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从“无胆”到“有胆”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db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经上中班的儿子还有些胆小,尤其怕黑,晚上去厕所也要别人陪着去开灯才行。我们一直教育他作为一个男孩子要勇敢,但一点效果也没有。
  一天,我们吃过晚饭,儿子说:“爸爸,你陪我玩一会儿吧。”玩什么游戏呢?我想了想,对他说:“爸爸小时候最喜欢玩捉迷藏了,你呢?”他高兴地说:“我也喜欢。”刚开始玩的时候,我先藏在一些比较好找的地方,比如:沙发后面,门后面等等。等到我看他玩得高兴的时候,就把灯关上,藏到了阳台上,出乎我的预料,他没有一丝害怕,还是兴致勃勃地找我,游戏的兴趣淡化了他对黑暗的害怕。玩了一会,我对他说:“你藏吧。”他说:“我不敢。”我赶紧说:“我帮你藏,让妈妈找,保准让她找不着。”他一听来劲了,高兴地连连说好。我尽量找一些很黑的地方让他藏,往往是妈妈意想不到的地方,他玩得更高兴了。
  从此以后,他经常要求我和他玩捉迷藏的游戏,和他玩的时候我抓住时机利用递减的方法逐渐锻炼他的胆量,让他自己去开灯。
  第一步:陪他去时,和他一起开灯。
  第二步:陪他去时,站在门口让他自己进去开灯,一边和他说话,分散他的注意力。
  第三步:陪他去时,站在门口让他自己进去,继续和他说话,分散他的注意力,同时鼓励他战胜黑暗。
  第四步:让他自己抹黑进自己熟悉的房间。
  第五步:和他玩一些在黑暗中找物品等类似的游戏。
  渐渐地儿子不再那么怕黑了,有时候甚至鼓励我要勇敢,没有什么东西是值的害怕的。
  总之,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坚强、勇敢,如果孩子长期怕某种东西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使孩子缺乏独立性,甚至会导致某些心理障碍的出现。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该怎么办呢?
  一、家长首先自己要勇敢
  父母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都是高大雄伟的,爸爸和妈妈是自己的坚强保护者,无论对任何东西都应该是无所畏惧的。所以,父母自身的态度和行为对孩子至关重要,父母自己只有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坚强和无畏,才能影响到孩子,让孩子也变得不再惧怕。假如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某种东西的惧怕,那么这个东西在孩子心中肯定就是恐怖无比的,以后想要再消除孩子对这种东西的恐惧就很难了。曾经看过一个很简短的故事,让人感慨颇多:一位年轻的妈妈从小就对毛毛虫特别惧怕,只要她看见毛毛虫在她周围就必然会被吓晕过去,有一天她抱着年幼的孩子和丈夫在公园里散步,当走到一棵树下时,一只硕大的毛毛虫恰好掉到了她抱孩子的手上,但这时惊奇的一幕出现了,这个年轻的妈妈不但没有和以前一样吓晕过去,却是一只手抱着孩子,腾出另外一只手从容地把毛毛虫扔到了旁边的草地里。事后当丈夫问起原因时,年轻的母亲只说了一句话“我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以后比我更害怕毛毛虫”。
  二、让孩子了解必要的知识
  人们害怕某种东西,很多情况是人们对这种东西不了解,如果再加上人们自己夸大的想象,这种东西就会变得恐怖无比,在人们的心里深深的扎根,最终长出恐怖的参天大树。孩子有时候害怕某种东西或事物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要消除孩子的恐惧,还得让孩子了解其害怕对象的适当科学知识,这样孩子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其恐惧也就会慢慢消除。例如,有些孩子特别害怕打雷和闪电,加上孩子的想象力又特别丰富,很多孩子以为打雷和闪电就是妖魔鬼怪在自己的窗前咆哮,所以就更增加了他们的恐惧感,如果我们用浅显的语言给孩子解释清楚闪电产生的原因,他们的恐惧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三、多给孩子正面的引导
  恐惧大多源自想象,如果我们多给孩子以正面的鼓励和引导,切断其负面想象的源泉,很多恐惧自然就会戛然而止。所以孩子在看电视时就要尽量少看甚至不看那些怪力乱神的节目,而是多看一些反映儿童勇敢和积极向上的内容。父母在给孩子挑选图书时也应该是如此,多让孩子看画面比较优美、色彩比较明亮、内容比较欢快的图书,而少让孩子接触那些比较幽暗、压抑、荒诞的图书。
  四、多给孩子情感上的关怀
  很多情况下,孩子的恐惧都是源于家长的忽视和冷漠。如果父母能从繁忙的工作中暂时解脱出来,适时多给孩子一些情感上的关怀,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关注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多陪孩子玩一些快乐、积极的游戏,那么很大程度上就会削弱甚至去除孩子的恐惧。设想一下,一个经常得到父母温馨的爱抚、热烈拥抱的孩子怎么可能有很多恐惧呢?
其他文献
言言是一个做事慢吞吞的孩子,走路总是漫不经心的,吃饭也是细嚼慢咽的,每次饭桌上最后剩的几个孩子都会有他。因为这样,老师对他的表扬也不多。  今天下午餐吃的是发糕和炸酱面,言言吃得比以前快多了,李老师很高兴地表扬了他一下:“言言今天表现很好,老师越来越喜欢你了。”结果这句话把一向平静的言言小朋友弄得不好意思了,站在李老师面前腼腆地笑着,表情非常可爱。李老师看了又说:“怎么办,越来越喜欢言言了,来,亲
期刊
写给妈妈  2012年2月11日 星期六    开学一周了!  经历了一个寒假的孩子们,又回到了小三班的教室。我们从图画书《团圆》中懂得一个新的词汇,那就是“团圆”。我们小三班的孩子们又重新团圆在我们自己的教室里。  更感慨的是,在和每一个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接触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和你们的孩子们似乎更亲近了许多!这样一种单纯的充满彼此支持的关系给予了我们教育的信心和动力!  因此,在下个星期
期刊
小黑 2011-06-20  我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去爷爷家了,因为我已经5岁三个月了,要整理一周所有文件夹,所以我每个周末都在“工作”。  进了爷爷家的大院子,嘿嘿,这里可是我小时候玩得最多的地方哦。我正准备去车库看看爷爷的车子在不在,可是突然“汪,汪,汪”几条狗冲着我叫,吓得我赶紧跑去找妈妈。可我回头一看,咦,那不是小黑吗?小黑长好大哦!可分明小黑已经不认识我了,它冲着我大声地叫唤,看样子好像还
期刊
一、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软硬的属性,掌握词汇“软的”、“硬的”。  2.掌握比较物体软硬属性的方法,对身边物体的软硬属性感兴趣。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认识物体软硬的属性,掌握物体软硬的概念。  2.活动难点:掌握比较物体软硬属性的方法。  三、活动准备  摸箱两个,贴着软的、硬的标志物的筐两个;海绵、积木、橡皮泥、棒棒糖、手套、棉绒玩具每组一套;记录表人手一张。  四、活动过程
期刊
公园里正在安装一个新的娱乐项目——木马,上周老公和儿子去的时候,已经安装完一半了,儿子好期待呀!于是我们就许诺,如果儿子能坚持去幼儿园,这个周六或周日我们就带他去骑木马。或许骑木马这事对儿子的诱惑力太大了,连续几天,儿子去幼儿园的积极性都很高。星期六降温,最低温度零下九度。  星期天依然是大风降温的天气。已经是上午十点多了,窗上的窗花依稀可见,这样的天气呆在家里是最明智的选择。此时的儿子正在客厅里
期刊
支架原意是建筑行业使用的“支架”,最早是由布鲁纳从建筑行业借用的一个术语,用来说明在教育活动中,幼儿可以凭借由父母、教师、同伴以及他人提供的辅助物完成原本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更好地帮助和推进幼儿的探究,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为其搭建一个支架,使得幼儿能够顺着教师所提供的支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或走向更深入的探究。  小班科学活动《感知物体的软硬》难点是掌握感知物体软硬的
期刊
材料引起探究,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是幼儿不可或缺的探究工具。那么,如何选择和投放材料,发挥其在幼儿主动探究活动中的桥梁作用呢?  一、材料能揭示科学概念  使用材料的过程同时又是逐渐揭示科学概念与规律的过程,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探究活动就是经验向知识转化的意义建构过程。  【情景一】  活动开始,呈现“神秘箱”,教师请幼儿进行摸箱。  师:你摸到什么啦?  幼A:好像是海
期刊
所谓回应,是指教师在与幼儿的“对话”与互动中的一种作为教育者的态度和策略,是教师敏锐地意识到幼儿的需要而及时给予的引导和帮助。良好的回应行为能开启幼儿的心智,激活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师幼互动,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面对不同的教育活动情境,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回应方式:  1.肯定重复式回应,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回答的认可。  【情境一】  在操作环节,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时。 
期刊
策划人语: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诞辰于1892年3月5日。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他先后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及江西幼师、上海女师、国立幼专等学校,是我国幼儿教育和现代家庭教育的开创者,曾被称为“儿童教育的圣人”。在陈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为缅怀先贤、了解先贤、弘扬陈鹤琴教育思想,本刊特约安徽省和北京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以及陈先生亲手缔造的南京市鼓楼幼儿园撰文,以志纪念。
期刊
二十六年前我还是一个怀着激情、揣着梦想的女孩,在幼教论著中认识了您——中国幼教的先驱陈鹤琴先生。  翻阅您的著作是一种豁然,是一种收获。您的著作最美的是品德,最贵的是精神。岁月横亘在你我之间,但透过纸张,我看到了为人师表的您:脸上写着爱、心中盛着爱、行动中映着爱、著作中流淌着爱。您对幼教的执着,对孩子的深爱深深地感召着我、激励着我。我在您的精神面前驻足凝望,深情歌唱。  二十六年中我追寻您的脚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