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在困境之中,或在失意之时,一句安慰的话语、一个鼓励的微笑、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表达,往往令人倍感亲切,“理解万岁”便会发自肺腑。然而,在班级管理中,对于许多被冠以“后进生”之名的学生来说,不被理解乃至被误解却是常事。当乞求被理解、被接纳的愿望不能实现,当希望不断落空,最后变成奢望,后进生心中便会形成心结,由此引起失望和不满。或因“心头之痒”而滋生事端,或因“心头之痛”而自暴自弃,或因“心头之恨”而走向直接对抗,“转化后进生”由此变成班级管理中的难题。
解决这一难题,离不开“理解”。因为理解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种存在方式,表现为以尊重、平等、信任为前提,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有效沟通、互动互促。“理解”具有的这种内在特性,正是促进后进生接受教育的基本要素和保障条件,毕竟教育是一种教学、教养的活动,“是与孩子相处的活动”。
一、理解后进生的基本要求
教师基于理解来教育后进生,首先必须具备基于理解的教育意识。这种教育意识以关心后进生、关注后进生成长为前提。通常,教师并不会有意冷落或歧视后进生,当只是紧盯后进生的不佳表现或不良言行,只是关注这些表现和言行对班级活动、班级荣誉和班级管理目标、工作业绩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那么,我们的情绪便会压倒理智,我们的关爱便会被不满所遮蔽,也就谈不上理解后进生了。同时,这种教育意识又是以教育者的职业态度和教育立场为基础的。如果我们只是从谋生视角来对待教师职业、过分关注自己的现实利益,或者只是立足于“望生成才”期望,从“只要为了学生成才,怎样都行”的愿望出发,便会把学生仅仅看作管教或塑造的对象。反之,倘若我们从生活方式的视觉来看待教师职业,改变我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在关注自己正当权益的同时,也同样关注专业成才和事业感的满足,能够认识到教育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的人际互动特性,那么,便会把学生更多地看做是交往和濡化对象,便会在教育过程中更加趋向于理解学生。
教师具备基于理解的教育意识,需要强化几种认识。一是认识到后进生是人,是“人”便具有人的一切表征,包括欲望、冲动、激情、需要、自主意识、个性等;二是认识到后进生是处于成长中的人,“处于成长中的人”意味着他们易受外界影响,可塑、可变,且需要日积月累的变化过程;三是认识到后进生是成长中的这个人,“成长中的这个人”意味着不同的人因遗传、年龄、个性、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生活经验、教育影响等不同,在知识、能力、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来。有了这几种认识,我们就能理解,后进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佳表现或不当言行,是正常现象;而且,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转化”他们所需要的时间、时机、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教师基于理解来教育后进生,更需要具备基于理解的教育能力。这种教育能力要求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时懂得关注,学会倾听,能够根据不良表现或不当言行的具体表征做出准确判断,能够在洞察学生心理和具体情景的基础上做出理智选择。同时,这种教育能力又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作为管理者的豁达、宽容和自我克制,作为指导者的耐心细致和随机应变,作为示范者的表里如一和身体力行,以及作为教育者的持之以恒。
在后进生教育中,教师要想真正获得并发挥基于理解的教育能力,应当尽可能做到“五解”。
1、设法了解。包括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或做)了什么事,这件事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或后果,为什么这件事在这种情境下发生在这(几)个人身上,等等。
2、读懂辩解。也就是通过观察、谈话或书面材料,关注后进生的内心活动和真实动机,弄清他(们)试图掩饰什么、逃避什么、害怕什么,以及期望获得什么。
3、消除误解。既包括消除因信息不全或失真而引起的误读、误解,有包括消除基于以往经验或因晕轮效应而形成的偏见或陈见。
4、达成谅解。在了解真实情况、消除误解的基础上,对后进生的不佳表现或不良言行予以接纳和宽容。当然,谅解并非漠视错误,更非放任或纵容,而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解决问题。
5、实现化解。包括消除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或矛盾,找到处理不佳表现或不良言行的适当途径和方法,寻求促进转化、获得发展的突破口和指导策略,等等。
二、基于“理解”的后进生转化策略
基于“理解”的后进生转化过程,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从问题行为出发的育人过程,它既需要教师从多角度着眼,从细微处着手,做到循序渐进,又需要教师抓住问题的关键,把握教育时机,灵活运用多种教育策略,力求随机应变。基于“理解”的后进生转化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立场转换策略
立场不同,观点不同,工作方法便相异,工作实施也会大相径庭。显然,后进生转化中的立场转换,主要是指教师的视角立场转换和工作立场转换。在视角立场上,就是要教师实现由“教书匠”向专业人员的职业观转变,实现由管理者、监督者、训导者向关怀者、指导者、示范者的角色转变;在工作立场上,就是要教师做到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当然,立场转换也包括教师指导和帮助后进生转换立场,如学会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正确看待自己以及日常表现,正确看待老师或家长的教育行为,等等。
2、态度改变策略
在通常情况下,被冠以“后进生”的学生,对于管教、训斥、喋喋不休的批评已经习以为常,大都会报以抵触或充耳不闻的态度,对老师也心存芥蒂。态度改变策略就是要让后进生转变对人和事的态度,包括对老师的态度、对问题或事件的态度、对教育行为的态度等。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改变认知,即帮助学生改变对人、对事、对问题的看法或观点;(2)、关注表现,即注意到学生在思想、言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并及时予以肯定;(3)、把握时机,即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把握适合师生坦诚交谈、双方互动的教育时机;(4)、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5)、营造沟通氛围。 3、兴趣转移策略
对于许多后进生来说,迷恋某种不当活动,沾染某种不良习气,存在某种不良行为,乃是常态。教师如果只盯着这些缺点,教育行为便会裹足不前。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或者在某一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兴趣转移策略,就是要教师发现或发掘后进生的优点,捕捉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从事或参与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活动,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和有意义的兴趣领域,由此转移他们的关注焦点,引导他们发挥特长,从而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逐渐摆脱对不当活动的痴迷,改正不良言行和习气。
4、内在激励策略
许多教师习惯于“胡萝卜加大棒”的奖惩策略,对后进生的积极变化或进步予以(物质、金钱、名誉等)奖励,对其不佳表现或问题行为予以惩罚,如罚写作业、限制活动、取消名誉等,甚至变相体罚、贬损尊严。其实,无论这种外在奖惩策略是否有效,它针对的总是“过去”着眼的总是“当下”。内在激励策略则与此不同,它强调“现在”和“将来”,注重引导后进生进行有利于改正不良言行的内在归因,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闪光点和内在潜质,意识到并努力做到“我也行”。能否改变后进生对自己的不当或错误言行的认识,帮助他们建立积极、正面的自我形象,是有效运用内在激励策略的关键之所在。
5、任务驱动策略
转化后进生的最终落脚点是要指导他们去行动。对于许多后进生而言,他们并不是认识不到自己不良言行的后果及影响,只是不知道该如何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去努力。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批评、劝慰,甚至想方设法让他们背上愧对父母、愧对老师的“包袱”,效果肯定不会太好。适宜的做法是,根据后进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表现,通过具体的学习任务来驱动他们付诸行动,包括指导和帮助他们确定可望又可及的阶段性目标,选择有针对性的、力所能及的工作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步骤,采取适合自己、行之有效的行动方式,等等。
6、伙伴互动策略
人是社会的人,需要通过人际沟通、人际互动来达到相互参照、相互影响的目的。对学生来说,同班同学自然是他们在学校最亲密的伙伴。可是,后进生在班级中却经常受到冷落、孤立,甚至被排斥。伙伴互动策略就是要设法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增进后进生与班级其他成员之间的联系、沟通、协作,让他们在班级生活中不被孤立、不被排斥。其基本前提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态度和行为上对后进生的理解、认可和接纳。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为了有利于后进生更主动地接受教育,教师还需努力做到:让后进生要意识到并理解老师对他们的“理解”,知道老师是在试图了解他们的处境,明白老师是在努力为他们着想,设法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解决问题。这样,便可以尽量避免后进生误解老师的用意,避免后进生把老师对他们的理解当作是对他们不佳表现或不良言行的默许、放任甚至鼓励。理解是教师的良师益友!
解决这一难题,离不开“理解”。因为理解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种存在方式,表现为以尊重、平等、信任为前提,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有效沟通、互动互促。“理解”具有的这种内在特性,正是促进后进生接受教育的基本要素和保障条件,毕竟教育是一种教学、教养的活动,“是与孩子相处的活动”。
一、理解后进生的基本要求
教师基于理解来教育后进生,首先必须具备基于理解的教育意识。这种教育意识以关心后进生、关注后进生成长为前提。通常,教师并不会有意冷落或歧视后进生,当只是紧盯后进生的不佳表现或不良言行,只是关注这些表现和言行对班级活动、班级荣誉和班级管理目标、工作业绩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那么,我们的情绪便会压倒理智,我们的关爱便会被不满所遮蔽,也就谈不上理解后进生了。同时,这种教育意识又是以教育者的职业态度和教育立场为基础的。如果我们只是从谋生视角来对待教师职业、过分关注自己的现实利益,或者只是立足于“望生成才”期望,从“只要为了学生成才,怎样都行”的愿望出发,便会把学生仅仅看作管教或塑造的对象。反之,倘若我们从生活方式的视觉来看待教师职业,改变我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在关注自己正当权益的同时,也同样关注专业成才和事业感的满足,能够认识到教育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的人际互动特性,那么,便会把学生更多地看做是交往和濡化对象,便会在教育过程中更加趋向于理解学生。
教师具备基于理解的教育意识,需要强化几种认识。一是认识到后进生是人,是“人”便具有人的一切表征,包括欲望、冲动、激情、需要、自主意识、个性等;二是认识到后进生是处于成长中的人,“处于成长中的人”意味着他们易受外界影响,可塑、可变,且需要日积月累的变化过程;三是认识到后进生是成长中的这个人,“成长中的这个人”意味着不同的人因遗传、年龄、个性、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生活经验、教育影响等不同,在知识、能力、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来。有了这几种认识,我们就能理解,后进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佳表现或不当言行,是正常现象;而且,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转化”他们所需要的时间、时机、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教师基于理解来教育后进生,更需要具备基于理解的教育能力。这种教育能力要求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时懂得关注,学会倾听,能够根据不良表现或不当言行的具体表征做出准确判断,能够在洞察学生心理和具体情景的基础上做出理智选择。同时,这种教育能力又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作为管理者的豁达、宽容和自我克制,作为指导者的耐心细致和随机应变,作为示范者的表里如一和身体力行,以及作为教育者的持之以恒。
在后进生教育中,教师要想真正获得并发挥基于理解的教育能力,应当尽可能做到“五解”。
1、设法了解。包括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或做)了什么事,这件事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或后果,为什么这件事在这种情境下发生在这(几)个人身上,等等。
2、读懂辩解。也就是通过观察、谈话或书面材料,关注后进生的内心活动和真实动机,弄清他(们)试图掩饰什么、逃避什么、害怕什么,以及期望获得什么。
3、消除误解。既包括消除因信息不全或失真而引起的误读、误解,有包括消除基于以往经验或因晕轮效应而形成的偏见或陈见。
4、达成谅解。在了解真实情况、消除误解的基础上,对后进生的不佳表现或不良言行予以接纳和宽容。当然,谅解并非漠视错误,更非放任或纵容,而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解决问题。
5、实现化解。包括消除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或矛盾,找到处理不佳表现或不良言行的适当途径和方法,寻求促进转化、获得发展的突破口和指导策略,等等。
二、基于“理解”的后进生转化策略
基于“理解”的后进生转化过程,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从问题行为出发的育人过程,它既需要教师从多角度着眼,从细微处着手,做到循序渐进,又需要教师抓住问题的关键,把握教育时机,灵活运用多种教育策略,力求随机应变。基于“理解”的后进生转化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立场转换策略
立场不同,观点不同,工作方法便相异,工作实施也会大相径庭。显然,后进生转化中的立场转换,主要是指教师的视角立场转换和工作立场转换。在视角立场上,就是要教师实现由“教书匠”向专业人员的职业观转变,实现由管理者、监督者、训导者向关怀者、指导者、示范者的角色转变;在工作立场上,就是要教师做到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当然,立场转换也包括教师指导和帮助后进生转换立场,如学会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正确看待自己以及日常表现,正确看待老师或家长的教育行为,等等。
2、态度改变策略
在通常情况下,被冠以“后进生”的学生,对于管教、训斥、喋喋不休的批评已经习以为常,大都会报以抵触或充耳不闻的态度,对老师也心存芥蒂。态度改变策略就是要让后进生转变对人和事的态度,包括对老师的态度、对问题或事件的态度、对教育行为的态度等。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改变认知,即帮助学生改变对人、对事、对问题的看法或观点;(2)、关注表现,即注意到学生在思想、言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并及时予以肯定;(3)、把握时机,即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把握适合师生坦诚交谈、双方互动的教育时机;(4)、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5)、营造沟通氛围。 3、兴趣转移策略
对于许多后进生来说,迷恋某种不当活动,沾染某种不良习气,存在某种不良行为,乃是常态。教师如果只盯着这些缺点,教育行为便会裹足不前。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或者在某一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兴趣转移策略,就是要教师发现或发掘后进生的优点,捕捉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从事或参与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活动,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和有意义的兴趣领域,由此转移他们的关注焦点,引导他们发挥特长,从而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逐渐摆脱对不当活动的痴迷,改正不良言行和习气。
4、内在激励策略
许多教师习惯于“胡萝卜加大棒”的奖惩策略,对后进生的积极变化或进步予以(物质、金钱、名誉等)奖励,对其不佳表现或问题行为予以惩罚,如罚写作业、限制活动、取消名誉等,甚至变相体罚、贬损尊严。其实,无论这种外在奖惩策略是否有效,它针对的总是“过去”着眼的总是“当下”。内在激励策略则与此不同,它强调“现在”和“将来”,注重引导后进生进行有利于改正不良言行的内在归因,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闪光点和内在潜质,意识到并努力做到“我也行”。能否改变后进生对自己的不当或错误言行的认识,帮助他们建立积极、正面的自我形象,是有效运用内在激励策略的关键之所在。
5、任务驱动策略
转化后进生的最终落脚点是要指导他们去行动。对于许多后进生而言,他们并不是认识不到自己不良言行的后果及影响,只是不知道该如何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去努力。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批评、劝慰,甚至想方设法让他们背上愧对父母、愧对老师的“包袱”,效果肯定不会太好。适宜的做法是,根据后进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表现,通过具体的学习任务来驱动他们付诸行动,包括指导和帮助他们确定可望又可及的阶段性目标,选择有针对性的、力所能及的工作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步骤,采取适合自己、行之有效的行动方式,等等。
6、伙伴互动策略
人是社会的人,需要通过人际沟通、人际互动来达到相互参照、相互影响的目的。对学生来说,同班同学自然是他们在学校最亲密的伙伴。可是,后进生在班级中却经常受到冷落、孤立,甚至被排斥。伙伴互动策略就是要设法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增进后进生与班级其他成员之间的联系、沟通、协作,让他们在班级生活中不被孤立、不被排斥。其基本前提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态度和行为上对后进生的理解、认可和接纳。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为了有利于后进生更主动地接受教育,教师还需努力做到:让后进生要意识到并理解老师对他们的“理解”,知道老师是在试图了解他们的处境,明白老师是在努力为他们着想,设法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解决问题。这样,便可以尽量避免后进生误解老师的用意,避免后进生把老师对他们的理解当作是对他们不佳表现或不良言行的默许、放任甚至鼓励。理解是教师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