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万有引力相关的几个问题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ailz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章是高中物理中重要的一节内容,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从而将什么莫测的天体运动与自然物体运动得以统一,这是人类科学认识的重大突破和飞跃,使得人们能够客观认识天体的运动的客观规律,也开创了人们认识宇宙的新纪元,然而,在学习有关万有引力定律的问题在同学们的认识中还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或盲区,我们就来探讨一些关于这些方面的问题。
  1. 万有引力定律与开普勒定律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是著名天文学家第谷的学生兼助手。1601年第谷逝世后,开普勒整理了第谷的大量天文观测资料,并在这些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发现并总结出了后来称为开普勒定律的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成为半个多世纪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基础之一。
  牛顿根据向心力公式和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出了平方反比关系,牛顶证明,由面积速度定律可以得出物体受中心力作用,由轨道定律可以得出这个力是吸引力,由周期定律可以得出这个吸引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牛顿把在月球上得到的结果推广到行星运动上去,并进一步得出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的结论,这个引力同相互吸引的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同他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他根据这个定律建立了天体的数学理论,从而把天体的运动纳入到统一的力学理论中。因此开普勒定律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 万有引力与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是牛顿的重大发现,自然界中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力,这种引力称之为万有引力。
  而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定律指出了计算两物体间万有引力定量关系,即:两物体间引力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与两物体的化学本质或物理状态以及中介物质无关。
  总之,万有引力是某种性质的力,万有引力定律是计算两物体间万有引力的定律,任何物体间均存在万有引力,而定律是有适用条件的,严格地适用两质点间万有引力的计算。
  3. 万有引力定律与卡文迪许实验
  牛顿解决了万有引力与物体质量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但无法计算出两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大小,但他不知道引力常量G的值。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根据牛顿提出的直接测量两个物体间的引力的想法,采用扭秤法第一个准确地测定了引力常数,测定实验的论文发表在1798年《哲学学报》第17卷,使万有引力定律得以圆满。
  卡文迪许实验室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物理实验室,剑桥大学建于1209年,历史悠久,与牛津大学同为英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创始人是著名的物理学家、电磁场理论的奠基人麦克斯韦。
  卡文迪许实验室被称为诺贝尔奖的摇篮,出现了大批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我们比较熟悉的如发现电子的汤姆逊、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即发现质子的卢瑟福、发现中子的查德威客及成功实现电子衍射的G.P.汤姆逊等著名物理学家。
  4. 万有引力与重力
  地球对于物体的吸引力,是万有引力的一种表现,如果M表示地球质量,R表示地球半径,用m表示地球上物体的质量,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物体在地球表面受到的万有引力。
  物体的重力式由万有引力引起的,但物体的重力并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这是因为地球在不停的自转,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随着地球的自转而绕着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这就需要向心力,其方向就是垂直指向地轴的,其大小是F1=mω2r,式中的r是物体距地轴的距离,ω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向心力F1是万有引力F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外一个分力就是物体的重力mg,即万有引力是物体所受重力和向心力的矢量和。
  在不同纬度,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ω相同,而物体作圆周运动的半径r不同,由F1=mω2r可以知道,同一个物体随着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不同纬度的地方是不同的,他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小,在赤道最大而两极是最小的(等于零),所以同一物体在不同纬度其重力是不同的。
  地球上物体重力的变化规律:
  ① 赤道上,物体的重力与万有引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即F万=mg+F向心力。
  ② 在两极处,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为0,所以F万=mg。
  ③ 地面上的同一物体所受重力从赤道到两极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
  ④ 同一緯度处,同一物体所受重力随着物体离地高度越大,r越大,所受的重力越小。
  ⑤ 由于物体随着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较小,所以一般认为在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物体所受万有引力近似相等。
  以上是我们在学习《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章时常常遇到的比较模糊的概念,相信通过我们今后的学习,我们能有更深一步的认识,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还会有更多规律等着我们去探索。
其他文献
摘要: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数学作为主要学科,其教学质量成为了关系学生成绩提升和考试结果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初中数学教学取得积极效果,除了应对初中数学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之外,还应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阵地,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际,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数学基础,全面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满足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达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作为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教师要善于利用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彻底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  随着"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开展,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小学中得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4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学生的作文是衡量其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在教学实践中,常听有些小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材料陈旧,改头换面,东拼西凑,生搬硬套......如何指导小学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0  总听到老师感叹:"作文教学真难教"。也总听到学生抱怨:"老师又要我们写个作文,写什么吗?"面对作文教学的如此尴尬局面,我想说:老师,你忘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兴趣的形成由低到高有以下三个阶段:一是感到有趣,二是产生乐趣,三是达到志趣。志趣是作文兴趣的最高层次,形成了志趣,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就会长久
期刊
摘要:小学教育是中国整个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未来教育的成功与否,而语文教育又是所有小学教育的核心教程,在学生以后的十几年的学习中都离不开语文的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语言对小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言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也是通过教学语言的方式予以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时刻注重语言的作用,充分利用语言的特点做好语文教学工作。但是,在当前小学语文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41  众所周知,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学好一种语言,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词汇量,才能进一步掌握好某种语言。拼读单词的准确性及记忆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一个人运用英语的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也影响着他们自觉、坚持不懈地学好某种外国语言的信心。鉴于这一关,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现在简介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 打好语言基础,领悟单词里字母与音素的关系。  学习英
期刊
内容提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说数学"和"做数学"同样重要。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把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通过语言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愿意说。  二、在质疑探索中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三、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师生互动评价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五、在操作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六、在小结中培养学生数学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新课程标准,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初中化学教学策略,以为教师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唤起初中化学教师对化学教学策略的重视,改进教学方法。本文从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化学实验、重视图像图景、利用多媒体网络激发兴趣,增大容量,优化教学过程和认真查漏补缺并做好综合复习五个方面来分析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化学学习策略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南宋词人陆游的诗句告诉我们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非常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质,把它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而转变学习方式又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加之农村的小学生又占相当大的比例,农村的教育条件和教育资源又都相对落后和匮乏,因此探索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如何使农村的小学生
期刊
摘要:目前的生物教学体现出了基础性,却忽略了对内容的更新以及对学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现在有些生物教学仍然是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生物界是丰富多彩的,而生物的教学形式也应该多样化。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要求我们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学生才能得到充分展示。运用自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