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隧道工程是当前建筑施工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防水和排水系统的设计,为隧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奠定基础。
【关键词】 隧道工程;防排水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引言:
伴随着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我国地下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但是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着防水问题。如果防水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将会带来许多麻烦,例如地下工程的渗漏水现象严重,将会造成隧道和车站进行多次反复治水和维修工作,给施工单位和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的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运行,需要做好隧道工程的防排水工作。
一、隧道渗漏水带来的危害
隧道漏水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三种:面渗漏、点渗漏、缝渗漏。不同类型的渗漏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危害,隧道渗漏水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造成路面积水现象,导致行车环境恶化。隧道的渗漏水会让路面潮湿和积水,降低路面和轮胎的附着力,增加安全事故。
2、长期出现渗漏水现象,会导致隧道被侵蚀破坏。地下水的长期渗流导致泥沙的大量流失,降低了围岩的稳定性和强度、隧道的衬砌背后出现空洞,威胁到结构安全。
3、围岩的周围出现地下水和侵蚀的情况,就会造成隧道内以及衬砌设备腐蚀的加重。渗漏水不仅腐蚀了隧道内部的设备,也腐蚀了衬砌内的钢筋。由于我国隧道的建设使用了大量的设施,它们都对水有较大的敏感性,所以渗漏现象会降低设备的效率,减少寿命,引发了交通事故。
4、造成寒冷地区出现隧道冻害,影响隧道的结构安全。冻害会导致衬砌混凝土的开裂、围岩和衬砌之间出现冻胀、拱墙的变形等。
二、隧道防排水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防水层保护不当
由于隧道内施工条件相对较恶劣,程序多且相互交叉干扰,防水层的很容易破损。比较常见的是:尖锐物刺破,如锚杆、钢筋、绑扎铁丝或后续爆破的损伤。
2、施工缝止水条安装不当
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中不能按照相关的标准要求对缝止水条进行安装,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出现的缝隙需要进行安装止水材料进行处理,一般施工过程采用的止水材料有中埋式止水带、止水条以及背贴式止水带。在安装的过程中若止水带的质量较差、表面不平整、填充不充分、止水材料安装不牢靠、在宽度突起处不能产生膨胀、施工过程中造成止水条的脱落等都会造成隧道接缝处出现漏水现象,若及时进行处理,可减少隧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若施工中未发现,施工结束后隧道就会发生漏水现象,影响隧道的施工质量。
3、复合衬砌存在问题
公路隧道的复合衬砌一半分为内外两层,在两层之间铺设了防水板。未考虑防水层的自然损伤。隧道防水体系中的复合防水层在运营中一方面承受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之间的法向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混凝土结构的热胀与冷缩,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还将产生切向搓揉的作用。试验研究表明:防水层在受压以后再继续被搓揉,十分容易出现破损。防水板铺设均在简易的脚手台架上进行,因而虽从理论上设计解决了隧道防水问题,而实际渗漏现象常有发生。
4、排水系统的接连不够顺畅
排水系统的组成包括:横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环向排水管、中央排水管或者排水边沟。排水体系主要工作流程是:每到一个环节都要先汇集上游的水然后将水排到下游去。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排水管之间出现断开或者没有连接、三通管直接没有很好的畅通、排水管出现堵塞等现象。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排水的不畅,从而导致水压的增高、渗漏问题的出现。
三、隧道施工防排水的控制方法
1、进行混凝土的搅拌工作时,要依据配合比严格的进行计算
在进行混凝土的衬砌工作时,运用输送泵进行作业,所以粗骨料的料径不能超过30mm,水灰比例为0.51,坍落度控制在7~10cm;确保混凝土的施工一次建筑完成;灌注混凝土的自落高度如果高于1.5m,那么通过设置串筒输入混凝土。另外,必须确保防水混凝土的振捣密实,运用插入式振捣器所插入的间距不能高于有效半径的15倍,以便防止出现欠振、过振或者漏振的情况。此外,确保施工缝与预埋部位要振捣密实,避免振捣器触及到模板、预埋件和止水带。
2、在进行防排水工作时,要确保排水的通畅
因此,依据设计规定的横向排水管的埋设要求,将对中心保温沟和边沟进行安装,确保设计顺坡与接缝的密实度。进行中心保温沟与边沟预制件的安装过程中,预制件的接头通过使用沥青马絮进行填满密实,并在外面运用灌涂热沥青的油毛毡进行围裹,防止其漏水,还要保证设计坡度流水的畅通。另外,在对离心花管进行埋设时,由于其上半面设置的有梅花形孔眼,盖上无纺布后运用炉渣进行填满压实工作。最后,依据设计的要求最好中心排水管出口的保暖工作。
3、洞内衬砌防排水施工
(1)初支岩面处理
初支岩面处理需做到以下几点:①在隧道支护过程中喷射的混凝土面要平顺,喷射过程中不能出现大面积的凹坑和鼓包,对出现的凹坑和鼓包要进行补平和铲除处理。②在隧道表面出现的细骨料、钢筋头、锚杆头等尖锐的部位要进行及时的清除,并用砂浆补平。
(2)盲沟施工
盲沟施工包括环向盲沟施工和纵向盲沟施工,具体施工方法如下:
2.1环向盲沟按照设计每20m布置一环,局部渗水处可根据渗水量合理增加盲沟数量;
2.2环向盲沟每段间采用对接连接,应用铁丝连接牢固,并用钢钉固定,与初支面密贴;
2.3纵向盲沟沿隧道边墙两侧纵向布置,纵向坡度与隧道纵坡一致,紧贴初支面;纵向盲沟连接采用嵌入式,并用铁丝连接牢固,盲沟安装顺直,无明显波浪形;
2.4环向盲沟与纵向盲沟连接采用搭接,并用铁丝绑扎牢固;
2.5纵向盲沟根据设计每3m预留PVC三通,用于连接横向泄水管。
3、洞内排水
3.1在施工过程中隧道内排水沟要满足施工废水和隧道渗水的需要,对于不能满足排水需要的排水沟需要用管槽进行代替,在排水沟使用的过程中要及时对排水沟内的杂物进行清理,保证排水的畅通。
3.2洞内反坡排水方式指根据坡度、设备情况和水量布置管路的分布和泵站的布置,将施工废水和隧道渗水一次或分段接力排出洞外。集水坑的容积应按实际排水量确定,其位置确定应考虑施工干扰。配备抽水机的能力应超过排水量的20%,并应有备用台数。
4、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技术规范,加強制度管理
我国现行的防排水技术规范虽然对于相关问题都做出比较详细的规定,并且采取了齐全的施工技术措施。但事实上,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是与现实脱节的。原因在于虽然技术规范规定广而全,但是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地理大国,铁路隧道工程所跨越的地段不同,导致了地质条件、水文地质特征是随时会发生变化的,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符合当地实情的防排措施。
四、结束语
在公路隧道建设中,影响公路隧道建设质量的好坏有很多因素,其中水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隧道工程防排水应该坚持放排相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防水可靠、排水畅通,才能保证隧道防排水工程的质量,从而从根本消除隧道的病害,增加隧道的寿命。为了能够做到安全进行,这不仅要求施工单位能够尽职尽责,加强对每一道工序的施工质量控制,确保施工达到设计预期效果,使隧道防排水工程质量有保证,更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相助,加大对防排水施工的技术投资。只有通过全社会各方力量的齐心协力,提高对隧道防排水的正确认识,才能在中国公路隧道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攻克掉公路隧道施工中的防排水技术这一难题。
参考文献:
[1]杜兴.公路隧道施工防排水.民营科技,2012.
[2]李金会.浅埋暗挖地铁车站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1.
[3]李苍松,胡元芳,丁建芳,吴丰收,郑波.隧道地下水处治的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2(05).
【关键词】 隧道工程;防排水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引言:
伴随着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我国地下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但是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着防水问题。如果防水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将会带来许多麻烦,例如地下工程的渗漏水现象严重,将会造成隧道和车站进行多次反复治水和维修工作,给施工单位和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的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运行,需要做好隧道工程的防排水工作。
一、隧道渗漏水带来的危害
隧道漏水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三种:面渗漏、点渗漏、缝渗漏。不同类型的渗漏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危害,隧道渗漏水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造成路面积水现象,导致行车环境恶化。隧道的渗漏水会让路面潮湿和积水,降低路面和轮胎的附着力,增加安全事故。
2、长期出现渗漏水现象,会导致隧道被侵蚀破坏。地下水的长期渗流导致泥沙的大量流失,降低了围岩的稳定性和强度、隧道的衬砌背后出现空洞,威胁到结构安全。
3、围岩的周围出现地下水和侵蚀的情况,就会造成隧道内以及衬砌设备腐蚀的加重。渗漏水不仅腐蚀了隧道内部的设备,也腐蚀了衬砌内的钢筋。由于我国隧道的建设使用了大量的设施,它们都对水有较大的敏感性,所以渗漏现象会降低设备的效率,减少寿命,引发了交通事故。
4、造成寒冷地区出现隧道冻害,影响隧道的结构安全。冻害会导致衬砌混凝土的开裂、围岩和衬砌之间出现冻胀、拱墙的变形等。
二、隧道防排水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防水层保护不当
由于隧道内施工条件相对较恶劣,程序多且相互交叉干扰,防水层的很容易破损。比较常见的是:尖锐物刺破,如锚杆、钢筋、绑扎铁丝或后续爆破的损伤。
2、施工缝止水条安装不当
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中不能按照相关的标准要求对缝止水条进行安装,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出现的缝隙需要进行安装止水材料进行处理,一般施工过程采用的止水材料有中埋式止水带、止水条以及背贴式止水带。在安装的过程中若止水带的质量较差、表面不平整、填充不充分、止水材料安装不牢靠、在宽度突起处不能产生膨胀、施工过程中造成止水条的脱落等都会造成隧道接缝处出现漏水现象,若及时进行处理,可减少隧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若施工中未发现,施工结束后隧道就会发生漏水现象,影响隧道的施工质量。
3、复合衬砌存在问题
公路隧道的复合衬砌一半分为内外两层,在两层之间铺设了防水板。未考虑防水层的自然损伤。隧道防水体系中的复合防水层在运营中一方面承受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之间的法向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混凝土结构的热胀与冷缩,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还将产生切向搓揉的作用。试验研究表明:防水层在受压以后再继续被搓揉,十分容易出现破损。防水板铺设均在简易的脚手台架上进行,因而虽从理论上设计解决了隧道防水问题,而实际渗漏现象常有发生。
4、排水系统的接连不够顺畅
排水系统的组成包括:横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环向排水管、中央排水管或者排水边沟。排水体系主要工作流程是:每到一个环节都要先汇集上游的水然后将水排到下游去。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排水管之间出现断开或者没有连接、三通管直接没有很好的畅通、排水管出现堵塞等现象。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排水的不畅,从而导致水压的增高、渗漏问题的出现。
三、隧道施工防排水的控制方法
1、进行混凝土的搅拌工作时,要依据配合比严格的进行计算
在进行混凝土的衬砌工作时,运用输送泵进行作业,所以粗骨料的料径不能超过30mm,水灰比例为0.51,坍落度控制在7~10cm;确保混凝土的施工一次建筑完成;灌注混凝土的自落高度如果高于1.5m,那么通过设置串筒输入混凝土。另外,必须确保防水混凝土的振捣密实,运用插入式振捣器所插入的间距不能高于有效半径的15倍,以便防止出现欠振、过振或者漏振的情况。此外,确保施工缝与预埋部位要振捣密实,避免振捣器触及到模板、预埋件和止水带。
2、在进行防排水工作时,要确保排水的通畅
因此,依据设计规定的横向排水管的埋设要求,将对中心保温沟和边沟进行安装,确保设计顺坡与接缝的密实度。进行中心保温沟与边沟预制件的安装过程中,预制件的接头通过使用沥青马絮进行填满密实,并在外面运用灌涂热沥青的油毛毡进行围裹,防止其漏水,还要保证设计坡度流水的畅通。另外,在对离心花管进行埋设时,由于其上半面设置的有梅花形孔眼,盖上无纺布后运用炉渣进行填满压实工作。最后,依据设计的要求最好中心排水管出口的保暖工作。
3、洞内衬砌防排水施工
(1)初支岩面处理
初支岩面处理需做到以下几点:①在隧道支护过程中喷射的混凝土面要平顺,喷射过程中不能出现大面积的凹坑和鼓包,对出现的凹坑和鼓包要进行补平和铲除处理。②在隧道表面出现的细骨料、钢筋头、锚杆头等尖锐的部位要进行及时的清除,并用砂浆补平。
(2)盲沟施工
盲沟施工包括环向盲沟施工和纵向盲沟施工,具体施工方法如下:
2.1环向盲沟按照设计每20m布置一环,局部渗水处可根据渗水量合理增加盲沟数量;
2.2环向盲沟每段间采用对接连接,应用铁丝连接牢固,并用钢钉固定,与初支面密贴;
2.3纵向盲沟沿隧道边墙两侧纵向布置,纵向坡度与隧道纵坡一致,紧贴初支面;纵向盲沟连接采用嵌入式,并用铁丝连接牢固,盲沟安装顺直,无明显波浪形;
2.4环向盲沟与纵向盲沟连接采用搭接,并用铁丝绑扎牢固;
2.5纵向盲沟根据设计每3m预留PVC三通,用于连接横向泄水管。
3、洞内排水
3.1在施工过程中隧道内排水沟要满足施工废水和隧道渗水的需要,对于不能满足排水需要的排水沟需要用管槽进行代替,在排水沟使用的过程中要及时对排水沟内的杂物进行清理,保证排水的畅通。
3.2洞内反坡排水方式指根据坡度、设备情况和水量布置管路的分布和泵站的布置,将施工废水和隧道渗水一次或分段接力排出洞外。集水坑的容积应按实际排水量确定,其位置确定应考虑施工干扰。配备抽水机的能力应超过排水量的20%,并应有备用台数。
4、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技术规范,加強制度管理
我国现行的防排水技术规范虽然对于相关问题都做出比较详细的规定,并且采取了齐全的施工技术措施。但事实上,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是与现实脱节的。原因在于虽然技术规范规定广而全,但是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地理大国,铁路隧道工程所跨越的地段不同,导致了地质条件、水文地质特征是随时会发生变化的,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符合当地实情的防排措施。
四、结束语
在公路隧道建设中,影响公路隧道建设质量的好坏有很多因素,其中水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隧道工程防排水应该坚持放排相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防水可靠、排水畅通,才能保证隧道防排水工程的质量,从而从根本消除隧道的病害,增加隧道的寿命。为了能够做到安全进行,这不仅要求施工单位能够尽职尽责,加强对每一道工序的施工质量控制,确保施工达到设计预期效果,使隧道防排水工程质量有保证,更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相助,加大对防排水施工的技术投资。只有通过全社会各方力量的齐心协力,提高对隧道防排水的正确认识,才能在中国公路隧道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攻克掉公路隧道施工中的防排水技术这一难题。
参考文献:
[1]杜兴.公路隧道施工防排水.民营科技,2012.
[2]李金会.浅埋暗挖地铁车站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1.
[3]李苍松,胡元芳,丁建芳,吴丰收,郑波.隧道地下水处治的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