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自2013年始,南京市第一中学初中部在全校逐步推行“日知录”这项语文特色作业,“日知录”即“日知一则,记录下来”。其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校园剪影”“我爱我家”“社区实录”“途中风景”“热点新闻”“自我反思”等。字数一般不少于200字,每天一张活页纸,便于学生整理,也便于教师评改。教师可以推荐日知录到班级QQ群,同学们在网上参与评论,每学期班级可出一本日知录集。如今,写日知录已成为一种习惯,也为作文教学研究打开了一扇窗。
当下的初中作文教学,几乎与生活隔绝了,无视学生的写作状态,深陷应试教学的泥潭之中。作文教学张口就是立意要深刻、选材要典型、材料要新颖、语言要优美、中心要突出,这种极端应试化的写作训练,使得学生根本体验不到写作的快乐,绝大多数学生只是应付式的写作,甚至害怕写作。写作是需要静心的,心浮气躁者肯定写不好;不善观察者,不留心生活者,亦很难写出真情实感;不喜读书,不爱思考者,更难写出有深度的作文。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为既难写,又耗时,更不能带来愉悦和幸福的事情,因而不少学生就对写作丧失了兴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走出这种低迷的写作状态呢?
一、别把写作当回事
针对学生低迷的写作状态,我们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怕写考场命题作文,感觉没有新鲜的素材可写;许多学生爱写科幻作文。另外,作文的各项评分标准,也常令他们惶恐不安。作文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写作自信。清楚了这些原因,我们就应该想出相应的对策,让学生们在面对作文时能无所畏惧,沉着应对,甚至乐于用写作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笔者所在的学校目前正在尝试用“日知录体”的写作形式来培养学生进行创作,努力追求返本归真的写作教学,融自主表达于学生生活之中—— 这是一种“接地气”的写作形式。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其“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之作。书名取自《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我们总结了《日知录》的行文特点,将具有这些特点的写作形态称为“日知录体”。日知录体写作多为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便于表现复杂的心理,给读者一种亲切感,真实、有情;日知录体的一端连接作文,一端牵手生活,使生活进入作文,让作文美丽生活。不同的题材,拓展了学生的选择,也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提供了方向。因此,日知录体作文与“课标”提出的感情真实健康、个性化表达等理念相契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语文教学的变革。
日知录写作类似于日记,却有题目,教师将这当作练笔作业布置给学生。对于初一新生,我们在写作的选材上给予一些启发,包括“热点新闻”“读书杂感”“心情记录”“想象空间”“自我反思”“校园剪影”“我爱我家”“社区实录”“途中风景”和“小事悟出大道理”等十个主题,学生可任意选择其中一个进行写作,其他不作要求。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观察了,写作的抓手也就明确得多,不至于无从下笔。围绕这些主题学生可以关注更多的领域,从而丰富日知录的文章内容,也拓宽了见识,同时把语文学习从课本层面推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层面。
在作业本的选择上,我们不用传统的练习本、作文本,而是要求学生用活页纸写作,每天交一页纸即可,学生方便拿取和整理,老师也方便批改和评讲,遇到好的日知录可以直接张贴上墙,学生也可以及时地把批改过的日知录按顺序排好并装订,易于保存。
众所周知,作文一般是不打满分的。而我们就经常给学生的日知录打满分,这种挑战传统观念的做法,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成功,获得写作的快乐。
命题自由选择、选材随心所欲、技法无拘无束、评分不拘一格,这种看似很没有“规矩”的随性写作,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热情,曾有学生想尝试写连载小说,写了半个学期实在写不下去了,这算失败吗?不算,通过创作小说的体验,他的叙述和描写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他还会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犯愁吗?
一句话,“别把写作当回事”,让学生在宽松的写作环境中,按自己的喜好写作,学生既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写作个性,又能在自由中体验写作的成功。
二、要把写作当回事
学生不再惧怕写作了,有些学生甚至爱上了写作。然而,经过一学期日知录体作文训练,我们又发现,虽然初中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很多学生的观察仍停留在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层面上。
作文要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我。因此,在写作的起始阶段,教师应当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日知录体作文训练中,我们主要从观察、感受、思考三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让学生学习“留意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
1.仔细观察,唤醒感觉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萨拉马尔说过一句话:“如果你能看,你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1]教师应不断地加以引导,唤醒学生的感觉,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通过视、听、嗅、尝、触等多感官活动细致观察事物,而不是仅靠单一的视觉观察。其次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序地观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促进感知和思维的发展。
2.情感调动,培养感受
日知录体作文教学提倡精神的独特,作文的写作过程是学生精神参与的过程,这就要求观察者在观察外在对象的同时,捕捉自身的生理感觉和心理感受,反复地体验这种感觉感受,并且将它们与外界对象联系起来,把内心体验投射于外在对象上,这是观察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
3.深入思考,沉淀思想
如果说在观察中注重感受是一种感性思维的培养,那么强调在感受的基础之上进行思考,则是对理性思维的一种训练。
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首先,应摒弃模式化的思维,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和自由的发展。其次,教师应引领学生对所感受的事物进行深入思考,反复思考,才能把握生活的真实,才能在写作的时候把握最佳表现角度。 作文教学有“规矩”吗?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写作是创造,写作教学也得创新。承认写作教学的困境,是为了寻找对策,探索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我们应引导学生“要把写作当回事”“作好文”,把“文作好”,从而反哺“好作文”,这才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好办法。
三、自然而积极:学生写作的应然状态
“别把写作当回事”和“要把写作当回事”,看似对立,其实,从哲学层面说,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在战略上,学生写作是自由的,“别把写作当回事”,让他们按自己的喜好和直觉写作,让学生懂得写作常常就是写生活,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兴趣与眼光。在战术上,写作是有规可循的,“要把写作当回事”,让学生学习留意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唯有将两者辩证统一,才能实现“自然而积极”的学生写作状态。如何优化学生写作状态?我们以日知录体作文多元的评价为载体展开了研究和探索。
以往的作文讲评一般只是选几篇习作让学生七嘴八舌的随便评评,学生只是获得一堆零乱的知识碎片和几篇让他们失去自信的范文。建立一个以生为本的综合评价体系,可以让学生找到真正的归宿感。
1.自我。学生完成写作后,思考文章的得失,这在写作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写作也是一种交流对话的过程,在与别人交流前,先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反复阅读,问一问:(1)为什么作此文?即让学生明确作文的目的,评判其实用审美价值;(2)此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即让学生思考文章的中心,以及文章内容是否围绕中心;(3)怎样作此文的?即让学生反思文章的方法技巧是否得当。在不同的情景和心理下,阅读者会形成不同的阅读结果,而每一种结果都是对原有文章的一种补充和扩展,丰富文章的思路、内容和方法,会进一步提高作者的写作水平。
2.生生。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成立日知录互评小组,进一步促进学生成长。由于学生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最好按照好中差不同的写作水平,将本班学生组成写作水平均衡的互评小组。教师在学生互评前应定好本次互评的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能评出作文的亮点,而且还能指出作文的不足,提出修改意见。小组成员轮流当批改组长,定期让组长做互评汇报。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因此,引导学生互评作文,让他们知道好文章的要求和条件是什么,在评改同学文章的过程中,领悟自己写作上存在的问题,在同学交流中,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同龄人之间的赞美甚至批评,有时比老师及家长的重复絮叨更有效。
3.师生。教师可以根据平时自己的批阅状况,选出优秀的作文,让学生上台朗读,并和其他学生交流自己写作的过程和写作经验。学生朗读、交流以后,教师给予鼓励。初中生有在公众面前表达自我想法的欲求,教师根据初中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让学生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思想,并给予鼓励,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肯定了学生的自我价值。
4.家生。读者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作者所建构的意义变化,对于作者来说,“变化读者看起来是一种打破写作框框的途径,或者说是通过建立对比的视点来检验自己观点的一种方法”。[2]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回忆七八岁时写的第一首诗,分别收到母亲“精彩极了”和父亲“糟糕透了”的评语,逐渐领悟到两个极端短语中的平衡和爱,以及它们对人生的意义,可谓变化读者检验文本的范例。当读者多元时,启发的潜力便会增加,因为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阅读视角和趣味,并且有着不同的期望值。不同的读者期待会带来不同的阅读效果,会给作者不同的阅读评价,提供给读者相异的写作意见。因此,在日知录的评价中,我们邀请了家长的加入,扩大了阅读评价的范围。
5.升格。学生构建写作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支撑写作实践。指导学生升格作文,让学生借助“他山之石”寻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优化提升自己的写作策略,在实践中切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升格作文的形式多样,学生可独自为自己的作文升格,也可全班或小组集体为一篇作文升格,还可以就某一个片段某一个写作点进行升格。这些写作实践虽然拉长了写作时间,但更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6.展示。班级内部设立作品展示墙,定期让每个学生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作品贴到展示墙上;推荐优秀作品到校刊或在学校橱窗展出;每学期出一期班刊,学生每学期自编一本自己的作品集,自己设计封面自己编排。有的老师还用手机拍下好的作品,每天发在自己微博中,或为班级建立QQ群,把好作品的照片放在群相册中,让班级学生每天都可以自由阅读这些日知录,并可以自由发表评论或跟帖。学生的作品受到关注后,他们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写作成就感。
从自我评价到生生、师生、家生互动,再到升格、展示等一系列的多元评价,看似拉长了写作战线,但学生从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性写作知识,提高了写作素养。
总之,当学生写作状态出现某种现象时,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倾听他们的心声,与学生同离合,共悲欢。要以生为本,顺学导练,形成一份自然和积极的状态,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
参考文献:
[1]陈旭,王淑敏.从建构主义理论看教学评价策略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3(06).
[2](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行为的结构[M].杨大春、张尧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0.
(南京市第一中学初中部)
自2013年始,南京市第一中学初中部在全校逐步推行“日知录”这项语文特色作业,“日知录”即“日知一则,记录下来”。其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校园剪影”“我爱我家”“社区实录”“途中风景”“热点新闻”“自我反思”等。字数一般不少于200字,每天一张活页纸,便于学生整理,也便于教师评改。教师可以推荐日知录到班级QQ群,同学们在网上参与评论,每学期班级可出一本日知录集。如今,写日知录已成为一种习惯,也为作文教学研究打开了一扇窗。
当下的初中作文教学,几乎与生活隔绝了,无视学生的写作状态,深陷应试教学的泥潭之中。作文教学张口就是立意要深刻、选材要典型、材料要新颖、语言要优美、中心要突出,这种极端应试化的写作训练,使得学生根本体验不到写作的快乐,绝大多数学生只是应付式的写作,甚至害怕写作。写作是需要静心的,心浮气躁者肯定写不好;不善观察者,不留心生活者,亦很难写出真情实感;不喜读书,不爱思考者,更难写出有深度的作文。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为既难写,又耗时,更不能带来愉悦和幸福的事情,因而不少学生就对写作丧失了兴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走出这种低迷的写作状态呢?
一、别把写作当回事
针对学生低迷的写作状态,我们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怕写考场命题作文,感觉没有新鲜的素材可写;许多学生爱写科幻作文。另外,作文的各项评分标准,也常令他们惶恐不安。作文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写作自信。清楚了这些原因,我们就应该想出相应的对策,让学生们在面对作文时能无所畏惧,沉着应对,甚至乐于用写作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笔者所在的学校目前正在尝试用“日知录体”的写作形式来培养学生进行创作,努力追求返本归真的写作教学,融自主表达于学生生活之中—— 这是一种“接地气”的写作形式。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其“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之作。书名取自《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我们总结了《日知录》的行文特点,将具有这些特点的写作形态称为“日知录体”。日知录体写作多为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便于表现复杂的心理,给读者一种亲切感,真实、有情;日知录体的一端连接作文,一端牵手生活,使生活进入作文,让作文美丽生活。不同的题材,拓展了学生的选择,也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提供了方向。因此,日知录体作文与“课标”提出的感情真实健康、个性化表达等理念相契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语文教学的变革。
日知录写作类似于日记,却有题目,教师将这当作练笔作业布置给学生。对于初一新生,我们在写作的选材上给予一些启发,包括“热点新闻”“读书杂感”“心情记录”“想象空间”“自我反思”“校园剪影”“我爱我家”“社区实录”“途中风景”和“小事悟出大道理”等十个主题,学生可任意选择其中一个进行写作,其他不作要求。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观察了,写作的抓手也就明确得多,不至于无从下笔。围绕这些主题学生可以关注更多的领域,从而丰富日知录的文章内容,也拓宽了见识,同时把语文学习从课本层面推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层面。
在作业本的选择上,我们不用传统的练习本、作文本,而是要求学生用活页纸写作,每天交一页纸即可,学生方便拿取和整理,老师也方便批改和评讲,遇到好的日知录可以直接张贴上墙,学生也可以及时地把批改过的日知录按顺序排好并装订,易于保存。
众所周知,作文一般是不打满分的。而我们就经常给学生的日知录打满分,这种挑战传统观念的做法,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成功,获得写作的快乐。
命题自由选择、选材随心所欲、技法无拘无束、评分不拘一格,这种看似很没有“规矩”的随性写作,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热情,曾有学生想尝试写连载小说,写了半个学期实在写不下去了,这算失败吗?不算,通过创作小说的体验,他的叙述和描写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他还会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犯愁吗?
一句话,“别把写作当回事”,让学生在宽松的写作环境中,按自己的喜好写作,学生既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写作个性,又能在自由中体验写作的成功。
二、要把写作当回事
学生不再惧怕写作了,有些学生甚至爱上了写作。然而,经过一学期日知录体作文训练,我们又发现,虽然初中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很多学生的观察仍停留在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层面上。
作文要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我。因此,在写作的起始阶段,教师应当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日知录体作文训练中,我们主要从观察、感受、思考三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让学生学习“留意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
1.仔细观察,唤醒感觉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萨拉马尔说过一句话:“如果你能看,你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1]教师应不断地加以引导,唤醒学生的感觉,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通过视、听、嗅、尝、触等多感官活动细致观察事物,而不是仅靠单一的视觉观察。其次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序地观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促进感知和思维的发展。
2.情感调动,培养感受
日知录体作文教学提倡精神的独特,作文的写作过程是学生精神参与的过程,这就要求观察者在观察外在对象的同时,捕捉自身的生理感觉和心理感受,反复地体验这种感觉感受,并且将它们与外界对象联系起来,把内心体验投射于外在对象上,这是观察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
3.深入思考,沉淀思想
如果说在观察中注重感受是一种感性思维的培养,那么强调在感受的基础之上进行思考,则是对理性思维的一种训练。
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首先,应摒弃模式化的思维,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和自由的发展。其次,教师应引领学生对所感受的事物进行深入思考,反复思考,才能把握生活的真实,才能在写作的时候把握最佳表现角度。 作文教学有“规矩”吗?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写作是创造,写作教学也得创新。承认写作教学的困境,是为了寻找对策,探索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我们应引导学生“要把写作当回事”“作好文”,把“文作好”,从而反哺“好作文”,这才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好办法。
三、自然而积极:学生写作的应然状态
“别把写作当回事”和“要把写作当回事”,看似对立,其实,从哲学层面说,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在战略上,学生写作是自由的,“别把写作当回事”,让他们按自己的喜好和直觉写作,让学生懂得写作常常就是写生活,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兴趣与眼光。在战术上,写作是有规可循的,“要把写作当回事”,让学生学习留意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唯有将两者辩证统一,才能实现“自然而积极”的学生写作状态。如何优化学生写作状态?我们以日知录体作文多元的评价为载体展开了研究和探索。
以往的作文讲评一般只是选几篇习作让学生七嘴八舌的随便评评,学生只是获得一堆零乱的知识碎片和几篇让他们失去自信的范文。建立一个以生为本的综合评价体系,可以让学生找到真正的归宿感。
1.自我。学生完成写作后,思考文章的得失,这在写作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写作也是一种交流对话的过程,在与别人交流前,先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反复阅读,问一问:(1)为什么作此文?即让学生明确作文的目的,评判其实用审美价值;(2)此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即让学生思考文章的中心,以及文章内容是否围绕中心;(3)怎样作此文的?即让学生反思文章的方法技巧是否得当。在不同的情景和心理下,阅读者会形成不同的阅读结果,而每一种结果都是对原有文章的一种补充和扩展,丰富文章的思路、内容和方法,会进一步提高作者的写作水平。
2.生生。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成立日知录互评小组,进一步促进学生成长。由于学生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最好按照好中差不同的写作水平,将本班学生组成写作水平均衡的互评小组。教师在学生互评前应定好本次互评的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能评出作文的亮点,而且还能指出作文的不足,提出修改意见。小组成员轮流当批改组长,定期让组长做互评汇报。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因此,引导学生互评作文,让他们知道好文章的要求和条件是什么,在评改同学文章的过程中,领悟自己写作上存在的问题,在同学交流中,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同龄人之间的赞美甚至批评,有时比老师及家长的重复絮叨更有效。
3.师生。教师可以根据平时自己的批阅状况,选出优秀的作文,让学生上台朗读,并和其他学生交流自己写作的过程和写作经验。学生朗读、交流以后,教师给予鼓励。初中生有在公众面前表达自我想法的欲求,教师根据初中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让学生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思想,并给予鼓励,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肯定了学生的自我价值。
4.家生。读者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作者所建构的意义变化,对于作者来说,“变化读者看起来是一种打破写作框框的途径,或者说是通过建立对比的视点来检验自己观点的一种方法”。[2]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回忆七八岁时写的第一首诗,分别收到母亲“精彩极了”和父亲“糟糕透了”的评语,逐渐领悟到两个极端短语中的平衡和爱,以及它们对人生的意义,可谓变化读者检验文本的范例。当读者多元时,启发的潜力便会增加,因为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阅读视角和趣味,并且有着不同的期望值。不同的读者期待会带来不同的阅读效果,会给作者不同的阅读评价,提供给读者相异的写作意见。因此,在日知录的评价中,我们邀请了家长的加入,扩大了阅读评价的范围。
5.升格。学生构建写作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支撑写作实践。指导学生升格作文,让学生借助“他山之石”寻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优化提升自己的写作策略,在实践中切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升格作文的形式多样,学生可独自为自己的作文升格,也可全班或小组集体为一篇作文升格,还可以就某一个片段某一个写作点进行升格。这些写作实践虽然拉长了写作时间,但更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6.展示。班级内部设立作品展示墙,定期让每个学生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作品贴到展示墙上;推荐优秀作品到校刊或在学校橱窗展出;每学期出一期班刊,学生每学期自编一本自己的作品集,自己设计封面自己编排。有的老师还用手机拍下好的作品,每天发在自己微博中,或为班级建立QQ群,把好作品的照片放在群相册中,让班级学生每天都可以自由阅读这些日知录,并可以自由发表评论或跟帖。学生的作品受到关注后,他们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写作成就感。
从自我评价到生生、师生、家生互动,再到升格、展示等一系列的多元评价,看似拉长了写作战线,但学生从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性写作知识,提高了写作素养。
总之,当学生写作状态出现某种现象时,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倾听他们的心声,与学生同离合,共悲欢。要以生为本,顺学导练,形成一份自然和积极的状态,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
参考文献:
[1]陈旭,王淑敏.从建构主义理论看教学评价策略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3(06).
[2](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行为的结构[M].杨大春、张尧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0.
(南京市第一中学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