救生命的集结号,迅速掀起全国总动员,在第一时间投入所需要的全部人力、财力、物力,创造了一个个挽救生命的奇迹。在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为普通公民遇难而设立全国哀悼日、并降旗致哀,国内外舆论对此高度评价,认为这不寻常的行动表现了中国党和政府对普通公民生命的关爱和心系人民的执政理念。在这里,哀悼不仅寄托和表达了人们的哀思,而且产生了巨大的动员效果,鼓舞人们化悲痛为力量,可以说,哀悼本身已经成为救灾行动的一部分。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以人为本”所体现的生命关爱是全面的,不仅是救人治伤,而且有更深刻的人文关怀。
  在抗震救灾中,“以人为本”不仅表现为救灾为人民,而且体现为救灾依靠人民的行动方针。过去我们也常讲群众路线,却没有做到充分相信群众。唐山大地震时,国家处于特殊时刻,许多消息都没有及时公开。在这次抗震行动中,政府从信息独享、强调“保密”走向公开透明,全国人民从24小时滚动播报的新闻中了解灾区情况、伤亡数字、救灾进展、遇到的困难和需要的帮助等。知情权的充分落实更有力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参与抗震救灾的积极性和奉献精神,捐钱、捐物、献血、做志愿者,涌现出无数动人事迹。“受灾的是几百万人,救灾的是十三亿中国人”。全民动员帮助政府解决了很多难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特大灾难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检验,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印证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真理
  灾难不相信眼泪。抗灾仅仅靠精神力量是不够的,还要有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准确地讲,要靠以经济实力为基础,包括执政党执政能力、政府的行政能力、应急反应能力、社会动员能力以及民族凝聚力等各要素组成的综合国力。这次救灾中,国家短期内出动十多万兵力,各级财政调拨上百亿资金,动用了训练有素的专业救援队伍,集合了各行业相关专家,采用了包括生命探测仪、遥感等在内的先进技术和国际公认的有效措施,从而把灾难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仅国家投入的700亿重建基金,就相当于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2%。而这个数目只相当于2007年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万分之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保持近两位数的增长,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四位。与此同时,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都取得显著进步。正是改革开放促进的国家大发展和由此带来的综合国力大提高,为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再次证明,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更深刻、更具有指导性的硬道理。
  中国是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提高防御和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人民的幸福安康。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提高综合国力。
  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各种矛盾的困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促进了党群和谐与社会和谐,使党和政府进一步赢得人民的信任,在危机时刻,这种信任成为动员群众的宝贵资源
  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除了彰显中国党和政府的应急能力、社会动员能力外,还令人欣慰地表现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高度信赖。客观地讲,时下的中国存在棘手的问题和短期难以化解的矛盾。为什么当灾害袭来,党和政府却对群众有如此巨大的号召力、凝聚力?有人说,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大难当头国家为重、精诚团结、助危济困以及自强不息、坚韧不屈的传统在起作用。我不否认这一点,但要指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还是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
  百姓一方面对腐败、收入差距悬殊以及住房、医疗、就业、上学等问题有诸多抱怨,同时又坚信,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通过党和政府的统筹兼顾、政策调节,问题可以逐步得到解决。事实上,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已经初见成效,党群、干群关系和社会关系总体是和谐的,绝大多数群众相信党和政府。
  人民群众就是抱着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美好明天的希望投入抗震救灾的。因此,面对灾害,人们镇定从容、热情而又自觉,理性地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服从大局,为抗震救灾做自己所能做的工作,没有抱怨和惊慌。在最危急的时刻,灾区群众情绪大体稳定,各地社会秩序良好。抗震救灾考验了、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也更有力地证明,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党群和谐,会使党和政府产生更大的凝聚力、号召力。从而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规划灾区重建将体现新的思路,预示着更加美好的明天
  如何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尽管一切都在规划之中,但已经传出鼓舞人心的信息:震区出现了第一所希望小学,人们在呼吁建立能够抗八级地震的学校,百业待举中,教育优先;有关方面提出,灾区重建要考虑地质、生态、环境等问题,周密论证、科学谋划;要注意地震频发的特点,建立防灾体系,让人们远离灾难;要把安置灾民生活和恢复生产统一考虑,注重民生,彻底摆脱了“先生产、后生活”、“先治坡、后治窝”的窠臼;要节约资源、注重效益;要利用重建的时机,考虑行政区域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等等。这里,再没有“大干快上”的口号,没有提出GDP的指标;而是从实际出发,把安排人民生活和适应当地环境特点放在重要位置,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地震的残酷教训是,现阶段人类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即使从长远看,人类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自然,探索自然、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尊重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在灾区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多难兴邦。历史上中华民族付出的代价都是以进步为补偿的。地震中倒下的是房屋,废墟中挺立的是民族的脊梁。抗震救灾中焕发的伟大民族精神,由科学发展观所导航和提升,必将化为更为坚韧、持久的建设动力,中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作者为北京党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其他文献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蒋子龙:据报载,福建一农民,捡到了一张名为林阿香的身份证,他端详着这个年轻女人的照片,不免想入非非:阿香,好香,好艳,好靓……脑袋灵光一闪,随
近年来基层央行人员流动性差,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上出现不合理现象,导致人才短缺,尤其是缺少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
文章主要讨论了根据相关标准以及项目实际编制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预算过程中的一些实际方法和注意事项。
本文结合我国软土地基施工,对软土地基处理方法以及发展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正>"Carrying out a new round of high quality opening up"is one of the 8 important works listed in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this year.How to make sure of the"
季先生是非常慷慨的,他有时候慷慨到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地步。中国当代内地最大的一笔捐赠就来自于他。但他又是“吝啬”的,唯一一个“吝啬”的方面就体现在书上,他把自己最最珍爱的书,非常严密地锁在铁皮柜子里,钥匙挂在腰上。    在这篇文章中,我要谈论的是读书生活。读书生活居然要谈论?!这似乎也说明读书已经和我们生活的年代有那么一点格格不入了。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在一百多年前、科举制度还没有崩溃之前,甚至
实干兴邦,“折腾误国”。中国老百姓对折腾可以说是深受其害、深恶痛绝,因此谓之“瞎折腾”、“穷折腾”。清王朝折腾中国200多年,以致国破权辱、民不聊生;让年长人仍心有余悸的“大跃进”,硬是折腾出“亩产万斤粮、日产万吨钢”的神话。还有近年一些屡屡见诸报端的“小折腾”,如有个小城市折腾出一个国际大机场、有个小县城折腾出15位副县长等等。  “折腾”最常用的手法是不拿规律当回事、哄着群众当垫背、骗着领导得
只有深刻认识“新形势”,才能理解《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纲领的深刻涵义  我们党重视并着手抓党的建设由来已久。据统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代表大会和全会通过的文件共35份。可以分为4类。经济类:17份。党建类:8份。综合类:7份。文化建设类:2份。社会建设:1份。自1978年至今,就通过了8份党的建设的文件,那为什么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
应用写作能力不仅是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在掌握大量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写出符合实际情况材料的能力,也是人们用书面语言来综合表述个人的见解、思想、观点,充分展示个人风格
文章分析了光伏建筑一体化在高校中应用的优势,并以某高校的光伏建筑一体化为例,探析了光伏建筑一体化在高校中的实践应用,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