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迫于中国近代化要求的趋势,在教育领域,中国开始了私塾改良。私塾改良的效果虽然微乎其微,但其影响却是十分巨大的。本文试从其“促进教育近代化”方面来谈其影响。
关键词:教育近代化;私塾;改良;影响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起步较晚,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国人才认识到,国家振兴在于人才,最终在于教育。清朝统治者在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决定进行教育改革。当时的中国国情决定了对私塾只能改良而无法废除。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从其存在时间来说,私塾是我国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从其地位来看,私塾一向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走向仕途的重要一站;从其地理位置来看,私塾一般采用就近设学的原则,使学生可以方便求学,而新式小学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供不应求”,也可观上迫使私塾得以继续存在;从其时间安排来看,私塾与新式学堂相比,它没有那么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学习的时间相对来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从其费用来看,私塾的费用相当低,这种学费的悬殊使得人们对新式学堂有着本能的排斥。由于以上原因,废除私塾几乎不可能,要普及国民教育,只能对私塾进行改良。私塾改良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本文试从其“促进教育近代化”这一方面加以论述。
一、教学管理体制日趋完善化
一直以来,封建统治者对私塾都采取放任的政策,教学管理体制混乱不堪,从中央到地方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并且有效率的管理监督体系。1904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此后,我国具有近代意义的学校系统才开始建立。1906年,设置提学使和劝学所,我国完备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正式成立。而且,相对应的行政职员也日趋专业化。与此同时,相匹配的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得以扩建;对私塾办学质量的要求与考核也日益严格;对私塾财产进行统一管理;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有组织的管理。由此可知,改良私塾不但使教学管理体制日趋完善化,而且它还使私塾尽快与我们近代意义上的小学进行接轨,促进了我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二、教学课程日益多样化
自孔子兴私学以来,私塾教授的课程一直以“四书五经”为主。随着清朝日益衰落,维新人士对科举制批判的日益深入,私塾的课程改革成为必然,且朝着“经世致用”的方向改革。在私塾改革之后,其课程与小学几乎无异。例如必修课中的四大门无疑就是小学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等的前身,随意科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选修课,这也几乎与小学一样。总之,私塾课程改革将死板、僵涩的课程废除,使当时的私塾课程与新式学堂融合,不但使课程丰富多彩,而且更为科学化。
三、教学内容逐渐现代化
我国传统的启蒙学物,内容艰深晦涩,索然无味,而且严重脱离实际。随着国人的观念与教学课程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成为迫切需要。中国最早进行教材编写的是钟天纬,他编写的《最新教科书》于1904年出版,其内容包括历史、地理、农业、商业、国文等,还有各种各样专门用于教授女学生用的教科书。这一时期,我国编写的教科书主要模仿日本等当时比较先进的西方发达国家,甚至直接由外国的教科书翻译而来;此外,这些教科书开始注重儿童心理变化,力图做到成为儿童容易接受、适宜接受的教科书。新教材推广之后不但适用范围扩大,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打破了传统教材的一统天下、禁锢思想的局面,也使得全国各地能“因地制宜”的使用适合自己的教材。教育内容的改革是我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一步。
四、教学方法灵活化
私塾的教学方法饱受人们的诟病,国民政府于1937年制定了《改良私塾办法》,办法规定:私塾得根据学生的年龄程度及其家庭状况编级教学;教学时须以引起儿童学习的兴趣为主,并须注重理解,不得专重背诵;私塾训育应以教育部颁发的小学公民训练标准为准,注重积极诱导,绝对禁用体罚;平时指导儿童作课外活动,以养成儿童运动及守纪律之习惯。改革后,启发式教学法、循序渐进教学法、兴趣引导法等教学方法多样化。这直接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教师更加人性化
私塾改良过程中的最重要一环是对教师的改造。清末民初,塾师大部分是未能考取功名的秀才或者童生来担任,他们几乎无人掌握近代化的教学方法,完全按照旧习进行教授。因此,培养教师人才成为私塾改良的重中之重。清政府于1904年颁布的《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及《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中规定:京师以及每个省城必须设立一所优级师范学堂,各州县则必须设立一所初级师范学堂。这使师范教育更加正规化,同时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此外,清政府还采取了一些强化措施,用来保证师范教育能够顺利进行,如政府组织塾师到师范讲习所进行学习,以此提高他们业务素质;对塾师进行考核,合格者给予奖励,不合格者予以减薪等。一部分回国留学生此时也积极投身到我国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来,他们把国外先进的教授法等传授给国人,尤其是传授给塾师,使得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变通。
六、结束语
虽然私塾改良的效果在我国历来受到批判与质疑,大多人都认为其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对其影响也基本予以忽视。但笔者认为,私塾改良虽在当时没有明显的效果,其影响却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的影响。其对教学管理体制、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素质的改革大大加快了我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也为后来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新的教育模式下,初具近代化思想的人才不断涌现,对我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田正平,杨云兰.中国近代的私塾改良[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2]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关键词:教育近代化;私塾;改良;影响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起步较晚,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国人才认识到,国家振兴在于人才,最终在于教育。清朝统治者在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决定进行教育改革。当时的中国国情决定了对私塾只能改良而无法废除。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从其存在时间来说,私塾是我国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从其地位来看,私塾一向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走向仕途的重要一站;从其地理位置来看,私塾一般采用就近设学的原则,使学生可以方便求学,而新式小学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供不应求”,也可观上迫使私塾得以继续存在;从其时间安排来看,私塾与新式学堂相比,它没有那么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学习的时间相对来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从其费用来看,私塾的费用相当低,这种学费的悬殊使得人们对新式学堂有着本能的排斥。由于以上原因,废除私塾几乎不可能,要普及国民教育,只能对私塾进行改良。私塾改良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本文试从其“促进教育近代化”这一方面加以论述。
一、教学管理体制日趋完善化
一直以来,封建统治者对私塾都采取放任的政策,教学管理体制混乱不堪,从中央到地方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并且有效率的管理监督体系。1904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此后,我国具有近代意义的学校系统才开始建立。1906年,设置提学使和劝学所,我国完备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正式成立。而且,相对应的行政职员也日趋专业化。与此同时,相匹配的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得以扩建;对私塾办学质量的要求与考核也日益严格;对私塾财产进行统一管理;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有组织的管理。由此可知,改良私塾不但使教学管理体制日趋完善化,而且它还使私塾尽快与我们近代意义上的小学进行接轨,促进了我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二、教学课程日益多样化
自孔子兴私学以来,私塾教授的课程一直以“四书五经”为主。随着清朝日益衰落,维新人士对科举制批判的日益深入,私塾的课程改革成为必然,且朝着“经世致用”的方向改革。在私塾改革之后,其课程与小学几乎无异。例如必修课中的四大门无疑就是小学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等的前身,随意科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选修课,这也几乎与小学一样。总之,私塾课程改革将死板、僵涩的课程废除,使当时的私塾课程与新式学堂融合,不但使课程丰富多彩,而且更为科学化。
三、教学内容逐渐现代化
我国传统的启蒙学物,内容艰深晦涩,索然无味,而且严重脱离实际。随着国人的观念与教学课程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成为迫切需要。中国最早进行教材编写的是钟天纬,他编写的《最新教科书》于1904年出版,其内容包括历史、地理、农业、商业、国文等,还有各种各样专门用于教授女学生用的教科书。这一时期,我国编写的教科书主要模仿日本等当时比较先进的西方发达国家,甚至直接由外国的教科书翻译而来;此外,这些教科书开始注重儿童心理变化,力图做到成为儿童容易接受、适宜接受的教科书。新教材推广之后不但适用范围扩大,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打破了传统教材的一统天下、禁锢思想的局面,也使得全国各地能“因地制宜”的使用适合自己的教材。教育内容的改革是我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一步。
四、教学方法灵活化
私塾的教学方法饱受人们的诟病,国民政府于1937年制定了《改良私塾办法》,办法规定:私塾得根据学生的年龄程度及其家庭状况编级教学;教学时须以引起儿童学习的兴趣为主,并须注重理解,不得专重背诵;私塾训育应以教育部颁发的小学公民训练标准为准,注重积极诱导,绝对禁用体罚;平时指导儿童作课外活动,以养成儿童运动及守纪律之习惯。改革后,启发式教学法、循序渐进教学法、兴趣引导法等教学方法多样化。这直接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教师更加人性化
私塾改良过程中的最重要一环是对教师的改造。清末民初,塾师大部分是未能考取功名的秀才或者童生来担任,他们几乎无人掌握近代化的教学方法,完全按照旧习进行教授。因此,培养教师人才成为私塾改良的重中之重。清政府于1904年颁布的《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及《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中规定:京师以及每个省城必须设立一所优级师范学堂,各州县则必须设立一所初级师范学堂。这使师范教育更加正规化,同时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此外,清政府还采取了一些强化措施,用来保证师范教育能够顺利进行,如政府组织塾师到师范讲习所进行学习,以此提高他们业务素质;对塾师进行考核,合格者给予奖励,不合格者予以减薪等。一部分回国留学生此时也积极投身到我国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来,他们把国外先进的教授法等传授给国人,尤其是传授给塾师,使得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变通。
六、结束语
虽然私塾改良的效果在我国历来受到批判与质疑,大多人都认为其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对其影响也基本予以忽视。但笔者认为,私塾改良虽在当时没有明显的效果,其影响却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的影响。其对教学管理体制、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素质的改革大大加快了我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也为后来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新的教育模式下,初具近代化思想的人才不断涌现,对我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田正平,杨云兰.中国近代的私塾改良[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2]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