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我在街上看到一头“沙漠之舟”行走在县城闹市,在感到好奇的同时,我不由得联想到动物园里的其它的动物,从凶恶的鳄鱼、老虎,到庞然大物的大象……他们曾是那么地令人不寒而栗,亦或是可望而不可及,但最终,就连一个孩子也能对它任意玩弄、随意摆布。这是什么原因昵?无独有偶,一天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故事:动物园里,关着一头刚从山上捉来的大象,为了防止它逃跑,用一条铁链子牢牢地拴住它,大象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倍感不适,便用力挣脱,可一用力,拴在鼻子上的那条铁链便弄得它浑身刺痛,每一次用力,刺痛不减,倍感有增。在多次的挣扎中,它终于“明白”了:这样挣扎是徒劳无功的,反而招来浑身疼痛。在它的心里,一种观念支配着它,这就是拴着它的那条“铁链”很牢,是无法挣脱的,殊不知,用来拴住它的那条铁链早已换成了一条绳子。这样,也就有了猛蛇缠脖、人虎对拼、大象按摩、骆驼游行之类的新奇了。这种新奇之所以产生,正是由于长年累月外部环境对它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就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就决定了它的命运不再是山中之王、沙漠之舟。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一名老师来说,其光辉之处,应该比外人更为清楚,那不是权力和金钱,也不是富贵和名利,而是培养人的伟大事业。求学和做人,是教育的内涵,也是教育的根本。原上海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曾说:“教师首先应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然后是学习的方法,最后才是学习某一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可见,教会学生做人是何等的重要。在人的成长历程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成长影响巨大。这正如俗话所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曾在《读者》的扉页中看到一篇报道,在一次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中,有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取得巨大成绩的源动力是什么时,他的回答不能不让我们深思。他说:“我的成功得感谢幼儿园、小学的老师,是她们培养了我按时起床,按时上学,按时吃饭,按时游戏,按时睡觉……这些良好的习惯,仅此而已。”他的话,虽说是过谦之词,但不能不说明: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事例:
有位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考取了德国一所著名的大学,当他学有所成、获得硕士学位、准备在德国谋取一份职业以缓解经济压力时,没想到却一次次地碰壁,陷入尴尬的地步。他原以为,凭着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及能力,找一份高薪工作一点也不成问题。可是,他一连走了几家单位,竟然无一家招聘。他转而到中薪单位去应聘,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他心灰意冷,而不甘心失败,只有向那些效益不好的低薪企业去应聘,拉下脸面不说,让人更加不能接受的是也遭到了拒绝。看到一个又一个专业、能力都不及他的人拿着不菲的薪水,他百思不得其解,伤心至极。终于有位德国朋友告诉他:“你在德国是找不到职业的,因为你曾有三次乘公共汽车逃票的经历。”
在我们眼里,三次逃票经历,可谓小事一桩,根本不值一提,也没人去提;可到了德国,没想到不但有人记着,还执行得如此硬爽,不讲一点人情,一点儿也不看学历。透过这个案例的背后,影响那位留学生就业甚至命运的,难道仅仅是不值一提的那件小事吗?难道不是看似恶小而为之、缺乏良好行为习惯的回报吗?正是由于一天天对自己的要求无法做到慎独,无法做到自律,便有了这看似意外实乃正常的结局了,这不正如公园里的老虎一样,殊途同归么?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日少年儿童夏令营的一场比赛,引发了全国上下关于少年儿童心理、身体、能力及素质的大讨论,导出了素质教育的新课题。人们不会忘记,那些爷爷疼、奶奶爱、爸爸搂、妈妈抱的“小龙”、“小凤”,走一路,落下一地垃圾;到一处,留下一片狼藉:离开了带队指导教师,便什么也不会……缘何如此?我认为,一是缺少锻炼,二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三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和学者楚图南,非常注重少年儿童习惯的培养,认为成功人生就是一系列成功习惯的累积,人生的失败往往是失败习惯的累积。美国哈佛大学的前校长伊勒阿特(ELl0T)也饱含激情地写道:“可知成功的习惯,对于人生的重要不惟可以坚定信心,亦且使人凡事抱一个必成的决心,总之成功的习惯,实是一切成功之母。当父兄师长的人,如不要他的儿童有所建树,对于人类社会有所贡献,那么无话可说,要是不然,则怎样养成儿童成功的习惯,真是最最要紧的事情呵。”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对处在人的性格养成重要阶段的学生,在日常教育管理中,面对那些小错不断的学生,我们能听之任之、熟视无睹么?面对用孩童的眼光看来“有趣、新奇”的危险游戏,我们能不加劝阻和引导么?在与时俱进新的世纪里,教师每天在平凡与神圣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工作。因此,我们有责任重视和着力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学生的品行修养。德育工作,看上去无足轻重,但须知有“德育不好是危险品”之说,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正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习惯决定命运,我们要让成功的习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一名老师来说,其光辉之处,应该比外人更为清楚,那不是权力和金钱,也不是富贵和名利,而是培养人的伟大事业。求学和做人,是教育的内涵,也是教育的根本。原上海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曾说:“教师首先应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然后是学习的方法,最后才是学习某一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可见,教会学生做人是何等的重要。在人的成长历程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成长影响巨大。这正如俗话所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曾在《读者》的扉页中看到一篇报道,在一次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中,有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取得巨大成绩的源动力是什么时,他的回答不能不让我们深思。他说:“我的成功得感谢幼儿园、小学的老师,是她们培养了我按时起床,按时上学,按时吃饭,按时游戏,按时睡觉……这些良好的习惯,仅此而已。”他的话,虽说是过谦之词,但不能不说明: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事例:
有位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考取了德国一所著名的大学,当他学有所成、获得硕士学位、准备在德国谋取一份职业以缓解经济压力时,没想到却一次次地碰壁,陷入尴尬的地步。他原以为,凭着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及能力,找一份高薪工作一点也不成问题。可是,他一连走了几家单位,竟然无一家招聘。他转而到中薪单位去应聘,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他心灰意冷,而不甘心失败,只有向那些效益不好的低薪企业去应聘,拉下脸面不说,让人更加不能接受的是也遭到了拒绝。看到一个又一个专业、能力都不及他的人拿着不菲的薪水,他百思不得其解,伤心至极。终于有位德国朋友告诉他:“你在德国是找不到职业的,因为你曾有三次乘公共汽车逃票的经历。”
在我们眼里,三次逃票经历,可谓小事一桩,根本不值一提,也没人去提;可到了德国,没想到不但有人记着,还执行得如此硬爽,不讲一点人情,一点儿也不看学历。透过这个案例的背后,影响那位留学生就业甚至命运的,难道仅仅是不值一提的那件小事吗?难道不是看似恶小而为之、缺乏良好行为习惯的回报吗?正是由于一天天对自己的要求无法做到慎独,无法做到自律,便有了这看似意外实乃正常的结局了,这不正如公园里的老虎一样,殊途同归么?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日少年儿童夏令营的一场比赛,引发了全国上下关于少年儿童心理、身体、能力及素质的大讨论,导出了素质教育的新课题。人们不会忘记,那些爷爷疼、奶奶爱、爸爸搂、妈妈抱的“小龙”、“小凤”,走一路,落下一地垃圾;到一处,留下一片狼藉:离开了带队指导教师,便什么也不会……缘何如此?我认为,一是缺少锻炼,二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三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和学者楚图南,非常注重少年儿童习惯的培养,认为成功人生就是一系列成功习惯的累积,人生的失败往往是失败习惯的累积。美国哈佛大学的前校长伊勒阿特(ELl0T)也饱含激情地写道:“可知成功的习惯,对于人生的重要不惟可以坚定信心,亦且使人凡事抱一个必成的决心,总之成功的习惯,实是一切成功之母。当父兄师长的人,如不要他的儿童有所建树,对于人类社会有所贡献,那么无话可说,要是不然,则怎样养成儿童成功的习惯,真是最最要紧的事情呵。”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对处在人的性格养成重要阶段的学生,在日常教育管理中,面对那些小错不断的学生,我们能听之任之、熟视无睹么?面对用孩童的眼光看来“有趣、新奇”的危险游戏,我们能不加劝阻和引导么?在与时俱进新的世纪里,教师每天在平凡与神圣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工作。因此,我们有责任重视和着力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学生的品行修养。德育工作,看上去无足轻重,但须知有“德育不好是危险品”之说,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正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习惯决定命运,我们要让成功的习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