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被国家列为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最急需的十大专业人才之一,是就业领域最宽的专业。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有感于学生对一些知识的需求,认为现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现代技术发展的需要并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水平进行改革,课程安排的时间顺序也值得探讨,以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五年制高职课程设置
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我校的主要专业之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的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而机电一体化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发动机”,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大幅度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被国家列为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最急需的十大专业人才之一,是就业领域最宽的专业。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应不断适应对人才需求的这种变化,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有必要进行一些调整,而且对于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应涵盖哪些学科领域,课程设置方面更应该进行大胆的改革。
一、在教学中增加介绍微电子技术相关知识的课程
在我校五年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我对此专业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的学生做过一个调查统计,调查学生人数为79名,发现两个09级机电一体化班级中,见过晶体管的同学在一个班中只有一名,而另一个班因有选修课的原因,有一部分同学对晶体管稍微有一点了解。这个调查结果说明,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接触到微电子技术的知识,而机电一体化实际上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向机电技术不断渗透的产物,在我校的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中,没有微电子技术相关知识的课程设置。
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看,学生的起点是比较低的,学生本身在初中阶段的物理基础也比较薄弱,到五年制高职的前三年,除了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元器件知识以及微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比如什么是集成电路?什么是敏感元器件、光电管和继电器?这些知识能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是大有裨益的。可以尝试在五年制教学的第二学年中增加一门微电子技术理论学习与实训相结合的课程,如果学生不具备一点热敏电阻、温敏二极管、温敏三极管的知识,对于温度传感器的理解也就无从谈起。当学生具备了一些元器件的知识,那么学生在三年级学习“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就会轻松许多。
从机电技术发展的情况看,不论是生产制造系统还是试验和研究装置及各类终端产品,电子技术取代了许多机械本身的主要功能,电子元件代替了许多机械式的信息处理机构和控制机构,同时采用微电子技术增加了许多控制功能,如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代替原来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等。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增加介绍微电子技术知识的课程,如果还停留在原有的单一的学科领域内,必然会导致知识结构的狭窄,从而不能满足技术进步带来的对人才的需求。
在南校区学生的座谈会上,有些学生也提出了他们对电子元器件知识的需求,他们认为自己连一些基本的元器件知识都没有,根本就不知道元器件的作用和各种功能,这使对一些现有课程的学习感到困难。有些学生表示他们学习非常努力,但是还是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基础知识的薄弱造成的,所以我们应不断研究:究竟学生哪方面是薄弱环节?最主要的需求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
二、对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分析,对课程的时间安排进行必要调整
对于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课程的设置应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还要反映教育对象状况,在确保基本教育水准的提前下,体现因材施教。与三年制高职所不同的是,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主体是初中毕业生,大部分学生进入五年制高职院校学习并非本人意愿,而是教育制度强制性分流的结果,所以很多学生学习基础很薄弱、学习动力也不足,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在分析职业能力时,特别注意分析职业的“基础能力”,对于学生所学的课程来说,同样应注意分析他们的现有知识是否有能力达到。对于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来说,从现有的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电气控制技术”课安排在第五学期,而在整个教学计划的前四个学期没有一门电类的相关课程,我们知道电气控制技术是以各类电动机为动力的传动装置与系统为对象,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的控制技术。现代电气控制技术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智能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而根据学生此前学习的相关课程,连最基本的电路基础的知识还没有具备,更不用说这样一门综合知识很强的一门学科的学习了,显然学生的基础能力没有达到此门课的学习要求,因此,有必要将“工业控制电路分析与制作”课提前到第四、五学期学习,而可以将“机械工程应用技术”课程错后一学期学习,这样使学生能够具备相应的基础能力,以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不至于感到课程难度太大,亦能提高学生自信心。
三、加强学生的电工电子技能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高职毕业生比本科生应具备更强的技能,比中职生具备更多的理论知识。那么,如何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呢?根据我校的办学条件,我们有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好的实习实训条件,以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更合理的进行课程的设置。
“工业控制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为我院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这门课在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侧重于电子控制技术在机电设备中的应用分析等内容,并且有一些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但是仅仅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我认为还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单独开设一学期的“电工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安排学生多样化的电工电子实习训练。教学内容可以有很多,既可以增加一些理论教学内容,又主要侧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其形式比如可以从万用表的正确使用、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元器件安装技术、焊接技术、调试技术、维修技术、基本电路分析和故障分析等中选择一部分内容进行重点训练,并在教学中同时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等。
在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中,大部分对于电子小制作也非常感兴趣,他们热爱动手,当制作出自己亲手制作的电子产品时,他们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能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实践的探索。而在实际的教学计划的安排中,学生接受技能训练的机会很少,那么,如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何通过五年的学习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通用型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主要课题。我们应努力给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头脑更加灵活,手脚更加麻利,成为企业真正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结论:
五年制高职学习起点较低,我们在安排课程时应多考虑学生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有必要在学习一些核心课程之前增加一定的铺垫,让学生能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让他们感到前面的台阶通过努力能够顺利的迈过去,而不是遥不可及,我们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现代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课程设置,使课程的安排真正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鲍加农.试论机电一体化及专业课程设置.中国自动化教育论文集,2003.
[2]季维发.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
[3]熊幸明.工厂电气控制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查吉德.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五年制高职课程设置
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我校的主要专业之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的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而机电一体化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发动机”,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大幅度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被国家列为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最急需的十大专业人才之一,是就业领域最宽的专业。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应不断适应对人才需求的这种变化,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有必要进行一些调整,而且对于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应涵盖哪些学科领域,课程设置方面更应该进行大胆的改革。
一、在教学中增加介绍微电子技术相关知识的课程
在我校五年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我对此专业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的学生做过一个调查统计,调查学生人数为79名,发现两个09级机电一体化班级中,见过晶体管的同学在一个班中只有一名,而另一个班因有选修课的原因,有一部分同学对晶体管稍微有一点了解。这个调查结果说明,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接触到微电子技术的知识,而机电一体化实际上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向机电技术不断渗透的产物,在我校的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中,没有微电子技术相关知识的课程设置。
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看,学生的起点是比较低的,学生本身在初中阶段的物理基础也比较薄弱,到五年制高职的前三年,除了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元器件知识以及微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比如什么是集成电路?什么是敏感元器件、光电管和继电器?这些知识能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是大有裨益的。可以尝试在五年制教学的第二学年中增加一门微电子技术理论学习与实训相结合的课程,如果学生不具备一点热敏电阻、温敏二极管、温敏三极管的知识,对于温度传感器的理解也就无从谈起。当学生具备了一些元器件的知识,那么学生在三年级学习“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就会轻松许多。
从机电技术发展的情况看,不论是生产制造系统还是试验和研究装置及各类终端产品,电子技术取代了许多机械本身的主要功能,电子元件代替了许多机械式的信息处理机构和控制机构,同时采用微电子技术增加了许多控制功能,如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代替原来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等。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增加介绍微电子技术知识的课程,如果还停留在原有的单一的学科领域内,必然会导致知识结构的狭窄,从而不能满足技术进步带来的对人才的需求。
在南校区学生的座谈会上,有些学生也提出了他们对电子元器件知识的需求,他们认为自己连一些基本的元器件知识都没有,根本就不知道元器件的作用和各种功能,这使对一些现有课程的学习感到困难。有些学生表示他们学习非常努力,但是还是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基础知识的薄弱造成的,所以我们应不断研究:究竟学生哪方面是薄弱环节?最主要的需求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
二、对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分析,对课程的时间安排进行必要调整
对于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课程的设置应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还要反映教育对象状况,在确保基本教育水准的提前下,体现因材施教。与三年制高职所不同的是,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主体是初中毕业生,大部分学生进入五年制高职院校学习并非本人意愿,而是教育制度强制性分流的结果,所以很多学生学习基础很薄弱、学习动力也不足,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在分析职业能力时,特别注意分析职业的“基础能力”,对于学生所学的课程来说,同样应注意分析他们的现有知识是否有能力达到。对于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来说,从现有的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电气控制技术”课安排在第五学期,而在整个教学计划的前四个学期没有一门电类的相关课程,我们知道电气控制技术是以各类电动机为动力的传动装置与系统为对象,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的控制技术。现代电气控制技术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智能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而根据学生此前学习的相关课程,连最基本的电路基础的知识还没有具备,更不用说这样一门综合知识很强的一门学科的学习了,显然学生的基础能力没有达到此门课的学习要求,因此,有必要将“工业控制电路分析与制作”课提前到第四、五学期学习,而可以将“机械工程应用技术”课程错后一学期学习,这样使学生能够具备相应的基础能力,以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不至于感到课程难度太大,亦能提高学生自信心。
三、加强学生的电工电子技能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高职毕业生比本科生应具备更强的技能,比中职生具备更多的理论知识。那么,如何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呢?根据我校的办学条件,我们有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好的实习实训条件,以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更合理的进行课程的设置。
“工业控制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为我院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这门课在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侧重于电子控制技术在机电设备中的应用分析等内容,并且有一些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但是仅仅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我认为还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单独开设一学期的“电工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安排学生多样化的电工电子实习训练。教学内容可以有很多,既可以增加一些理论教学内容,又主要侧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其形式比如可以从万用表的正确使用、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元器件安装技术、焊接技术、调试技术、维修技术、基本电路分析和故障分析等中选择一部分内容进行重点训练,并在教学中同时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等。
在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中,大部分对于电子小制作也非常感兴趣,他们热爱动手,当制作出自己亲手制作的电子产品时,他们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能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实践的探索。而在实际的教学计划的安排中,学生接受技能训练的机会很少,那么,如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何通过五年的学习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通用型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主要课题。我们应努力给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头脑更加灵活,手脚更加麻利,成为企业真正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结论:
五年制高职学习起点较低,我们在安排课程时应多考虑学生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有必要在学习一些核心课程之前增加一定的铺垫,让学生能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让他们感到前面的台阶通过努力能够顺利的迈过去,而不是遥不可及,我们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现代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课程设置,使课程的安排真正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鲍加农.试论机电一体化及专业课程设置.中国自动化教育论文集,2003.
[2]季维发.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
[3]熊幸明.工厂电气控制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查吉德.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