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深化、拓宽、综合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相对于其他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能更加有效、更有深度地提高专业课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改革与加强这项工作,对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专业课;实践教学;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248-02
专业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专业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阶段,更为重要的,它是实现创新人才及个性化培养要求的重要环节,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也是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在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必须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是高校实践教学中最为重要、最为突出的一个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学生要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正确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教学、生产实践相结合,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自主科研的能动性。相对于其他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能更有效、更深地提高专业课学习效果,因此,改革与加强这项工作对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毕业设计的目标应定位在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定的经济形态约束着一定的教育形态。教育形态的更迭并不意味着前一种教育形态的消亡,而是教育形态主导地位发生了变化,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的遗传活动,指引着社会遗传的特殊功能,执行着文明的时代变革的功能。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更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教养的现代人。”
21世纪,人类社会已经由动力革命时代步入了智能化时代,知识经济是这一时代全新的经济形态,知识成了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是以择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而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则应是以创新教育为导向专业教育。以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改革毕业设计,加强实践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对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具有坚实的知识素质
列宁在描述共产主义时代对人的要求时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知识(包括各种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经验、感受)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知识越坚实深厚、丰富广阔,人的思维能力与品质就越高。获取各学科的知识特别是独立地获取各学科的知识,打破同门学科的界限,促进知识的融和,具有终身学习知识的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高层次人才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
(二)具有较高的“三创”素质
所谓“三创”,就是创造、创新、创业三者的有机结合。创造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创新是对现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过程,而创业则是开创某种事业的活动。创造强调原创性,创新即为“推陈出新”,而创业则注重把创造与创新的东西变成现实,开创出新事业。21世纪的高等教育应以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为根本和特征,以培养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为己任,源源不断地培养基础深厚、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富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具有正确的情感素质
情感素质是指人们的价值观念、需要意识、精神品德、意志意向、情趣爱好等,情感素质是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动力与调控层次,既要有科学精神,又要有人文精神。只有具有勇于创新、宽于失败、不怕困难、刻苦坚韧、严谨务实、自信自强等正确的情感素质,才能积极地调动知识,获得灵感,发展个性,发挥水平,有所创新。
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策略
(一)以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标准选择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
高等院校一般以教师技术职称确定指导资格,即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由中级(讲师)以上人员担任,而不是以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标准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高校教师在进入高校担任教师前,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师资格考核,无论在教学能力、人格品质,还是知识水平上都达到了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具备教师职业资格的从业人员都应该具有指导毕业设计的水平。然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拥有却是具有高低差别的,并非高职称教师就一定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助教就一定具有较低甚或是不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毕业设计教学中的重点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不是以传授知识、教授理论为教学重点,因此,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应以教师是否具有自主科研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来确定。
(二)建立开放式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组
传统毕业设计过程是指导教师与学生的“1+1”模式,从选题、开题、设计与写作毕业论文,到答辩前的指导,完全由“双向选择”后确定的唯一指定指导教师全面负责被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其他教师并不参与指导与监督。学生往往因只局限于接受指定教师专长领域的指导,而放弃了对其他教师专长知识的领受机会;指导教师也容易出现“善意推辞指导”、“包办”、“陪作”等不良现象。毕业设计是深化、拓宽、综合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其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中,都需要并包含着本科专业各领域的相关知识、相关理论、相关技能。以民法研究为例,其至少还需要法理、法史、宪法等相关学科知识的构筑。“1+1”模式既阻碍了学生毕业前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获取技能的途径,也阻碍了其他教师对学生的培养。
建立开放式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组,特别是在开题后,经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组全体审议学生开题报告后,根据学生开题报告论文提纲中所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本论文的指导教师组成,排除教师间的“善意壁垒”,在观点的交融、碰撞与探讨中,使学生切实地享受知识的盛宴,得到全方位的训练。
(三)建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反向指导模式
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是“老师说,学生记”,学生完全按老师的指令操作,这种被动的论文指导依然是“灌输”——“接受”——“服从”,学生缺乏主动创造的参与热情,懒于思考,懒于设计,只是按部就班地跟在老师后,不会跑题,但也没有创新,甚至是“剪刀加浆糊”东挪西摘地拼凑论文,更大胆者竟是全文的“拿来主义”。
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就必须改革教师的指导方法,建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反向指导模式。从论文选题、方案设计、调查研究到论文撰写,一切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教师只在重点环节给与指导与引导,让学生感受从未有的压力、责任与动力,通过自我实践完成毕业论文。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反向指导模式中,学生发现和重视了自我个性,积极调查研究,参阅中外文献,搜集资料,综合各种知识、数据、信息材料、外语计算机等技术能力,以及与实习单位、同学、老师团结协作,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主动性,达到了综合锻炼,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创新
毕业设计阶段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深化、拓宽、综合所学知识能力的培养;二是获取知识、组织实验研究、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是研究过程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指导教师应给与学生必要的引导与启发,传授基本的研究技能和研究方法,带领学生成功自主地获取信息和组织实验研究。同时,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刻苦钻研,并勇于向老师、书本、传统理论、传统观念质疑,敢于创新。
创新是一种精神,创新是一种毅力,创新是一种拼搏。本科生毕业设计阶段,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同时,也锻造了学生在为来工作中应该具有的刻苦、坚韧、务实、不怕困难的奋斗品质。教师严格,学生努力,这样得来的成绩会使学生更有自信与实力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五)严格要求,注重答辩过程
学生自主研究,并不是说脱离教师的指导,为了确保质量,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观,指导教师在学生选题、查阅并搜集资料、开题报告、毕业学习、方案论证、写作技巧、结构设计、答辩等多个环节都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学生不能有拼凑字数、案例堆积、范文摘抄、找人代写、应付毕业、应付答辩等不端心理,而应端正思想,积极主动,严肃认真。教师在每一指导环节都应认真记录好教师指导日志,对没有按要求完成阶段任务的学生提出严肃批评。
答辩环节的审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在论文答辩前,答辩组教师应再次审查答辩学生论文质量,包括论文内容的新颖性、创新性、可行性与实用性,论文格式的规范性,论文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数据资料引用的科学性。第二,在答辩过程中,答辩组教师除了考查学生对本学科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外,还应考察学生获取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包括具有该论文学科前瞻性的问题,在答辩过程中发现学生不足之处,立即指出并帮助解决,帮助学生树立严谨务实的科学研究观。
21世纪的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导的教育,以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教育风尚,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自觉地构筑21世纪教育模式,高等院校才能为推动知识经济发展提供优秀人才。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孙正聿.站在大学的讲台上[J].中国大学教学,2000,(9):13.
[2] 李文鑫.打破学科专业壁垒 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4,(2).
[3] 李文鑫.树立“三创教育”理念 培养“三创”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2,(1).
[4] 唐永杰.改革毕业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4).
[5] 朱先云.试论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J].教育探索,2002,(1).
关键词:专业课;实践教学;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248-02
专业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专业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阶段,更为重要的,它是实现创新人才及个性化培养要求的重要环节,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也是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在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必须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是高校实践教学中最为重要、最为突出的一个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学生要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正确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教学、生产实践相结合,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自主科研的能动性。相对于其他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能更有效、更深地提高专业课学习效果,因此,改革与加强这项工作对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毕业设计的目标应定位在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定的经济形态约束着一定的教育形态。教育形态的更迭并不意味着前一种教育形态的消亡,而是教育形态主导地位发生了变化,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的遗传活动,指引着社会遗传的特殊功能,执行着文明的时代变革的功能。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更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教养的现代人。”
21世纪,人类社会已经由动力革命时代步入了智能化时代,知识经济是这一时代全新的经济形态,知识成了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是以择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而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则应是以创新教育为导向专业教育。以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改革毕业设计,加强实践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对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具有坚实的知识素质
列宁在描述共产主义时代对人的要求时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知识(包括各种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经验、感受)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知识越坚实深厚、丰富广阔,人的思维能力与品质就越高。获取各学科的知识特别是独立地获取各学科的知识,打破同门学科的界限,促进知识的融和,具有终身学习知识的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高层次人才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
(二)具有较高的“三创”素质
所谓“三创”,就是创造、创新、创业三者的有机结合。创造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创新是对现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过程,而创业则是开创某种事业的活动。创造强调原创性,创新即为“推陈出新”,而创业则注重把创造与创新的东西变成现实,开创出新事业。21世纪的高等教育应以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为根本和特征,以培养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为己任,源源不断地培养基础深厚、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富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具有正确的情感素质
情感素质是指人们的价值观念、需要意识、精神品德、意志意向、情趣爱好等,情感素质是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动力与调控层次,既要有科学精神,又要有人文精神。只有具有勇于创新、宽于失败、不怕困难、刻苦坚韧、严谨务实、自信自强等正确的情感素质,才能积极地调动知识,获得灵感,发展个性,发挥水平,有所创新。
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策略
(一)以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标准选择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
高等院校一般以教师技术职称确定指导资格,即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由中级(讲师)以上人员担任,而不是以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标准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高校教师在进入高校担任教师前,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师资格考核,无论在教学能力、人格品质,还是知识水平上都达到了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具备教师职业资格的从业人员都应该具有指导毕业设计的水平。然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拥有却是具有高低差别的,并非高职称教师就一定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助教就一定具有较低甚或是不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毕业设计教学中的重点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不是以传授知识、教授理论为教学重点,因此,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应以教师是否具有自主科研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来确定。
(二)建立开放式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组
传统毕业设计过程是指导教师与学生的“1+1”模式,从选题、开题、设计与写作毕业论文,到答辩前的指导,完全由“双向选择”后确定的唯一指定指导教师全面负责被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其他教师并不参与指导与监督。学生往往因只局限于接受指定教师专长领域的指导,而放弃了对其他教师专长知识的领受机会;指导教师也容易出现“善意推辞指导”、“包办”、“陪作”等不良现象。毕业设计是深化、拓宽、综合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其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中,都需要并包含着本科专业各领域的相关知识、相关理论、相关技能。以民法研究为例,其至少还需要法理、法史、宪法等相关学科知识的构筑。“1+1”模式既阻碍了学生毕业前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获取技能的途径,也阻碍了其他教师对学生的培养。
建立开放式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组,特别是在开题后,经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组全体审议学生开题报告后,根据学生开题报告论文提纲中所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本论文的指导教师组成,排除教师间的“善意壁垒”,在观点的交融、碰撞与探讨中,使学生切实地享受知识的盛宴,得到全方位的训练。
(三)建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反向指导模式
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是“老师说,学生记”,学生完全按老师的指令操作,这种被动的论文指导依然是“灌输”——“接受”——“服从”,学生缺乏主动创造的参与热情,懒于思考,懒于设计,只是按部就班地跟在老师后,不会跑题,但也没有创新,甚至是“剪刀加浆糊”东挪西摘地拼凑论文,更大胆者竟是全文的“拿来主义”。
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就必须改革教师的指导方法,建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反向指导模式。从论文选题、方案设计、调查研究到论文撰写,一切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教师只在重点环节给与指导与引导,让学生感受从未有的压力、责任与动力,通过自我实践完成毕业论文。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反向指导模式中,学生发现和重视了自我个性,积极调查研究,参阅中外文献,搜集资料,综合各种知识、数据、信息材料、外语计算机等技术能力,以及与实习单位、同学、老师团结协作,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主动性,达到了综合锻炼,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创新
毕业设计阶段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深化、拓宽、综合所学知识能力的培养;二是获取知识、组织实验研究、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是研究过程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指导教师应给与学生必要的引导与启发,传授基本的研究技能和研究方法,带领学生成功自主地获取信息和组织实验研究。同时,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刻苦钻研,并勇于向老师、书本、传统理论、传统观念质疑,敢于创新。
创新是一种精神,创新是一种毅力,创新是一种拼搏。本科生毕业设计阶段,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同时,也锻造了学生在为来工作中应该具有的刻苦、坚韧、务实、不怕困难的奋斗品质。教师严格,学生努力,这样得来的成绩会使学生更有自信与实力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五)严格要求,注重答辩过程
学生自主研究,并不是说脱离教师的指导,为了确保质量,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观,指导教师在学生选题、查阅并搜集资料、开题报告、毕业学习、方案论证、写作技巧、结构设计、答辩等多个环节都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学生不能有拼凑字数、案例堆积、范文摘抄、找人代写、应付毕业、应付答辩等不端心理,而应端正思想,积极主动,严肃认真。教师在每一指导环节都应认真记录好教师指导日志,对没有按要求完成阶段任务的学生提出严肃批评。
答辩环节的审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在论文答辩前,答辩组教师应再次审查答辩学生论文质量,包括论文内容的新颖性、创新性、可行性与实用性,论文格式的规范性,论文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数据资料引用的科学性。第二,在答辩过程中,答辩组教师除了考查学生对本学科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外,还应考察学生获取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包括具有该论文学科前瞻性的问题,在答辩过程中发现学生不足之处,立即指出并帮助解决,帮助学生树立严谨务实的科学研究观。
21世纪的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导的教育,以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教育风尚,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自觉地构筑21世纪教育模式,高等院校才能为推动知识经济发展提供优秀人才。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孙正聿.站在大学的讲台上[J].中国大学教学,2000,(9):13.
[2] 李文鑫.打破学科专业壁垒 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4,(2).
[3] 李文鑫.树立“三创教育”理念 培养“三创”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2,(1).
[4] 唐永杰.改革毕业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4).
[5] 朱先云.试论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J].教育探索,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