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本科教育理念面临的一个重大转型,也是本科教育阶段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特别是新上本科院校,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致使学生科研意识相对浅薄,科研能力相对偏低,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文章通过分析目前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现状,结合本科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的特点,提出了如何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徑,为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技能提供了一种思路。
关键词:本科教育;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科研能力是指在各种学科领域中进行探索真理的普遍理智创造活动所具备的能力。简单地说,是指能顺利完成各项科研活动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其中包括: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操作能力等基本要素。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靠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逐渐提高的【1】。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动力源泉。而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科研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成为了本科教育理念面临的一个重大转型。
一、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意义
1.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
在信息时代,衡量人才的标准在于是否具备获取、筛选、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是否能够迅速适应纷繁多变的环境,是否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本科教育通过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培养他们在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和对已知领域的怀疑态度,学会独立思考,善于辨别真伪,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应急剧变革的信息社会。
2.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条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研究型大学的宗旨。本科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可以洞察学科前沿,掌握获取、整理与分析资料的方法与能力,进而促使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所说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科学研究,获得的正是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培养可以产生创新的种子。”【2】
3. 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基本保障
本科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和研究型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在本科阶段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掌握相关专业的科学发展过程、科学发展前沿与科学研究方法,体会科学研究的精髓,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在研究生阶段脱颖而出。实践证明,没有优秀的本科生就没有优秀的研究生,培养一流的研究生离不开本科阶段科研能力的培养【3】。
二、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
目前,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本科生缺乏科研意识;捕捉、收集、整理与归纳信息较差;发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不够;缺乏科研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等方面。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已从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变到了既注重知识传授又注重知识灵活运用与创新上来,但应试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对目前的教育体制的影响仍根深蒂固。在很多高校,采取奖励学生积极上进的机制主要来源于奖学金。而奖学金对学生考核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学生每学年末的综合素质测评,即智力、体育、思想道德、社会生活四个方面,比重最大的是智力方面,即每次期末考试的成绩。在科研方面,学校对学生没有任何明确的要求及制约,势必造成学生根本认识不到科研的重要性。由于奖学金多半与考试成绩挂钩,很多学生对科研活动产生排斥心理,认为科研内容与考试无关,而且科研也会挤占很多的学习时间。即便一些想参与科研的学生也较多地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无法从事相关的科研活动而畏惧科研,造成很多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注重知识层面的拓展与能力层次的提升,往往使得学生考试成绩好而综合能力差、在校学习好而工作能力弱、学生创新意识薄弱和实践能力弱化。
2. 学校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不合理
目前,本科生的课程设置虽然较多,但广而不精,大而不深。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重教学、轻科研,只考虑是否按照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的要求完成授课任务,而没有过多地考虑以学生为主位,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3. 学校及社会各界重视不够
由于学校对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缺乏重视,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奖励机制,相应地在本科生科研经费扶持方面显得明显不足。虽然国家每年为高校投入大量经费,但这些经费大多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学校硬件建设,用于学生科研的经费十分有限。并且,各类实验室、资料室对本科生开放时间有限,学生从事科研的软、硬件环境条件较差,使得学生无法施展科研才能。另外,社会各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很少注意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多注重学生的学历文凭及各种证书,致使许多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忽视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途径
1. 开设专门的研究课程体系
首先,新生刚入学,就应该针对专门的研究课程开设小组讨论课,提供教师领导下的小组讨论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尽快地转变高中思维方式,提前进行科研训练。其次,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高级研讨课程,其目的就是将在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综合起来,提供一个机会证明学生已经达到大学和各院系的教学目标;再次,开设与科研活动相关的写作、推理、探究等方面的基础训练课程。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要求学生在本科前两年必须完成一门通识教育或主修专业研究能力培养的课程;最后,开设专门的研究课程,允许学生与教师设计一门与学生主修专业相近的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活动包括阅读材料、作业、考试、论文等【4】。 2. 改革课堂教学
本科教育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是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以往高校常常将学生的科研活动视为“第二课堂”,主要以“课程活动”形式出现,排除在教学计划之外。这种局面必须改变,真正将科研引入到课堂,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且,教师应该将创新的思想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始终,在自觉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引导学生獨立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另外,建立“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三级论文写作+平时竞赛论文制度【5】,让学生在整个大学四年中得到有计划、循序渐进的科研理论指导和实践训练。其中,课程论文写作可以安排在一、二年级,论文选题由任课老师根据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而确定;学年论文可以在基本完成专业主干课程的系统学习之后进行,其目的是强化学生对专业基本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并进行较为深入的论文写作训练,最终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毕业论文写作是科研训练中重要的环节,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管理,要严格执行相关毕业论文工作条例,强化指导教师的过程指导,使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3. 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协助教师完成科研活动的前期工作,如:文献的检索、查阅、整理,从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科研分析的过程和方法,提高科研能力。
4. 积极开展课外学术交流
学校应该不定期地举办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学生作学术报告,让学生了解学术前沿,这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能够在吸取不同思想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校际学术科研交流的氛围。
5. 从事实践和科研训练
学校应积极与企业或研究机构签订产学研协议,安排学生进入企业或研究机构从事实践和科研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大量接触业内人士,在他们的指导下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掌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研水平。
6. 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科研经费,建立相应的奖励政策,以此资助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另外,建立学生科研津贴制度,给在科研中表现出较强能力并获得一定成果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奖金,甚至免试推荐优秀者读研。
参考文献
[1] 王茹,王玉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探讨[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53
[2] Caroly Ash Merked.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t Six Research Universities: A Pilot Study for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http://www.aau.edu/education/Merked.pdf,2006-03-26
[3] 蔡安江,郭师虹,阮晓光.浅谈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4] 朱清时.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国外部分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与课程设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8-75
[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03):
关键词:本科教育;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科研能力是指在各种学科领域中进行探索真理的普遍理智创造活动所具备的能力。简单地说,是指能顺利完成各项科研活动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其中包括: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操作能力等基本要素。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靠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逐渐提高的【1】。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动力源泉。而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科研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成为了本科教育理念面临的一个重大转型。
一、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意义
1.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
在信息时代,衡量人才的标准在于是否具备获取、筛选、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是否能够迅速适应纷繁多变的环境,是否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本科教育通过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培养他们在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和对已知领域的怀疑态度,学会独立思考,善于辨别真伪,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应急剧变革的信息社会。
2.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条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研究型大学的宗旨。本科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可以洞察学科前沿,掌握获取、整理与分析资料的方法与能力,进而促使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所说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科学研究,获得的正是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培养可以产生创新的种子。”【2】
3. 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基本保障
本科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和研究型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在本科阶段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掌握相关专业的科学发展过程、科学发展前沿与科学研究方法,体会科学研究的精髓,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在研究生阶段脱颖而出。实践证明,没有优秀的本科生就没有优秀的研究生,培养一流的研究生离不开本科阶段科研能力的培养【3】。
二、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
目前,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本科生缺乏科研意识;捕捉、收集、整理与归纳信息较差;发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不够;缺乏科研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等方面。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已从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变到了既注重知识传授又注重知识灵活运用与创新上来,但应试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对目前的教育体制的影响仍根深蒂固。在很多高校,采取奖励学生积极上进的机制主要来源于奖学金。而奖学金对学生考核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学生每学年末的综合素质测评,即智力、体育、思想道德、社会生活四个方面,比重最大的是智力方面,即每次期末考试的成绩。在科研方面,学校对学生没有任何明确的要求及制约,势必造成学生根本认识不到科研的重要性。由于奖学金多半与考试成绩挂钩,很多学生对科研活动产生排斥心理,认为科研内容与考试无关,而且科研也会挤占很多的学习时间。即便一些想参与科研的学生也较多地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无法从事相关的科研活动而畏惧科研,造成很多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注重知识层面的拓展与能力层次的提升,往往使得学生考试成绩好而综合能力差、在校学习好而工作能力弱、学生创新意识薄弱和实践能力弱化。
2. 学校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不合理
目前,本科生的课程设置虽然较多,但广而不精,大而不深。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重教学、轻科研,只考虑是否按照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的要求完成授课任务,而没有过多地考虑以学生为主位,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3. 学校及社会各界重视不够
由于学校对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缺乏重视,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奖励机制,相应地在本科生科研经费扶持方面显得明显不足。虽然国家每年为高校投入大量经费,但这些经费大多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学校硬件建设,用于学生科研的经费十分有限。并且,各类实验室、资料室对本科生开放时间有限,学生从事科研的软、硬件环境条件较差,使得学生无法施展科研才能。另外,社会各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很少注意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多注重学生的学历文凭及各种证书,致使许多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忽视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途径
1. 开设专门的研究课程体系
首先,新生刚入学,就应该针对专门的研究课程开设小组讨论课,提供教师领导下的小组讨论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尽快地转变高中思维方式,提前进行科研训练。其次,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高级研讨课程,其目的就是将在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综合起来,提供一个机会证明学生已经达到大学和各院系的教学目标;再次,开设与科研活动相关的写作、推理、探究等方面的基础训练课程。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要求学生在本科前两年必须完成一门通识教育或主修专业研究能力培养的课程;最后,开设专门的研究课程,允许学生与教师设计一门与学生主修专业相近的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活动包括阅读材料、作业、考试、论文等【4】。 2. 改革课堂教学
本科教育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是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以往高校常常将学生的科研活动视为“第二课堂”,主要以“课程活动”形式出现,排除在教学计划之外。这种局面必须改变,真正将科研引入到课堂,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且,教师应该将创新的思想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始终,在自觉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引导学生獨立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另外,建立“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三级论文写作+平时竞赛论文制度【5】,让学生在整个大学四年中得到有计划、循序渐进的科研理论指导和实践训练。其中,课程论文写作可以安排在一、二年级,论文选题由任课老师根据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而确定;学年论文可以在基本完成专业主干课程的系统学习之后进行,其目的是强化学生对专业基本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并进行较为深入的论文写作训练,最终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毕业论文写作是科研训练中重要的环节,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管理,要严格执行相关毕业论文工作条例,强化指导教师的过程指导,使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3. 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协助教师完成科研活动的前期工作,如:文献的检索、查阅、整理,从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科研分析的过程和方法,提高科研能力。
4. 积极开展课外学术交流
学校应该不定期地举办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学生作学术报告,让学生了解学术前沿,这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能够在吸取不同思想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校际学术科研交流的氛围。
5. 从事实践和科研训练
学校应积极与企业或研究机构签订产学研协议,安排学生进入企业或研究机构从事实践和科研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大量接触业内人士,在他们的指导下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掌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研水平。
6. 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科研经费,建立相应的奖励政策,以此资助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另外,建立学生科研津贴制度,给在科研中表现出较强能力并获得一定成果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奖金,甚至免试推荐优秀者读研。
参考文献
[1] 王茹,王玉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探讨[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53
[2] Caroly Ash Merked.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t Six Research Universities: A Pilot Study for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http://www.aau.edu/education/Merked.pdf,2006-03-26
[3] 蔡安江,郭师虹,阮晓光.浅谈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4] 朱清时.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国外部分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与课程设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8-75
[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