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来,高校扩招的规模不断变大,使得更多困难家庭的孩子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贫困生在高校中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普遍存在。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他们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困扰。高校贫困生问题也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关注的焦点和社会的热点问题。探究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对策,对保证高校贫困生健康成长,具有深远意义。文章经过调查、分析,了解高校贫困生的生存现状,尝试寻找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初步探究其解决办法,希望使这个群体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保持健康的心态,学业顺利,取得成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现状;资助;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4.081
1 研究背景
1.1 研究意义
笔者是高校贫困生,且为年级班长,也经常接触贫困生同学,对贫困生生存现状较为了解,为日后更好地学习工作,故希望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深入了解高校贫困生的生存现状,并且提出相关见解,对解决高校贫困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探究其对策。
1.2 自身看法
学界以往的研究或浮于对高校贫困生贫困生活状况的描述探究,或笼统地讨论贫困生产生的社会因素,而本研究拟通过了解身边大学贫困生的生活状况以及其自身想法,更直观地了解高校贫困生的生存现状,从正面来探究解决对策,研究视角独特,更加具有针对性。
2 高校贫困生生存现状
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共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662人(2013—2016级学生),其中特别困难等级1143人,困难等级2486人,一般困难等级1033人。包括孤儿1名、残疾学生14名,单亲家庭子女较多。贫困生基本来自贫困地区,家庭中基本是父母下岗或收入很低,家庭经济来源较少、父母年老体衰、体弱多病劳动力弱、子女较多。特别困难的学生大多属于无经济来源的孤(残)学生及单亲家庭学生,烈士子女或来自国家级贫困地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低保家庭,持有市、县总工会核发的特困职工证的家庭子女。
2.1 生活状况
高校贫困生因家庭困难,学费和生活费大多依靠亲友资助、借款或贷款。为了节省开销,他们常常缩减伙食,甚至一日三餐只在食堂吃米饭,不打蔬菜,更不用说肉和零食。他们中大多衣着朴素,较为老旧,没有时尚元素,也不追赶潮流,至于同学聚餐聚会,就更少参加,以减少开支。由于和家境较好的同学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差异较大,他们不自觉地和其他同学有了隔阂,不愿融入集体,把自己封闭起来。
2.2 学习状况
高校贫困生大部分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基础较差。但是,为了赚取足够多的生活费用,他们不得不做一些兼职,来补贴日常所需的支出,但这样一来,占用了更多的时间,提高成绩就更为困难,获得奖学金的可能性不高。少数家庭困难的学生,无法平衡学业和兼职之间的关系,焦虑紧张,没有解决的办法,并长期处于矛盾和负面情绪之中,更加无法融入同学,以至于出现厌学的情绪,学习状况更加忧心。
2.3 心理状况
贫困大学生心理负担普遍较重,他们在承受经济、学业压力的同时,还要为生计奔波。受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心理上的自卑和人际方面的障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大致有以下三个类型。
2.3.1 过度自卑
和其他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同学相比,物质生活的悬殊对贫困生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刺激,不由得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如果调节不好,渐渐会与同学之间产生隔阂和障碍,形成不愿受人同情的思想。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敏感脆弱,失去了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2.3.2 抑郁、焦虑
日常的生活费用和基本的生活费用得不到可靠的保障,使部分贫困生常常处于心理矛盾之中,导致了焦虑心理的出现。无法解决的现实困难,对自己和家庭的担忧,对未来发展前途的迷茫,使一些贫困生因此焦虑不安,心情烦躁,天长日久,就容易产生抑郁情结。
2.3.3 麻木、空虚
此类型学生的表现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整天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无所事事,没有理想,没有迎难而上的精神;另一种以表面的豁达掩盖内心的空虚。他们中的很多人往往没有主见、目标,得过且过。
3 对策思路
3.1 学校方面
3.1.1 高校资助部门发挥作用,合理帮助困难学生
根据南京邮电大学学生资助中心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我校学生资助工作发放各类资助金额3700万元,受资助学生3600人;奖助学金发放金额2030万元,获奖学生21100多人;发放助学贷款1360万元,受资助学生1900人,勤工助学金资助学生12600人。奖助学金及勤工助学岗位的合理分配,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压力,为其减轻负担。
3.1.2 贫困生的认定程序要更加科学、合理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较为严谨和公平的,大多数都是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己提出书面申请,在班级内进行民主评议,民主评议小组讨论无误,同意后再交由学校审核。群众基础良好且符合程序。但是大部分家庭极其困难学生比较内向,自尊心比较强,不愿意让同学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或者平时和同学交流较少,群众基础较差,在民主评议的过程中可能评议小组的成员得不到准确有效的信息,难以确定。所以,在家庭极其困难学生的评定工作上,老师和学生干部应该深入同学中间去深入调查,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
3.1.3 学校提供更多的勤助岗位,组织学生开展勤工助学
学校提供勤助岗位,使得贫困生可以在校内就获得工作,不用奔波耽误时间,在获得薪水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保持良好自强的心态。
3.1.4 学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知识培训
据调查了解,南京郵电大学目前设有心理协会,各个学院都有心理培训课程,为每班的心理委员培训,使其可以更好地发现同学中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汇报、解决。据了解,高校的学生工作大部分仍由辅导员负责,事务较多,很有可能忽视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加强对辅导员进行有关心理知识的培训,使辅导员可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学生的成才、成长是非常有利,也有利于校园和谐。另外,各学院如果能够在班级内设立一名心理委员,由心理委员组成各学院心理协会,关注本班以及学院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都能正视、理解一些心理现象,防患于未然。
3.1.5 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
我们不仅要给予贫困生物质帮助,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教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挫折和困难,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3.2 学生自身
对贫困生来说,奖学金可以减轻不少生活负担。贫困生通过努力获得奖学金,在减轻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可以增加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在日后就业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许光宁.浅析高校贫困生现状与对策[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11(6):163-165.
[2] 乔敏.高校贫困生现状调查与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4(3):110-112.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现状;资助;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4.081
1 研究背景
1.1 研究意义
笔者是高校贫困生,且为年级班长,也经常接触贫困生同学,对贫困生生存现状较为了解,为日后更好地学习工作,故希望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深入了解高校贫困生的生存现状,并且提出相关见解,对解决高校贫困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探究其对策。
1.2 自身看法
学界以往的研究或浮于对高校贫困生贫困生活状况的描述探究,或笼统地讨论贫困生产生的社会因素,而本研究拟通过了解身边大学贫困生的生活状况以及其自身想法,更直观地了解高校贫困生的生存现状,从正面来探究解决对策,研究视角独特,更加具有针对性。
2 高校贫困生生存现状
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共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662人(2013—2016级学生),其中特别困难等级1143人,困难等级2486人,一般困难等级1033人。包括孤儿1名、残疾学生14名,单亲家庭子女较多。贫困生基本来自贫困地区,家庭中基本是父母下岗或收入很低,家庭经济来源较少、父母年老体衰、体弱多病劳动力弱、子女较多。特别困难的学生大多属于无经济来源的孤(残)学生及单亲家庭学生,烈士子女或来自国家级贫困地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低保家庭,持有市、县总工会核发的特困职工证的家庭子女。
2.1 生活状况
高校贫困生因家庭困难,学费和生活费大多依靠亲友资助、借款或贷款。为了节省开销,他们常常缩减伙食,甚至一日三餐只在食堂吃米饭,不打蔬菜,更不用说肉和零食。他们中大多衣着朴素,较为老旧,没有时尚元素,也不追赶潮流,至于同学聚餐聚会,就更少参加,以减少开支。由于和家境较好的同学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差异较大,他们不自觉地和其他同学有了隔阂,不愿融入集体,把自己封闭起来。
2.2 学习状况
高校贫困生大部分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基础较差。但是,为了赚取足够多的生活费用,他们不得不做一些兼职,来补贴日常所需的支出,但这样一来,占用了更多的时间,提高成绩就更为困难,获得奖学金的可能性不高。少数家庭困难的学生,无法平衡学业和兼职之间的关系,焦虑紧张,没有解决的办法,并长期处于矛盾和负面情绪之中,更加无法融入同学,以至于出现厌学的情绪,学习状况更加忧心。
2.3 心理状况
贫困大学生心理负担普遍较重,他们在承受经济、学业压力的同时,还要为生计奔波。受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心理上的自卑和人际方面的障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大致有以下三个类型。
2.3.1 过度自卑
和其他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同学相比,物质生活的悬殊对贫困生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刺激,不由得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如果调节不好,渐渐会与同学之间产生隔阂和障碍,形成不愿受人同情的思想。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敏感脆弱,失去了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2.3.2 抑郁、焦虑
日常的生活费用和基本的生活费用得不到可靠的保障,使部分贫困生常常处于心理矛盾之中,导致了焦虑心理的出现。无法解决的现实困难,对自己和家庭的担忧,对未来发展前途的迷茫,使一些贫困生因此焦虑不安,心情烦躁,天长日久,就容易产生抑郁情结。
2.3.3 麻木、空虚
此类型学生的表现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整天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无所事事,没有理想,没有迎难而上的精神;另一种以表面的豁达掩盖内心的空虚。他们中的很多人往往没有主见、目标,得过且过。
3 对策思路
3.1 学校方面
3.1.1 高校资助部门发挥作用,合理帮助困难学生
根据南京邮电大学学生资助中心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我校学生资助工作发放各类资助金额3700万元,受资助学生3600人;奖助学金发放金额2030万元,获奖学生21100多人;发放助学贷款1360万元,受资助学生1900人,勤工助学金资助学生12600人。奖助学金及勤工助学岗位的合理分配,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压力,为其减轻负担。
3.1.2 贫困生的认定程序要更加科学、合理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较为严谨和公平的,大多数都是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己提出书面申请,在班级内进行民主评议,民主评议小组讨论无误,同意后再交由学校审核。群众基础良好且符合程序。但是大部分家庭极其困难学生比较内向,自尊心比较强,不愿意让同学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或者平时和同学交流较少,群众基础较差,在民主评议的过程中可能评议小组的成员得不到准确有效的信息,难以确定。所以,在家庭极其困难学生的评定工作上,老师和学生干部应该深入同学中间去深入调查,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
3.1.3 学校提供更多的勤助岗位,组织学生开展勤工助学
学校提供勤助岗位,使得贫困生可以在校内就获得工作,不用奔波耽误时间,在获得薪水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保持良好自强的心态。
3.1.4 学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知识培训
据调查了解,南京郵电大学目前设有心理协会,各个学院都有心理培训课程,为每班的心理委员培训,使其可以更好地发现同学中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汇报、解决。据了解,高校的学生工作大部分仍由辅导员负责,事务较多,很有可能忽视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加强对辅导员进行有关心理知识的培训,使辅导员可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学生的成才、成长是非常有利,也有利于校园和谐。另外,各学院如果能够在班级内设立一名心理委员,由心理委员组成各学院心理协会,关注本班以及学院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都能正视、理解一些心理现象,防患于未然。
3.1.5 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
我们不仅要给予贫困生物质帮助,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教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挫折和困难,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3.2 学生自身
对贫困生来说,奖学金可以减轻不少生活负担。贫困生通过努力获得奖学金,在减轻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可以增加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在日后就业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许光宁.浅析高校贫困生现状与对策[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11(6):163-165.
[2] 乔敏.高校贫困生现状调查与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4(3):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