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孔子首创的启发式教育思想深刻影响着我国数千年的教育实践,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研究他的启发式教育思想,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本文着重讨论了孔子启发式教育的内涵,以及对当下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孔子;启发教育;语文教学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从三十多岁开始教书育人,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卓有成效的教学经验。他提倡平等教育,有教無类,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运用启发诱导,触类旁通的教育手段循序渐进地教育学生,而且还看到音乐在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在愉快中感受求知的乐趣,而其中最值得我们研究的是他的“启发式”教育思想。他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愤”就是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的心理状态;“悱”是学生对某一个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成熟,处于想说而又难以表达出来的心理状态。这句话就是说:教学生,要等到他苦思冥想而仍然想不通时再去启发点拨他。当学生经过深入思考,有所体会,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再去适当地开导他。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才更牢固、更深刻。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述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那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它生动得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的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将会依次出现两种心理状态,以及正确的处理方法。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起点拨和辅助的作用,这一思想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多年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内容是固定的、僵化的,教育任务就是向学生灌输这些东西,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善于启发,在不同程度上还是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个性发展,致使众多学生的创造性受到压抑,个性遭到泯灭,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不足。在这方面,孔子的启发教育思想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启发式教育思想的运用不能只追求课堂表面的热热闹闹,整节课都在一问一答,此起彼伏。似乎启发调动了全体学生的思维。其实这种提问是无需深思,随口即答的提问,是为问而问.例如:分析完一个人物形象之后问:“你们觉得这个人物崇高不崇高?”(学生答:崇高)“值得我们学习吗?”(学生答:值得)。这些简单的选择判断式的问答只能引起学生的厌倦和反感,何谈启发。启发式的精髓在于“启”。语文课是否运用了启发式,绝不能只看形式上的有问有答,而要看它的实效。
(二)启发式教学要有阶段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看到了学生认识思维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学记》中也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拟订的教学任务变成学生的自身需要、动机,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责任感相结合。给学生创造一个自学实践情境,供给他们必要的信息,使他们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在讲朱自清的散文《春》之前告诉学生:春天是最美好的,古往今来有无数的骚人墨客用诗词记录下了春天的美,让学生收集一下这方面的诗词,特别是在农村,家家户户门上的春联就是对春天最好的赞美,可以将相关的幻灯片放给学生看,领略春天的美,有哪些事物值得我们咏叹。这一阶段是感性认识。第二阶段要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老师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长知识、增智慧。让他们将自己观察到的事物与朱先生笔下描写的景物作比较,看作者是用哪种写作手法来描写春天的景物,这样比喻、拟人、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应用就会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运用在以后的写作中。这样先易后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整个课堂成为有机的统一体。
(三)启发式教学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启发式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训练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成了当务之急。因此,要善于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提问时,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可能有种种原因,教师不要急躁,要抓住时机给以启发、诱导,给学生以多次表现的机会。对答错的同学,也应肯定其进步,善意地帮助他们重新把问题答好,使学生因自己终于答出问题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学生提出始料不及的问题,只要思路是正确的,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不能去指责、讽刺学生,以致损伤学生的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甚至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如在讲解克隆技术时,一学生问克隆技术将产生克隆人,那么将来也就不需要结婚了?语出惊人,学生的眼睛一齐射向老师,这时老师不应责怪或回避,而应该引导他们:克隆人的技术目前还不成熟,而且涉及到人类千百年的伦理道德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技术是为了解决医学上的难题,为人类服务,而非违背自然规律。通过这样引导、讲解既把问题讲清楚了,更能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自然观。再如讲解《看云识天气》一文时,千万不要将之弄成简单的说教,一味将课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对课本的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因为天气环境与我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学生对此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初步的认识。可以先引导他们将自己所了解的天气现象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分类,然后将之与课本条理化的知识进行比较,这样不仅能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还会使他们明白,知识源于生活,只有实践出真知。以后,他们会更加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更主动地运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探索。
(四)启发教学要切合学生实际
教学时,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现有的知识水平。孔子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讲解知识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进行,不要揠苗助长。所以,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由旧引新,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在适当的时候对新旧知识加以归纳、总结。这样才能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就像图书馆的藏书一样井然有序,更便于理解和掌握。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自觉的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不断同化新知识。例如,在讲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的时候,由于古汉语语法知识比较零散,如果前边已经讲解了几种“宾语前置”的现象,这次讲解最后一种。教师可以将这种语法现象进行总结,告诉学生:由于古人语言上的习惯,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宾语前置,否定句、疑问句,否定疑问句和强调句。这样新旧知识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系统,为以后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虽然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但是不同年级的学生,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也各有层次。例如讲解曹植的《白马篇》时,对于初中的学生只向他们讲解作者的身世,文章用词的豪放夸张,以及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建功立业、报国杀敌的豪情壮志。培养他们爱国的热情以及从小要树立保家卫国的志向。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除此外,还可以向他们讲解曹植的忧郁不得志,以及文中所表现出的“建安风骨”,还可以将他和他的父兄的文章结合起来讲解,进一步明白作者在文章背后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感情。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迈入更高的知识殿堂。
参考文献:
[1]来可泓.《论语直解》[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58页.
关键词:孔子;启发教育;语文教学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从三十多岁开始教书育人,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卓有成效的教学经验。他提倡平等教育,有教無类,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运用启发诱导,触类旁通的教育手段循序渐进地教育学生,而且还看到音乐在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在愉快中感受求知的乐趣,而其中最值得我们研究的是他的“启发式”教育思想。他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愤”就是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的心理状态;“悱”是学生对某一个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成熟,处于想说而又难以表达出来的心理状态。这句话就是说:教学生,要等到他苦思冥想而仍然想不通时再去启发点拨他。当学生经过深入思考,有所体会,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再去适当地开导他。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才更牢固、更深刻。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述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那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它生动得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的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将会依次出现两种心理状态,以及正确的处理方法。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起点拨和辅助的作用,这一思想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多年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内容是固定的、僵化的,教育任务就是向学生灌输这些东西,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善于启发,在不同程度上还是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个性发展,致使众多学生的创造性受到压抑,个性遭到泯灭,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不足。在这方面,孔子的启发教育思想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启发式教育思想的运用不能只追求课堂表面的热热闹闹,整节课都在一问一答,此起彼伏。似乎启发调动了全体学生的思维。其实这种提问是无需深思,随口即答的提问,是为问而问.例如:分析完一个人物形象之后问:“你们觉得这个人物崇高不崇高?”(学生答:崇高)“值得我们学习吗?”(学生答:值得)。这些简单的选择判断式的问答只能引起学生的厌倦和反感,何谈启发。启发式的精髓在于“启”。语文课是否运用了启发式,绝不能只看形式上的有问有答,而要看它的实效。
(二)启发式教学要有阶段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看到了学生认识思维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学记》中也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拟订的教学任务变成学生的自身需要、动机,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责任感相结合。给学生创造一个自学实践情境,供给他们必要的信息,使他们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在讲朱自清的散文《春》之前告诉学生:春天是最美好的,古往今来有无数的骚人墨客用诗词记录下了春天的美,让学生收集一下这方面的诗词,特别是在农村,家家户户门上的春联就是对春天最好的赞美,可以将相关的幻灯片放给学生看,领略春天的美,有哪些事物值得我们咏叹。这一阶段是感性认识。第二阶段要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老师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长知识、增智慧。让他们将自己观察到的事物与朱先生笔下描写的景物作比较,看作者是用哪种写作手法来描写春天的景物,这样比喻、拟人、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应用就会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运用在以后的写作中。这样先易后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整个课堂成为有机的统一体。
(三)启发式教学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启发式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训练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成了当务之急。因此,要善于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提问时,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可能有种种原因,教师不要急躁,要抓住时机给以启发、诱导,给学生以多次表现的机会。对答错的同学,也应肯定其进步,善意地帮助他们重新把问题答好,使学生因自己终于答出问题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学生提出始料不及的问题,只要思路是正确的,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不能去指责、讽刺学生,以致损伤学生的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甚至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如在讲解克隆技术时,一学生问克隆技术将产生克隆人,那么将来也就不需要结婚了?语出惊人,学生的眼睛一齐射向老师,这时老师不应责怪或回避,而应该引导他们:克隆人的技术目前还不成熟,而且涉及到人类千百年的伦理道德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技术是为了解决医学上的难题,为人类服务,而非违背自然规律。通过这样引导、讲解既把问题讲清楚了,更能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自然观。再如讲解《看云识天气》一文时,千万不要将之弄成简单的说教,一味将课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对课本的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因为天气环境与我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学生对此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初步的认识。可以先引导他们将自己所了解的天气现象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分类,然后将之与课本条理化的知识进行比较,这样不仅能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还会使他们明白,知识源于生活,只有实践出真知。以后,他们会更加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更主动地运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探索。
(四)启发教学要切合学生实际
教学时,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现有的知识水平。孔子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讲解知识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进行,不要揠苗助长。所以,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由旧引新,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在适当的时候对新旧知识加以归纳、总结。这样才能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就像图书馆的藏书一样井然有序,更便于理解和掌握。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自觉的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不断同化新知识。例如,在讲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的时候,由于古汉语语法知识比较零散,如果前边已经讲解了几种“宾语前置”的现象,这次讲解最后一种。教师可以将这种语法现象进行总结,告诉学生:由于古人语言上的习惯,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宾语前置,否定句、疑问句,否定疑问句和强调句。这样新旧知识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系统,为以后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虽然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但是不同年级的学生,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也各有层次。例如讲解曹植的《白马篇》时,对于初中的学生只向他们讲解作者的身世,文章用词的豪放夸张,以及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建功立业、报国杀敌的豪情壮志。培养他们爱国的热情以及从小要树立保家卫国的志向。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除此外,还可以向他们讲解曹植的忧郁不得志,以及文中所表现出的“建安风骨”,还可以将他和他的父兄的文章结合起来讲解,进一步明白作者在文章背后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感情。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迈入更高的知识殿堂。
参考文献:
[1]来可泓.《论语直解》[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