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生习作一个本真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4457868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实录一:《十面“霾”伏》(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
  执教:嘉善县实验小学 祝贵耀
  师:三年前,有这样一首诗不知你们是否还记得?(出示:《山城的雾》,生自由阅读)
  师:这首小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呢?
  ……
  师:三年前的这一首小诗,太儿科了哦。(学生笑)读不懂才怪。(学生笑)三个多月前,新华社发了一张漫画(出示漫画,见右下图),你读懂了什么?
  ……
  师:你读到画的里面去了,由看到的景物,联想到听到的声音。画面上所描绘的城市建筑的“咳咳”声,就是城市里人们的——
  生齐答:就是城市里人们的咳咳声。
  师:是啊,你们是读漫画的高手。解读漫画还有一把更便捷的钥匙,你们知道吗?
  生:我觉得应该就是漫画的题目。
  ……
  生:人们生活在雾霾天气里,危机四伏。因此,它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我们的生命。
  生:我从“十面”看出雾霾到处都是,人们无处可躲。
  师:是的,“十面‘霾’伏”,这四个字所描绘的正是首都北京三个多月前的雾霾天气。若是把三年前的小诗《山城的雾》改写成《京城的霾》,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用修改符号尝试着在原诗上改写,教师巡视指导。用时6分钟左右)
  ……
  师:我猜想诗歌中有几处的修改一定是你特有的,别具一格的,且一定有你自己的理由。如第1小节的“无比奇幻”,你改成了什么呢?
  生:我改成了“无比可怕”,因为雾霾天气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生:我改成了“无比糟糕”,因为雾霾天气使得人们的出行很不方便,使得原本拥挤的交通变得更加拥堵。
  师:这“可怕”,这“糟糕”,就是雾霾带给我们的内心感受。第2小节又是如何改写的呢?
  ……
  师:虽然各自的感受稍有不同,但都折射出对雾霾的讨厌,乃至恐惧的心理。这些都是从内心的感受来写的。(板书:内心的感受)这些感受一定会落在具体可感的景象、声音上,它才会变得更生动、形象。你发现这位同学哪一处的改写也值得学习?
  生:我觉得他把第4小节改写成“只听见霾中咳咳的咳嗽声,只看见路上行人的口罩”。生动地写出了雾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适。
  师:的确,这前一句是从听到的声音的角度来写的,后一句是从看到的景象来写的,而且抓住的是当时特有的声音和景象。你们一个善于改写,一个善于评价,很棒!只不过对于这“咳咳的咳嗽声”我总觉得读起来似乎缺少了诗歌语言的美感,是不是可以改得更好?(学生专注地听着,没人举手)
  师:你可以用我们解读漫画时谈到的“城市的咳咳声”试试。(学生顿悟,纷纷举手)
  生:只听见霾中城市的咳咳声。(教师将此句写在原诗旁)
  师:好!你喜欢哪一句?
  生:我喜欢第二句,因为它回避了“咳”字的重复,读起来没那么拗口了。
  生:我也喜欢第二句,因为第二句好像还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师:你们两位说得都很好,同学们听明白了吗?你能将他们的意思综合起来说说吗?这样看来,改写的时候除了应该选取独特的声音和景象,(板书:听到的声音 见到的景象)还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用词的准确。
  师:嗯,也对。更诗意地说,要注意用词的生动和灵活。你能试着往下改一处吗?
  ……
  师:我们抓住了在北京雾霾天气中可以见到的独特的景象,可以听到的独特声音,以及内心独有的感受,非常成功地改写了《京城的霾》。我为你们的出色表现鼓掌!(生跟着鼓掌)那就来读读自己改写后的小诗吧!
  (先自由读自己改写后的诗,再指名读诗)
  师:1月14日,全国有64家报刊媒体不约而同地用头版头条报道了北京的霾,(学生扫读屏幕上呈现的报道,教师解说)……雾霾笼罩了“美丽中国”!
  师:从你们专注的神情中我可以猜想你们心中一定有好多想说的话。请你拿出1号信封,里面有一首《送别》和一首《我的歌声里》的歌词片段。你可以试着将刚才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独特的景象、声音、感受融入到其中一首歌词里,在原词上改写。当然,如果你心中有更适宜于唱出的歌,你也可以在旁边的横线上直接写下来。
  (学生用修改符号尝试着在歌词上改写,教师巡视指导。用时5分钟左右)
  ……
  生: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霾 你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带给我害怕 情不安宁//美丽的中国母亲/在我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消失/美丽的中国母亲/剩下的只是回忆/你存在 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 我的心里 我的歌声里
  (学生鼓掌表扬)
  师:改得还真不错。有没有谁能帮着哼一哼?(一女生哼唱同学改写的《我的歌声里》,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好的哦,我哼得肯定没她好。(学生笑)那我就哼一哼《送别》。长城外/故宫边/雾霾灰连天/晚风拂柳咳声残/夕阳家外家//街之南/巷之北/南北车连车/人生难得是清新/雾霾埋了谁(学生拍手打节奏,鼓掌表扬老师)
  师:谢谢!其实我哼得真不好,他哼得好。(播放雾霾版的《北京 北京》)依然熟悉的旋律,却传递着完全不同的情感。
  师:2013年,那个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雾霾,悄悄地退去了。它是不是真的走了呢?(出示资料)这是我在全国实时空气质量指数地图网站得到的讯息,5月31日,我们可爱的嘉兴竟然排在全国空气污染城市的第一位。(学生感到非常惊异)不敢相信是吧。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用颜色表示空气。此时此刻北京的空气是什么颜色的呢?(教师打开PM2.5.in网站,点击“北京”)红色,中度污染,四级。想不想看看此时此刻嘉兴的空气质量。(点击“嘉兴”)很好!绿色,优,一级。(学生情不自禁鼓掌)   师:从这一刻开始,我们可以试着用诗歌描绘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身边的生活。下课。2号信封里还有一张漫画,是这节课送给你们的小小的惊喜(见左下图)。
  课堂实录二:《战火中的孩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
  执教:嘉善县实验小学 史抄
  师:这张老照片,你一定了解吧?(课件出示习作照片)
  生:这张照片是当年日本轰炸我们上海火车南站时的情景。
  师:(出示文字资料)是啊,今天,我们要写的内容,就是这一位“战火中的孩子”。大屏幕继续补充写作目标:
  师:让我们来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
  师:是啊,在他的身上,衣衫破烂,满是伤痕。难以想象,柔弱的身体是如何承受这凶残的轰炸的。
  生:他的脸上还有泪水。
  师:这图片其实很模糊,你怎么能发现泪水呢?
  生:因为他在废墟中哭泣,我想,他的脸上会有泪水。
  师:这并不是你看到的,而是你想到的。所以不仅可以可以用眼观察,还可以用你的心去观察。
  师:让我们继续关注这一张模糊的脸,你似乎还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小男孩的嘴巴张得很大,因为痛哭,脸变形了。
  生:我似乎看到了他的眼睛,泪珠正在掉下来。
  师:对了,还有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双眼睛,除了流泪,还在告诉我们他的心情如何?
  生:他很害怕。
  生:他一定是在找自己的妈妈,可能在喊:妈妈,你在哪里,快来救我。
  师:孩子的眼神在告诉我们,他很害怕,他不知道怎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课件出示:请拿起笔,写一写这个孩子,写出孩子的外貌、动作和神态)
  (学生开始第一次写作,约6分钟)
  师:现在,我想听一听出现在你纸上的这位孩子。
  生:那位孩子,衣衫破烂,无助的心里想着自己的爸爸妈妈。他的脸上满是灰尘,肮脏的泥土沾在他的脸上,还有时时为亲人流下的泪珠——他在呼唤,对,他在呼唤,用呼声表达他的感情:“可怕的战争!”
  师:她写出了哪方面?
  生:她写出了这个孩子的可怜。
  生:她还写到了孩子心里面很害怕。
  生:我仿佛听到了孩子的心里面在呼唤着他的爸爸妈妈。
  师:是啊,她的语言很朴实,很真实,几句话,把这个人物写出来了。用四个字概括的话,她做到了——言之有物——有这个人物。
  生:废墟边上,有一个孩子在哭泣着。他的身上沾满着血迹,衣衫破烂;他的脸上,充满着恐惧和悲伤,因为找不到父母而在痛哭;他的眼睛已经哭肿了,泪水还在不停地流下来。这个孩子真可怜啊!
  师:我觉得你写的最大的一个亮点,是有一个总起句,接着再分各个层次来写,最后再补充一句:这个孩子真可怜啊!这是什么顺序?
  生:总—分—总。
  师: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是一种方法。我们用四个字总结,那就是:言之有——(生:序)
  生:突然,远处传来一阵孩童稚嫩的哭泣声,原来,在月台上,还有一个幸存的孩子。我看到,他的衣衫破烂,满是泥污和血迹;我看到,他的脸上,充满着无助、悲伤和恐惧;我看到,他的脸上,挂满了一串串的泪珠,似乎在思念着亲人,想让他们快点回到自己的身边。这个孩子还那么小,日本侵略者怎么那么狠心,让他这么孤苦伶仃呢?他也许会无家可归,流落街头,他的心灵,会留下永远的创伤。
  师:说一说,她哪里写得好?
  生:她写出了这个孩子的无依无靠。还用到了排比句。
  师:她在写作时,用到了一种特殊的方法:三个“我看到”,这是——(生:排比)排比不仅能将句子写具体,更有助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同样,她还用到了另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去控诉侵略者如此心狠手辣。这也更加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运用这样的手法,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更有感情,这就叫:言之有——(生:情)
  ……
  师:这,就是废墟中的孩子,听了前面三位同学的描写,再看这位孩子,此时,你心中是否有许多的疑问?
  ……
  师:是啊,他的父母,也许就在轰炸中失散了,也许昏迷了,也许被埋在废墟底下,在流血在呻吟,也许已经离开人世……生离死别,天地失色,日月无光。我忍不住也想问一句,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谁!
  生:日本侵略者。
  师:让我们看看,这伙强盗,到底干了什么!(课件出示图片、文字资料)
  (师作旁白:1937年8月28日……此地,死伤无数,一片废墟。此处,景象之惨,触目惊心)
  师:孩子们,看了这一幕幕之后,你现在作何感想?(学生各抒己见)
  师:我听出来了,你的言语中透露着对日寇的愤怒,对战争的谴责和控诉。是啊,他们犯下的滔天罪行,说不尽,写不完,你们说,我们该不该谴责、该不该控诉他们!
  师:控诉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事实说话,还有一种就是直接写感想,用真情去批判。……下面,请任选其中一种,写下你的控诉。(大屏幕出示写作要求,学生开始第二次写作,约8分钟)
  ……
  师:谁来为我们回顾一下这个事件?
  生:1937年8月28日,那个可怕的下午,引起了大家的恐慌。那拥挤的人群,正在等着一列火车……
  生:1937年8月28日下午,有许多人在上海火车南站候车,有许多妇女和孩子。……一颗又一颗的炸弹无情地投向车站,原本热闹无比的车站,在几分钟内变成了人间地狱。房子倒了,铁道裂开了,候车点一片死寂,只有硝烟还在弥漫,笼罩在车站的上空。
  师:写得真好!透过这硝烟,通过这文字,让我们似乎听见了那呼啸的敌机,那巨大的爆炸声,那凄厉的悲呼惨叫声,似乎看到了那一个个可怜的生命在瞬间消失。有没有直接写感想的?   叶圣陶先生对于作文教学的目标引领说过很经典的话:“习作一课,我谓宜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而已。学生明乎此,认真练习,教者明乎此,认真指导,终必有成。”综观我们上午两节课,都是在明晰的目标引领下展开教学活动的。如果没有目标的引领,那我们的课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姚正燕:我们活动的主题是“还习作一个本真”,“本真”我想是基于学生视野下的习作。祝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迟迟不愿意离开课堂的原因是什么?是写作兴趣。我觉得作文能力的提高,首先是写作的兴趣,然后是写作的意志,再是写作的人格,最后才是写作的技巧。所以我觉得,作文教学最大的目标就是:生活习作法。即要求学生关注的是生活,然后是体验学习的快乐,最后是感受生活的美丽。而不是一堂课一个习作目标,然后提升一个能力。这样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我觉得都是不合理的。
  张化万:语文是人文类的学科,它的所有表述,都是用语言来表达的,语言最大的一个优点、一个特点,就是模糊。
  针对你们刚才这个部分的讨论,我想说的就是:教师想将习作教学教好,自己脑子里这个目标一定要明晰,这个明晰的目标应当是有层次的,同时是允许动态生成的。我们课堂教学的所有教学行为都是给儿童的成长提供帮助,不是束缚。就好像我们去爬华山,有一段路很陡,有铁索的,像我去,就一定要拉铁索,否则不安全。换祝贵耀去,就不用拉铁索,“噔登噔”就上去了。如果这时上面有个景区工作人员说:“你非得要拉铁索的,不拉罚钱!”你痛快吗?你很不痛快吧!
  在“目标教学”这个问题上,大概不会有教师站起来说:我不要目标。但在表达的方式上面,我本人也非常反对那种一上课就把要求挂在黑板上,把概念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孩子们去做这件事。这种引领作用是极弱的。儿童在学习中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逐渐地逼近目标,目标不断地丰富和明晰,这是一个真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就如我们今天二位老师上的课一样。
  辩题2:学生习作是应该重言语技能还是应该重情感流露?
  姚彩萍:我们进入第二个辩题:学生习作是应该重言语技能还是应该重情感流露?
  孔明娟:我觉得作文教学,首先应该让孩子有兴趣,想说、会说,而且想写、会写。今天两堂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感氛围当中,都做得相当好,第二堂课《战火中的孩子》,虽然史抄老师在设计的时候可能是重情感流露,但是大家可能也清晰地看到课堂中有言语技能的指导。而祝贵耀老师的课,言语技能指导方面就更多了。所以我觉得,其实今天的两位老师在重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流露的同时,都无一例外地注重了言语技能的指导。
  张群:我认为,我们小学生的习作要重情感流露。为什么?第一,我们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阶段的习作应该是我们生活的需要,是与人交流、自我表达的需要,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需要,这是我们习作教学的一个基本定位。前几年,有一个7岁的孩子在参加“冰心作文奖”比赛时,写了107个字,获得了一等奖。这个一年级的小孩子,他之所以能够得到一等奖,我觉得还是因为“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他的童真、童言感染了每一位评委。这位孩子所写的“想妈妈的感觉就是一种想哭的感觉”的情感是在文字中很自然地流露出来的。
  张国峰:我有两个观点。第一,因文而异,有所侧重。这是作文指导课的一个原则。比如说明文的话,是注重技巧;而记叙文、诗歌的话,则以情感为主。第二,在真情流露的基础上,一定要加强技能的指导。我听过张老师好多课,收获很多,其中有一招就是“一步一个台阶,一阶一个提升”,不露痕迹地提高孩子的写作技能。
  董大良:大段的独白,如果没有做到言之有序,我想肯定是得不了奖的。刚刚张国峰老师也提到了,我觉得在具体指导写作课的时候,的确应该因文而异、因生而异。今天两堂课中,都是看图作文。看图作文小学阶段的要求就是看清图意和合理想象。我想这个方面,可能重情感流露的权重要多一些。但祝贵耀老师的课上学生学写的是诗歌,对于诗歌习作学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它主要是一种意象的组合,从“文体陌生”这个角度出发,假如说缺少了教师有关言语技能的及时引领,我想学生是会无所适从的,甚至会写一些“假话、空话、套话”的。那写出来的就是诗不像诗、文不像文的东西了。
  夏雅萍:有些学生的文章,从言语表达上,是无技巧可谈的。但是从文章的真情流露上面看,我们看到了孩子的一颗真心。所以我觉得,从“还学生习作的本真”这个主题看,我们应该还孩子们一个真情流露的表达场所。其实,为什么作文这条路越走越窄,很多时候就是我们老师技巧指导过分地多了之后,给予孩子们的束缚也更多了。
  史抄:面对学生作文,如果你说他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到最后,孩子的想象力没有了,表达的欲望也就没有了。因此我觉得,在我们的习作教学中,我提倡老师们应该让孩子们真情流露,自由表达。
  王帅英:看到这一个辩题,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前一段时间看的《中国梦之声》。我觉得就如一位歌手,在唱歌的时候,如果说是在一点音乐技能都没有的情况之下,情感却真正投入进去了,我觉得这肯定是直接淘汰的。但若说重言语技能而轻情感流露的,那么评委也会说你好像太注重于颤音、滑音了,缺少了对歌的情感的投入。今天听了几位老师所呈现的观点,我觉得还是要以情引路,然后再注重言语技能。
  张化万:这个辩题是实际的,它的迷惑性很强,同时它的现实指导意义也很强。一篇好的习作,一定是两者兼而有之。我们说踏雪无痕,孩子真情流露,他的语言即思想,语言即情感。刚才谈到的获得“冰心作文奖”一等奖的那个孩子,他的小脑袋里经常想的东西,很自然地流露出来:想妈妈的感觉是想哭的感觉。一年级孩子这样写是很震撼人心的,六年级孩子这样写就可能是一种滑稽了。但是一年级孩子这样写,他就没有言语技能吗?他的言语技能是很好的。一是他言之有物;二是言之有序;三是字都能正确地写下来。言语表达技能强不强?当然强。   习作教学的特质是什么?是要帮助孩子提升言语表达的技能。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利于儿童更好地把他的情感告诉他人。那么也有老师说:课堂上,你好像只用了五分钟讲“言语技能”,其他时间都是“情感喷吐”。但以我的眼睛里看来不是这样的,整堂课四十分钟,学生都在进行表达自己情感的言语技能的实践。你这个情感怎么来的,是通过语言准确地练习,然后表达出来的。
  举个例子,像上次我讲的《吃西瓜》。吃西瓜,学生高不高兴,很高兴啊,很畅快。但是他只能说:这个西瓜很好吃,我吃啊,吃啊,终于吃完了。这怎么行呢?那么怎样把这个过程写出来呢?这就是语言技能的问题,在这个技能的实践、提高的过程中,也不断地丰富儿童的情感。所以我不认为有脱离儿童情感的作文,我也不认为有脱离语言方式的真情流露。
  祝贵耀: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言语技能和真情流露是共生共存的。它们并不是一对矛盾体,更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它们应该有机地融合在学生整个习作过程中,融合在整个学习的生命流中。
  张化万:是的。好的学生习作一定是言语能力和情感并存的。情感的东西实际上还承载着很重的教育问题,比如育新人、养人格。你看大家的文章,平白如水,朴实无华,单独想想,这些字你都会写的,但是你写来写去就是写不到他这个位置上,那是因为你对人生、对生活的认识没到这个层面。
  辩题3:学生习作是从模仿表达开始还是从自由表达开始?
  姚彩萍:我们进入第三个辩题,学生习作是从模仿表达开始还是从自由表达开始?
  王奇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写作时,有素材,但不知道怎么写;有时呢是长篇大论,却不知所言,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因为模仿是孩子的一个天性。只要我们善于总结、把握,能够正确运用,我想小学生的作文应该可以在模仿中得到有意义的指导。
  当然,模仿只是写作的开始,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在模仿中进行创新。最后在课的结尾,祝贵耀老师出示了一张漫画:雾霾天气必备装。孩子们在课堂上有了模仿以后,根据这幅图,回去可以进行创作,可以是进行诗歌的创作,也可以是进行其他文体的创作。
  张群:我觉得还是侧重于自由表达。我们新课程一直倡导人的个性化发展,放到我们的语文课程当中,它的几个维度:一是情感,二是过程,三是自主写作。减少束缚,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这是我们语文课程中的一个简单却真实的理念。
  张化万:这个话题很好说的,有很多话好说的。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模仿不是个好办法。于是,当年有好多人对仿写是口诛笔伐。但是,叶老没有说:模仿不是个办法。
  刚才大家说,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我认为,人类都需要模仿。中国现代的哪一项科技创造发明,没有模仿的影子?不是对古人的模仿,就是对外国人的模仿。但是,中国的重大成果,哪一项不是自己创新的?在我们的老师当中,特别是在上公开课、展示课的时候,我们的老师特别不敢加上模仿的成分。生怕被别人批评:自由性不够,创新性不够,好像模仿就是一个罪名一样。我不觉得这样。什么是罪名呢?你模仿的时候,不允许学生跨越,不允许学生个性的张扬,这是罪名。
  沈丽萍:但是我们很多老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可能就走入了这个误区。因为他觉得模仿是作文速成的一个办法。我们老师在教作文的时候,模仿什么,这个要把握好,模仿的可能仅仅是某一种表达的方式。
  张化万:我刚才引用了叶圣陶老先生的话:“模仿不是个好办法。”但是,现代教育科研工作者得出的结论是模仿是个好办法。其实,每个老师也可以得出不同的判断。我始终认为老师只要有对自己这个班的学生的学习成长有利的办法,统统是好办法。今天没有成为理论,经过五年十年的努力,可能就是一个理论。我们只对自己的学生负责任,不是对过去的书上印的话负责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任,对你所教的那门学科、学生的成长成功负责任。至于某某人说过什么话,需要关注,但不要那么刻骨铭心地牢记。
  刘亚君:模仿和自由表达,我想:要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还有教学的不同内容来安排。年龄的起点在哪里,比如呱呱落地的小孩子,在刚学说话的时候,就是从模仿成人的语言开始的。
  陈小峰:我们要模仿什么?我觉得模仿的是言语技能,然后通过言语技能来促进情感流露。如果说是自由表达的话,可能是比较偏重于情感流露,既然我们在第二个辩题中,大家达成了基本的共识:我们要通过言语技能来表达情感。那么,我觉得第三个辩题就是要从模仿开始,模仿言语技能来表达情感流露。
  张化万:其实,是模仿在先,还是自由表达在先,我们在说这个话的时候,都一定要记住:当儿童的语言——习作出来的时候,话写出来的时候,它一定是一个整体的,它一定是包含着内容、情感和语言的。
  我想问大家,你们在批小孩子的作文的时候,有单元的基础训练作文,还有就是每个星期写一篇自由作文,我想请大家举个手表示一下,你们喜欢批单元的基础训练作文呢,还是喜欢批班里学生的自由作文?喜欢批自由作文的举手。(全部举手,众笑)
  小孩子写自由作文当然也有偷偷模仿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不是他自己写的?自由作文所表达的,你是不是欣赏他的内容啊,欣不欣赏他的语言?语言极其糟糕,内容令人兴奋,有这样的现象吗?大概极少。
  画画的小朋友,包括你自己的孩子画画,自己拿笔画画,首先是模仿的,还是乱涂乱画的?有的家长很开明的,小孩子的房间里,墙壁上,任由孩子去画,大不了三年后再粉刷一次。这是不是自由表达?
  所以,我个人觉得,我们不能因为看到哪一个东西好一点,哪一个东西容易点,我们就得出一个很绝对的结论。一定是模仿在前,或者,一定是自由表达在前。
  活动综述
  张化万:在我们老师成长方面,我有几点思考想和诸位共享。
  第一,我在上次批我们江干区骨干老师的当堂作文时,对老师们说要让大脑回到原样。我们的大脑不仅仅是记忆的仓库,还是一个旧知识的筛选、整理、编码重组为新知识、新观点的装备器。很多知识是需要筛选的,结合你的生活、你的认识。我们在座的老师,我们谈到的问题,很多专家的观点,很多名师的观点,他们是站在他们生活的基点上说的,你听的时候要跟你的积累、你的教育实践、你的智慧相融,有所取舍,形成你的新认识。我们说,最重要的知识是自己告诉的。
其他文献
小学生什么样的作文才算好?我想:只有充满了童心、童言、童真、童趣的作文才能使人爱读,才能受到人们真心的喜爱。  跟小学生过多地强调写作技巧是不适当、不切实际的。小学生毕竟是小孩子,他们在作文中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写什么。  写什么呢?许多同学一遇到写作文,脑子经常一片空白,感到无话可说,没什么东西好写。其实,我们可以写的东西太多了。  比如你在路边看到一群蚂蚁,它们忙忙碌碌,触角碰触角,互相传信息,一
从小时候起,我就没经过什么磨难,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的,但最受不了的就是他们的唠叨。  妈妈说:“上学要听老师的话,不要淘气。”  爸爸说:“努力学习比什么都强。”  爷爷奶奶说:“多吃饭身体健健康康学习别累着!”  刚上幼儿园时,妈妈就教育我节俭:“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你们幸福,都吃不饱饭,你可不能浪费粮食。”吃饭的时候,爸爸总说:“碗里的饭都是福根儿,一定要吃干净。”  
老师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两句名言,豆豆,你喜欢哪句?”  豆豆答道:“当然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老师又问:“为什么?”  豆豆说:“因为营养品可以吃,阶梯只能爬,不能吃……”
2015年4月4日 星期六 晴  这个学期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大家都很向往去实地一饱眼福。今天是清明小长假的第一天,我们“太阳花”假日小队就跟着这篇文章畅游了金华双龙洞。  一进入景区,真的满眼都是烂漫的花儿,这儿一朵,那儿一簇。在外洞口,左右两条巨龙的确十分逼真。这个洞虽然比较大,但哪里能容下“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呢?可能是叶爷爷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吧。  接
【摘 要】在儿童写作的起步阶段,需要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文化、儿童精神为背景,在学习阶段培养塑造孩子的写作意识,注重积累和修炼,从而用以涵养“文心”,发展儿童的言语生命。而在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则对帮助儿童形成文化积累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适当适量的摹写、仿写对形成儿童言语生命底色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以《忆江南》的教学为例,可基于儿童的理解与兴趣点,重建仿写的生命意蕴,提出三点策略:仿出自然—炼
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阴  今天爸爸回来了。他从广州回来探亲。平时他工作很忙,几个月才能回来一次。每次回来,他都会带我们去乡下看望奶奶、外公、外婆。这一次,我们先去姑姑家。  姑姑家在古镇的一个乡村,那里依山傍水,景色秀美。因为我们来,中午姑姑特地做了她的拿手好菜—红烧鱿鱼、红烧龙虾,还做了我们喜欢吃的炒粉。那真是一顿美餐啊!  午饭后,大伯、大妈、爸爸、妈妈去另一个村子看望老人们。我吃饱
我的家乡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小河旁边就是绿色的“海洋”—我最喜欢的竹林。  春天,竹子是嫩绿色的。摘一片竹叶下来,放在鼻子前,深深吸一口气,就能闻到一股清香,那清香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竹林里有一些白色的小野花,点缀着竹林,像无边的绿毯上镶嵌着一颗颗白色的钻石,使竹林看起来更加美丽。调皮的是那些可爱的小竹笋,头天晚上,它们还是一个个戴着“斗笠”的小嫩芽,隔一天,它们就直冲云霄了。  夏天,竹林
语文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隐隐约约”四个字,然后让豆豆解释这个词语。  豆豆没注意听,站起来假装揉了揉眼睛,然后支支吾吾地说:“呃,看不清楚。”  “很好!”老师表扬了他,还鼓励他说,“既然能回答上来,以后就要积极举手发言。”
坐了十几分钟的地铁。终于到达了旺角。  这里的人可真多啊i我仔细观察了周围,马路很短,走两步就到了。红绿灯是有响声的,我留意了一下,发现红灯亮时还缓慢地“嘟、嘟、嘟……”,而绿灯亮时则是急促的“滴滴滴滴”。可能是为盲人做的贴心服务吧!  一眼扫过去,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店铺,快餐店、服装店、高精数码店和饮料店占多数。在这些店的上面有较高的楼层,高度都差不多。楼外面部贴着巨大的广告牌,亮丽夺目。每一条街
2017年浙江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于10月16日至18日在温州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为“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达类课型研讨”。来自全省设区市及义乌市的12位教师分3个半天作4个不同教学内容的课堂展示,共同研究不同学段习作(写话)的目标、内容与策略,以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举措等。通过本次活动,我们看到“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理念已深入课堂。如何让上述理念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使其达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