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像什么?”面前这些第一次被问到这个问题的山里娃娃们歪着头,思考着。
这是我在贵州乌江小学支教的一节语文课上的场景,我正在试图教他们在作文中如何使用修辞来表达他们丰富的内心。“幸福像南瓜,因为我最爱吃南瓜。”几分钟后,一个小男孩如释重负地回答。
在这个贫瘠的山区,南瓜是主菜,孩子们的生活与南瓜土豆绑在一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自己做早饭和午饭,戴着一顶防寒的小红帽,步行两个小时来上学,这就是我的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小明每天的安排。像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
大多数孩子的午饭自己随意打发,还有一些甚至不吃午饭。缺乏食堂之外,是图书的缺乏,这对孩子们影响更深,这影响了他们的表达水平。不止一个孩子天真地写道“我家开门见山”,不止一个孩子在作文的每句话后面都加一个“的”字,不止一个孩子的作文读起来仿佛翻译体。
一个学生的作文中写道:“我长大之后想当一个军人,因为在我小时候看电视总看到敌军飞机轰炸上海,中国死了很多人。”在这个小山村,孩子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竟如此狭窄。
因为爱看书,五年级学生小文经常走上几个小时到县城的书摊去读书,但只能站着看,没钱买,然后再走上几个小时回家。这个男孩告诉我们,家里只有生病的爸爸和奶奶,他要承担起这个家。
乌江小学是有图书室的,一摞厚厚的借阅记录见证着孩子们的阅读热情。但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几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老书,能够给予他们的又太少太少。
“幸福像小鸡,毛茸茸的。”那节语文课最后一个回答问题的孩子如是说。
临走的那天,孩子们像往常一样,趁我不在教室时拿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一看到我,他们就一哄而散,黑板上,赫然是“赵老师祝你快乐”,这些不足十岁的孩子们,心里已经对离别有所觉察。
我的那些孩子们,也许已经不记得那堂课上关于幸福的修辞,不记得他们的回答,但我却再也忘不了那种毛茸茸的幸福感。
期待着能够为他们带来一间像样的图书馆或者一间食堂。或许下次再面对“幸福像什么”这个问题时,他们回答我:幸福像那间带着墨香的图书馆,幸福像那顿热腾腾的午饭。
(郭卫阳摘自《北京晨报》)
这是我在贵州乌江小学支教的一节语文课上的场景,我正在试图教他们在作文中如何使用修辞来表达他们丰富的内心。“幸福像南瓜,因为我最爱吃南瓜。”几分钟后,一个小男孩如释重负地回答。
在这个贫瘠的山区,南瓜是主菜,孩子们的生活与南瓜土豆绑在一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自己做早饭和午饭,戴着一顶防寒的小红帽,步行两个小时来上学,这就是我的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小明每天的安排。像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
大多数孩子的午饭自己随意打发,还有一些甚至不吃午饭。缺乏食堂之外,是图书的缺乏,这对孩子们影响更深,这影响了他们的表达水平。不止一个孩子天真地写道“我家开门见山”,不止一个孩子在作文的每句话后面都加一个“的”字,不止一个孩子的作文读起来仿佛翻译体。
一个学生的作文中写道:“我长大之后想当一个军人,因为在我小时候看电视总看到敌军飞机轰炸上海,中国死了很多人。”在这个小山村,孩子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竟如此狭窄。
因为爱看书,五年级学生小文经常走上几个小时到县城的书摊去读书,但只能站着看,没钱买,然后再走上几个小时回家。这个男孩告诉我们,家里只有生病的爸爸和奶奶,他要承担起这个家。
乌江小学是有图书室的,一摞厚厚的借阅记录见证着孩子们的阅读热情。但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几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老书,能够给予他们的又太少太少。
“幸福像小鸡,毛茸茸的。”那节语文课最后一个回答问题的孩子如是说。
临走的那天,孩子们像往常一样,趁我不在教室时拿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一看到我,他们就一哄而散,黑板上,赫然是“赵老师祝你快乐”,这些不足十岁的孩子们,心里已经对离别有所觉察。
我的那些孩子们,也许已经不记得那堂课上关于幸福的修辞,不记得他们的回答,但我却再也忘不了那种毛茸茸的幸福感。
期待着能够为他们带来一间像样的图书馆或者一间食堂。或许下次再面对“幸福像什么”这个问题时,他们回答我:幸福像那间带着墨香的图书馆,幸福像那顿热腾腾的午饭。
(郭卫阳摘自《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