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学习中,最重要、最基本、最有效的“语文实践”就是“读书”,而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文章来,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就是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古人很推崇朗读,而现在悦耳动听的琅琅读书声则成了语文课堂上最动听的声音。
一、“读”具匠心,让课堂飞扬
1.示范——利于模仿
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有着密切相关。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课,学生很难把握文章的基调,因此教师一开场就是先通过音乐来渲染气氛,接着教师就通过自己的范读,起到引领作用。在范读课文时,教师注意把握总的情调,掌握好基本感情色彩,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用轻而缓的语气,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哀思的情境中去。“1997年3月2日上午,一架银色的专机离开北京西郊机场,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然后穿过云层,飞向祖国的辽阔大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一代伟人离去时,人们的沉重心情,烘托了人民对邓小平爷爷的怀念之情。这句话中的“低低地”“缓缓地”两个词读时声音轻,速度慢,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邓爷爷的崇敬、爱戴和悼念之中。这样的引导有利于学生正确处理朗读的基调,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2.评读——促进发展
在课堂上,老师在学生每次朗读后都会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再次掀起朗读的高潮。《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中,“村子里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附近丛林中鸟栖虫居,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跑来跑去。”这个句子指名读后,教师评价:“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小动物们跑来跑去的样子,太美了,还有这么多不知名的朋友。”在老师的评价中,学生知道了自己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关注些什么。《我给江主席献花》一课教学时,教师请学生来读读课题,一学生把“我”读得特别重,老师评价说:“你关注了题目中的主人公。”一学生把“江主席”读重了,教师评价:“你关注了对象。”一学生把“献花”读重了,教师评价:“你关注了事情。”这样的评价后,学生懂得了原来这题目我们可以用三种方法来读,以后碰到类似的课题,学生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去读课题了。不仅教会了学生读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朗读的语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学生能读出真情实感,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还学生一个自我领悟的空间。
3.情境——读出个性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课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无锡之行,终于让我领略到了语文课堂的诗情画意。一个童话故事,王老师居然把它上得那么美。美得都让我停下了手中记录的笔,怕破坏了这美感。
师:多美好的日子啊!(配乐)
当太阳升起,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当月亮挂上树梢,引读——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雪都融化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迎着风,迎着雨,引读——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走过冬,走过夏,引读——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优美的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不同的情境下,孩子们在王崧舟老师抑扬顿挫的提示语中自如地变换着感情,变换着读法。朗读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诗样的语言在课堂上反复出现,却让人百听不厌。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王崧舟老师以读促悟。抓住主要场景,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悟文本。表达自己的感受。
师:“鸟儿”的寻找一路又一路,“树”的凄凉遭遇一波又一波,当鸟儿看着灯中跳跃的火花,那个“春天的约定”还被记在心中吗?音乐声再次响起,然而这一次却与之前的悠然欢快不同,显得那么悲伤,那么惋惜。王老师依然与学生们一起,用鸟儿的眼睛“看”着灯火,它在看什么?通过老师前半部分的引导,学生的思维被发散出来,思考的大门被打开,学生的感悟十分到位。师:鸟儿在回忆,它思绪万千,轻轻地,反复地诵读着同一句话:“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无论日起日落,潮起潮退,夏阳白雪,春华秋实……听到这里,我感觉自己的眼眶湿润了,自己也被于老师的语言所感染了,原来我已经成为了故事中的一员,正和文中的小鸟说着话呢,此时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听者的幸福,相信他的学生会感到更加幸福。
4.表演——走进文本
课堂不仅是老师的舞台,更是学生的舞台,而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表演读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懂就要问》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第一次表演时,先让同桌练习对话,然后指名表演,这时学生顾此失彼,注重了课文的朗读,因此没有呈现出应有的效果。于是教师指导说:“光注重人物说什么还不行,还要关注人物是怎么说的。”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加上动作来表演,这样一来,学生就变得放得开了,放开后的表演就更生动了。只见一位学生一手拿尺子,戴着眼镜,学着电视里老学究的步伐,俨然是一位私塾里的老先生,语气、动作都很到位,让我们听者仿佛看到了一幅私塾读书图,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学生的表演积极性高涨。而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表情、动作等进行揣摩,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而有了这层理解后,让他们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他们就能更好地把握住文章的感情。
在一堂课上,老师往往采用多种的朗读方式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这样才能让学生想读,乐读。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一、“读”具匠心,让课堂飞扬
1.示范——利于模仿
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有着密切相关。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课,学生很难把握文章的基调,因此教师一开场就是先通过音乐来渲染气氛,接着教师就通过自己的范读,起到引领作用。在范读课文时,教师注意把握总的情调,掌握好基本感情色彩,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用轻而缓的语气,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哀思的情境中去。“1997年3月2日上午,一架银色的专机离开北京西郊机场,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然后穿过云层,飞向祖国的辽阔大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一代伟人离去时,人们的沉重心情,烘托了人民对邓小平爷爷的怀念之情。这句话中的“低低地”“缓缓地”两个词读时声音轻,速度慢,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邓爷爷的崇敬、爱戴和悼念之中。这样的引导有利于学生正确处理朗读的基调,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2.评读——促进发展
在课堂上,老师在学生每次朗读后都会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再次掀起朗读的高潮。《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中,“村子里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附近丛林中鸟栖虫居,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跑来跑去。”这个句子指名读后,教师评价:“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小动物们跑来跑去的样子,太美了,还有这么多不知名的朋友。”在老师的评价中,学生知道了自己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关注些什么。《我给江主席献花》一课教学时,教师请学生来读读课题,一学生把“我”读得特别重,老师评价说:“你关注了题目中的主人公。”一学生把“江主席”读重了,教师评价:“你关注了对象。”一学生把“献花”读重了,教师评价:“你关注了事情。”这样的评价后,学生懂得了原来这题目我们可以用三种方法来读,以后碰到类似的课题,学生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去读课题了。不仅教会了学生读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朗读的语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学生能读出真情实感,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还学生一个自我领悟的空间。
3.情境——读出个性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课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无锡之行,终于让我领略到了语文课堂的诗情画意。一个童话故事,王老师居然把它上得那么美。美得都让我停下了手中记录的笔,怕破坏了这美感。
师:多美好的日子啊!(配乐)
当太阳升起,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当月亮挂上树梢,引读——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雪都融化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迎着风,迎着雨,引读——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走过冬,走过夏,引读——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优美的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不同的情境下,孩子们在王崧舟老师抑扬顿挫的提示语中自如地变换着感情,变换着读法。朗读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诗样的语言在课堂上反复出现,却让人百听不厌。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王崧舟老师以读促悟。抓住主要场景,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悟文本。表达自己的感受。
师:“鸟儿”的寻找一路又一路,“树”的凄凉遭遇一波又一波,当鸟儿看着灯中跳跃的火花,那个“春天的约定”还被记在心中吗?音乐声再次响起,然而这一次却与之前的悠然欢快不同,显得那么悲伤,那么惋惜。王老师依然与学生们一起,用鸟儿的眼睛“看”着灯火,它在看什么?通过老师前半部分的引导,学生的思维被发散出来,思考的大门被打开,学生的感悟十分到位。师:鸟儿在回忆,它思绪万千,轻轻地,反复地诵读着同一句话:“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无论日起日落,潮起潮退,夏阳白雪,春华秋实……听到这里,我感觉自己的眼眶湿润了,自己也被于老师的语言所感染了,原来我已经成为了故事中的一员,正和文中的小鸟说着话呢,此时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听者的幸福,相信他的学生会感到更加幸福。
4.表演——走进文本
课堂不仅是老师的舞台,更是学生的舞台,而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表演读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懂就要问》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第一次表演时,先让同桌练习对话,然后指名表演,这时学生顾此失彼,注重了课文的朗读,因此没有呈现出应有的效果。于是教师指导说:“光注重人物说什么还不行,还要关注人物是怎么说的。”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加上动作来表演,这样一来,学生就变得放得开了,放开后的表演就更生动了。只见一位学生一手拿尺子,戴着眼镜,学着电视里老学究的步伐,俨然是一位私塾里的老先生,语气、动作都很到位,让我们听者仿佛看到了一幅私塾读书图,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学生的表演积极性高涨。而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表情、动作等进行揣摩,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而有了这层理解后,让他们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他们就能更好地把握住文章的感情。
在一堂课上,老师往往采用多种的朗读方式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这样才能让学生想读,乐读。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