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新《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体现的是一种新语文思想。它致力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更加重视学生的积累、感悟、熏陶、语感的培养,更加重视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主动学习、自主领悟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实践性与创造性。
在这里,就《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关系紧密的“语感的培养”作一个认真的探讨。
“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恩格斯)。良好的思维会产生良好的语感。思维能力愈强,语感能力就愈强。什么是“语感”?语感就是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一种基本功。对于语感,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当然,语感一般包括形象语感、情感语感和意蕴语感。
那么,培养“语感”的途径有哪些呢?
首先,是朗读的训练。读,从形式上可分为默读和朗读。默读,可以调动学生过去的情感经验,唤起他们以往生活的积累,力求让他们在脑海中浮现与作品相应的形象画面,即产生形象语感。朗读,则可以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音乐美,体会到汉语四声的铿锵之声,提高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可以准确体会到文章语言绘声绘色、描形状貌的特点,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给人以美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读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每教一篇优美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小诗或意蕴深邃的小说,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山中访友》《羚羊木雕》等课文,可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默读或朗读,进行语感能力的训练。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可要求学生默读时根据课文提供的文字信息,结合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在脑海中勾勒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画面,以培养他们形象语感的能力。朗读,则要会读,读出重音,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读出语意、语气、语调和停顿。会朗读、朗读得好,能使别人产生语感,是语感强的表现,不会朗读,是没有语感的表现。如《黄生借书说》中“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连用三个反诘句既有力论证自己的论点,又更好地领会到议论文论辩的气势和力量。
一般地说,语言艰深的文章,优秀的作品,或者文章的精华部分,往往需要逐字逐句地认真揣摩,也只有仔细琢磨,才能理解文章语言表达的含义,才能品味出内容的情味、要旨,这对语感的培养很有帮助。
其次是写作的训练。培根说:“笔记和写作使人精确”,也就是强调了写作的重要性。写文章时,用一个词,造一个句子,都是要反复斟酌、一丝不苟,要考虑选用最能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组织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在构思的基础上边写边读,成文以后还须认真读它几遍,检查用词是否准确,句子是否明确,句子之间是否连贯顺畅,发现不顺口、不顺耳的地方加以修改。通过这样的锻炼便能有效地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能力,有效地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使得语言的运用得到严格的训练,从而培养出良好的语感。此外,对一些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应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然后,是倾听的训练。听,即老师有目的地说,让学生听出重音、停顿、声调、语序等方面的变化带来的语义或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他一天就写了两篇文章”,把重音放在“就”字上,表示“太少了”,把重音放在“两篇”上则表示“写得不少”。再如“你真好”这句话,用陈述语调,是赞美别人的意思;用感叹语调就变成对别人的讽刺了。
倾听的另外一种形式是播放语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教学朗读磁带或音乐语言简明洗练、形象鲜明、艺术感染力强的音乐磁带,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实施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教学中使用教学朗读磁带、音乐磁带,以其出奇制胜的效果,将学生带入“仙境”“标准音”的音质、语调、语速、情感无不为学生提供典范;与课文内容和谐、表现力强的乐音可为学生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创设较为理想的意境氛围。
采用教学朗读带或背景音乐助“读”,为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声的世界,变非形象化的语言为形象化的“语言”,既起到指导朗读、规范发音的作用,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给学生以艺术享受和熏陶,强化了语感。
最后,是说话的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样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进入中学,心理身体日趋成熟,他们在行为上亦出现了既想表现又不敢表现的矛盾。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的欲望,另一方面对他们的积极性要充分加以保护,对学生答题质量的要求不宜过高,只要有合理的成份,就應加以肯定,即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答题的勇气,委婉地指出不足之处,创造一种融洽、活泼的课堂气氛。在学生“说”时,还要强调“说”完整的句子,“说”有一个明确中心的相对完整的一段话,并强调说话的连贯性,注意词语的搭配;虚词的运用,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和前后照应,使得语言的运用得到严格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较强的斟词酌句的能力。
语感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一环,培养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它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丰富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之后才能形成,这一严格的训练过程应当成为初中学生经常性的基本训练内容。学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作为培养语感指导者的教师应更新观念,勇于创新,以全新的教学方法全方位“激活”学生的思维,努力探索语感训练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语感。
在这里,就《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关系紧密的“语感的培养”作一个认真的探讨。
“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恩格斯)。良好的思维会产生良好的语感。思维能力愈强,语感能力就愈强。什么是“语感”?语感就是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一种基本功。对于语感,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当然,语感一般包括形象语感、情感语感和意蕴语感。
那么,培养“语感”的途径有哪些呢?
首先,是朗读的训练。读,从形式上可分为默读和朗读。默读,可以调动学生过去的情感经验,唤起他们以往生活的积累,力求让他们在脑海中浮现与作品相应的形象画面,即产生形象语感。朗读,则可以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音乐美,体会到汉语四声的铿锵之声,提高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可以准确体会到文章语言绘声绘色、描形状貌的特点,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给人以美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读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每教一篇优美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小诗或意蕴深邃的小说,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山中访友》《羚羊木雕》等课文,可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默读或朗读,进行语感能力的训练。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可要求学生默读时根据课文提供的文字信息,结合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在脑海中勾勒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画面,以培养他们形象语感的能力。朗读,则要会读,读出重音,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读出语意、语气、语调和停顿。会朗读、朗读得好,能使别人产生语感,是语感强的表现,不会朗读,是没有语感的表现。如《黄生借书说》中“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连用三个反诘句既有力论证自己的论点,又更好地领会到议论文论辩的气势和力量。
一般地说,语言艰深的文章,优秀的作品,或者文章的精华部分,往往需要逐字逐句地认真揣摩,也只有仔细琢磨,才能理解文章语言表达的含义,才能品味出内容的情味、要旨,这对语感的培养很有帮助。
其次是写作的训练。培根说:“笔记和写作使人精确”,也就是强调了写作的重要性。写文章时,用一个词,造一个句子,都是要反复斟酌、一丝不苟,要考虑选用最能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组织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在构思的基础上边写边读,成文以后还须认真读它几遍,检查用词是否准确,句子是否明确,句子之间是否连贯顺畅,发现不顺口、不顺耳的地方加以修改。通过这样的锻炼便能有效地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能力,有效地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使得语言的运用得到严格的训练,从而培养出良好的语感。此外,对一些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应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然后,是倾听的训练。听,即老师有目的地说,让学生听出重音、停顿、声调、语序等方面的变化带来的语义或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他一天就写了两篇文章”,把重音放在“就”字上,表示“太少了”,把重音放在“两篇”上则表示“写得不少”。再如“你真好”这句话,用陈述语调,是赞美别人的意思;用感叹语调就变成对别人的讽刺了。
倾听的另外一种形式是播放语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教学朗读磁带或音乐语言简明洗练、形象鲜明、艺术感染力强的音乐磁带,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实施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教学中使用教学朗读磁带、音乐磁带,以其出奇制胜的效果,将学生带入“仙境”“标准音”的音质、语调、语速、情感无不为学生提供典范;与课文内容和谐、表现力强的乐音可为学生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创设较为理想的意境氛围。
采用教学朗读带或背景音乐助“读”,为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声的世界,变非形象化的语言为形象化的“语言”,既起到指导朗读、规范发音的作用,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给学生以艺术享受和熏陶,强化了语感。
最后,是说话的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样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进入中学,心理身体日趋成熟,他们在行为上亦出现了既想表现又不敢表现的矛盾。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的欲望,另一方面对他们的积极性要充分加以保护,对学生答题质量的要求不宜过高,只要有合理的成份,就應加以肯定,即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答题的勇气,委婉地指出不足之处,创造一种融洽、活泼的课堂气氛。在学生“说”时,还要强调“说”完整的句子,“说”有一个明确中心的相对完整的一段话,并强调说话的连贯性,注意词语的搭配;虚词的运用,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和前后照应,使得语言的运用得到严格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较强的斟词酌句的能力。
语感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一环,培养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它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丰富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之后才能形成,这一严格的训练过程应当成为初中学生经常性的基本训练内容。学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作为培养语感指导者的教师应更新观念,勇于创新,以全新的教学方法全方位“激活”学生的思维,努力探索语感训练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