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关照诗歌,发现其独特的美,重在让学生在感知、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雨巷》是一首现代诗歌,在教学设计上除了运用常规的赏析手法之外,笔者以为,我们还应当注意坚持“三三制”原则,即“三立足”:文本、学生、教师,“三挖掘”:地方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三呈现”:本真化、语文味、开放性,以突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必须突出在语言实践中学习、掌握和运用语言,发现它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音韻、意象、意境创设等方面的养料,这也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实现语文学科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一、教学准备务必“三立足”
1.教材分析——立足于文本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Ⅰ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是中国新诗的代表之作,叶圣陶先生对它的评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作者戴望舒,其早期作品深蕴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婉约、清丽之风,但又受到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表现出一种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所以《雨巷》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注重意境创设的特点,其意象也明显带有中国诗歌传统意象的印记;象征主义诗歌强调的音乐性、暗示性的特点,则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使得《雨巷》既实又虚,朦胧恍惚,而且极富音乐的节奏美感。
2.学情分析——立足于学生
对高一学生来说,赏读本诗是有一定的距离感的。消除这种距离感,让他们敢于尝试欣赏诗歌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所以,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再者,高一学生对意象、意境的认识比较模糊,但对诗歌的押韵却很熟悉。初中阶段,他们就已经接触过现代新诗,学习了《乡愁》《天上的街市》以及戴望舒的作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等,在这些“已知”的基础上欣赏《雨巷》,建构诗歌鉴赏知识,他们就会轻松许多。
3.教情分析——立足于教师
首先,本节课是一节送教下乡课,师生双方都不熟悉,所以这种借班上课,教师必须先给学生抛出一个友好的信号,让他们消除对老师的隔膜感。其次,讲台就是老师的舞台,舞台上表演总是要讲究的。根据选课的特点,我精心选择了有中国女性国服美誉的礼服——旗袍,给课堂带来了一份古典的气息,让自己的形象给学生赏读诗歌造成一种心理暗示。第三,从朗诵入手,读出音韵,读出节奏,读出惆怅的情感。这样既紧扣叶圣陶的评价,又便于营造充满美感的氛围,把学生引入诗境,感知诗歌的美,自然而然地从本诗的音韵入手进行解读,可以让他们毫无压力地走进诗歌,走近作者。第四,考虑到“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两大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应当特别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鉴赏和创造。
二、教学过程注重“三挖掘”
整个教学过程遵循挖掘地方资源、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的“三挖掘”原则。
1.挖掘校园资源创设情境
笔者授课的学校风景优美,环境清雅安静,在校园内随处走走,偶然发现了一个很独特的地方——丁香台。拾级而上,丁香花恰好开放。这是导入本课最亲近学生的校园资源了,这当然也是我这个陌生老师抛给学生的橄榄枝,我可以运用这个资源轻松地将学生引入丁香的世界。
2.挖掘教师资源
(1)巧妙激趣。我有随手拍的习惯,校园的小景致被我及时抓拍;早年阅读本诗时我的感触很深,曾创作过一首小诗——《读
一、教学准备务必“三立足”
1.教材分析——立足于文本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Ⅰ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是中国新诗的代表之作,叶圣陶先生对它的评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作者戴望舒,其早期作品深蕴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婉约、清丽之风,但又受到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表现出一种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所以《雨巷》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注重意境创设的特点,其意象也明显带有中国诗歌传统意象的印记;象征主义诗歌强调的音乐性、暗示性的特点,则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使得《雨巷》既实又虚,朦胧恍惚,而且极富音乐的节奏美感。
2.学情分析——立足于学生
对高一学生来说,赏读本诗是有一定的距离感的。消除这种距离感,让他们敢于尝试欣赏诗歌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所以,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再者,高一学生对意象、意境的认识比较模糊,但对诗歌的押韵却很熟悉。初中阶段,他们就已经接触过现代新诗,学习了《乡愁》《天上的街市》以及戴望舒的作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等,在这些“已知”的基础上欣赏《雨巷》,建构诗歌鉴赏知识,他们就会轻松许多。
3.教情分析——立足于教师
首先,本节课是一节送教下乡课,师生双方都不熟悉,所以这种借班上课,教师必须先给学生抛出一个友好的信号,让他们消除对老师的隔膜感。其次,讲台就是老师的舞台,舞台上表演总是要讲究的。根据选课的特点,我精心选择了有中国女性国服美誉的礼服——旗袍,给课堂带来了一份古典的气息,让自己的形象给学生赏读诗歌造成一种心理暗示。第三,从朗诵入手,读出音韵,读出节奏,读出惆怅的情感。这样既紧扣叶圣陶的评价,又便于营造充满美感的氛围,把学生引入诗境,感知诗歌的美,自然而然地从本诗的音韵入手进行解读,可以让他们毫无压力地走进诗歌,走近作者。第四,考虑到“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两大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应当特别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鉴赏和创造。
二、教学过程注重“三挖掘”
整个教学过程遵循挖掘地方资源、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的“三挖掘”原则。
1.挖掘校园资源创设情境
笔者授课的学校风景优美,环境清雅安静,在校园内随处走走,偶然发现了一个很独特的地方——丁香台。拾级而上,丁香花恰好开放。这是导入本课最亲近学生的校园资源了,这当然也是我这个陌生老师抛给学生的橄榄枝,我可以运用这个资源轻松地将学生引入丁香的世界。
2.挖掘教师资源
(1)巧妙激趣。我有随手拍的习惯,校园的小景致被我及时抓拍;早年阅读本诗时我的感触很深,曾创作过一首小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