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一: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
纯信息技术的世界是空洞的么?目前,我们很多教师只是教技术,一味追着技术的发展,而我们自己所能学到的只是浩瀚信息海洋中的一滴水,所能教给学生的更可能只是这滴水的几分之一。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能和使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已经没有精力去关注纯信息技术的世界空洞与否,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我们是不是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
现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4]信息技术教育要培养的是具备高信息素养的学生,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是否进行了角色的转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今天在孩子身上所培养起来的,要在几年之后, 甚至是几十年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和精神面貌的因素”。因而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关系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
在信息社会中,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运用;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主动地教和被动地学的关系了。信息技术的特殊性可能使一部分学生所掌握的技术超过了教师。因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位热情的帮助者,正如萧伯纳(George B.Shaw)所倡导的那样:“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反思二:“微软培训班”与信息技术课程
有人戏说:中国的信息化教育是办了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微软培训班。河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材几次改版,但在“微软培训班”中兜了很多圈子。的确,微软软件以其友好的界面、完善的功能占据了世界上绝大部分计算机,对其软件应用的学习无疑是必要的。但是信息技术课程一门综合性的基础性课程,在知识、技术、能力和伦理道德方面都应有所涉及,它有其作为一门课程所必须包含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评价方法。因而没有理解(或曲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只停留在讲讲某个应用软件的操作、讲讲浏览器、讲讲某一杀毒软件的操作、……,用教技术的方法来教技能将造成“穿新鞋走老路”——无法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效果。
另一个问题,因为教材的编写是“螺旋式上升”的,从小学到高中,一部分信息技术内容一直在“螺旋”中重复着,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仍然沿用旧的课程观,那么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无心学习、被动地“玩”的现象肯定很难被扼制。因而,运用“新课程观”来执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新课程观中强调的是师生共同创造、开放性、个性化、超文本链接的课程体系,因而,让学生参加到信息技术课堂的资源建设和教的活动中,学生有了学习的自组织的过程,就会自觉地回归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信息技术的评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目前信息技术课堂之所以会出现所谓的“混乱”局面,最关键的问题是因为缺乏正确、有效的评价手段。我个人认为:如果信息技术课也被列为高考必考的科目,那信息技术学科就完了。应该说,这种想法偏激了些,但这也正是我们目前基础教育评价手段的陈旧所导致的,信息技术课的评价应该包含了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对学生的认识太少了,我们面对的是几百位学生,每周一节课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有完整的认识。因而评价不能光靠教师自己,还要靠学生自己。根据国内外新型的学习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课评价所采取的方式可以是利用网络和数据库技术,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文件夹,文件夹中包括了学生自己的作品、自己对作品的评价、对别人的作品评价、自己的心得、与别人交流的情况等等。评价的结果不是对某个软件的熟练程度(如Excel工作表包括了几行、几列),也不一定是某一个分数,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反思三:“放飞”与“自主学习”、“自由散漫”
各种各样的虚拟社区是学生的所好,很多学生在那里自觉地学到了很多东西,正如前文所述的那个同时进行着QQ、聊天和学习的学生那样,因为她要多任务工作,因而她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但我们一直在课堂上排斥“OICQ”和“聊天”这类东西,就连学生自己也莫明其妙地舍弃他们的所好。反过来想一想,“如何有效地组织起学习、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这些爱好能不能为学习活动服务呢?
放飞是一种艺术,我们应该怎样演绎这种艺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中存在着不少不敢飞、飞不起来、飞了又掉下来、懒得飞的人,他们或是放弃自主学习的机会,或是不断地等待。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最难的,“自主”在學生习惯了几年、十几年的“灌输”教育之后会演变为“自由散漫”。但“自主”在做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会有很好的体现。“放飞”不是放任自由,放飞的方向、放飞的尺度都要教师把握好的艺术要领。
纯信息技术的世界是空洞的么?目前,我们很多教师只是教技术,一味追着技术的发展,而我们自己所能学到的只是浩瀚信息海洋中的一滴水,所能教给学生的更可能只是这滴水的几分之一。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能和使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已经没有精力去关注纯信息技术的世界空洞与否,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我们是不是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
现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4]信息技术教育要培养的是具备高信息素养的学生,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是否进行了角色的转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今天在孩子身上所培养起来的,要在几年之后, 甚至是几十年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和精神面貌的因素”。因而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关系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
在信息社会中,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运用;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主动地教和被动地学的关系了。信息技术的特殊性可能使一部分学生所掌握的技术超过了教师。因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位热情的帮助者,正如萧伯纳(George B.Shaw)所倡导的那样:“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反思二:“微软培训班”与信息技术课程
有人戏说:中国的信息化教育是办了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微软培训班。河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材几次改版,但在“微软培训班”中兜了很多圈子。的确,微软软件以其友好的界面、完善的功能占据了世界上绝大部分计算机,对其软件应用的学习无疑是必要的。但是信息技术课程一门综合性的基础性课程,在知识、技术、能力和伦理道德方面都应有所涉及,它有其作为一门课程所必须包含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评价方法。因而没有理解(或曲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只停留在讲讲某个应用软件的操作、讲讲浏览器、讲讲某一杀毒软件的操作、……,用教技术的方法来教技能将造成“穿新鞋走老路”——无法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效果。
另一个问题,因为教材的编写是“螺旋式上升”的,从小学到高中,一部分信息技术内容一直在“螺旋”中重复着,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仍然沿用旧的课程观,那么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无心学习、被动地“玩”的现象肯定很难被扼制。因而,运用“新课程观”来执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新课程观中强调的是师生共同创造、开放性、个性化、超文本链接的课程体系,因而,让学生参加到信息技术课堂的资源建设和教的活动中,学生有了学习的自组织的过程,就会自觉地回归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信息技术的评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目前信息技术课堂之所以会出现所谓的“混乱”局面,最关键的问题是因为缺乏正确、有效的评价手段。我个人认为:如果信息技术课也被列为高考必考的科目,那信息技术学科就完了。应该说,这种想法偏激了些,但这也正是我们目前基础教育评价手段的陈旧所导致的,信息技术课的评价应该包含了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对学生的认识太少了,我们面对的是几百位学生,每周一节课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有完整的认识。因而评价不能光靠教师自己,还要靠学生自己。根据国内外新型的学习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课评价所采取的方式可以是利用网络和数据库技术,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文件夹,文件夹中包括了学生自己的作品、自己对作品的评价、对别人的作品评价、自己的心得、与别人交流的情况等等。评价的结果不是对某个软件的熟练程度(如Excel工作表包括了几行、几列),也不一定是某一个分数,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反思三:“放飞”与“自主学习”、“自由散漫”
各种各样的虚拟社区是学生的所好,很多学生在那里自觉地学到了很多东西,正如前文所述的那个同时进行着QQ、聊天和学习的学生那样,因为她要多任务工作,因而她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但我们一直在课堂上排斥“OICQ”和“聊天”这类东西,就连学生自己也莫明其妙地舍弃他们的所好。反过来想一想,“如何有效地组织起学习、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这些爱好能不能为学习活动服务呢?
放飞是一种艺术,我们应该怎样演绎这种艺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中存在着不少不敢飞、飞不起来、飞了又掉下来、懒得飞的人,他们或是放弃自主学习的机会,或是不断地等待。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最难的,“自主”在學生习惯了几年、十几年的“灌输”教育之后会演变为“自由散漫”。但“自主”在做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会有很好的体现。“放飞”不是放任自由,放飞的方向、放飞的尺度都要教师把握好的艺术要领。