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科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便于对知识深入学习和了解,但是分科教学所带来的弊端也显而易见,笔者试图以历史学科教学为例,探析历史教学中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实现途径,以及合理处理历史学科和其他知识的关系,谈谈如何在教、学和学生独立思考的互动中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学科 教学 历史
新课程有很多理念,例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等等,总的来说我认为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人们无时无刻在使用各种学科的知识,只是更多的时候没有去注意它属于哪一个学科。
一、问题的提出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师范大学外国教育专业的一位研究生被分配到某师范学院。学院领导非常高兴,请他教授教育学课程。这位研究生说,他不会教教育学,他学的是外国教育。学院很失望,但事已至此,只好请他开设一门外国教育的选修课程。这位研究生又说,他不会教外国教育,他是研究美国教育的。由此可以看出长期以来专业化与综合知识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定位,过分强调专业化知识使人才培养出现异化。
中学教育有一个共同的任务就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夯实基础,塑造和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和学习习惯,然而非单个学科能独立完成,因此学生灵活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在学科教学的时候,有必要在课堂中加强不同学科的知识渗透,也增强其他学科知识为本学科学习服务的功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二、实现的途径
不同学科的对知识综合运用的途径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加以阐述。高中历史必修2《新航路的开辟》一般来说首先要探究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那么学生在学习时,就需要结合政治学科中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相关内容。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回到实际社会生活中去,不然知识的作用就很难体现,所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获得“沉浸体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养。
当前新课程实施中广受推崇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较为有效的方法。有时可以把选题的权利。交给学生,从最后的效果看,往往学生大都围绕生活感受选题,他们在实践中自觉整合运用各科知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
例如我们在开展关于“常州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求学生以常州历史文化为范围,自主确定研究题目和方案,最终同学生平日见闻密切的占到69%,范围则涵盖宗教、工艺制造、交通运输、餐饮文化、城市建筑等。活动中一组学生对历史建筑兴趣浓厚,他们为了深入了解古代建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不仅从历史学的角度审视建筑文化,也从力学和工程学的角度分析建筑艺术的发展,解构建筑设计的科学原理。
三、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
教学中要在历史学科教学目标达成的同时实现学科知识整合。例如,高中历史必修3《文学的繁荣》,教学内容和语文课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容主要包括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社会主义文学和亚非拉文学几个部分,学会欣赏和理解这些文学作品是学习的基础,但是决不是语文课式的赏析,如何体现历史味,体现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价值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对此我紧扣社会历史发展的背景,理清表达方式和社会历史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文学形态演变的规律,探讨促进文学演变的历史原动力,认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文学形态上的表现,进而探讨今日文学。如此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各科知识的已有储备,让所有知识“活动”起来,也能彰显历史学科的魅力。
2.重视教学和学生独立思考的互动。
学生对知识的深入领会并最终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是渐进的过程,此过程中老师更多扮演的是交流者、激发者、咨询者等客观角色,而要真正促使学生的能力从量变走向质变,则要靠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中实现。因此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时,不要让学科教学中的综合素养能力培养成为老师的个体工作,而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和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总的来说,走出学科教学的狭隘空间不是知识的简单糅合,而是在知识重构中提升学生的能力。时代的瞬息万变使知识的“折旧”速度愈来愈快,今天的中学生在未来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如果只对过去知识整合排列,则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且会永远跟不上时代的脉搏,所以我们要通过各学科知识的整合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学科 教学 历史
新课程有很多理念,例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等等,总的来说我认为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人们无时无刻在使用各种学科的知识,只是更多的时候没有去注意它属于哪一个学科。
一、问题的提出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师范大学外国教育专业的一位研究生被分配到某师范学院。学院领导非常高兴,请他教授教育学课程。这位研究生说,他不会教教育学,他学的是外国教育。学院很失望,但事已至此,只好请他开设一门外国教育的选修课程。这位研究生又说,他不会教外国教育,他是研究美国教育的。由此可以看出长期以来专业化与综合知识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定位,过分强调专业化知识使人才培养出现异化。
中学教育有一个共同的任务就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夯实基础,塑造和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和学习习惯,然而非单个学科能独立完成,因此学生灵活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在学科教学的时候,有必要在课堂中加强不同学科的知识渗透,也增强其他学科知识为本学科学习服务的功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二、实现的途径
不同学科的对知识综合运用的途径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加以阐述。高中历史必修2《新航路的开辟》一般来说首先要探究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那么学生在学习时,就需要结合政治学科中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相关内容。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回到实际社会生活中去,不然知识的作用就很难体现,所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获得“沉浸体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养。
当前新课程实施中广受推崇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较为有效的方法。有时可以把选题的权利。交给学生,从最后的效果看,往往学生大都围绕生活感受选题,他们在实践中自觉整合运用各科知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
例如我们在开展关于“常州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求学生以常州历史文化为范围,自主确定研究题目和方案,最终同学生平日见闻密切的占到69%,范围则涵盖宗教、工艺制造、交通运输、餐饮文化、城市建筑等。活动中一组学生对历史建筑兴趣浓厚,他们为了深入了解古代建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不仅从历史学的角度审视建筑文化,也从力学和工程学的角度分析建筑艺术的发展,解构建筑设计的科学原理。
三、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
教学中要在历史学科教学目标达成的同时实现学科知识整合。例如,高中历史必修3《文学的繁荣》,教学内容和语文课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容主要包括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社会主义文学和亚非拉文学几个部分,学会欣赏和理解这些文学作品是学习的基础,但是决不是语文课式的赏析,如何体现历史味,体现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价值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对此我紧扣社会历史发展的背景,理清表达方式和社会历史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文学形态演变的规律,探讨促进文学演变的历史原动力,认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文学形态上的表现,进而探讨今日文学。如此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各科知识的已有储备,让所有知识“活动”起来,也能彰显历史学科的魅力。
2.重视教学和学生独立思考的互动。
学生对知识的深入领会并最终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是渐进的过程,此过程中老师更多扮演的是交流者、激发者、咨询者等客观角色,而要真正促使学生的能力从量变走向质变,则要靠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中实现。因此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时,不要让学科教学中的综合素养能力培养成为老师的个体工作,而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和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总的来说,走出学科教学的狭隘空间不是知识的简单糅合,而是在知识重构中提升学生的能力。时代的瞬息万变使知识的“折旧”速度愈来愈快,今天的中学生在未来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如果只对过去知识整合排列,则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且会永远跟不上时代的脉搏,所以我们要通过各学科知识的整合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