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架原意是建筑行业使用的“支架”,最早是由布鲁纳从建筑行业借用的一个术语,用来说明在教育活动中,幼儿可以凭借由父母、教师、同伴以及他人提供的辅助物完成原本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更好地帮助和推进幼儿的探究,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为其搭建一个支架,使得幼儿能够顺着教师所提供的支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或走向更深入的探究。
小班科学活动《感知物体的软硬》难点是掌握感知物体软硬的方法。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两种类型的“支架”:工具式支架和交互式支架。
1.工具式支架。
工具式支架是一种把人的智慧和文化功能固化在工具和技术设备上的支架。
【分析】
要让幼儿短时间内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就必须提供与探究内容相适宜的、结构好的材料。在整个活动中,教师采用工具式支架,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
(1)摸箱增添了探究的神秘感,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2)海绵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3)分类用的两个筐也是经过特别设计的,一个筐里放着海绵,标志用来盛放软的东西;另一个筐里放积木,标志用来盛放硬的东西,方便小班幼儿把自己的猜想结果正确地放入相应的筐内。(4)软硬分类的记录卡和“标志物”,帮助幼儿认识物体的软硬属性,让幼儿把自己的发现结果用“软的标志物”和“硬的标志物”表示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与所要完成任务的特点,相应地对任务进行了分解,调整了目标的难度和要求,通过提供支架,选择、改变刺激呈现的环境条件,降低任务的难度,减轻幼儿的认知负荷,帮助幼儿将抽象的软硬概念具体化,掌握物体软硬的属性及概念以及引导幼儿探索感知软硬的方法,学会准确辨别物体的软硬。通过提供支架,对适宜刺激物的选择和呈现,对幼儿的认知发展产生影响。
2.交互式支架。
交互式支架是一种通过人际交互发挥作用的支架。
【分析】
在活动中,交互式支架主要有:(1)提出摸箱的规则。在摸箱环节中,要求幼儿只能摸不能看,并且要说说摸的感觉。这样,单凭手的触摸来感知物体,既能排除视觉的干扰,发展幼儿的触觉能力,又有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参与探究活动。(2)提出关键性问题。在操作环节中,教师提出“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它是软的?硬的?”引导幼儿探究发现比较物体软硬的方法。(3)总结儿歌化的技能。在幼儿探究感知软硬的方法时,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总结儿歌化的操作技能。
提供支架的过程,是教师和幼儿、幼儿与同伴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教师提供的支架,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更需要同伴之间的互动来发挥作用。教师在这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只是起着向导的作用,幼儿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支架的提供者,是为了给幼儿以支持和鼓励、提示和辅助。教师的作用就如同教婴儿学走路,最终还要靠婴儿自己的力量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能代替他走路和思考,教师要做的是在互动过程中对幼儿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分析,及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辅助,让幼儿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这样,在活动过程中,既帮助幼儿掌握了操作的要领,又帮助幼儿掌握了物体软硬的属性及概念,进而有利于把这种操作经验延伸到生活领域,感知分辨生活中的软硬物体。
本次活动中,教师主要为幼儿提供了两个有效的支架,使幼儿在掌握物体软硬概念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解决了幼儿不知道如何操作材料与掌握操作要领的问题。教师的两个支架不仅缓冲了幼儿学习的难度,而且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必要的支撑点,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在此基础上,把幼儿的经验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促使幼儿不断建构自己的经验,实现了教与学之间有效互动。
小班科学活动《感知物体的软硬》难点是掌握感知物体软硬的方法。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两种类型的“支架”:工具式支架和交互式支架。
1.工具式支架。
工具式支架是一种把人的智慧和文化功能固化在工具和技术设备上的支架。
【分析】
要让幼儿短时间内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就必须提供与探究内容相适宜的、结构好的材料。在整个活动中,教师采用工具式支架,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
(1)摸箱增添了探究的神秘感,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2)海绵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3)分类用的两个筐也是经过特别设计的,一个筐里放着海绵,标志用来盛放软的东西;另一个筐里放积木,标志用来盛放硬的东西,方便小班幼儿把自己的猜想结果正确地放入相应的筐内。(4)软硬分类的记录卡和“标志物”,帮助幼儿认识物体的软硬属性,让幼儿把自己的发现结果用“软的标志物”和“硬的标志物”表示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与所要完成任务的特点,相应地对任务进行了分解,调整了目标的难度和要求,通过提供支架,选择、改变刺激呈现的环境条件,降低任务的难度,减轻幼儿的认知负荷,帮助幼儿将抽象的软硬概念具体化,掌握物体软硬的属性及概念以及引导幼儿探索感知软硬的方法,学会准确辨别物体的软硬。通过提供支架,对适宜刺激物的选择和呈现,对幼儿的认知发展产生影响。
2.交互式支架。
交互式支架是一种通过人际交互发挥作用的支架。
【分析】
在活动中,交互式支架主要有:(1)提出摸箱的规则。在摸箱环节中,要求幼儿只能摸不能看,并且要说说摸的感觉。这样,单凭手的触摸来感知物体,既能排除视觉的干扰,发展幼儿的触觉能力,又有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参与探究活动。(2)提出关键性问题。在操作环节中,教师提出“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它是软的?硬的?”引导幼儿探究发现比较物体软硬的方法。(3)总结儿歌化的技能。在幼儿探究感知软硬的方法时,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总结儿歌化的操作技能。
提供支架的过程,是教师和幼儿、幼儿与同伴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教师提供的支架,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更需要同伴之间的互动来发挥作用。教师在这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只是起着向导的作用,幼儿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支架的提供者,是为了给幼儿以支持和鼓励、提示和辅助。教师的作用就如同教婴儿学走路,最终还要靠婴儿自己的力量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能代替他走路和思考,教师要做的是在互动过程中对幼儿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分析,及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辅助,让幼儿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这样,在活动过程中,既帮助幼儿掌握了操作的要领,又帮助幼儿掌握了物体软硬的属性及概念,进而有利于把这种操作经验延伸到生活领域,感知分辨生活中的软硬物体。
本次活动中,教师主要为幼儿提供了两个有效的支架,使幼儿在掌握物体软硬概念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解决了幼儿不知道如何操作材料与掌握操作要领的问题。教师的两个支架不仅缓冲了幼儿学习的难度,而且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必要的支撑点,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在此基础上,把幼儿的经验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促使幼儿不断建构自己的经验,实现了教与学之间有效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