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4月29日,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这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启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本文对属于革命老区的江西省吉安市的部分中学进行了调查,希望能为进一步搞好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为提高中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
现状调查与分析
1、学生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
1990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规定,普通中小学校应保证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学校体育活动由学校体育课、早操、课间操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等几部分组成,下面就上述几个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
虽然国家规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有正常的体育课时间外。还要保证每生每天1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笔者在调查、走访各学校后发现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很少,远未达到《条例》规定要求。学生每天得不到充分的锻炼。
2、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2007年5月。教育部转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小时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寄宿制学生要坚持每天出早操。但是通过对部分学校教师的访谈和学校课程表中了解到吉安市大部分中学体育课都每周只安排2节,毕业班的开课量更少,还有便是体育课被其他学科挪用、挤占的现象比较普遍,考试临近就更为严重,高中毕业班取消体育课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应试教育的影响。
影响学校体育活动的因素
1、内在因素
(1)学生的体育活动动机
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所谓体育活动动机就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体育动机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良好的体育动机对学生长期不断地坚持体育活动能够起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增进健康,减轻压力,获得友谊是促进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最大动机,学生是有良好的体育动机的。
(2)学生的体育兴趣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一个人如果对體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结果将是对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调查中75%的人喜欢体育活动。所以要提高体育活动的质量不得忽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实践中,我们应改变枯燥的教学模式,例如,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跑步这项运动,可以尝试着在音乐伴奏下进行跑步练习,短跑配以节奏稍快的音乐,长跑配上舒缓的音乐等,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3)学生的体育态度及习惯
态度是个体对待人或事物较一贯、较稳固的心理倾向。“态度决定一切”,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积极的态度可以维护和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体育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同时还可以减轻压力,增进友谊,增加社会交往机会。带来快乐等,所以现在的中学生已经改变了对体育活动的认知和理解。通过调查数据得知,有75.36%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可以促进文化课的学习,17.09%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与文化课无关,仅有7.61%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会阻碍文化课的学习。
体育习惯是特定的情境刺激和个体体育参考与活动之间联系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关系,是通过后天习得而成。“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培养习惯常会事半功倍。只有10.05%的学生从小进行体育锻炼,而剩下的89.95%的学生都是进入初中以后才开始锻炼的。因此,现在的家长们更要从小培养孩子的体育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外在因素
(1)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
场地器材是学校能否进行体育活动的根本保证,是重要的物质条件,如果没有充分的场地和足够的器材,那么所谓的“阳光体育”又何以能进行呢?通过对被抽查的15所学校场地器材的调查来看,基本上符合要求的仅有一所,大部分学校的操场只有200米。据了解,在一些乡、镇地区,土地并不缺乏,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学校场地严重缺乏呢?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些落后地区因为资金不足导致不能配备足够的器材和标准的场地。
(2)教师的素质
体育教师直接影响着学校“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落实。在学校体育中,体育教师是处在整个体育过程中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的地位。一所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其关键作用在体育教师,他们工作在学校体育的第一线,既要有健康的体魄、丰富的知识,又要有健全的心理,因而广大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也间接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但是,由于体育教师受到的保护比较少,所以在一些体育活动课上,教师往往会选择一些较安全的项目,对一些有挑战的项目尽量避而远之,不让学生接触,而体育的魅力就在于激烈的竞争,没有了“碰撞”,也失去了很多:失去了分享团队胜利的喜悦和自己失败的痛苦,意志得不到磨炼,一切都在平淡中度过。
建议
1、深入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理念应该进一步地贯彻落实,学校体育要真正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学校领导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是重要前提。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展的敏感时期,所以中学阶段要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校的每一个环节,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将学生每天的体育活动落实到实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开足体育课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后备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可以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掌握体育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各级中学应严格按照《通知》要求开足体育课:初中1~3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高中每周2节体育课,不能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消减体育课,把时间还给学生。
3、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保证有充足的场地和足够的器材
充足的场地和足够的器材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保证。学校要购置必要的体育器材,满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尽可能地加大学校体育场馆建设,改善现有的场地条件,给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提供较好的活动场所。对于一些办学实力相对弱小的学校,各级主管部门应视情况进行必要的补贴。
4、举办各种有特色的校内、校外体育赛事,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各级单位通过举办各种有特色的校内外体育赛事,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让学生从活动中享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体会到运动带来的喜悦,从而在内心深处认同体育,接受体育,进而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并通过赛事做好体育活动的宣传,让学生家长了解参与体育活动的种种好处,增强自身的健康意识,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活动氛围,并与学校积极沟通,共同抓好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的落实,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现状调查与分析
1、学生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
1990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规定,普通中小学校应保证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学校体育活动由学校体育课、早操、课间操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等几部分组成,下面就上述几个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
虽然国家规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有正常的体育课时间外。还要保证每生每天1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笔者在调查、走访各学校后发现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很少,远未达到《条例》规定要求。学生每天得不到充分的锻炼。
2、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2007年5月。教育部转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小时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寄宿制学生要坚持每天出早操。但是通过对部分学校教师的访谈和学校课程表中了解到吉安市大部分中学体育课都每周只安排2节,毕业班的开课量更少,还有便是体育课被其他学科挪用、挤占的现象比较普遍,考试临近就更为严重,高中毕业班取消体育课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应试教育的影响。
影响学校体育活动的因素
1、内在因素
(1)学生的体育活动动机
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所谓体育活动动机就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体育动机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良好的体育动机对学生长期不断地坚持体育活动能够起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增进健康,减轻压力,获得友谊是促进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最大动机,学生是有良好的体育动机的。
(2)学生的体育兴趣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一个人如果对體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结果将是对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调查中75%的人喜欢体育活动。所以要提高体育活动的质量不得忽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实践中,我们应改变枯燥的教学模式,例如,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跑步这项运动,可以尝试着在音乐伴奏下进行跑步练习,短跑配以节奏稍快的音乐,长跑配上舒缓的音乐等,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3)学生的体育态度及习惯
态度是个体对待人或事物较一贯、较稳固的心理倾向。“态度决定一切”,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积极的态度可以维护和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体育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同时还可以减轻压力,增进友谊,增加社会交往机会。带来快乐等,所以现在的中学生已经改变了对体育活动的认知和理解。通过调查数据得知,有75.36%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可以促进文化课的学习,17.09%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与文化课无关,仅有7.61%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会阻碍文化课的学习。
体育习惯是特定的情境刺激和个体体育参考与活动之间联系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关系,是通过后天习得而成。“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培养习惯常会事半功倍。只有10.05%的学生从小进行体育锻炼,而剩下的89.95%的学生都是进入初中以后才开始锻炼的。因此,现在的家长们更要从小培养孩子的体育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外在因素
(1)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
场地器材是学校能否进行体育活动的根本保证,是重要的物质条件,如果没有充分的场地和足够的器材,那么所谓的“阳光体育”又何以能进行呢?通过对被抽查的15所学校场地器材的调查来看,基本上符合要求的仅有一所,大部分学校的操场只有200米。据了解,在一些乡、镇地区,土地并不缺乏,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学校场地严重缺乏呢?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些落后地区因为资金不足导致不能配备足够的器材和标准的场地。
(2)教师的素质
体育教师直接影响着学校“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落实。在学校体育中,体育教师是处在整个体育过程中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的地位。一所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其关键作用在体育教师,他们工作在学校体育的第一线,既要有健康的体魄、丰富的知识,又要有健全的心理,因而广大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也间接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但是,由于体育教师受到的保护比较少,所以在一些体育活动课上,教师往往会选择一些较安全的项目,对一些有挑战的项目尽量避而远之,不让学生接触,而体育的魅力就在于激烈的竞争,没有了“碰撞”,也失去了很多:失去了分享团队胜利的喜悦和自己失败的痛苦,意志得不到磨炼,一切都在平淡中度过。
建议
1、深入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理念应该进一步地贯彻落实,学校体育要真正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学校领导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是重要前提。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展的敏感时期,所以中学阶段要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校的每一个环节,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将学生每天的体育活动落实到实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开足体育课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后备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可以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掌握体育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各级中学应严格按照《通知》要求开足体育课:初中1~3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高中每周2节体育课,不能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消减体育课,把时间还给学生。
3、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保证有充足的场地和足够的器材
充足的场地和足够的器材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保证。学校要购置必要的体育器材,满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尽可能地加大学校体育场馆建设,改善现有的场地条件,给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提供较好的活动场所。对于一些办学实力相对弱小的学校,各级主管部门应视情况进行必要的补贴。
4、举办各种有特色的校内、校外体育赛事,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各级单位通过举办各种有特色的校内外体育赛事,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让学生从活动中享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体会到运动带来的喜悦,从而在内心深处认同体育,接受体育,进而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并通过赛事做好体育活动的宣传,让学生家长了解参与体育活动的种种好处,增强自身的健康意识,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活动氛围,并与学校积极沟通,共同抓好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的落实,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体质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