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关注幼儿学习生态的同时,要转换教学策略,促进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孩子在亲历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也让我们的科学活动愈演愈精彩。在此,我从大班的科学活动《芦荟》的设计、组织的几个片段说起。
精彩之一:源起区域,活动架构自然巧妙
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其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对幼儿的教育必须寻求一种更高效、自然、更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为此,我常在孩子们区域活动时,当孩子们交流的倾听者,活动生成的捕捉者。一天,植物架上一盆芦荟不知怎么被碰断了叶片,孩子们发现后纷纷议论开来,“它受伤了、哭了,还流出了眼泪”“它流水了”“那是受伤流出的血,不是水”……听着孩子们的猜疑、争论,想着孩子们的所想,不免心头一动,这些来自孩子的发现和思考,应该是最好的生态理念下的素材。于是,想全面、细致地观察芦荟、了解芦荟在不知不觉的交流中形成了老师和孩子的共同希望。也正是从这里起,我对《芦荟》这一科学活动如何展开,开始了架构。
精彩之二:细致观察,科学素养悄然渗透
在科学活动《芦荟》的第二个环节,我以一张记录表的呈现、提问的跟进引发孩子的细微观察。“刚才,我们通过颜色、形状、有刺等特点,猜出来这种植物是芦荟。可是芦荟完全是绿色的吗?刺都一样吗?”带着这些问题去仔细观察,或许你还有更多的新发现。”正是这一问题使得孩子们的观察比之前更细致,包括单片芦荟叶的颜色虽然是绿色,但上下有深绿、浅绿不同;芦荟的叶片边缘有刺,但排列并不均匀,上疏下密;叶片的表面有圆形的斑纹,但有大有小,上面多,下面少……听着来自孩子们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我也在悄然醒悟:我们要使孩子学习的并不是对一盆芦荟外部特征的简单描述,而是细致、全面地观察、敢于发现、实事求是地呈现发现结果的科学品质的养成。
精彩之三:现场解剖,探究欲望愈演愈烈
科学活动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幼儿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幼儿要在学习中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互助协作。
在科学活动《芦荟》中,孩子们在质疑“摸上去软而厚实的芦荟,里边又会是什么呢?”有的认为里边是水分,有的认为里边是油,有的认为里边可能是牛奶……带着这些争论,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芦荟叶片、塑料小刀,进行现场解剖。孩子们发现芦荟的叶片里边有黏黏的汁液,像我们的“鼻涕”一样;叶片里边还有光滑的叶肉,仔细看上去有点像玻璃一样透明;这些叶肉拎出来时,还有像一根根丝一样的东西,长长的……如果不是让孩子亲历了现场解剖,看、摸、闻等多感官参与,何来如此丰富的发现。此时此刻,孩子们意犹未尽的探究欲,更把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精彩之四:两次记录,发现过程清晰可见
记录是科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幼儿把所观察、探索中获得的经验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科学意识、科学观念,更有助于幼儿自我建构科学知识和经验。
在观察芦荟汇总信息时,孩子们用一尖尖的“∧”表示“芦荟叶片上有刺”, 用深浅不一的绿色便是叶片上下不同的顏色,当孩子们说到“芦荟的叶片摸上去有弹性”,我顺势转问孩子“有弹性,这怎么记呢?”下面的孩子立即给了答案,“老师,画个弹簧线,一看就明白”…… 就这样,幼儿对芦荟外在特征,在师生双方的互动中,用浅显易懂的符号记录,达成了共识。在解剖完芦荟后,结合孩子们的现场观察情况,将抓拍的照片及时贴进集体记录表,呈现前后两次的观察结果,更清晰地归纳了芦荟由表及里的相关特征。
精彩之五:经验拓展,学习品质无痕树立
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当幼儿之间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直接对话、互动时,他们也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并在分享中激励探索,经验丰富拓展的同时,无痕地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科学活动《芦荟》的最后一环节,通过截取的视屏向孩子们介绍芦荟的生长环境、品种以及其他相关特征等。孩子们看后争先恐地参与交流,“我原来以为芦荟只能在暖和的季节里生存,没想到它在寒冷的冬季也能生存。”“我还以为芦荟就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两种,没想到它有这么多品种呢。”“我只知道在超市里有芦荟做成的酸奶饮料、芦荟肥皂,没想到它还能做药呢”……此刻的孩子们已经忘却了这是课堂,依旧兴致盎然地讲述着生活里的见闻。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多元化的,我们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不同个体的认知、情感特点及活动需要,灵活地调整策略,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情感与社会性的发展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其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能力的发展。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中心幼儿园)
精彩之一:源起区域,活动架构自然巧妙
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其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对幼儿的教育必须寻求一种更高效、自然、更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为此,我常在孩子们区域活动时,当孩子们交流的倾听者,活动生成的捕捉者。一天,植物架上一盆芦荟不知怎么被碰断了叶片,孩子们发现后纷纷议论开来,“它受伤了、哭了,还流出了眼泪”“它流水了”“那是受伤流出的血,不是水”……听着孩子们的猜疑、争论,想着孩子们的所想,不免心头一动,这些来自孩子的发现和思考,应该是最好的生态理念下的素材。于是,想全面、细致地观察芦荟、了解芦荟在不知不觉的交流中形成了老师和孩子的共同希望。也正是从这里起,我对《芦荟》这一科学活动如何展开,开始了架构。
精彩之二:细致观察,科学素养悄然渗透
在科学活动《芦荟》的第二个环节,我以一张记录表的呈现、提问的跟进引发孩子的细微观察。“刚才,我们通过颜色、形状、有刺等特点,猜出来这种植物是芦荟。可是芦荟完全是绿色的吗?刺都一样吗?”带着这些问题去仔细观察,或许你还有更多的新发现。”正是这一问题使得孩子们的观察比之前更细致,包括单片芦荟叶的颜色虽然是绿色,但上下有深绿、浅绿不同;芦荟的叶片边缘有刺,但排列并不均匀,上疏下密;叶片的表面有圆形的斑纹,但有大有小,上面多,下面少……听着来自孩子们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我也在悄然醒悟:我们要使孩子学习的并不是对一盆芦荟外部特征的简单描述,而是细致、全面地观察、敢于发现、实事求是地呈现发现结果的科学品质的养成。
精彩之三:现场解剖,探究欲望愈演愈烈
科学活动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幼儿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幼儿要在学习中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互助协作。
在科学活动《芦荟》中,孩子们在质疑“摸上去软而厚实的芦荟,里边又会是什么呢?”有的认为里边是水分,有的认为里边是油,有的认为里边可能是牛奶……带着这些争论,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芦荟叶片、塑料小刀,进行现场解剖。孩子们发现芦荟的叶片里边有黏黏的汁液,像我们的“鼻涕”一样;叶片里边还有光滑的叶肉,仔细看上去有点像玻璃一样透明;这些叶肉拎出来时,还有像一根根丝一样的东西,长长的……如果不是让孩子亲历了现场解剖,看、摸、闻等多感官参与,何来如此丰富的发现。此时此刻,孩子们意犹未尽的探究欲,更把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精彩之四:两次记录,发现过程清晰可见
记录是科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幼儿把所观察、探索中获得的经验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科学意识、科学观念,更有助于幼儿自我建构科学知识和经验。
在观察芦荟汇总信息时,孩子们用一尖尖的“∧”表示“芦荟叶片上有刺”, 用深浅不一的绿色便是叶片上下不同的顏色,当孩子们说到“芦荟的叶片摸上去有弹性”,我顺势转问孩子“有弹性,这怎么记呢?”下面的孩子立即给了答案,“老师,画个弹簧线,一看就明白”…… 就这样,幼儿对芦荟外在特征,在师生双方的互动中,用浅显易懂的符号记录,达成了共识。在解剖完芦荟后,结合孩子们的现场观察情况,将抓拍的照片及时贴进集体记录表,呈现前后两次的观察结果,更清晰地归纳了芦荟由表及里的相关特征。
精彩之五:经验拓展,学习品质无痕树立
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当幼儿之间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直接对话、互动时,他们也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并在分享中激励探索,经验丰富拓展的同时,无痕地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科学活动《芦荟》的最后一环节,通过截取的视屏向孩子们介绍芦荟的生长环境、品种以及其他相关特征等。孩子们看后争先恐地参与交流,“我原来以为芦荟只能在暖和的季节里生存,没想到它在寒冷的冬季也能生存。”“我还以为芦荟就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两种,没想到它有这么多品种呢。”“我只知道在超市里有芦荟做成的酸奶饮料、芦荟肥皂,没想到它还能做药呢”……此刻的孩子们已经忘却了这是课堂,依旧兴致盎然地讲述着生活里的见闻。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多元化的,我们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不同个体的认知、情感特点及活动需要,灵活地调整策略,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情感与社会性的发展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其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能力的发展。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