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传说,沈万三有一只聚宝盆,放进一支金钗,能取出一大把金钗;放进一只银元宝,就能取出一盆银元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富甲天下。
耕农起家聚集资本
沈万三出生前父辈拥有一定的田产,并经营有米店、酒庄等作坊,在当时当地也算得上是一个殷实人家,但其实还是以农为主的农家。沈万三出生后取名号为沈仲荣,小名(乳名)沈富,这个“富”字将伴随沈万三的一生。
元代时期的江南农业经济发展有两个明显突出的迹象:一是农田水利发展,带来水田种植发达,稻田面积日益扩大;二是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关系逐渐蔓延。沈万三这个家族,正是借着元末这种土地关系的变化,将一部分失去业主和佃户的土地占归己有,“粪治有方,潴泄有法”,改良土壤,兴修水利,由此发家致富。
成年后的沈万三并没有局限于做一个土地主,而是通过自己的商业头脑,做起了土地生意。据说沈万三的田产在巅峰时,一度占苏州府属田的三分之二。
苏州和杭嘉湖地区历来是闻名全国的“粮仓”,素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沈万三拥有田产数千顷,自然有大量的稻米作为商品出售。而当时的北方,包括元大都(北京)在内所需食粮,主要靠南方供给,沈万三成为了“售粮大户”,并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
后来,沈万三又将目光投向其它贸易领域,例如丝绸、陶器、手工艺品等,广泛贸易于徽州、池州、太平府、常州等地,获得丰盈的利润。同时结合苏州水利发达,交通便利的优势,沈万三也将粮食贩卖到当时缺粮的地区获取巨额效益。
沈万三靠着经营土地起家,慢慢将生意做大,也将周庄变成了江南最富庶繁荣的商业地区。
海上称雄富甲天下
在徽州经商的时候,沈万三结识了同为商人的陆德原。陆德源做的是木材生意,要卖的是徽州不出产的木材,即所谓的“良材”——如花梨木、紫檀木、格木之属,这些木材大多用来做一些体面高档的家具。
前二者都需从东南亚进口,或从海南、云南运进,是作高档家具的合适用材,紫檀木锉末入药,还可治疮毒;后者则产我国东南、西南地区,可供作船板、桅插等。这些木材都必须依靠海运或海外贸易才能来到苏州,这正好是沈万三商船的用武之地。
元代最盛时拥有贸易海船一万五千多艘,在元朝政府的鼓励之下,中国商人的足迹遍布日本、南洋、中亚、非洲等地。沈万三利用江南通都大邑的丰富资源,将中国的商品运送国外,将外国的商品引进国内,利润巨大。
尝到海外贸易的甜头,沈万三进一步将国内的纺织品、瓷器等输往亚非各国,而回船进口大量的珍宝、香料和药材,一去一回从中赚取巨额差价。
至元后期,海上贸易更为开放,如出口物品品种增多、海舶泛海周期延长等,沈万三如鱼得水,国内外贸易双管齐下,产业越做越大。
这样,沈万三在元末群雄割据的缝隙中,仍能全力进行海外贸易,通过近50年的努力,从而超过元代前期的海运巨富“朱张”,成为14世纪世界最大的海外贸易家。
沈万三海外贸易的成功,源自其开拓进取的精神、高人一等的眼光和放手一搏的勇气。
因富至祸后世凄凉
1368年朱元璋登基,国号大明。因为当初朱元璋打平江浙后,沈万三与其弟万四(沈贵)在两浙豪富中首先输粮万担,献白金五千两,以佐用度,“太祖(朱元璋)军食,多取资焉”。所以开国几年,沈万三做“粮长”——自己积极纳税,并为朝廷征收赋税——由于工作成绩出色,得到朱元璋口头表扬并宴请嘉奖的同时,沈万三或许还继续进行海外贸易。
但随着“抑商”与“片帆不许下海”等国策的逐步确立,沈万三的海外贸易也就慢慢停止了,沈万三遵守了当时的政策法规。这是他家道衰退的开始。
朱元璋沿袭封建王朝统治者的一贯政策,实行压抑富豪政策,重点对各地富商大贾进行打击,沈万三也没有能幸免这种传统的历史冲击。
朱元璋在金殿召见沈万三,要他每年给朝廷进贡白金千铤,黄金百斤,还命他造六百五十间廊房,养数十“披甲马军”,并对他的田地每亩征以九斗十三升的重税。
在修建南京城时,朱元璋命令沈万三帮忙筑南京城,从洪武门至水西门。当时南京的城墙全长三万七千一百四十米,合七十四华里多,沈万三分担了三十七华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承担了修筑城墙费用的三分之一,家财消耗不少。沈万三还将自家的“聚宝盆”埋在城南的聚宝门下(今中华门),以示自己对朝廷的效忠。在分筑南京城墙时,沈万三先完工三日,朱元璋在答谢酒会上说:古代有白衣天子,称作“素封”,指的就是你吧。沈万三在修筑城墙之后,还捐钱犒劳修城墙的士兵,这一举动,更加增添了朱元璋对沈万三的嫉恨,这也为沈万三的衰落埋下祸根。
洪武十五年二月,数十万朝廷军队平定云南后班师回朝,为庆祝国家统一,沈万三没有总结之前的教训,以为这次自己再出资犒劳这支胜利之师,便能一改朱元璋对自己的偏见。想不到这一拥军打算,捋了朱元璋的龙须,“为帝所忌”,沈万三最后因此“发戍云南”,终老他乡。
在沈万三在事业巅峰的时候,其弟沈万四已经看出了危机,曾经写诗劝他:“锦衣玉食非为福,檀板金樽也可休。何事百年长久计,瓦罐载酒木绵花。”要他低调做人,从事耕织,但是沈万三没有听从他弟弟的话,被朱元璋利用一番之后弃之,终至家道衰落。
沈万三为何成为巨富?
天时:沈万三生活的时代是元末明初时期,而他经商的黄金时期是在元代。元朝统治者重征服,轻管理,施行:“重农商,轻赋税”的政策;至于海外贸易,元朝实行比唐宋更加宽松。
在这个特定的时期,沈万三具有敏锐的目光,他慧眼独具。
他经商的范围是国内国外双管齐下:他在京杭大运河沿岸开设了多家商号,获取巨额利润;同时他根据宽松的海外贸易政策,带领船队往返于东南亚各地,把江南的陶器,江西的瓷器,浙江的茶叶,西北的药材及周庄的土特产咸菜运到海外,买回大量的珍珠,玛瑙,象牙,红木扥等,赚取了巨额差价,迅速暴富起来。
地利:沈万三的商贸的成功与周庄具有很很强的交通优势密不可分。唐宋以来,苏州,湘洲,嘉兴一带的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位于娄江尾的刘家巷是元,明两代最大的漕粮转运基地,海外诸国也把它当作很好的交易场所。周庄坐落在急水江畔,急水江西连白江,可到苏州;东通吴淞江,直达太仓。所以,沈家船队可以在周庄急水江浩浩荡荡直达太仓刘家巷,有的沿京杭大运河北上经商,有的向东南出海贸易。周庄八景之一的“急水扬帆”就是对沈家船队的一种写照。优越的交通使得沈万三奔行于内地和海外各大商业城市之间,于是他的“聚宝盆”里盛满可来自各地的金银财宝。
无论是战时还是和平时期,政府都为贸易提供有利条件,这些,是沈万三致富的根本原因。
编辑 王 轲
本刊读者QQ群②群号:26396944
延伸阅读
有关沈万三小故事
沈万三(1330年-1379年),名富,字仲荣,俗称万三。
陆氏赠财
元代苏州富室陆德源富甲江左,很欣赏沈万三的聪明才智和经商信用,觉得自己已经老了,也看破了红尘。手里的巨额财产假如不传给别人,一旦时局动荡,反而会酿成祸害。于是全部赠送给沈万三,自己去澄湖边的开云馆当了道士,直到寿终。
神盆聚宝
民间传说,沈万三有一只聚宝盆,放进一支金钗,能取出一大把金钗;放进一只银元宝,就能取出一盆银元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富甲天下。
南京筑城
朱元璋准备在南京建都,并决定扩建应天城,把它建得非常有气派。但由于战事频繁,开支浩大,根本没钱修城墙。豪富沈万三答应负责修筑聚宝门至水西门一段,还有廓房、街道、桥梁、水关和署邸等相关工程。他不仅延请一流的营造匠师,还整天在工地上督促进度,检查质量。尽管一些“检校”常去工地制造事端,捞取油水,沈万三却依然比皇家修筑的城墙提前三天完成。可这样做,恰恰大驳了皇帝的面子。
随之,他竟又向朱元璋提出,打算以自己的百万两黄金,代替皇帝犒赏三军。这终于让明太祖龙颜大怒。于是他被籍没家产,发配充军云南边陲。
茶马古道
沈万三遭受不测以后,不少朋友纷纷从江浙一带到云南大理来看望他。他们发现走茶马古道将江浙的丝绸、陶瓷和手工业品运往滇西北,乃至进藏,不失为一条求富的新路。虽然那儿天气高寒,路途坎坷,充满艰难困苦,却很有开发的余地。具有丰富经验的沈万三,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茶马古道,将江南一带的丝绸等特产运到云南,甚至进入西藏和缅甸、印度……
在茶马古道重操旧业,继续经商,是沈万三无可选择的选择。谁也没有想到,这使他财富事业上梅开二度。
耕农起家聚集资本
沈万三出生前父辈拥有一定的田产,并经营有米店、酒庄等作坊,在当时当地也算得上是一个殷实人家,但其实还是以农为主的农家。沈万三出生后取名号为沈仲荣,小名(乳名)沈富,这个“富”字将伴随沈万三的一生。
元代时期的江南农业经济发展有两个明显突出的迹象:一是农田水利发展,带来水田种植发达,稻田面积日益扩大;二是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关系逐渐蔓延。沈万三这个家族,正是借着元末这种土地关系的变化,将一部分失去业主和佃户的土地占归己有,“粪治有方,潴泄有法”,改良土壤,兴修水利,由此发家致富。
成年后的沈万三并没有局限于做一个土地主,而是通过自己的商业头脑,做起了土地生意。据说沈万三的田产在巅峰时,一度占苏州府属田的三分之二。
苏州和杭嘉湖地区历来是闻名全国的“粮仓”,素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沈万三拥有田产数千顷,自然有大量的稻米作为商品出售。而当时的北方,包括元大都(北京)在内所需食粮,主要靠南方供给,沈万三成为了“售粮大户”,并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
后来,沈万三又将目光投向其它贸易领域,例如丝绸、陶器、手工艺品等,广泛贸易于徽州、池州、太平府、常州等地,获得丰盈的利润。同时结合苏州水利发达,交通便利的优势,沈万三也将粮食贩卖到当时缺粮的地区获取巨额效益。
沈万三靠着经营土地起家,慢慢将生意做大,也将周庄变成了江南最富庶繁荣的商业地区。
海上称雄富甲天下
在徽州经商的时候,沈万三结识了同为商人的陆德原。陆德源做的是木材生意,要卖的是徽州不出产的木材,即所谓的“良材”——如花梨木、紫檀木、格木之属,这些木材大多用来做一些体面高档的家具。
前二者都需从东南亚进口,或从海南、云南运进,是作高档家具的合适用材,紫檀木锉末入药,还可治疮毒;后者则产我国东南、西南地区,可供作船板、桅插等。这些木材都必须依靠海运或海外贸易才能来到苏州,这正好是沈万三商船的用武之地。
元代最盛时拥有贸易海船一万五千多艘,在元朝政府的鼓励之下,中国商人的足迹遍布日本、南洋、中亚、非洲等地。沈万三利用江南通都大邑的丰富资源,将中国的商品运送国外,将外国的商品引进国内,利润巨大。
尝到海外贸易的甜头,沈万三进一步将国内的纺织品、瓷器等输往亚非各国,而回船进口大量的珍宝、香料和药材,一去一回从中赚取巨额差价。
至元后期,海上贸易更为开放,如出口物品品种增多、海舶泛海周期延长等,沈万三如鱼得水,国内外贸易双管齐下,产业越做越大。
这样,沈万三在元末群雄割据的缝隙中,仍能全力进行海外贸易,通过近50年的努力,从而超过元代前期的海运巨富“朱张”,成为14世纪世界最大的海外贸易家。
沈万三海外贸易的成功,源自其开拓进取的精神、高人一等的眼光和放手一搏的勇气。
因富至祸后世凄凉
1368年朱元璋登基,国号大明。因为当初朱元璋打平江浙后,沈万三与其弟万四(沈贵)在两浙豪富中首先输粮万担,献白金五千两,以佐用度,“太祖(朱元璋)军食,多取资焉”。所以开国几年,沈万三做“粮长”——自己积极纳税,并为朝廷征收赋税——由于工作成绩出色,得到朱元璋口头表扬并宴请嘉奖的同时,沈万三或许还继续进行海外贸易。
但随着“抑商”与“片帆不许下海”等国策的逐步确立,沈万三的海外贸易也就慢慢停止了,沈万三遵守了当时的政策法规。这是他家道衰退的开始。
朱元璋沿袭封建王朝统治者的一贯政策,实行压抑富豪政策,重点对各地富商大贾进行打击,沈万三也没有能幸免这种传统的历史冲击。
朱元璋在金殿召见沈万三,要他每年给朝廷进贡白金千铤,黄金百斤,还命他造六百五十间廊房,养数十“披甲马军”,并对他的田地每亩征以九斗十三升的重税。
在修建南京城时,朱元璋命令沈万三帮忙筑南京城,从洪武门至水西门。当时南京的城墙全长三万七千一百四十米,合七十四华里多,沈万三分担了三十七华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承担了修筑城墙费用的三分之一,家财消耗不少。沈万三还将自家的“聚宝盆”埋在城南的聚宝门下(今中华门),以示自己对朝廷的效忠。在分筑南京城墙时,沈万三先完工三日,朱元璋在答谢酒会上说:古代有白衣天子,称作“素封”,指的就是你吧。沈万三在修筑城墙之后,还捐钱犒劳修城墙的士兵,这一举动,更加增添了朱元璋对沈万三的嫉恨,这也为沈万三的衰落埋下祸根。
洪武十五年二月,数十万朝廷军队平定云南后班师回朝,为庆祝国家统一,沈万三没有总结之前的教训,以为这次自己再出资犒劳这支胜利之师,便能一改朱元璋对自己的偏见。想不到这一拥军打算,捋了朱元璋的龙须,“为帝所忌”,沈万三最后因此“发戍云南”,终老他乡。
在沈万三在事业巅峰的时候,其弟沈万四已经看出了危机,曾经写诗劝他:“锦衣玉食非为福,檀板金樽也可休。何事百年长久计,瓦罐载酒木绵花。”要他低调做人,从事耕织,但是沈万三没有听从他弟弟的话,被朱元璋利用一番之后弃之,终至家道衰落。
沈万三为何成为巨富?
天时:沈万三生活的时代是元末明初时期,而他经商的黄金时期是在元代。元朝统治者重征服,轻管理,施行:“重农商,轻赋税”的政策;至于海外贸易,元朝实行比唐宋更加宽松。
在这个特定的时期,沈万三具有敏锐的目光,他慧眼独具。
他经商的范围是国内国外双管齐下:他在京杭大运河沿岸开设了多家商号,获取巨额利润;同时他根据宽松的海外贸易政策,带领船队往返于东南亚各地,把江南的陶器,江西的瓷器,浙江的茶叶,西北的药材及周庄的土特产咸菜运到海外,买回大量的珍珠,玛瑙,象牙,红木扥等,赚取了巨额差价,迅速暴富起来。
地利:沈万三的商贸的成功与周庄具有很很强的交通优势密不可分。唐宋以来,苏州,湘洲,嘉兴一带的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位于娄江尾的刘家巷是元,明两代最大的漕粮转运基地,海外诸国也把它当作很好的交易场所。周庄坐落在急水江畔,急水江西连白江,可到苏州;东通吴淞江,直达太仓。所以,沈家船队可以在周庄急水江浩浩荡荡直达太仓刘家巷,有的沿京杭大运河北上经商,有的向东南出海贸易。周庄八景之一的“急水扬帆”就是对沈家船队的一种写照。优越的交通使得沈万三奔行于内地和海外各大商业城市之间,于是他的“聚宝盆”里盛满可来自各地的金银财宝。
无论是战时还是和平时期,政府都为贸易提供有利条件,这些,是沈万三致富的根本原因。
编辑 王 轲
本刊读者QQ群②群号:26396944
延伸阅读
有关沈万三小故事
沈万三(1330年-1379年),名富,字仲荣,俗称万三。
陆氏赠财
元代苏州富室陆德源富甲江左,很欣赏沈万三的聪明才智和经商信用,觉得自己已经老了,也看破了红尘。手里的巨额财产假如不传给别人,一旦时局动荡,反而会酿成祸害。于是全部赠送给沈万三,自己去澄湖边的开云馆当了道士,直到寿终。
神盆聚宝
民间传说,沈万三有一只聚宝盆,放进一支金钗,能取出一大把金钗;放进一只银元宝,就能取出一盆银元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富甲天下。
南京筑城
朱元璋准备在南京建都,并决定扩建应天城,把它建得非常有气派。但由于战事频繁,开支浩大,根本没钱修城墙。豪富沈万三答应负责修筑聚宝门至水西门一段,还有廓房、街道、桥梁、水关和署邸等相关工程。他不仅延请一流的营造匠师,还整天在工地上督促进度,检查质量。尽管一些“检校”常去工地制造事端,捞取油水,沈万三却依然比皇家修筑的城墙提前三天完成。可这样做,恰恰大驳了皇帝的面子。
随之,他竟又向朱元璋提出,打算以自己的百万两黄金,代替皇帝犒赏三军。这终于让明太祖龙颜大怒。于是他被籍没家产,发配充军云南边陲。
茶马古道
沈万三遭受不测以后,不少朋友纷纷从江浙一带到云南大理来看望他。他们发现走茶马古道将江浙的丝绸、陶瓷和手工业品运往滇西北,乃至进藏,不失为一条求富的新路。虽然那儿天气高寒,路途坎坷,充满艰难困苦,却很有开发的余地。具有丰富经验的沈万三,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茶马古道,将江南一带的丝绸等特产运到云南,甚至进入西藏和缅甸、印度……
在茶马古道重操旧业,继续经商,是沈万三无可选择的选择。谁也没有想到,这使他财富事业上梅开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