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种教学模式,近年来得到普遍应用,且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校企双方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何更好地推进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就业,就应掌握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征,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条件,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027-02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到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这一文件的出台,标志着高职教育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突破,实现了工作重心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的转变。这是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体现以人为本,凸显高职教育特色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是实现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院根据这一文件精神,积极探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以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实践为例加以论证。
一、理解工学结合内涵,积极推进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就是通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实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职业院校与企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国际上目前普遍认同的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中的“学”包括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在企业的专业技能训练;工学结合中的“工”则是指学生带着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到企业实习,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对他们进行指导。学生作为企业员工进行顶岗操作,企业付给学生劳动报酬。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应当准确把握工学结合的内涵,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建立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再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和专业特征,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寻求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同时,高职院校还应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信息,准确掌握学生和企业的诉求,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完善考评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在政府的指导下,根据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积极构建学校、企业、政府、学生四方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从而形成合力,实现多赢。
二、掌握工学结合特征,科学实施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一种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容广泛,不仅涉及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还包括学生的思想表现、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等;其次,工学结合是全过程的。在工学结合推进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准确把握好工学结合的特征,将“学”与“工”割裂开来,先安排学生在校专门学习纯理论知识,在最后一学期或一学年将学生全部安排到企业实习。这是对工学结合的片面理解,采取的不是工学结合模式,而是只有“学”没有“工”,或是只有“工”没有“学”。事实上,对于高职院校自身来说,工学结合的形式可以采取短期、中期或长期的;也可以先让学生集中时间学习理论,然后到企业实习;也可以采用学校和企业多次工学交替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完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采取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使“工”的体验在学中深化,“学”的认知在“工”时强化。其次,工学结合的实践岗位不能任意安排,必须针对学生所学专业有的放矢。“工”必须针对“学”的内容,让学生实习的岗位尽可能地对口所学专业。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就是这样做的,深受学生青睐,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用人单位纷纷提出了与我们合作办学的意向。先后有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中石化重庆金维公司、中石化武汉石化检安公司、中铁五新集团公司、湖南大工重机公司、湖南吉祥石化股份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同我院(系)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
现在,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最后半年或一年的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中,往往在每年的5、6月份成批地将学生安排出去,不论专业对口与否,学生所学专业与实习岗位严重脱节,致使学生对学校产生埋怨情绪。再次,工学结合的管理必须灵活有度。现在高职教育的学制、大纲、计划、课程、教材、课时等都是上级明文规定的,与提倡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大相径庭。无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怎样变化,高职院校都必须严格按照事先规定好的教学要求,不能不顾及企业此时能否接纳学生实习,也要考虑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
三、完善工学结合政策,营造校企合作环境
一是应完善地方政府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投入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落实地方政府支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营造政府支持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的良性环境。二是完善行业准入制度和从业资格标准,规范劳动力市场,充分调动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搭建行业支持校企合作平台。三是修订《职业教育法》,制定校企合作实施条例,鼓励企业支持高职教育,从法律层面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调动校企双方合作积极性。四是高职院校本身应基于校企合作的要求,设置校企合作部门,创新办学体制,构建高职院校内部校企合作与专业建设组织网络,实现校企合作扁平化管理,增强校企合作实效。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应从以下方面下工夫:第一,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校中厂”。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学生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撑,以企业为主组织学生实训,建立“厂中校”。现在,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与中石化长炼动力厂电气车间、中石化机电公司、中石化东方开关厂等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拥有一支既能站讲台、又能站工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目前高职院校的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因此,要积极安排专业教师到实训室和企业锻炼,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构建实践技能课主要由兼职教师讲授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利用自筹资金和中央财政支持资金,先后投入600多万元建设了电工技能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PLC实训室、电机拖动与拆装实训室、自动检测与转换实训室,为工学结合的实施提供了可靠保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我们颁发聘书,正式聘请中石化长炼的电气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我们对应课程的兼职教师,一方面选派年轻教师到中石化动力厂电气车间实践锻炼,与车间师傅结对子,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三,要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工学要求。如果高职院校所安排的课程没有紧贴用人单位的实际,那学生所学的课程知识,就会与现实需要相距甚远,即“工”与“学”相脱离。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学校自身实际的校本教材。在日常课程教学中,我们结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需要,对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问题与企业一起多次研讨,根据知识与技能的特点和企业的需要,我们确立了课程教学的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能力拓展模块,每个模块按知识、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理论课程、实践环节的组合,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目前,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与中石化长炼动力厂电气车间联合开发电气专业模块,并已自编《电工技能训练》、《自动检测与转换》、《EDA与电子CAD应用技术》等教材,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有效推动了学生的就业工作。近几年,在全国大学毕业生普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喜人局面。
[ 参 考 文 献 ]
[1] 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的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2] 丘文,李中胜.工学结合的案例分析和若干思考[J].职教论坛,2006,(9).
[3] 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4] 陈芹.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困境与对策[J].重庆西南大学学报,2009,(10).
[5] 袁银枝.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创校企合作双赢局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责任编辑:雷 艳]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027-02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到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这一文件的出台,标志着高职教育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突破,实现了工作重心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的转变。这是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体现以人为本,凸显高职教育特色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是实现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院根据这一文件精神,积极探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以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实践为例加以论证。
一、理解工学结合内涵,积极推进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就是通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实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职业院校与企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国际上目前普遍认同的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中的“学”包括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在企业的专业技能训练;工学结合中的“工”则是指学生带着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到企业实习,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对他们进行指导。学生作为企业员工进行顶岗操作,企业付给学生劳动报酬。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应当准确把握工学结合的内涵,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建立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再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和专业特征,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寻求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同时,高职院校还应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信息,准确掌握学生和企业的诉求,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完善考评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在政府的指导下,根据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积极构建学校、企业、政府、学生四方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从而形成合力,实现多赢。
二、掌握工学结合特征,科学实施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一种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容广泛,不仅涉及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还包括学生的思想表现、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等;其次,工学结合是全过程的。在工学结合推进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准确把握好工学结合的特征,将“学”与“工”割裂开来,先安排学生在校专门学习纯理论知识,在最后一学期或一学年将学生全部安排到企业实习。这是对工学结合的片面理解,采取的不是工学结合模式,而是只有“学”没有“工”,或是只有“工”没有“学”。事实上,对于高职院校自身来说,工学结合的形式可以采取短期、中期或长期的;也可以先让学生集中时间学习理论,然后到企业实习;也可以采用学校和企业多次工学交替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完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采取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使“工”的体验在学中深化,“学”的认知在“工”时强化。其次,工学结合的实践岗位不能任意安排,必须针对学生所学专业有的放矢。“工”必须针对“学”的内容,让学生实习的岗位尽可能地对口所学专业。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就是这样做的,深受学生青睐,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用人单位纷纷提出了与我们合作办学的意向。先后有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中石化重庆金维公司、中石化武汉石化检安公司、中铁五新集团公司、湖南大工重机公司、湖南吉祥石化股份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同我院(系)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
现在,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最后半年或一年的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中,往往在每年的5、6月份成批地将学生安排出去,不论专业对口与否,学生所学专业与实习岗位严重脱节,致使学生对学校产生埋怨情绪。再次,工学结合的管理必须灵活有度。现在高职教育的学制、大纲、计划、课程、教材、课时等都是上级明文规定的,与提倡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大相径庭。无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怎样变化,高职院校都必须严格按照事先规定好的教学要求,不能不顾及企业此时能否接纳学生实习,也要考虑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
三、完善工学结合政策,营造校企合作环境
一是应完善地方政府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投入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落实地方政府支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营造政府支持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的良性环境。二是完善行业准入制度和从业资格标准,规范劳动力市场,充分调动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搭建行业支持校企合作平台。三是修订《职业教育法》,制定校企合作实施条例,鼓励企业支持高职教育,从法律层面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调动校企双方合作积极性。四是高职院校本身应基于校企合作的要求,设置校企合作部门,创新办学体制,构建高职院校内部校企合作与专业建设组织网络,实现校企合作扁平化管理,增强校企合作实效。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应从以下方面下工夫:第一,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校中厂”。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学生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撑,以企业为主组织学生实训,建立“厂中校”。现在,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与中石化长炼动力厂电气车间、中石化机电公司、中石化东方开关厂等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拥有一支既能站讲台、又能站工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目前高职院校的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因此,要积极安排专业教师到实训室和企业锻炼,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构建实践技能课主要由兼职教师讲授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利用自筹资金和中央财政支持资金,先后投入600多万元建设了电工技能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PLC实训室、电机拖动与拆装实训室、自动检测与转换实训室,为工学结合的实施提供了可靠保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我们颁发聘书,正式聘请中石化长炼的电气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我们对应课程的兼职教师,一方面选派年轻教师到中石化动力厂电气车间实践锻炼,与车间师傅结对子,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三,要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工学要求。如果高职院校所安排的课程没有紧贴用人单位的实际,那学生所学的课程知识,就会与现实需要相距甚远,即“工”与“学”相脱离。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学校自身实际的校本教材。在日常课程教学中,我们结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需要,对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问题与企业一起多次研讨,根据知识与技能的特点和企业的需要,我们确立了课程教学的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能力拓展模块,每个模块按知识、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理论课程、实践环节的组合,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目前,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与中石化长炼动力厂电气车间联合开发电气专业模块,并已自编《电工技能训练》、《自动检测与转换》、《EDA与电子CAD应用技术》等教材,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有效推动了学生的就业工作。近几年,在全国大学毕业生普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喜人局面。
[ 参 考 文 献 ]
[1] 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的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2] 丘文,李中胜.工学结合的案例分析和若干思考[J].职教论坛,2006,(9).
[3] 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4] 陈芹.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困境与对策[J].重庆西南大学学报,2009,(10).
[5] 袁银枝.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创校企合作双赢局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