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教学存在低效、低质的现象,笔者认为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艺术修养的工具,在贫困山村的教育活动中有着更为实际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义务教育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本文就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名下的驻校社工杨凯芩在甘肃省陇南市礼县草坪乡九年制学校两年的艺术教育实践对其进行讨论,希望能够给偏远山区的教育活动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启发。
关键词:贫困山区;社工教育;儿童;艺术教育
1 教育现状
1.1 贫困地区教育现状(以草坪乡九年制学校为例)
由于教学硬件匮乏、教师缺编、教育者素质不高,中国边远地区教学质量存在低效、低质的现象,加之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偏远山区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不容乐观。以礼县草坪乡九年制学校为例。草坪乡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距最近的县城113公里,山地面积占全县面积91%,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人口不足1万人。草坪乡九年制学校是本地唯一的学校,学制九年,在职员工26人、学生382个,教师的学历多为初高中毕业。经过调查与采访,笔者发现九年制小学的教师教学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大部分教师上课过于呆板,过度依赖教材。第二,教师无法对学生投入精力和耐心,没有培养学生潜能与自我认知的意识。
1.2 该教育环境下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1)学校课程内容单一,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薄弱,致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消化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能力、创造能力。
(2)乡村智能设备普及度高,学校课外生活贫乏,学生容易沉迷于游戏和网络,对事物缺少专注度以及耐心,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
(3)学生性格两极分化严重:性格强势的孩子容易有焦躁的行为习惯、难以合作,而内向的孩子自闭,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4)学生缺少对周围环境与自然的感知能力。
(5)部分教师会采用恐吓、人身攻击和体罚的方法对待学生,学生无法消化负面情绪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语言暴力与体罚对于边远地区的教育来说是一个长期、广泛存在且被忽视的问题。
2 贫困地区开展艺术教育的局限性和必要性
2.1 在边远贫困山区开展艺术教育的局限性
艺术教育的开展受制于:
(1)校方。边远山区教学观念保守,普遍认为艺术作为“培养审美、陶冶情操”的学科在农村地区不适用、对学生的成长没有价值,使得贫困地区开设艺术教育受阻。
(2)师资。有质量的教师资源严重短缺依旧是贫困地区艺术教育无法以正确的方法开展的阻力之一。
(3)硬件资源。一方面受限于交通不便缺少硬件资源,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教育人才不足而引起的硬件资源浪费和搁置。
2.2 在边远贫困山区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西方教育模式的启发:发达国家与地区十分强调教育的艺术性的重要,西方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认为“学龄前教育、基础教育更是艺术的教育”。
華德福教育体系(Waldorf Education)提倡通过自然、不压迫、注重个体的教育养成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合作意识、社会意识和服务他人的意识。由英国教育家尼尔创办的夏山学校(Summerhill School)也强调学校应该教导学生如何去生活而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二者的教育方法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通过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学习事物规律,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感、安全感。这与边远贫困山区生长在自然环境下、家庭教育缺失、安全感缺失的学生们的教育现况有很高的匹配度。虽然对于中国边远山区的教育现状,这些例子有些过于理想,但是它给予了特殊地区特殊教育一种新的思路。
(1)利用混龄编组的优势。大部分边远贫困地区的九年制学校天然的招生现状(即学生少、各年级年龄段分配不均)适合于混龄编组的教学模式。弱化年龄段之间的差别,让各个年级的学生共同劳动与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高年龄学生的责任心和领导、合作能力,学习在互相帮助的基础上平等相处。
(2)利用自然优势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边远山区校舍条件有限、选址偏僻,使得学校与自然结合形成了开放的教育空间,是提供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活动、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学习的天然教室。
(3)教师的立场由权威中心转化为陪伴和引导。华德福教育强调教育者与学生的距离,即“教师必须对教室内外负责”,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劳动与自然教学活动、学生的个人生活中更多地参与,更全面地观察学生、给予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一定的指导,在消灭课堂和课外的断层的同时补充部分原生家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陪伴的缺口。
(4)利用艺术教育的普世性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边远贫困山区的学生辍学率极高,留守儿童会比同龄人更早地走向社会学习职业技能与建立家庭。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同,比起课本知识,学生更需要加深自我认识、学会适应环境和与人交往的技巧,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内,艺术教育可以在课堂知识之外补充学生精神、心理所需要的能量。
3 驻校社工杨凯芩的艺术教育实践
3.1 概况
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成立于2006年,致力于改善西部农村教育、促进社区发展。志愿者杨凯芩于2015年至2018年在该基金会扶持的草坪乡九年制学校作为驻校社工①进行了大量义务教育之外的艺术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3.2 具体实施
经过长期的关注与采访,笔者挑选了其中在艺术设计教学方面具有代表性和价值的项目展开讨论。
(1)对生命与自然的认知:以创作为手段。华德福教育体系中有不少和自然相关的教学实践,比如通过把原材料制作成实物让学生体会“过程”带来的乐趣、培养耐心、条理性、责任心以及协作能力。杨凯芩也组织了一系列以“过程体验”为核心的教育实践。以蛋糕制作的过程为例:学生在动手之前先了解原材料是如何得来的,之后进行蛋糕的设计并协力完成,制作完成后需邀请其他同学、老师以及村民来品尝蛋糕。这种“创作——实践——共同评价”的模式可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规划、执行与合作、领导能力。 (2)培养对细节、生活、美的观察能力:绘画兴趣小组。杨凯芩让孩子们尝试运用非传统的媒介创作,包括在石头上、地板上、木板上、泡沫上、塑料上、意外打碎的镜子上作画,学习蓝晒、泥塑,利用荧光棒和长时间曝光进行光绘(杨凯芩会告诉孩子们“有一个叫做毕加索的老爷爷也会用这种方式作画”),利用牛奶、洗洁精进行红黄蓝墨水的实验。这一系列研究材质和绘画本身的艺术性探索打开了学生们的思维,让孩子感受到了“作画”本身并非纸和笔而已。
(3)学会自我表达、自我推销,加强自我认同:手工小组。杨凯芩组织了制作蝴蝶结的兴趣小组,因为材料有限,杨凯芩加入了面试机制,让学生们先了解原材料的样子进行设计,并且挑选认真、有想法的学生入组学习制作。社工和教师会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解决一些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鼓励他们将做好的作品送给自己的朋友、亲人,增强他们的分享意识。蝴蝶结小组作为一个纯粹的基础的设计教育尝试,不仅是一次审美锻炼,更是培养学生如何重视一件事(面试机制让学生明白有的机会需要自己争取)、如何为一件事准备、如何思考材料的特性,并且将自己的想法体现在设计上。并且男生也可以通过制作蝴蝶结这样所谓“女性化”的饰品,消除性别歧视。
(4)学会了解周围的人,培养共情能力、沟通能力:“山间游乐场”摄影实践。2015年,杨凯芩向外界征集了多部闲置相机并将学生分组,以记名借出的形式让学生认领相机,指导他们一些拍照的基本方法,引入一些简单的摄影史并制定一些个人和多人的阅读计划。该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记录自己的生活,通过拍摄来加深与自己身边的人的感情交流,给学生带来了自我表达的机会和观察身边的事物、环境的机会。其中租借相机制度、调配药水冲洗胶片、举办小型摄影展、制作手工书等一系列工作都使学生得到了锻炼。
“山间游乐场”所产出的大量照片一时间吸引了许多媒体的曝光和部分众筹资助。为了避免过早的曝光和对孩子生活和社工项目的影响,杨凯芩选择结束这个项目,回归漫长的整理和记录。笔者认为照片只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照片背后的意义、拍摄过程中学生对自我的挑战与磨砺。该摄影项目始于杨凯芩带领孩子对艺术教育的探索,结束于杨凯芩对孩子们的保护,是一次珍贵的尝试。
(5)戏剧表演练习与剧本创作。草坪乡九年制学校为寄宿学校,在晚上住宿但没有晚自习的时候,社工会组织学生选题,表演他们感兴趣的剧目,教师也会参与表演和讨论。除此之外,还会做一些故事接龙的游戏,锻炼学生感受画面、描述自己的感受的能力。此类艺术戏剧实践也给了学生理解文学、利用语言表达想法、通过场景解读信息的实际应用机会。
值得提到的是:兴趣小组种类繁多,除了本章详细展开的摄影实践、创作小组、绘画小组、蝴蝶结小组,还有木工小组、音乐(吉他、唱歌)小組、读书小组等等,都本着顺应学生自然天性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加以锻炼的目标有序进行,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3 积极影响
(1)给学生认识材料、认识身边的事物的机会,掌握将所见之物内化并创造新的产物的思维方法。
(2)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对一件事情的专注度。
(3)打破学生长期在刻板教育下形成的思维定式。
(4)培养学生自我表达、自我观察的能力,不再羞于自我表达,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原生家庭带来的自卑感。
(5)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6)对于教师(或社工)而言,能更好地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许多课堂上不会有的教学反馈,更好地观察到学生的性格、行事方式与心理状态。
(7)培养了个人兴趣,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4 结语
边远地区的环境对农业、生物、自然科学的学习都具有先天的优势,但是由于学前教育的缺失,过早学习一些死板的知识,反而使学生受限于刻板的教育模式。艺术教育不仅是审美教育,杨凯芩的社工项目通过教师(或社工、志愿者)的介入与学生共同创作、陪伴学习的方式培养孩子自我表达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和人交往的能力。相比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以及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人生道路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杨凯芩所践行的艺术教育在当下中国基础教育上脱离了纯粹审美塑造和艺术熏陶的功能和语境,有了更加贴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可能性。
注释:①社工,社会工作,由social work翻译而来,指非营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活动。在国际社会,这类活动还被称为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活动。此职业概念引入支教项目后被称为“驻校社工”,需要注意的是,区别于正式教师,社工的职能实际相对独立,作为教学的辅助工作存在。此概念与支教不同。
参考文献:
[1] 高宇琪.贫困地区开展儿童绘画艺术教育的探索[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
[2] 王美丽.华德福幼儿园活动设计及其当代意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 杨宗球.边远贫困地区师资的现状及对策[N]. 贵州日报,2005.
[4] 夏山学校主页[DB/OL].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mmerhill_School summerhillschool.co.uk.
[5] 粘巴达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pg/粘巴达假日学校[DB/OL].
作者简介:甘甜(1994—),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关键词:贫困山区;社工教育;儿童;艺术教育
1 教育现状
1.1 贫困地区教育现状(以草坪乡九年制学校为例)
由于教学硬件匮乏、教师缺编、教育者素质不高,中国边远地区教学质量存在低效、低质的现象,加之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偏远山区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不容乐观。以礼县草坪乡九年制学校为例。草坪乡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距最近的县城113公里,山地面积占全县面积91%,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人口不足1万人。草坪乡九年制学校是本地唯一的学校,学制九年,在职员工26人、学生382个,教师的学历多为初高中毕业。经过调查与采访,笔者发现九年制小学的教师教学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大部分教师上课过于呆板,过度依赖教材。第二,教师无法对学生投入精力和耐心,没有培养学生潜能与自我认知的意识。
1.2 该教育环境下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1)学校课程内容单一,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薄弱,致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消化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能力、创造能力。
(2)乡村智能设备普及度高,学校课外生活贫乏,学生容易沉迷于游戏和网络,对事物缺少专注度以及耐心,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
(3)学生性格两极分化严重:性格强势的孩子容易有焦躁的行为习惯、难以合作,而内向的孩子自闭,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4)学生缺少对周围环境与自然的感知能力。
(5)部分教师会采用恐吓、人身攻击和体罚的方法对待学生,学生无法消化负面情绪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语言暴力与体罚对于边远地区的教育来说是一个长期、广泛存在且被忽视的问题。
2 贫困地区开展艺术教育的局限性和必要性
2.1 在边远贫困山区开展艺术教育的局限性
艺术教育的开展受制于:
(1)校方。边远山区教学观念保守,普遍认为艺术作为“培养审美、陶冶情操”的学科在农村地区不适用、对学生的成长没有价值,使得贫困地区开设艺术教育受阻。
(2)师资。有质量的教师资源严重短缺依旧是贫困地区艺术教育无法以正确的方法开展的阻力之一。
(3)硬件资源。一方面受限于交通不便缺少硬件资源,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教育人才不足而引起的硬件资源浪费和搁置。
2.2 在边远贫困山区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西方教育模式的启发:发达国家与地区十分强调教育的艺术性的重要,西方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认为“学龄前教育、基础教育更是艺术的教育”。
華德福教育体系(Waldorf Education)提倡通过自然、不压迫、注重个体的教育养成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合作意识、社会意识和服务他人的意识。由英国教育家尼尔创办的夏山学校(Summerhill School)也强调学校应该教导学生如何去生活而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二者的教育方法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通过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学习事物规律,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感、安全感。这与边远贫困山区生长在自然环境下、家庭教育缺失、安全感缺失的学生们的教育现况有很高的匹配度。虽然对于中国边远山区的教育现状,这些例子有些过于理想,但是它给予了特殊地区特殊教育一种新的思路。
(1)利用混龄编组的优势。大部分边远贫困地区的九年制学校天然的招生现状(即学生少、各年级年龄段分配不均)适合于混龄编组的教学模式。弱化年龄段之间的差别,让各个年级的学生共同劳动与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高年龄学生的责任心和领导、合作能力,学习在互相帮助的基础上平等相处。
(2)利用自然优势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边远山区校舍条件有限、选址偏僻,使得学校与自然结合形成了开放的教育空间,是提供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活动、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学习的天然教室。
(3)教师的立场由权威中心转化为陪伴和引导。华德福教育强调教育者与学生的距离,即“教师必须对教室内外负责”,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劳动与自然教学活动、学生的个人生活中更多地参与,更全面地观察学生、给予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一定的指导,在消灭课堂和课外的断层的同时补充部分原生家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陪伴的缺口。
(4)利用艺术教育的普世性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边远贫困山区的学生辍学率极高,留守儿童会比同龄人更早地走向社会学习职业技能与建立家庭。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同,比起课本知识,学生更需要加深自我认识、学会适应环境和与人交往的技巧,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内,艺术教育可以在课堂知识之外补充学生精神、心理所需要的能量。
3 驻校社工杨凯芩的艺术教育实践
3.1 概况
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成立于2006年,致力于改善西部农村教育、促进社区发展。志愿者杨凯芩于2015年至2018年在该基金会扶持的草坪乡九年制学校作为驻校社工①进行了大量义务教育之外的艺术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3.2 具体实施
经过长期的关注与采访,笔者挑选了其中在艺术设计教学方面具有代表性和价值的项目展开讨论。
(1)对生命与自然的认知:以创作为手段。华德福教育体系中有不少和自然相关的教学实践,比如通过把原材料制作成实物让学生体会“过程”带来的乐趣、培养耐心、条理性、责任心以及协作能力。杨凯芩也组织了一系列以“过程体验”为核心的教育实践。以蛋糕制作的过程为例:学生在动手之前先了解原材料是如何得来的,之后进行蛋糕的设计并协力完成,制作完成后需邀请其他同学、老师以及村民来品尝蛋糕。这种“创作——实践——共同评价”的模式可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规划、执行与合作、领导能力。 (2)培养对细节、生活、美的观察能力:绘画兴趣小组。杨凯芩让孩子们尝试运用非传统的媒介创作,包括在石头上、地板上、木板上、泡沫上、塑料上、意外打碎的镜子上作画,学习蓝晒、泥塑,利用荧光棒和长时间曝光进行光绘(杨凯芩会告诉孩子们“有一个叫做毕加索的老爷爷也会用这种方式作画”),利用牛奶、洗洁精进行红黄蓝墨水的实验。这一系列研究材质和绘画本身的艺术性探索打开了学生们的思维,让孩子感受到了“作画”本身并非纸和笔而已。
(3)学会自我表达、自我推销,加强自我认同:手工小组。杨凯芩组织了制作蝴蝶结的兴趣小组,因为材料有限,杨凯芩加入了面试机制,让学生们先了解原材料的样子进行设计,并且挑选认真、有想法的学生入组学习制作。社工和教师会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解决一些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鼓励他们将做好的作品送给自己的朋友、亲人,增强他们的分享意识。蝴蝶结小组作为一个纯粹的基础的设计教育尝试,不仅是一次审美锻炼,更是培养学生如何重视一件事(面试机制让学生明白有的机会需要自己争取)、如何为一件事准备、如何思考材料的特性,并且将自己的想法体现在设计上。并且男生也可以通过制作蝴蝶结这样所谓“女性化”的饰品,消除性别歧视。
(4)学会了解周围的人,培养共情能力、沟通能力:“山间游乐场”摄影实践。2015年,杨凯芩向外界征集了多部闲置相机并将学生分组,以记名借出的形式让学生认领相机,指导他们一些拍照的基本方法,引入一些简单的摄影史并制定一些个人和多人的阅读计划。该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记录自己的生活,通过拍摄来加深与自己身边的人的感情交流,给学生带来了自我表达的机会和观察身边的事物、环境的机会。其中租借相机制度、调配药水冲洗胶片、举办小型摄影展、制作手工书等一系列工作都使学生得到了锻炼。
“山间游乐场”所产出的大量照片一时间吸引了许多媒体的曝光和部分众筹资助。为了避免过早的曝光和对孩子生活和社工项目的影响,杨凯芩选择结束这个项目,回归漫长的整理和记录。笔者认为照片只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照片背后的意义、拍摄过程中学生对自我的挑战与磨砺。该摄影项目始于杨凯芩带领孩子对艺术教育的探索,结束于杨凯芩对孩子们的保护,是一次珍贵的尝试。
(5)戏剧表演练习与剧本创作。草坪乡九年制学校为寄宿学校,在晚上住宿但没有晚自习的时候,社工会组织学生选题,表演他们感兴趣的剧目,教师也会参与表演和讨论。除此之外,还会做一些故事接龙的游戏,锻炼学生感受画面、描述自己的感受的能力。此类艺术戏剧实践也给了学生理解文学、利用语言表达想法、通过场景解读信息的实际应用机会。
值得提到的是:兴趣小组种类繁多,除了本章详细展开的摄影实践、创作小组、绘画小组、蝴蝶结小组,还有木工小组、音乐(吉他、唱歌)小組、读书小组等等,都本着顺应学生自然天性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加以锻炼的目标有序进行,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3 积极影响
(1)给学生认识材料、认识身边的事物的机会,掌握将所见之物内化并创造新的产物的思维方法。
(2)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对一件事情的专注度。
(3)打破学生长期在刻板教育下形成的思维定式。
(4)培养学生自我表达、自我观察的能力,不再羞于自我表达,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原生家庭带来的自卑感。
(5)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6)对于教师(或社工)而言,能更好地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许多课堂上不会有的教学反馈,更好地观察到学生的性格、行事方式与心理状态。
(7)培养了个人兴趣,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4 结语
边远地区的环境对农业、生物、自然科学的学习都具有先天的优势,但是由于学前教育的缺失,过早学习一些死板的知识,反而使学生受限于刻板的教育模式。艺术教育不仅是审美教育,杨凯芩的社工项目通过教师(或社工、志愿者)的介入与学生共同创作、陪伴学习的方式培养孩子自我表达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和人交往的能力。相比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以及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人生道路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杨凯芩所践行的艺术教育在当下中国基础教育上脱离了纯粹审美塑造和艺术熏陶的功能和语境,有了更加贴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可能性。
注释:①社工,社会工作,由social work翻译而来,指非营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活动。在国际社会,这类活动还被称为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活动。此职业概念引入支教项目后被称为“驻校社工”,需要注意的是,区别于正式教师,社工的职能实际相对独立,作为教学的辅助工作存在。此概念与支教不同。
参考文献:
[1] 高宇琪.贫困地区开展儿童绘画艺术教育的探索[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
[2] 王美丽.华德福幼儿园活动设计及其当代意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 杨宗球.边远贫困地区师资的现状及对策[N]. 贵州日报,2005.
[4] 夏山学校主页[DB/OL].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mmerhill_School summerhillschool.co.uk.
[5] 粘巴达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pg/粘巴达假日学校[DB/OL].
作者简介:甘甜(1994—),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