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更新教学观念,营造创新环境
1、提倡师生合作型的学法指导,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课堂上由教师“实行三包”(包分析、包概括、包答案),尤其是对于理解性较强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的答案不完全一致或出错而放弃或拒绝回答问题。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直线下降。鉴于此,教师必须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互动式的探究合作学习,要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教师对于学生口头或书面做出的各种答案,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充分肯定,不要在学生第一次发言时就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变成“思维体操”,激发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要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合作、探讨、解疑。如笔者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在充分肯定了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了“愚公移山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水土流失”、“移山浪费人力资源,不如搬家好”等不同观点。有的学生则更深入地指出,老师是以“人定胜天”的固定思维来分析现实问题,“愚公移山”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行不通的。通过这种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会了自主解决各种疑难,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教给学生“读”、“写”的方法。
我们在现实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在考试的内容方面,又经常出现“教的不考,考的没教”的现象。因此,奋战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感到非常迷惘。我们必须在“阅读”和“写作”这语文教学的两大板块内容里进行新的探索,要大胆尝试、拓展视野、多出成果,突破传统的“狭义读写”范围(仅限于课本和课内),开拓出“广义读写”的新范围(延伸到课外)。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立足课内,适时地对课内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又要加强课外阅读和学生自主阅读训练,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真正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进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指导。①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②指导学生获得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精读提炼、速读猎取等基本阅读方法;③指导学生形成基本阅读能力;④阅读后要及时写出心得、体会;⑤要指导学生及时反馈阅读情况,反省阅读方法。尝试运用以上方法,可以达到良好的创新阅读效果的目的。
写作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否则,就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学生对写作材料的积累尤其重要。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可尝试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①积极发动学生充分利用课外阅读和上网浏览搜索的方式收集材料,然后分门别类整理,建立起个人写作的文字材料库;②立足学校及周边的人文资源,多组织学生进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具有个性化的感性生活材料,为写作建立个人的情感材料库;③积极开展办黑板报、手抄报,或向报刊杂志社投稿及组织各种写作竞赛等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④应注重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要加强检查反馈力度,增加交流次数,对学生的作文以鼓励为主,多进行面批,从而提高评析质量,直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想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
如,在教《狼》一文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谁对狼有新的认识?”有的学生反映较为积极,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两只狼和一个人相比,狼的力量显然比人强多了,狼完全没有必要‘假寐’和‘洞其中’,而应在‘缀行甚远’,还没有到麦场的时候,就扑上去,把屠户给吃了。结果,不仅没能将人吃了,反而让人给打死了。我认为狼不可能蠢到那个程度,这应该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他的话引得全班哗然,激起了其他同学发言的欲望,表现出学生在课堂上开动了脑筋、勇于创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很精辟,有的问题则很幼稚。作为教师要善待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出格”问题,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
如在讲《故乡》一文时,有学生就问道:“为什么把杨二嫂划为‘辛苦恣睢’一类的人?‘恣睢’一词的解释应为‘放纵凶暴’,从鲁迅的描写上看,杨二嫂虽然放纵了一点,但并不凶暴啊?”还有的学生问:“既然《故乡》是以鲁迅本人在1919年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的,那么迅哥儿为什么不能认为是鲁迅?不是鲁迅为什么又称迅哥儿?”在课堂教学中,哪怕学生对问题有一点点的疑惑,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教师也要给予追问和善待,因为那很可能是一个新知识、新领域的引爆点。
四、倡导学生发展个性
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个性的发展更可以培养出学生的坚持力、自信心、克服自卑感等个性因素,从而使学生取得成功。比如在教七年级语文课时,笔者认真组织《这就是我》的讨论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全班同学互相了解各自的喜好和长项,最后要求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尽量写出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该重视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力倡导学生的创新行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提倡师生合作型的学法指导,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课堂上由教师“实行三包”(包分析、包概括、包答案),尤其是对于理解性较强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的答案不完全一致或出错而放弃或拒绝回答问题。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直线下降。鉴于此,教师必须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互动式的探究合作学习,要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教师对于学生口头或书面做出的各种答案,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充分肯定,不要在学生第一次发言时就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变成“思维体操”,激发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要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合作、探讨、解疑。如笔者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在充分肯定了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了“愚公移山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水土流失”、“移山浪费人力资源,不如搬家好”等不同观点。有的学生则更深入地指出,老师是以“人定胜天”的固定思维来分析现实问题,“愚公移山”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行不通的。通过这种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会了自主解决各种疑难,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教给学生“读”、“写”的方法。
我们在现实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在考试的内容方面,又经常出现“教的不考,考的没教”的现象。因此,奋战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感到非常迷惘。我们必须在“阅读”和“写作”这语文教学的两大板块内容里进行新的探索,要大胆尝试、拓展视野、多出成果,突破传统的“狭义读写”范围(仅限于课本和课内),开拓出“广义读写”的新范围(延伸到课外)。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立足课内,适时地对课内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又要加强课外阅读和学生自主阅读训练,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真正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进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指导。①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②指导学生获得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精读提炼、速读猎取等基本阅读方法;③指导学生形成基本阅读能力;④阅读后要及时写出心得、体会;⑤要指导学生及时反馈阅读情况,反省阅读方法。尝试运用以上方法,可以达到良好的创新阅读效果的目的。
写作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否则,就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学生对写作材料的积累尤其重要。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可尝试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①积极发动学生充分利用课外阅读和上网浏览搜索的方式收集材料,然后分门别类整理,建立起个人写作的文字材料库;②立足学校及周边的人文资源,多组织学生进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具有个性化的感性生活材料,为写作建立个人的情感材料库;③积极开展办黑板报、手抄报,或向报刊杂志社投稿及组织各种写作竞赛等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④应注重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要加强检查反馈力度,增加交流次数,对学生的作文以鼓励为主,多进行面批,从而提高评析质量,直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想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
如,在教《狼》一文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谁对狼有新的认识?”有的学生反映较为积极,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两只狼和一个人相比,狼的力量显然比人强多了,狼完全没有必要‘假寐’和‘洞其中’,而应在‘缀行甚远’,还没有到麦场的时候,就扑上去,把屠户给吃了。结果,不仅没能将人吃了,反而让人给打死了。我认为狼不可能蠢到那个程度,这应该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他的话引得全班哗然,激起了其他同学发言的欲望,表现出学生在课堂上开动了脑筋、勇于创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很精辟,有的问题则很幼稚。作为教师要善待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出格”问题,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
如在讲《故乡》一文时,有学生就问道:“为什么把杨二嫂划为‘辛苦恣睢’一类的人?‘恣睢’一词的解释应为‘放纵凶暴’,从鲁迅的描写上看,杨二嫂虽然放纵了一点,但并不凶暴啊?”还有的学生问:“既然《故乡》是以鲁迅本人在1919年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的,那么迅哥儿为什么不能认为是鲁迅?不是鲁迅为什么又称迅哥儿?”在课堂教学中,哪怕学生对问题有一点点的疑惑,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教师也要给予追问和善待,因为那很可能是一个新知识、新领域的引爆点。
四、倡导学生发展个性
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个性的发展更可以培养出学生的坚持力、自信心、克服自卑感等个性因素,从而使学生取得成功。比如在教七年级语文课时,笔者认真组织《这就是我》的讨论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全班同学互相了解各自的喜好和长项,最后要求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尽量写出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该重视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力倡导学生的创新行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