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土文化教育是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开设乡土文化校本课程也是传承乡土知识和保护民族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为地方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国际意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其本土意识,培养其对本土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地方高校;乡土文化;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230-02
乡土文化,一般是指“人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等”[1]。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乡土文化都是某一民族、区域的无价之宝。如何保护这些无价之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其进行积极的传承。作为地方高校,因其生源大部分是本地人,所以在重视培养大学生国际意识的同时,培养其本土意识或乡土情感,培养其对本土社会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是非常必要的。
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框架规定的限度内由学校自主开发出来的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客观评估的基础上,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课程的开发、设置必须从地方的实际出发,并为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2]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高校开设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因地制宜地开发一系列具有乡土文化内核和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有助于全面发展保定文化、树立城市文化品牌、形成保定文化合力、激发创造精神,无疑将为推动文化名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一、地方高校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提出
近年来,地方高校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地方高校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特点是利用各种乡土文化资源,开展各种各样的乡土文化学习活动,全方位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乡土文化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它们既有中华民族文化共性的东西,又各自具有其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东西,是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它可以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生长的地方,了解自己所处环境的特色与历史。
通过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引导大学生亲自参与调查与体验,通过对乡土文化进行客观的反思、扬弃,从中汲取优秀的精神传统。这也是地方高校实现其教育使命、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体现。虽然从小就生活在乡土文化的氛围中,对乡土文化非常熟悉,但可能“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对本地的文化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此外,北大教授钱理群认为,现在的青少年有一种整体倾向:逃离乡土,对乡土有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上与心理上的疏离感。他说:“这就是失根,会最终导致一代人民族文化的缺失。要想立足大地,先得认识脚下的土地,保持住自己的根。在这个层面上,乡土教育不仅是爱家乡的教育,也是人与土地关系的强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乡土文化,已成为高校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标。随着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高校开设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显得尤为必要。
二、地方高校开设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今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
(一)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地方高校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的课程,它以提高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为目标。所以,校本课程的开设必须走树立自己特色的道路。也就是说,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于本校具体情况,开设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特色课程,促进品牌高校的形成。
特色课程是高校形成自己独特办学特色的基础和保障,任何高校品牌的创建都要有课程作基石,没有特色课程的支持,难以形成学校特色。如,保定学院正是利用了保定独特的文化背景,找到了文化与育人的契合点,因地制宜地开发一系列具有保定乡土文化内核和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培养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名校;通过乡土资源课程化开发研究这一途径,促进保定学院特色的逐渐形成。如,该校针对全校本地生源多的具体情况,举办了多次《名人与保定》大型知识讲座,学生听众达上万人次;汇编了学生“走进保定文化,感受保定文化”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案例集;通过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编写了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100位保定名人》这一乡土文化校本教材,它为该校教学个性特色的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撑,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保定引起了很大反响。
(二)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该校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以实践活动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该校经常组织学生到深入名人故居、古街、博物馆、纪念馆等地参观、调查,通过亲身参与,学生们提高了与人沟通、调查分析、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乡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保定有近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唐尧文化、燕文化、三国忠义文化、直隶文化、晋察冀抗战文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以保定作家群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为中华文明史写下了光辉篇章。保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数百处,文物古迹俯拾皆是。深邃的历史文化,铸就保定独特的人文精神。尧舜禅让,创造了尧天舜日的远古佳话;荆轲刺秦,留下了英雄对决的千古绝唱;桃园结义,彰显了华夏忠义文化的一代风范;《地道战》、《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等冀中抗战诗篇,谱写出一曲曲英勇不屈的壮歌……这些都充分体现着保定人崇武尚义、尊贤重文、诚实守信的人文特质。除此之外,这里还是祖冲之、关汉卿等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乡,这里还被冠以“戏曲之乡”、“学生城”、“冠军的摇篮”等许多美称,这些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通过开设包含这些内容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使学生对保定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增强了自豪感和荣誉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搞教学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再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不断的反思、扬弃,促进了自己教学水平提高。
但是,长期以来,很多老师对乡土文化的教学资源不够重视,把乡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也只是个别教师的自主行为。开设乡土文化课程后,责任到人,大家都必须按照要求去收集整理有关本土文化的资料,并从中筛选出可供教学利用的素材。为了确保所选材料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找准本土文化进入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以及探索本土文化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使课程研究取得实效,老师们围绕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抓教学,以教学带教研,以教研促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教研成果,得到了保定市教科所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4.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促进文化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外来人口在保定落户。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助于这些外来的“新保定人”尽快了解保定文化,进一步融入当地生活,也有助于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的融合发展。另外,保定地方高校招收的外地生源越来越多,某些高校的外来生源甚至已超过学校总人数的一半,这些外来学生也有很多选择在保定就业,如何让这部分人很快地融入保定,并激起他们对保定乡土文化的热爱,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崭新课题。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设置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无疑可以满足外地学生学习保定方言,了解当地文化的需求。即便是异地学生将来不留在保定,他们也会把学到的保定乡土文化传播到其他地方,从而扩大了保定文化的影响。
三、地方高校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要建立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保障体系
首先是加强管理。为有效地开发、实施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学校应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总的方针政策,由具体的系部负责课程的开发、实施,由教务处负责课程设和课时安排。课程设置应该坚持以公共选修课为主、个别课为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二)要根据地方高校特点开设乡土文化校本课程
乡土文化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从地方高校的实际出发,即不同的高校应该设置不同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具体要看有什么样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如何,办学特色是什么,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哪些。只有通过分析和研究,才能确定本校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同时,乡土文化教材的编排要体现知识的梯度性、内容的层次性、教学的实效性,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丰厚的资源库,引领师生共同开发。
(三)要健全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对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进行评价,首先,要看设计的方案是不是合理、完善,是否达到了课程开发的预定目标,是否反映了乡土文化的某一特色或某个方面,是否抓住了其中的重点内容等等。 其次,应该主要看学生的反应:看学生是否积极地投身于其中了;经过开设该课程,学生的收获怎么样,对乡土文化的认识是否有了进一步提高。这是衡量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目标。至于采取何种评价方式则应由各学校来确定,应该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模式。
总之,乡土文化课程是传承乡土知识和保护民族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地方高校开设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是非常必要、非常迫切的。
参考文献:
[1] 孟凡丽.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
[2]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42.
[3] 卜湘玲,李亦桃.民俗: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关键词:地方高校;乡土文化;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230-02
乡土文化,一般是指“人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等”[1]。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乡土文化都是某一民族、区域的无价之宝。如何保护这些无价之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其进行积极的传承。作为地方高校,因其生源大部分是本地人,所以在重视培养大学生国际意识的同时,培养其本土意识或乡土情感,培养其对本土社会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是非常必要的。
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框架规定的限度内由学校自主开发出来的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客观评估的基础上,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课程的开发、设置必须从地方的实际出发,并为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2]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高校开设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因地制宜地开发一系列具有乡土文化内核和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有助于全面发展保定文化、树立城市文化品牌、形成保定文化合力、激发创造精神,无疑将为推动文化名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一、地方高校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提出
近年来,地方高校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地方高校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特点是利用各种乡土文化资源,开展各种各样的乡土文化学习活动,全方位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乡土文化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它们既有中华民族文化共性的东西,又各自具有其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东西,是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它可以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生长的地方,了解自己所处环境的特色与历史。
通过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引导大学生亲自参与调查与体验,通过对乡土文化进行客观的反思、扬弃,从中汲取优秀的精神传统。这也是地方高校实现其教育使命、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体现。虽然从小就生活在乡土文化的氛围中,对乡土文化非常熟悉,但可能“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对本地的文化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此外,北大教授钱理群认为,现在的青少年有一种整体倾向:逃离乡土,对乡土有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上与心理上的疏离感。他说:“这就是失根,会最终导致一代人民族文化的缺失。要想立足大地,先得认识脚下的土地,保持住自己的根。在这个层面上,乡土教育不仅是爱家乡的教育,也是人与土地关系的强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乡土文化,已成为高校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标。随着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高校开设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显得尤为必要。
二、地方高校开设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今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
(一)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地方高校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的课程,它以提高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为目标。所以,校本课程的开设必须走树立自己特色的道路。也就是说,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于本校具体情况,开设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特色课程,促进品牌高校的形成。
特色课程是高校形成自己独特办学特色的基础和保障,任何高校品牌的创建都要有课程作基石,没有特色课程的支持,难以形成学校特色。如,保定学院正是利用了保定独特的文化背景,找到了文化与育人的契合点,因地制宜地开发一系列具有保定乡土文化内核和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培养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名校;通过乡土资源课程化开发研究这一途径,促进保定学院特色的逐渐形成。如,该校针对全校本地生源多的具体情况,举办了多次《名人与保定》大型知识讲座,学生听众达上万人次;汇编了学生“走进保定文化,感受保定文化”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案例集;通过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编写了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100位保定名人》这一乡土文化校本教材,它为该校教学个性特色的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撑,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保定引起了很大反响。
(二)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该校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以实践活动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该校经常组织学生到深入名人故居、古街、博物馆、纪念馆等地参观、调查,通过亲身参与,学生们提高了与人沟通、调查分析、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乡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保定有近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唐尧文化、燕文化、三国忠义文化、直隶文化、晋察冀抗战文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以保定作家群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为中华文明史写下了光辉篇章。保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数百处,文物古迹俯拾皆是。深邃的历史文化,铸就保定独特的人文精神。尧舜禅让,创造了尧天舜日的远古佳话;荆轲刺秦,留下了英雄对决的千古绝唱;桃园结义,彰显了华夏忠义文化的一代风范;《地道战》、《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等冀中抗战诗篇,谱写出一曲曲英勇不屈的壮歌……这些都充分体现着保定人崇武尚义、尊贤重文、诚实守信的人文特质。除此之外,这里还是祖冲之、关汉卿等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乡,这里还被冠以“戏曲之乡”、“学生城”、“冠军的摇篮”等许多美称,这些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通过开设包含这些内容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使学生对保定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增强了自豪感和荣誉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搞教学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再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不断的反思、扬弃,促进了自己教学水平提高。
但是,长期以来,很多老师对乡土文化的教学资源不够重视,把乡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也只是个别教师的自主行为。开设乡土文化课程后,责任到人,大家都必须按照要求去收集整理有关本土文化的资料,并从中筛选出可供教学利用的素材。为了确保所选材料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找准本土文化进入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以及探索本土文化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使课程研究取得实效,老师们围绕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抓教学,以教学带教研,以教研促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教研成果,得到了保定市教科所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4.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促进文化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外来人口在保定落户。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助于这些外来的“新保定人”尽快了解保定文化,进一步融入当地生活,也有助于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的融合发展。另外,保定地方高校招收的外地生源越来越多,某些高校的外来生源甚至已超过学校总人数的一半,这些外来学生也有很多选择在保定就业,如何让这部分人很快地融入保定,并激起他们对保定乡土文化的热爱,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崭新课题。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设置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无疑可以满足外地学生学习保定方言,了解当地文化的需求。即便是异地学生将来不留在保定,他们也会把学到的保定乡土文化传播到其他地方,从而扩大了保定文化的影响。
三、地方高校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要建立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保障体系
首先是加强管理。为有效地开发、实施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学校应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总的方针政策,由具体的系部负责课程的开发、实施,由教务处负责课程设和课时安排。课程设置应该坚持以公共选修课为主、个别课为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二)要根据地方高校特点开设乡土文化校本课程
乡土文化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从地方高校的实际出发,即不同的高校应该设置不同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具体要看有什么样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如何,办学特色是什么,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哪些。只有通过分析和研究,才能确定本校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同时,乡土文化教材的编排要体现知识的梯度性、内容的层次性、教学的实效性,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丰厚的资源库,引领师生共同开发。
(三)要健全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对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进行评价,首先,要看设计的方案是不是合理、完善,是否达到了课程开发的预定目标,是否反映了乡土文化的某一特色或某个方面,是否抓住了其中的重点内容等等。 其次,应该主要看学生的反应:看学生是否积极地投身于其中了;经过开设该课程,学生的收获怎么样,对乡土文化的认识是否有了进一步提高。这是衡量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目标。至于采取何种评价方式则应由各学校来确定,应该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模式。
总之,乡土文化课程是传承乡土知识和保护民族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地方高校开设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是非常必要、非常迫切的。
参考文献:
[1] 孟凡丽.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
[2]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42.
[3] 卜湘玲,李亦桃.民俗: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