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尤其是阅读教学,无论是新课标还是广大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偏差,笔者对此略谈个人管见。
一、注重阅读的整体感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阅读教学,重视过细过滥的讲解分析,往往把文章肢解得七零八落,使文章的整体美荡然无存,既忽视了阅读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又忽视了阅读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价值。教师见到一篇美文,往往不是首先引导学生领悟其大意主旨,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思想艺术,而是考虑怎样设题,导致学生厌烦。文本阅读,需要纠正的一个偏颇就是,要从重视对文本内容的肢解性讲析转移到对文本的整体感悟上来。
无论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是近年来的中高考语文试题,都注重整体感知文本的意蕴,反对断章取义和穿凿附会。这就需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研读选材与线索,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感情,理清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吾家有女初长成》一文,通过细读文本,就可看出作者先写前后对女儿的看法及原因,再写女儿离经叛道的事及母女俩的相同点,展示女儿的性格特征,再写女儿离经叛道的结果,暗写作者对女儿态度的变化。“我”对女儿的态度变化,就是文章的线索。这一线索把十多个事件串联起来了。那些离经叛道的事,从人文主义角度分析,是个性张扬的表现,也是女儿成熟的标志。至此,作者的态度就是:人的价值意义不是父母能定制和设计的,只要生命是健康的,就是美的。倘若孤立阅读与理解就难以窥见全貌。
整体感知文意可从下述角度着手:以课文的自读提示为线索,厘清整体阅读的要求和思路。一般而言,阅读提示最能体现编者的意图。如《斑羚飞渡》其自读提示就包括课文叙述了什么事和老斑羚具有什么精神品质。这些可帮助我们整体阅读。其次,知人论世,从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入手进行整体阅读。如余光中的《乡愁》,作者生于南京,后迁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一往情深,继承和传承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主题,由于国共内战,台湾与大陆天各一方,诗人流落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禁流露。结合此,就不难体会作者为何将难以捉摸的乡愁具化为一个个实在的意向如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个人思乡之情自然上升为家国之思。此外还要把握文章的结构,这可以更方便我们把握文意。
二、注重学生有创意的个性化多元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而对话的中心是每个学生,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深刻的内涵和语言张力都会造成阅读中阐释的多样性,使文本解读具有潜在性和多元性,而学生的阅历、学识、性格和悟性的差异也决定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因此我们应创造宽松的氛围和环境,对学生的文本解读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否定。
在文本解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探究和填充文本的空白时,要坚持有质、有量、有度的原则,合理解读文本。矫枉也不能过正,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麦克白或别人,游离文本、信马由缰式的解读文本不可取。
如《祝福》中,关于祥林嫂之死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必苛求一致。试想若大家的观点都一致,则学问就会停滞不前,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促进学术的进步。又如《孔雀东南飞》中,到底是谁逼死了刘兰芝?一般认为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压迫。而有学生认为,从焦仲卿的多情与懦弱的性格来看,他反抗的不彻底也是导致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因为汉代是封建伦理纲常盛行的朝代,焦仲卿面对其母,始终言怒而行不果,其身份也是位卑言轻,特定背景和身份特点决定了他胆小懦弱和敢言不敢做的性格。他自幼丧父,身受母亲恩养,已习惯于侍奉母亲,对母亲有一种言听计从的奴性服从,对刘兰芝被遣,虽无可奈何,但不敢违抗母命。焦仲卿再多情,他所能做的,除了向母亲求情、示威外,就是一再向刘兰芝表明心迹。但是他反抗的最后一招只能是以死酬知己而已,相反刘兰芝在这一方面比他更坚决、更可爱、更令人同情和赞赏。因而他得知刘兰芝“举身赴清池”后,以“自挂东南枝”来践约,以死来表明对爱情的忠貞不渝,这也是他的唯一可取之处和让人欣赏之处。这些观点言之有理,自当支持和赞赏。
此外,还要重视广博的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广泛涉猎各种读物,培养杂家,使之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使阅读教学的生命力保持常青,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责任编辑韦淑红)
一、注重阅读的整体感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阅读教学,重视过细过滥的讲解分析,往往把文章肢解得七零八落,使文章的整体美荡然无存,既忽视了阅读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又忽视了阅读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价值。教师见到一篇美文,往往不是首先引导学生领悟其大意主旨,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思想艺术,而是考虑怎样设题,导致学生厌烦。文本阅读,需要纠正的一个偏颇就是,要从重视对文本内容的肢解性讲析转移到对文本的整体感悟上来。
无论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是近年来的中高考语文试题,都注重整体感知文本的意蕴,反对断章取义和穿凿附会。这就需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研读选材与线索,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感情,理清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吾家有女初长成》一文,通过细读文本,就可看出作者先写前后对女儿的看法及原因,再写女儿离经叛道的事及母女俩的相同点,展示女儿的性格特征,再写女儿离经叛道的结果,暗写作者对女儿态度的变化。“我”对女儿的态度变化,就是文章的线索。这一线索把十多个事件串联起来了。那些离经叛道的事,从人文主义角度分析,是个性张扬的表现,也是女儿成熟的标志。至此,作者的态度就是:人的价值意义不是父母能定制和设计的,只要生命是健康的,就是美的。倘若孤立阅读与理解就难以窥见全貌。
整体感知文意可从下述角度着手:以课文的自读提示为线索,厘清整体阅读的要求和思路。一般而言,阅读提示最能体现编者的意图。如《斑羚飞渡》其自读提示就包括课文叙述了什么事和老斑羚具有什么精神品质。这些可帮助我们整体阅读。其次,知人论世,从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入手进行整体阅读。如余光中的《乡愁》,作者生于南京,后迁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一往情深,继承和传承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主题,由于国共内战,台湾与大陆天各一方,诗人流落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禁流露。结合此,就不难体会作者为何将难以捉摸的乡愁具化为一个个实在的意向如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个人思乡之情自然上升为家国之思。此外还要把握文章的结构,这可以更方便我们把握文意。
二、注重学生有创意的个性化多元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而对话的中心是每个学生,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深刻的内涵和语言张力都会造成阅读中阐释的多样性,使文本解读具有潜在性和多元性,而学生的阅历、学识、性格和悟性的差异也决定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因此我们应创造宽松的氛围和环境,对学生的文本解读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否定。
在文本解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探究和填充文本的空白时,要坚持有质、有量、有度的原则,合理解读文本。矫枉也不能过正,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麦克白或别人,游离文本、信马由缰式的解读文本不可取。
如《祝福》中,关于祥林嫂之死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必苛求一致。试想若大家的观点都一致,则学问就会停滞不前,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促进学术的进步。又如《孔雀东南飞》中,到底是谁逼死了刘兰芝?一般认为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压迫。而有学生认为,从焦仲卿的多情与懦弱的性格来看,他反抗的不彻底也是导致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因为汉代是封建伦理纲常盛行的朝代,焦仲卿面对其母,始终言怒而行不果,其身份也是位卑言轻,特定背景和身份特点决定了他胆小懦弱和敢言不敢做的性格。他自幼丧父,身受母亲恩养,已习惯于侍奉母亲,对母亲有一种言听计从的奴性服从,对刘兰芝被遣,虽无可奈何,但不敢违抗母命。焦仲卿再多情,他所能做的,除了向母亲求情、示威外,就是一再向刘兰芝表明心迹。但是他反抗的最后一招只能是以死酬知己而已,相反刘兰芝在这一方面比他更坚决、更可爱、更令人同情和赞赏。因而他得知刘兰芝“举身赴清池”后,以“自挂东南枝”来践约,以死来表明对爱情的忠貞不渝,这也是他的唯一可取之处和让人欣赏之处。这些观点言之有理,自当支持和赞赏。
此外,还要重视广博的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广泛涉猎各种读物,培养杂家,使之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使阅读教学的生命力保持常青,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