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孩子对家长的批评非常敏感,有时甚至反应激烈,这种现象在青春期孩子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对批评的敏感,有些是由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造成的,一般过了这个年龄段就会自然消失,但更多的则是由长期的批评失当所致。
比如, 有些孩子学习能力强,另一些孩子动手能力强,如果家长无视这种差异,都以学业成绩高低来评判孩子的一切,就难免发生“评判错位”,不但批评无效,而且会让孩子对家长的批评变得敏感,表现为不服气、沮丧、闷闷不乐、大喊大叫,甚至离家出走。
孩子犯错,家长火气难免有点大,甚至会打骂孩子。受不良情绪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批评往往不能做到客观、公正,结果可能使事态扩大,该解决的问题并未解决。因此,不要让情绪左右了你,应切记“生气时不批评,批评时不生气”的原则。
批评孩子时,很多家长会把孩子和错事一起全盘否定。例如,许多家长喜欢将孩子作业出错与他们的未来、前途联系起来,说出“作业做不好,成绩上不去,考不上大学,将来你能做什么呀”之类的话。这种将人和事混杂在一起的批评方式,容易让孩子产生“我无用”“我很失败”的感觉,甚至失去主动学习和面向未来的信心。实际上,作业出错时,家长与孩子一起分析出错的原因就够了。
孩子做错事,家长一般都急于了解真相,“不由分说”加以批评,忽略孩子此时内心的真实感受,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理解和信任,由此产生对抗心理。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先别急于表态,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听经过、听感受、听需求……尽快与孩子建立起沟通的渠道,做到“同频”“共振”。当家长能明白孩子的感受,并能与孩子“在一个频道上”沟通时,家长的批评和建议就容易“入脑”“入心”;反之,在家长批评和孩子内心对抗的“拉锯战”中,真正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因材施教是家庭教育的永久性課题,每个孩子都有其不可复制的特点和独特天赋,但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很少研究孩子的特点,往往简单地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来要求自己的孩子。这种批评方式不但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而且也是对孩子自身优点的不尊重。
几乎每个孩子都不愿意被批评,几乎所有父母都说批评是“为了孩子好”。诚然,家长批评孩子的初心都是为了孩子的学习、成长,但实际上,许多父母的批评带来的却是亲子关系恶化,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家长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需要改进,批评孩子的方式是否得当,等等。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优势,家长帮助孩子发掘这种优势,并将之发挥到极致,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意义所在。
比如, 有些孩子学习能力强,另一些孩子动手能力强,如果家长无视这种差异,都以学业成绩高低来评判孩子的一切,就难免发生“评判错位”,不但批评无效,而且会让孩子对家长的批评变得敏感,表现为不服气、沮丧、闷闷不乐、大喊大叫,甚至离家出走。
如何“科学”地批评孩子?家长不妨从以下几点着手:
1不要带着情绪批评孩子
孩子犯错,家长火气难免有点大,甚至会打骂孩子。受不良情绪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批评往往不能做到客观、公正,结果可能使事态扩大,该解决的问题并未解决。因此,不要让情绪左右了你,应切记“生气时不批评,批评时不生气”的原则。
2批评要把人和事分开
批评孩子时,很多家长会把孩子和错事一起全盘否定。例如,许多家长喜欢将孩子作业出错与他们的未来、前途联系起来,说出“作业做不好,成绩上不去,考不上大学,将来你能做什么呀”之类的话。这种将人和事混杂在一起的批评方式,容易让孩子产生“我无用”“我很失败”的感觉,甚至失去主动学习和面向未来的信心。实际上,作业出错时,家长与孩子一起分析出错的原因就够了。
3孩子的感受比“真相”更重要
孩子做错事,家长一般都急于了解真相,“不由分说”加以批评,忽略孩子此时内心的真实感受,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理解和信任,由此产生对抗心理。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先别急于表态,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听经过、听感受、听需求……尽快与孩子建立起沟通的渠道,做到“同频”“共振”。当家长能明白孩子的感受,并能与孩子“在一个频道上”沟通时,家长的批评和建议就容易“入脑”“入心”;反之,在家长批评和孩子内心对抗的“拉锯战”中,真正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4不与其他孩子做比较
因材施教是家庭教育的永久性課题,每个孩子都有其不可复制的特点和独特天赋,但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很少研究孩子的特点,往往简单地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来要求自己的孩子。这种批评方式不但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而且也是对孩子自身优点的不尊重。
5对批评方式进行反思
几乎每个孩子都不愿意被批评,几乎所有父母都说批评是“为了孩子好”。诚然,家长批评孩子的初心都是为了孩子的学习、成长,但实际上,许多父母的批评带来的却是亲子关系恶化,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家长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需要改进,批评孩子的方式是否得当,等等。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优势,家长帮助孩子发掘这种优势,并将之发挥到极致,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