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建带团建是推动高校党团工作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研究分析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有特色的党建带团建工作形式,提出实践新路径,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关键词:新媒体;党建带团建;创新实践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在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指导下,新媒体等网络平台已广泛普及。《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截至202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9.89亿,学生群体占比最多,达到21.0%。新媒体快速发展给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带来机遇,同时也提出挑战。如何正确认识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影响,探索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创新实践,增强党团组织对大学生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密切党团组织与大学生的关系,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做好高校党建引领、团建助推的党团融合工作,是当下高校党务工作者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二、研究意义
以二级学院在校大学生为切入点,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得当前大学生对高校基层党支部、团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满意度及教育成效的第一手资料,探索新媒体视域下二级学院党建带团建创新实践路径。
(一)理论意义
分析研究搭建新媒体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平台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策略,为创新工作形式提供思路,有利于高校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动并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实践意义
网络新媒体为高校学生党建、团建工作提供多种平台载体,使党建、团建工作真正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新媒体背景下党建带团建路径的探索有利于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有效贯彻与落实,加强党对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与指导,最大程度发挥共青团在高校团建工作中的作用。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 样本及数据
向滁州学院全日制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共计350份,问卷涉及学生使用最多的网络平台统计、当下学生对于党建团建工作满意度、未来开展建议等内容。有效问卷回收共计份335,有效率为 95.7%。通过对被调查学生分类,得出男生填写人数为197人,女生填写人数为138人。党员填写人数为45人,团员填写人数为313人,群众填写人数为2人。
(二)问卷调查情况
1.使用新媒体的类型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分析,94.46%的高校学生更习惯于使用QQ和微信平台,微博、抖音、易班等网络平台也较为常用。
2.获得党建、团建的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
76.11%的大学生通过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获取校党建、团建工作相关信息;21%的大学生通过校内或院内共青团官方网站获取相关信息;另有2.89%的大学生通过报刊等旧媒体获取信息。
3.开展党建或团建活动形式
19.47%的大学生表示所在班级或学院仅通过线上平台开展相关活动;4.42%的大学生表示所在班级或学院只开展线下活动;69.91%的大学生表示活动形式为线上线下相结合。
4.搭建网络平台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阵地的必要性
高达92.04%的大学生认为十分有必要搭建网上马克思主义教育阵地。
5.搭建网上党建带团建工作平台对学生的影响
92.92%的大学生提出,高校搭建网上党建带团建工作平台,使得获取知识、信息、资源更加方便快捷,通过及时了解党组织信息,能帮助学生传递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全方位了解校、院党建带团建工作开展情况。7.02%的大学生认为,网上平台的搭建应更多考虑学生自身需求,了解学生真正想要关注的讯息,及时推送。
6.网上党建带团建工作平台的实用性
26%的大学生认为,将党建带团建工作与新媒体平台结合,能方便快捷了解相关信息。48.03%的大学生认为,高校网上党建带团建工作未免流于形式,互动性不强,创新性不够。25.97%的大学生提出,高校网络平台不能及时便捷提出使用意见建议,反馈机制尚不完善。
四、工作现状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总结,发现高校基层在新媒体结合党建带团建工作中已小有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优势分析
1.高校基层搭建党建带团建网络平台能更贴合当代大学生生活习惯,方便大学生随时随地使用手机或者电脑搜寻需要的消息,更加便捷使得平台利用率短期内形成直线上升,使党建带团建工作更能深入大学生内心,发挥积极作用。
2.新媒体平台多数信息储存量较大,讯息发布更为及时,内容更为丰富,对大学生吸引程度更高,更好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成为常态化工作。大学生使用新媒体平台更方便快捷,教职工队伍通过后台操作,管理监督更直观简洁,便于接收意见反馈,及时改正不足。
(二)尚存不足
1.以单一传统的理论传授、政策解读的学习方式为主,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线上线下结合不够紧密,说教弊端充分显露,在大学生接收和喜爱程度方面考虑不足。
2.在將党建带团建工作与新媒体结合的过程中,仅把党史党章等理论内容直接挂网,创新性不足,宣传方式无新意。
3.与学生互动不足,对于新媒体平台上的留言区、意见反馈区等管理及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存在单方面输出现象,与学生互动不良。
五、实践新路径
(一)新旧媒体整合
在短视频、互动社交等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不断发展增多的背景下,构建“互联网+党建+团建”的工作新模式。高校可充分利用全媒体,在使用旧媒体征集学生意见建议的同时,开拓新媒体平台,拓宽党建带团建渠道,使信息收集更为便利、全面。可先利用某一平台作为试点,完善平台搭建和师生管理员培训工作,做好线上线下联动。 (二)拓展“第二课堂”渠道
加强新媒体平台上团组织的信息反馈和党组织的思想指引,深化党建带团建实践育人内涵,完善网络教育方式方法,提供各类实践机会,搭建网络平台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阵地,拓展“第二课堂”,以此为抓手开展各类专业相关特色活动,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推动党建和团建互联互动、互补有无、共同提高。
(三)开展创新引领
利用新媒体广泛宣传红色资源,进行红色教育,组织线下实地考察调研,结合线上线下收获,整合红色资源,鼓励党员主动牵头、团员积极参与,将不朽精神融入各类项目申报、学科竞赛、互联网+比赛、暑期社会实践中,组建形成有特色、有竞争力、有创造力的小分队,做到以党带团,以团促党。
参考文献:
[1]刘玉刚.“互联网+”背景下新时代高校党建带团建创新探索与思考[J].智库时代,2020(09):19-20.
[2]蒋晓红,周大秋,王庆贺.新媒体在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中运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重庆市高校为例[J].亚太教育,2016(27):193-194.
[3]孙琪,胡刚.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带团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高校共青团研究,2019(Z1):40-45.
[4]陈学文.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创新路径——以广东金融学院“党建带团建”实践为例[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8,20(06):35-37.
[5]叶凯贞.我国高校党建带团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基于2008—2018年CNKI期刊数据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9(23):59-63+68.
[6]俞玥,李宝艳.新时代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
第一作者:周雨(1994-),女,汉族,安徽全椒,硕士研究生,助教,土木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作者:陈绍山(1970-),男,汉族,安徽全椒,硕士研究生,政工师,土木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作者:孫磊(1983-),男,回族,安徽滁州,硕士研究生,讲师,土木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作者:张莎莎(1992-),女,汉族,安徽宿州,硕士研究生,助教,专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新媒体;党建带团建;创新实践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在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指导下,新媒体等网络平台已广泛普及。《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截至202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9.89亿,学生群体占比最多,达到21.0%。新媒体快速发展给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带来机遇,同时也提出挑战。如何正确认识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影响,探索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创新实践,增强党团组织对大学生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密切党团组织与大学生的关系,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做好高校党建引领、团建助推的党团融合工作,是当下高校党务工作者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二、研究意义
以二级学院在校大学生为切入点,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得当前大学生对高校基层党支部、团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满意度及教育成效的第一手资料,探索新媒体视域下二级学院党建带团建创新实践路径。
(一)理论意义
分析研究搭建新媒体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平台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策略,为创新工作形式提供思路,有利于高校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动并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实践意义
网络新媒体为高校学生党建、团建工作提供多种平台载体,使党建、团建工作真正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新媒体背景下党建带团建路径的探索有利于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有效贯彻与落实,加强党对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与指导,最大程度发挥共青团在高校团建工作中的作用。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 样本及数据
向滁州学院全日制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共计350份,问卷涉及学生使用最多的网络平台统计、当下学生对于党建团建工作满意度、未来开展建议等内容。有效问卷回收共计份335,有效率为 95.7%。通过对被调查学生分类,得出男生填写人数为197人,女生填写人数为138人。党员填写人数为45人,团员填写人数为313人,群众填写人数为2人。
(二)问卷调查情况
1.使用新媒体的类型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分析,94.46%的高校学生更习惯于使用QQ和微信平台,微博、抖音、易班等网络平台也较为常用。
2.获得党建、团建的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
76.11%的大学生通过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获取校党建、团建工作相关信息;21%的大学生通过校内或院内共青团官方网站获取相关信息;另有2.89%的大学生通过报刊等旧媒体获取信息。
3.开展党建或团建活动形式
19.47%的大学生表示所在班级或学院仅通过线上平台开展相关活动;4.42%的大学生表示所在班级或学院只开展线下活动;69.91%的大学生表示活动形式为线上线下相结合。
4.搭建网络平台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阵地的必要性
高达92.04%的大学生认为十分有必要搭建网上马克思主义教育阵地。
5.搭建网上党建带团建工作平台对学生的影响
92.92%的大学生提出,高校搭建网上党建带团建工作平台,使得获取知识、信息、资源更加方便快捷,通过及时了解党组织信息,能帮助学生传递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全方位了解校、院党建带团建工作开展情况。7.02%的大学生认为,网上平台的搭建应更多考虑学生自身需求,了解学生真正想要关注的讯息,及时推送。
6.网上党建带团建工作平台的实用性
26%的大学生认为,将党建带团建工作与新媒体平台结合,能方便快捷了解相关信息。48.03%的大学生认为,高校网上党建带团建工作未免流于形式,互动性不强,创新性不够。25.97%的大学生提出,高校网络平台不能及时便捷提出使用意见建议,反馈机制尚不完善。
四、工作现状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总结,发现高校基层在新媒体结合党建带团建工作中已小有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优势分析
1.高校基层搭建党建带团建网络平台能更贴合当代大学生生活习惯,方便大学生随时随地使用手机或者电脑搜寻需要的消息,更加便捷使得平台利用率短期内形成直线上升,使党建带团建工作更能深入大学生内心,发挥积极作用。
2.新媒体平台多数信息储存量较大,讯息发布更为及时,内容更为丰富,对大学生吸引程度更高,更好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成为常态化工作。大学生使用新媒体平台更方便快捷,教职工队伍通过后台操作,管理监督更直观简洁,便于接收意见反馈,及时改正不足。
(二)尚存不足
1.以单一传统的理论传授、政策解读的学习方式为主,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线上线下结合不够紧密,说教弊端充分显露,在大学生接收和喜爱程度方面考虑不足。
2.在將党建带团建工作与新媒体结合的过程中,仅把党史党章等理论内容直接挂网,创新性不足,宣传方式无新意。
3.与学生互动不足,对于新媒体平台上的留言区、意见反馈区等管理及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存在单方面输出现象,与学生互动不良。
五、实践新路径
(一)新旧媒体整合
在短视频、互动社交等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不断发展增多的背景下,构建“互联网+党建+团建”的工作新模式。高校可充分利用全媒体,在使用旧媒体征集学生意见建议的同时,开拓新媒体平台,拓宽党建带团建渠道,使信息收集更为便利、全面。可先利用某一平台作为试点,完善平台搭建和师生管理员培训工作,做好线上线下联动。 (二)拓展“第二课堂”渠道
加强新媒体平台上团组织的信息反馈和党组织的思想指引,深化党建带团建实践育人内涵,完善网络教育方式方法,提供各类实践机会,搭建网络平台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阵地,拓展“第二课堂”,以此为抓手开展各类专业相关特色活动,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推动党建和团建互联互动、互补有无、共同提高。
(三)开展创新引领
利用新媒体广泛宣传红色资源,进行红色教育,组织线下实地考察调研,结合线上线下收获,整合红色资源,鼓励党员主动牵头、团员积极参与,将不朽精神融入各类项目申报、学科竞赛、互联网+比赛、暑期社会实践中,组建形成有特色、有竞争力、有创造力的小分队,做到以党带团,以团促党。
参考文献:
[1]刘玉刚.“互联网+”背景下新时代高校党建带团建创新探索与思考[J].智库时代,2020(09):19-20.
[2]蒋晓红,周大秋,王庆贺.新媒体在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中运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重庆市高校为例[J].亚太教育,2016(27):193-194.
[3]孙琪,胡刚.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带团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高校共青团研究,2019(Z1):40-45.
[4]陈学文.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创新路径——以广东金融学院“党建带团建”实践为例[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8,20(06):35-37.
[5]叶凯贞.我国高校党建带团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基于2008—2018年CNKI期刊数据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9(23):59-63+68.
[6]俞玥,李宝艳.新时代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
第一作者:周雨(1994-),女,汉族,安徽全椒,硕士研究生,助教,土木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作者:陈绍山(1970-),男,汉族,安徽全椒,硕士研究生,政工师,土木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作者:孫磊(1983-),男,回族,安徽滁州,硕士研究生,讲师,土木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作者:张莎莎(1992-),女,汉族,安徽宿州,硕士研究生,助教,专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