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发展是整个现代社会的生态、社会、经济等诸多方便面的共同发展。因此我国建设发展可持续经济科学不但要将经济、生态、社会等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发展,更要根据中国国情使其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并不断赋予时代特色、民族特色的可持续性经济科学。可持续性经济科学理论的前提是地球有限论;从传统经济学走向可持续性经济科学的首要任务是保护生态环境;从传统经济学走向可持续经济科学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相统一;从传统经济科学走向可持续科学的关键是市场原则,技术原则和生态原则紧密联合。
关键词:可持续性;生态文明;经济科学;生产活动文明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01\
一、发展可持续性经济科学应将生态、社会、经济等几方面有机结合
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以及生态资源的持久稳定的供给为基础,生态经济学理论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是整体经济社会系统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各种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界的物质资源,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也正是建立在整体自然资源有限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有限的自然资源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各种物质和能量基础,因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然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要实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要求生态系统的整体良性循环以及物质能源等生态资源的稳定、持久的供给。这样才能为健康和稳定的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生态基础。只有积极地保护这种基础,使其能够长久的,稳定的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这是在现代发展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客观规律。
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有必须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所谓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社会的发展产物不仅可以保证人们目前的生产生活,还可以长久的保证以后所需,至少不削弱这种发展能力。这种发展本身即是以促进社会的整体政治经济文明程度,提高人民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进而达到整体社会的全面进步以根本目的的。由此可见,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是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有必须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途径和手段。经济科学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不能够以牺牲或是伤害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误解,可能有人会认为可持续发展只是着眼于未来人类发展的长期利益,并不考虑现代人的现实利益。但是在事实上,我们不但要对后代的发展负责,同时也要面临着当代人民经济发展这一问题。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考虑到未来人们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当前的经济发展。不仅要注重后代长远利益的问题,同时也要把当前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现实问题放在重要的地位上。只有对未来利益和当前利益进行有效地平衡,才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在维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样才可以使经济发展成为整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手段,从而更好地适应与符合发展可持续性经济科学的整体理论体系的要求。
二、发展可持续性经济科学要基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一)立足中国国情,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就目前中国国情而言,中国为“人口大国,资源小国,生态弱国”。这种国情使我国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变得很脆弱,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制约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不和谐等问题。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将生态思想与生态经济发展理论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解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
三、发展可持续性经济科学要重视生产活动的方法和原则
21世纪现代经济发展必须要正确的把握市场机制,并且掌握先进技术推动市场发展,并保护好生态环境,使其支持市场运作。而当代主流经济学的问题是不能适应这种客观要求。就目前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就是只顾当前经济发展和技术更新,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进而给生产生活造成更大影响。时至今日,很多国家已经意识到该问题,正在逐渐改善和解决。所以,现代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必须以尊重生态自然为前提。尤其要用生态原则矫正市场原则和技术原则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从过去传统的经济学发展到现代的可持续性经济科学最为关键的原则就是生态原则、技术原则以及市场原则,二十一世纪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对市场机制进行准确把握,将生态支撑、技术进步推动、市场机制运行这三者进行成功协调、有机统一以及紧密结合,将这三大基本原则所具有的协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已经成为了二十一世纪我国现代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为基本的原则。当代主流经济学中存在的缺陷是不能够对这一种客观要求进行适应的,所以,直到今天,国内和国外主流的经济学仍然仅仅对技术进步以及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一切的问题进行强调,过分相信技術原则以及市场原则,对生态原则自身对于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增长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进行否认,这已经成为了传统经济学中的重要原则。技术进步以及市场机制这二者的确是经济发展或者经济增长过程中最为基本的工具,但是,因为技术力量以及市场力量这二者都是讲无限追求经济效益看作是唯一的目标,将生态方面的要求忽视,这一种在生态方面存在的巨大缺陷不仅仅不能够将经济发展或者经济增长实现,不能够实现其和可持续性之间的有机统一,而且还能够成为当今时代中,生态危机的技术根源以及经济根源。因此,需要人们明确的是,技术进步以及市场机制虽然能够将资源环境中一些具体的问题解决,但是,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都不能够克服地球资源自身所具有的有限性,所以,在当今环境全球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这样相互融合大趋势之下,对于某一种生态恢复以及环境修复方面,技术以及市场都仅仅是配角,技术和市场都需要依靠自身和生态原则协同作用以及紧密结合,才能够将当今不可持续发展这一实践进行终止。
参考文献:
[1]赵心宪.新世纪初国内期刊文化生态概念的阐释过程——巴蜀作家群生态研究理论依据的文献整理之一[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
[2]王卫.区域人地系统可持续性阈值分析——冀西北地区为例[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
[3]任巧华.论美国《环境—行为》杂志环境保护研究主题的扩展[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
关键词:可持续性;生态文明;经济科学;生产活动文明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01\
一、发展可持续性经济科学应将生态、社会、经济等几方面有机结合
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以及生态资源的持久稳定的供给为基础,生态经济学理论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是整体经济社会系统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各种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界的物质资源,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也正是建立在整体自然资源有限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有限的自然资源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各种物质和能量基础,因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然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要实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要求生态系统的整体良性循环以及物质能源等生态资源的稳定、持久的供给。这样才能为健康和稳定的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生态基础。只有积极地保护这种基础,使其能够长久的,稳定的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这是在现代发展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客观规律。
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有必须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所谓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社会的发展产物不仅可以保证人们目前的生产生活,还可以长久的保证以后所需,至少不削弱这种发展能力。这种发展本身即是以促进社会的整体政治经济文明程度,提高人民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进而达到整体社会的全面进步以根本目的的。由此可见,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是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有必须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途径和手段。经济科学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不能够以牺牲或是伤害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误解,可能有人会认为可持续发展只是着眼于未来人类发展的长期利益,并不考虑现代人的现实利益。但是在事实上,我们不但要对后代的发展负责,同时也要面临着当代人民经济发展这一问题。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考虑到未来人们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当前的经济发展。不仅要注重后代长远利益的问题,同时也要把当前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现实问题放在重要的地位上。只有对未来利益和当前利益进行有效地平衡,才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在维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样才可以使经济发展成为整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手段,从而更好地适应与符合发展可持续性经济科学的整体理论体系的要求。
二、发展可持续性经济科学要基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一)立足中国国情,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就目前中国国情而言,中国为“人口大国,资源小国,生态弱国”。这种国情使我国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变得很脆弱,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制约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不和谐等问题。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将生态思想与生态经济发展理论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解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
三、发展可持续性经济科学要重视生产活动的方法和原则
21世纪现代经济发展必须要正确的把握市场机制,并且掌握先进技术推动市场发展,并保护好生态环境,使其支持市场运作。而当代主流经济学的问题是不能适应这种客观要求。就目前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就是只顾当前经济发展和技术更新,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进而给生产生活造成更大影响。时至今日,很多国家已经意识到该问题,正在逐渐改善和解决。所以,现代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必须以尊重生态自然为前提。尤其要用生态原则矫正市场原则和技术原则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从过去传统的经济学发展到现代的可持续性经济科学最为关键的原则就是生态原则、技术原则以及市场原则,二十一世纪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对市场机制进行准确把握,将生态支撑、技术进步推动、市场机制运行这三者进行成功协调、有机统一以及紧密结合,将这三大基本原则所具有的协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已经成为了二十一世纪我国现代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为基本的原则。当代主流经济学中存在的缺陷是不能够对这一种客观要求进行适应的,所以,直到今天,国内和国外主流的经济学仍然仅仅对技术进步以及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一切的问题进行强调,过分相信技術原则以及市场原则,对生态原则自身对于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增长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进行否认,这已经成为了传统经济学中的重要原则。技术进步以及市场机制这二者的确是经济发展或者经济增长过程中最为基本的工具,但是,因为技术力量以及市场力量这二者都是讲无限追求经济效益看作是唯一的目标,将生态方面的要求忽视,这一种在生态方面存在的巨大缺陷不仅仅不能够将经济发展或者经济增长实现,不能够实现其和可持续性之间的有机统一,而且还能够成为当今时代中,生态危机的技术根源以及经济根源。因此,需要人们明确的是,技术进步以及市场机制虽然能够将资源环境中一些具体的问题解决,但是,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都不能够克服地球资源自身所具有的有限性,所以,在当今环境全球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这样相互融合大趋势之下,对于某一种生态恢复以及环境修复方面,技术以及市场都仅仅是配角,技术和市场都需要依靠自身和生态原则协同作用以及紧密结合,才能够将当今不可持续发展这一实践进行终止。
参考文献:
[1]赵心宪.新世纪初国内期刊文化生态概念的阐释过程——巴蜀作家群生态研究理论依据的文献整理之一[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
[2]王卫.区域人地系统可持续性阈值分析——冀西北地区为例[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
[3]任巧华.论美国《环境—行为》杂志环境保护研究主题的扩展[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