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pf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1. 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能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的平淡。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那么,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哪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就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又如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性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3. 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向,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4. 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次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首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就高涨了,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5. “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发散型思维的提问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式,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的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了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性技巧的提问,能加快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收稿日期:2009-03-10
其他文献
从学生的作文情况上看,多数学生的作文往往只是一味地追求把某件事写完整,而忽略了进行生动具体、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其实,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因此捕捉细节、运用细节描写,能使文章鲜活生动、富有感染力。然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呢?   1.以欣赏为基础,让学生感受细节描写的魅力 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精彩细节,分析其
期刊
【摘要】要排除发动机水温高的故障从表面上来看不算难解决,实际遇上时,也不易解决。假如不彻底解决问题,它引出的一切事故不堪设想。本人根据自己于2010年12月在单位解决的一次故障中,就故障分析、排查、最后确诊解决问题谈谈一些浅见。  【关键词】水温;故障诊断  Shallow talk to launch machine water temperature Gao of break down an
期刊
【摘要】借代的结构要素有本体、借体、相关点;根据借体与本体间的关系,借代可以分为八个类型;借代的修辞作用是增强形象性、使语言简练含蓄、具有新鲜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等;运用借代时,应本体关系明确,借体要有代表性,不宜过于冷僻,也不应拐弯太多。  【关键词】借代;本体;借体;相关点  Lend a Xi with shallow rhetoric  Huang Xi-mei  【Abstract】
期刊
【摘要】作为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扩充课堂信息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因此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做到张弛有度,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关键词】 计算机;课堂;信息量    Study on Enlarging Class Information in Computer Teaching  Liu Li-jing, Yang Shu-zhen  (Shandong Bussiness
期刊
【摘要】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在服务工作中语言的作用尤其重要,它不仅涉及到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与修养,还直接反映出全体服务人员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  【关键词】讲话效果; 简练清楚; 声调柔和; 表情    法国餐饮专家:享利(杜弗海斯(HENRI DUFRAISSE)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餐饮服务是商品的艺术再加工。”笔者认为他的说法很有道理。因为餐厅虽然能向宾客提供美食佳肴和优雅环境,
期刊
【摘要】职校是“潜能学生”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这一站如果不能及时给予纠正,他们会带着问题走向社会,语文教学应研究根源,结合学科特点,以人为本,以爱为源,对症下药。  【关键词】潜能学生;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以人为本;以爱为源    Make use of the conversion“the potential living” of the language teaching  Geng Lei 
期刊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丰富、深刻、生动。丰富,是指它写出了战争的多姿多彩,互不雷同;深刻,是指它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结合一些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据统计,《三国演义》全书写了大大小小四十多次战争,但每次战争不
期刊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实践,注重应用的新形势下,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第二课堂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之一,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它与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但又不同于课堂教学。就内容来说,它不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限制,比课堂教学有较大的伸缩性;就形式和方法来说,它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是集体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如何搞好物理第二课堂活动,我们注重了以下三个
期刊
在中职学生中,很少是出于对某种职业的热爱而进入职业高中学习的,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学习成绩达不到“普高”的要求,没办法才来职中学习的。问卷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在初中时就是所谓的“双差”生,有些同学的家庭背景比较复杂(父母下岗、父母双亡或离异或是单亲家庭),有些同学家的经济条件特别困难。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学习态度偏差。学习兴趣淡漠,缺乏学习目的和学习自觉性,学习
期刊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有两极,将它们称为艺术和审美的,艺术的一极是作者的本文,审美的一极则是读者完成的实现,作品的本身既不等同于本文,也不同于本文的实现,它必须被确定为两者之间的中途点上。[1]接受美学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发韧以来,已经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为它是以读者的阅读活动为研究重点的,所以导致了文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即由过去以文章为中心转移到以读者为中心,从而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